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四季度计算机行业看好AI应用及算力主线方向
新浪财经· 2025-09-30 02:33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预计2025年三季度计算机行业收入稳健增长,整体或延续上半年趋势,算力景气持 续、应用拐点已至。展望2025年四季度,建议把握"AI主线"机遇,看好AI应用及算力主线方向,如办 公/管理软件、算力芯片、服务器、云厂商、智驾等板块;同时建议兼顾信创、金融科技创新、顺周期 修复等结构性机遇,如工业软件、基础软件、互联网金融软件等板块。 ...
比亚迪电子(00285):2025年半年报点评:增长稳定,汽车与新型智能培育新动能
东吴证券· 2025-09-02 14:18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806.1亿元同比+2.6% 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14.0% 25Q2营收437.3亿元同比+3.9%环比+18.6% 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22.0%环比+77.0% [7] - 消费电子业务结构优化 新型智能产品AI数据中心跃升式发展 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比+60.50% [7] - 上调盈利预测 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至53.0/63.3/73.8亿元 [7] 财务表现 - 2025E营业总收入194,202百万元同比+9.53% 2026E 222,464百万元同比+14.55% [1] - 2025E归母净利润5,300百万元同比+24.26% 2026E 6,333百万元同比+19.48% [1] - 2025E每股收益2.35元 对应PE 17.59倍 [1] 业务板块分析 - 消费电子业务2025H1收入609.47亿元同比-3.7% 其中零部件137.52亿元同比-9.8% 组装业务471.95亿元同比-1.8% 聚焦高附加值产品与自动化效率提升 [7] - 新型智能产品业务2025H1收入72.09亿元 AI服务器出货大幅增长 液冷与电源产品获行业认证 IDC预测2025年嵌入式GPU服务器市场规模同比+46.7% AI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同比+40.9%达2364亿美元 [7] - 新能源汽车业务2025H1收入124.50亿元同比+60.50% 占比15.45% 智能座舱/智驾/热管理产品驱动增长 智能悬架实现量产供货 [7] 估值指标 - 当前股价44.10港元 市净率2.76倍 港股流通市值90,602.21百万港元 [5] - 2025E ROE 14.74% 毛利率7.41% 销售净利率2.73% [8] - 2025E EV/EBITDA 10.37倍 [8]
牛市二阶段:聚焦AI应用的赔率交易
东吴证券· 2025-08-31 03:46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当前AI行情处于牛市第二阶段 上游硬件涨幅已高 建议基于赔率思维左侧布局下游应用端 包括AI+创新药 AI+军工 AIGC 端侧AI 人形机器人及智驾等方向 [1][2][17] - 应用端行情启动具有中期确定性 参考2013-2015年"互联网+"行情 下游应用涨幅显著高于上游硬件 计算机和传媒板块累计涨幅分别达1039%和710% 而电子和通信仅为697%和300% [3][25] - 政策层面支持明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达70% 2030年达90% 为应用发展设定明确时间表 [9] - 市场表现显示自4月7日至8月26日 上游硬件显著跑赢基准 光模块超额收益达67.8个百分点 而下游应用多数跑输基准 AIGC 智能体 云计算 人形机器人 AI穿戴设备 智能驾驶 电商分别跑输13.1 12.5 16.5 13.3 15.1 19.4 14.7个百分点 [15][30] 科技浪潮演进规律 - 科技产业浪潮演进遵循从硬件到应用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2009-2012年以硬件端电子板块领涨 2013年后随4G普及和智能手机渗透率高企 行情切换至下游应用端传媒和计算机板块 [3][4][25] - 应用端行情分为两个阶段 2013-2015年为"互联网+叙事普涨"阶段 新兴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呈现沾边即涨态势 2016-2017年进入"胜者为王"的龙头行情阶段 腾讯和阿里期间涨幅分别达167%和112% [7][28] - AI应用目前处于类似"互联网+"的叙事普涨前期 Token用量和用户数快速增长 截至2025年6月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突破30万亿 自2024年初增长300多倍 AI原生App活跃用户数达2.7亿 同比增长536.8% [8]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中国具备AI应用发展的天然土壤 工程师红利和庞大用户基础提供支撑 移动端AI应用月活跃用户规模达6.8亿 