Workflow
特斯拉Model X
icon
搜索文档
降价近20万、“背刺”老车主仍难破局!莲花跑车销量业绩双腰斩,寄望改款来自救
国际金融报· 2025-09-25 22:17
业绩目标一降再降 9月21日,莲花跑车旗下两款车型——Emeya和Eletre正式改款上市。其中,定位于大型车的Emeya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为53.8万—82.8万元,定位于 中大型SUV的Eletre共3款车型,售价为55.8万—83.8万元。 新车较此前入门价降低近20万元。 "以价换量"的背后是超豪华电动车市场的残酷竞争。 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在与媒体的访谈中直言,中国超豪华车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自主品牌凭借智能化与情绪价值挖掘分流用户,而全球超豪华市 场需求虽未消失,但中国市场变化剧烈。 由"路特斯"更名为全球顶级跑车品牌"莲花"后,其市场表现仍不理想,换帅、推新车也难解"莲花"的困局。 孙婉秋 摄 数据显示,市场寒冬下,莲花2024年全球销量仅1.21万辆,中国市场月均贡献不足250辆,降价成为抢占份额的必然选择。 同时,莲花所处的价格带中,已形成多强割据态势。特斯拉Model X起售价72.49万元,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超万辆;保时捷Macan EV定价66.8万元 —85.8万元,凭借品牌溢价保持月均千辆级销量。 相比之下,莲花新款车型通过标配主动扰流板、电吸门等配置形成差异化,但精简激 ...
降价近20万、“背刺”老车主仍难破局!莲花跑车销量业绩双腰斩 寄望改款来自救
国际金融报· 2025-09-25 17:17
由"路特斯"更名为全球顶级跑车品牌"莲花"后,其市场表现仍不理想,换帅、推新车也难解"莲花"的困 局。 业绩目标一降再降 9月21日,莲花跑车旗下两款车型——Emeya和Eletre正式改款上市。其中,定位于大型车的Emeya共推 出3款车型,售价为53.8万—82.8万元,定位于中大型SUV的Eletre共3款车型,售价为55.8万—83.8万 元。 同时,莲花所处的价格带中,已形成多强割据态势。特斯拉Model X起售价72.49万元,2025年上半年全 球销量超万辆;保时捷Macan EV定价66.8万元—85.8万元,凭借品牌溢价保持月均千辆级销量。 相比之下,莲花新款车型通过标配主动扰流板、电吸门等配置形成差异化,但精简激光雷达、后排按摩 等配置的"减配降价"策略也引发争议。 类似事件在今年2月也有发生,彼时莲花在更名后重新发布了两款车型,新车较老款车型的价格大幅下 调。其中,定位为SUV的ELETRE起售价从老款72.8元降至54.8万元(降18万),定位为轿车的EMEYA 从66.8万元降至52.8万元(降14万),直接进入50万元价格带。 要知道,去年7月莲花集团CEO冯擎峰还公开表示"定位百 ...
从“小米SU7受调查被动召回”说开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5 00:49
小米汽车召回事件 - 小米汽车召回11.7万辆SU7车型 核心问题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能力不足 需通过OTA升级提升可靠性[2] - 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对应安全缺陷类别(S)和受调查影响召回类型(I) 系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2] 2025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整体情况 - 全国共开展汽车产品召回87次 涉及车辆528.06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34.59%和增长29.39%[3] - 传统燃油汽车实施召回56次/375.16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44.55%/增长101.10% 新能源汽车实施召回48次/152.90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20.00%/下降30.99%[4] - 从涉及总成看 转向系统缺陷引发召回数量最多达224.03万辆(占42.43%) 发动机缺陷104.98万辆(占19.88%) 制动系统缺陷74.54万辆(占14.12%)[4] 品牌属性召回差异 - 合资生产者召回36次/352.83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10.00%/增长114.70% 成为绝对主力[5] - 自主生产者召回10次/3.95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65.52%/85.27% 进口生产者召回41次/171.28万辆 同比分别下降35.94%/21.05%[5] 智能驾驶领域召回趋势 - 新能源汽车召回总数占比显著提升 智能驾驶领域召回事件成为焦点 2025年上半年召回量占总量近三成[7] - 特斯拉于1月24日召回120.68万辆车型 核心问题为辅助驾驶系统功能控制显著程度和范围不足[8]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显著提升 2025年1-7月相关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6万辆 渗透率为62.6% 较2021年同期增加570万辆/40个百分点[8] OTA升级与政策监管 - 2025年共发生5起OTA升级召回活动 涉及车辆166.75万辆 涉及小米汽车、奇瑞捷豹路虎、特斯拉等车企[11] - 监管部门出台系列政策 要求企业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活动 不得将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13] -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 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12][13]
谁在模糊OTA与召回的边界?
第一财经· 2025-09-20 07:58
召回的核心原则与前提 - 是否召回取决于产品是否存在缺陷 与线上或线下实施方式无关[1][4] - 缺陷指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的不符合安全标准或存在不合理危险的情形[4] - 小米SU7召回因L2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 可能增加碰撞风险[4] OTA技术在召回中的应用与监管 - OTA是对车载应用车机系统或整车底层系统的升级 涉及安全性能的OTA受市场监管总局全程监管[3] - OTA作为召回手段提高召回效率降低召回成本 2024年汽车企业实施OTA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 同比增长246.8%[3] - 国家要求所有OTA技术服务活动需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备案 2020年起加强监管[9] 主动召回与被动召回的区别 - 召回编号中缺陷类别S代表安全缺陷E代表环保缺陷 召回类型V代表主动召回I代表受调查影响召回O代表责令召回[5] - 小米SU7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缺陷类别为安全缺陷 召回类型为受调查影响召回 非主动召回[5] - 一汽丰田召回编号S2025M0124V和小鹏汽车S2025M0142V均为主动召回事件[6] OTA与召回的关系及界限 - OTA只是召回的一种技术服务方式 不等同于召回更不能代替召回[9] - 特斯拉曾通过OTA解决触摸屏系统问题 全球召回13.5万辆Model S和ModelX 2023年通过OTA软件升级召回110.4622万辆[7] - 对于纯硬件问题如锁闩对齐或安全带固定部件问题 特斯拉选择线下召回[7] OTA召回的经济影响与行业实践 - OTA技术2019年为整车厂节约165亿美元售后体系支出[8] - 许多厂商对软件问题采用隐性召回方式而非正式宣布召回[8] - 企业实施OTA升级消除缺陷需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产品 若涉及主要技术参数变更需取得许可后方可恢复生产[9]
小米召回超11万辆SU7,软件OTA成智能汽车召回常见方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4:26
小米汽车召回事件 - 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 生产时间范围为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2] - 召回原因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可能增加碰撞风险[2] - 本次召回通过远程OTA技术实施 车主无需到店即可完成软件升级修复[3] 软件升级具体内容 - 需将车机版本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以完成召回[5] - 新增动态车速功能 优化高速和快速路通行连贯性及大车避让绕行体验[5] - 升级泊车偏移辅助功能 支持手动选择偏左/居中/偏右停放 但暂不支持水平侧方车位和机械车位[5] 行业召回模式演变 - 汽车召回重点从机械部件转向算法、传感器和软件逻辑等隐形隐患[7] - OTA召回渐成主流 但软硬件协同缺陷仍需线下介入解决[12] - 智能驾驶系统和车机交互已成为影响用车安全的关键因素[7] 历史召回案例 - 小米汽车今年1月24日曾因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缺陷召回30,931台SU7标准版[8] - 特斯拉在同日分两批召回超过120万辆汽车 均涉及软件问题并通过OTA解决[10][11] - 特斯拉首批召回涉及后视摄像头功能异常 第二批涉及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软件故障[10] 企业响应策略 - 小米从发现问题到启动召回仅用7天 快于行业平均的15天[12] - 公司通过《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系列和雷军微博等多渠道积极沟通[3][12] - 车企响应速度与沟通态度对维护用户信任尤为关键[12]
早报 | 金正恩何时到达中国?中方回应;寒武纪回应股票大涨;南京大学回应33岁女教师离世;马斯克再评激光雷达
虎嗅APP· 2025-08-29 00:05
AI技术发展 - OpenAI发布语音模型GPT-realtime 能够生成更自然流畅的语音并支持图像理解 适用于客服、教育、金融、医疗等领域 [3] - 新增Marin与Cedar两种语音 同时对原有8种语音进行全面升级 [3] 半导体行业 - 美国政府以89亿美元收购英特尔9.9%股份 成为最大股东之一 [4] - 协议包含五年认股权证 若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持股低于51% 政府有权以每股20美元收购额外5%股份 [4] - 英特尔CFO表示政府入股意在防止公司出售芯片代工业务 [4] - 台积电前工程师因泄露2纳米核心技术被起诉 涉14张核心技术测试数据文件 [10] 消费电子与智能制造 - 追觅科技宣布跨界造车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预计2027年推出 [7] - 公司拥有6379件全球专利 其中45%为发明专利 覆盖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7]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509.6万台 同比增长11.9% 追觅以11.3%份额排名第三 [8] 资本市场表现 - 寒武纪股价较7月28日上涨133.86% 公司提示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 [6] -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50亿至70亿元 但强调不构成实质承诺 [6] - 泡泡玛特迷你版Labubu线上开售60秒售罄 二手平台价格从1106元炒至2500元 涨幅超1倍 [5] 自动驾驶技术 - 马斯克批评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性能受限 强调摄像头方案可靠性 [25] - 特斯拉已停用自研高分辨率雷达 因其性能无法与摄像头相比 [25] 金融与外汇 -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报7.1202元 较周三涨337点 [5] - 工商银行将于8月29日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 聚焦资产质量与信贷投放策略 [24] 企业动态 - 高德地图否认裁撤文旅业务 称酒旅大交通业务持续高速增长 合作方包括2000多家景区及主流OTA平台 [20] - 寒武纪澄清未有新产品发布计划 称近期相关市场信息为不实误导 [6]
马斯克再评激光雷达:恶劣天气性能受限 力挺摄像头方案可靠性
环球网资讯· 2025-08-28 08:21
技术路线选择 - 特斯拉彻底放弃摄像头加雷达组合方案 全面转向纯视觉路线Tesla Vision 旗下所有车型仅依靠摄像头实现环境感知 [1] - 马斯克指出激光雷达和雷达会因传感器冲突降低安全性 传感器数据模糊问题增加风险 Waymo车辆无法在高速公路行驶 [3] - 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曾搭载自研高分辨率雷达 但性能无法与被动光学设备相比 最终决定停用雷达 [4] 技术性能对比 - 激光雷达在雪雨或沙尘环境下表现糟糕 受反射散射影响 Waymo车辆在强降水天气里完全无法行驶 [3] - 马斯克强调摄像头方案才是王道 曾主导SpaceX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所用激光雷达研发 清楚该技术优势与短板 [3] 行业竞争格局 -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选择呈现明显差异 Waymo等多数公司以激光雷达为核心技术支撑 特斯拉坚定推行纯摄像头感知方案 [3]
67天卖出一万台,揭秘尊界:“我们不是普通新品牌”
36氪· 2025-08-20 12:41
尊界S800销量表现 - 尊界S800上市67天后大定订单超过1万台 [1][2] - 公司目标9月冲刺月产能3000台 年底向月产能4000台努力 [2] - 在此节奏下 尊界S800有望实现交付量破万 [2] 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奔驰S级以5951辆蝉联豪华轿车冠军 保时捷帕拉梅拉和迈巴赫S级占据前三强 [2] - 蔚来ET9以2136辆进入前6名 但售价78.80万-80.80万元使其在超高端市场含金量降低 [2] - 尊界S800有希望进入中国豪华轿车销量榜前三 成为首个打破德系豪车封锁的百万级国产车型 [4] 政策环境影响 - 2025年7月底国家将豪车消费税起征点降至90万元 新政策下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加10+万元 [2] - 政策生效前奔驰S级 宝马7系等车型迎来销量增长 这被视为年底销量的"预支" [3] - 尊界S800处于豪车税征收范围 却逆势在2个月内收获1万台订单 [3] 华为品牌影响力 - 大部分尊界S800车主都是华为品牌的固有用户 [5] - 珠三角众多涉足外贸的实体企业主对华为抱有特殊情感 这些客户最少都拥有双折叠华为手机 [6] - 华为三折叠手机激活量已超48万台 用"科技奢侈品"标签为尊界的百万定价提供心理锚点 [6] 目标客户特征 - 尊界车主非常信任华为 欣赏华为的商业眼光和手腕 许多用户会主动介绍华为创业历史 [6] - 客户大多有过新能源车消费经历 如特斯拉Model X 蔚来ES8等 [7] - 先下单再看车的客户不在少数 观望客户看到实车品质和用料后转化率非常高 [7] 产品竞争力分析 - 华为对安全和豪华的定义打动消费者 50岁以上客户对华为辅助驾驶能力了如指掌 [8] - 高净值人群对安全追求很高 尊界S800进一步拓宽了汽车安全的边界 [8] - 尊界对豪华感的拿捏非常老道 二排满意度非常高 客户评价"比迈巴赫好" [9] 年轻消费群体拓展 - 尊界S800成功吸引90后车主 出现开着小米SU7 Ultra来提车的盲订用户 [10][11] - 年轻车主对鸿蒙智行产品体系比较了解 关注L3级智能驾驶专属开启按钮等科技特性 [12] - 尊界S800成为年轻人的新社交资产 与仰望U9 小米SU7 Ultra并列 [12] 品牌发展挑战 - 尊界S800规划高定项目 将为部分用户开放限量定制版 定位继续向上走 [14] - 三电系统的物理属性决定其将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智能化硬件软件以年为单位更新 [14] - 品牌旗下MPV SUV车型正在加速研发 [16] - MPV车型在2025年上半年仅售出50.9万辆 占大盘销量3.76% 其中百万级MPV更加稀少 [17]
特斯拉 Model S / X 在美涨价 1 万美元,但附赠含 FSD 的“豪华套餐”
新浪财经· 2025-08-17 22:17
特斯拉推出"豪华套餐"激励方案 - 公司在美国为Model S和Model X推出"豪华套餐"激励方案,同时将两款车型各配置版本价格上调1万美元,旨在提升利润率并吸引消费者 [1] - 套餐包含四项增值服务:FSD(Supervised)、四年高级服务、全球免费超级充电、高级连接性,总价值超2.5万美元(约18万元人民币) [3][4] 套餐具体内容及价值 - FSD(Supervised)单独售价8000美元,可实现高度自动驾驶 [3][4] - 终身免费超级充电服务估值1万-1.5万美元(促销期按5000美元计算),覆盖全球7万多个充电站 [3][4] - 四年高级服务(轮胎/车轮/挡风玻璃保护+保养)价值约3200美元 [3] - 高级连接性服务价值约1000美元,支持无Wi-Fi影音娱乐和实时路况 [3][4] 车型市场定位及价格调整 - Model S/X销量占比不足公司季度总销量5%,远低于主力车型Model 3/Y [8] - 调价后美国市场售价:Model S全驱版9.499万美元(约68.3万元人民币),Plaid版10.999万美元(约79万元人民币) [8] - Model X全驱版9.999万美元(约71.8万元人民币),Plaid版11.499万美元(约82.6万元人民币) [8] 目标用户群体分析 - 套餐对高里程驾驶者及日常通勤用户具有显著吸引力,免费超级充电服务单项目前已可覆盖套餐成本 [8]
为什么苹果都没人炒了?
虎嗅APP· 2025-08-14 14:36
美股七巨头表现分化 - 截至2025年8月11日,英伟达、Meta和微软股价表现领先,市值分别为4.4万亿美元、未披露具体数值,而苹果和特斯拉市值合计仅相当于英伟达(苹果3.4万亿美元+特斯拉1万亿美元)[6] - 谷歌和亚马逊股价表现平淡,苹果和特斯拉分别录得显著跌幅,其中特斯拉面临年度销量下滑,2024年出现近十年首次负增长,2025年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2%至224.96亿美元[6][14][15] - 股价分化主因在于AI主题对估值的驱动作用,特斯拉和苹果在AI领域参与度较低,同时受关税政策冲击更直接[8][9] 特斯拉面临的挑战 - 核心业务承压:2023年电动车交付量达181万辆峰值后持续下滑,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力被诟病,欧美市场电动车需求退潮[14][15] - 政策风险加剧:2025年7月《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并废除碳积分交易机制,直接影响特斯拉超100亿美元的碳积分收入[17] - 新业务进展滞后:人形机器人Optimus原计划2025年量产5000台,实际仅完成数百台,且因设计修改暂停零部件采购[17][18] - 市场预期分化:ARK坚持将特斯拉视为AI公司并维持高估值(动态PE约170倍),但实际营收增速疲软[19] 苹果的核心矛盾 - 巴菲特减持信号: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23Q4至2024Q4期间减持67%苹果持仓,但市场更关注其AI战略缺失问题[21][24] - 关税应对策略:追加1000亿美元在美投资至总额6000亿美元,推动单周股价上涨13.33%,但未能抵消AI落后带来的估值压制[23] - AI布局迟缓:2024财年资本支出94.47亿美元,较10年前下降,Siri迭代缓慢导致人才流失(2025年7月被Meta挖走4名AI专家)[24][26][29] - 市值被反超:英伟达市值在8个月内从落后苹果一个腾讯(约4000亿美元)变为领先苹果一个特斯拉(约1万亿美元)[30] AI成为科技公司分水岭 - Meta通过AI提升广告效率实现22%营收增长和43%营业利润率,并上调资本支出指引至660-720亿美元[25] - 科技创始人密集回归一线:谷歌创始人重启大模型研发,贝佐斯回归领导亚马逊AI业务,黄仁勋、扎克伯格等持续高强度投入[32] - 苹果成为七巨头中唯一缺乏创始人主导AI战略的公司,库克任内7040亿美元股票回购未能弥补创新短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