庞大用户群催生多元应用场景并提供海量数据助力模型训练 [10] - 中央政策层面类比2015年"互联网+"行动意见 明确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 消费提质等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后续地方更多支持措施有望跟进落地 [9] 市场机会与布局策略 - 下游应用端当前滞涨明显 为具备赔率优势的配置方向 建议将AI+创新药 AI+军工 AIGC 传媒游戏 AI端侧 人形机器人及智驾视为"看涨期权"进行左侧布局 [2][17][18] - 参考国产算力行情演变 中芯国际在8月8日因业绩指引不及预期遭遇抛压 但随后在政策与事件催化下快速修复 寒武纪作为国产芯片龙头在8月1日至27日期间涨幅超90% 科创50指数上涨超20% [13][32] - 行情触发点可能包括国产基座模型能力跨越式进步 Token调用量骤增 应用月活排名陡峭上升或具体政策补贴出台 [16]
开源证券:智驾逐步开启商业化落地,有关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有望受益
第一财经· 2025-08-26 02:11
行业趋势 - 智驾逐步开启商业化落地 [1] - 智驾强势主机厂有望持续受益 [1] - 高成长和机器人布局的零部件公司有望迎来显著机会 [1]
下沉市场的红利快结束了
虎嗅· 2025-08-19 04:48
跨江交通发展 - 长江跨江路线选择增多 包括南京二桥 江阴大桥 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 南京四桥 崇启大桥 五峰山大桥等 [1] - 润扬大桥首次体验智驾功能 可实现几十公里无需人工操控 但需定期手扶方向盘 [3] - 当前智驾技术尚未达到完全无人驾驶水平 复杂路况仍需人工接管 反应速度偏保守 [4] 下沉市场商业格局 - 知名连锁品牌加速渗透县城市场 覆盖星巴克 瑞幸 罗森 麦当劳 希尔顿等餐饮 便利店 酒店业态 [7] - 连锁品牌凭借产品标准化 服务体系 品牌溢价 供应链优势形成竞争壁垒 [7] - 县城单体商业生存压力加剧 仅自有物业或成熟老店可维持 新创企业需具备强产品力 [8] 县域经济特征 - 县域商业信任体系以家族为核心 形成利益共同体 信任成本显著低于外部合作 [8] - 县城房地产投资价值萎缩 因人口基数小导致资产流动性差 折价交易现象普遍 [8] - 下沉市场红利接近尾声 品牌渗透趋于饱和 需等待居民收入增长支撑消费升级 [9]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总市值回升至100万亿水平 接近2015年峰值 但多数散户仅实现回本 [4] - 贸易政策波动曾引发显著亏损 部分投资者选择止损离场 对后续反弹参与度低 [5]
【重磅深度】AI+汽车智能化系列之十五——谁在为智能化买单?
东吴汽车黄细里团队· 2025-07-26 15:10
核心观点 - 智能化驾驶(智驾)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前三重要因素,23%车主将其视为第一购车因素,12%视为第二,27%视为第三 [3] - 不同品牌消费者对智驾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特斯拉88%,华为系80%,理想75%,小鹏70%,比亚迪和小米均为20% [3] - 智能化正处于"黎明前黑暗"阶段,预计2025Q4开始VLA模型上车将引领智驾进入实质性新阶段 [7] - 城市NOA级别智驾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月度渗透率预计到2025年底突破30% [8] - Robotaxi商业化成功大概率是智能化产业真正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9] 研究方法论 - 基于抽样原则,选取7大品牌17款车型75名真实车主进行累计37.5小时一对一访谈 [2] - 访谈围绕购车动机、购车因素、购车前后对智能化预期变化和体验感受等核心问题展开 [2] - 样本量筛选原则包括控制汽车行业从业相关和金融类车主比例在5%以内 [23] - 采取一对一线下和线上访谈结合的方式,单个用户访谈时间平均30分钟 [23] 消费者购车因素分析 - 第一购车因素排序:智驾23%,颜值21%,空间11% [49] - 第二购车因素排序:颜值16%,智驾12%,价格11% [51] - 第三购车因素排序:智驾27%,价格20%,颜值9% [53] - 特斯拉88%车主将智驾纳入前三因素,华为系80%,理想75%,小鹏70%,比亚迪和小米均为20% [56] 智驾用户画像 - 科技爱好者占比30%,主要分布在特斯拉、华为和小鹏品牌 [4] - 通勤距离较长或经常远途出行者占比20-30%,在各品牌分布广泛 [4] - 新手司机占比22%,以年轻车主尤其是女司机为主 [4] - 特斯拉用户多为科技爱好者,坚定认为纯视觉方案优于激光雷达 [5] - 华为系用户经济实力较好且远途出行多,特别期待智驾缓解驾驶疲劳 [6] 品牌用户画像 - 特斯拉用户:科技爱好者且有主见,认为特斯拉智驾最好 [5] - 华为系用户:先看智驾再看其他属性,相信激光雷达方案更优 [6] - 小鹏用户分为两类:MONA车主先看颜值再看智驾,G/P/X系列车主先看性价比再看智驾 [6] - 理想用户:先看空间舒适性再看智驾,关注家人用车需求 [6] - 小米用户:先看颜值再看其他属性,智驾纳入前三的是少数派 [6] - 比亚迪用户:务实注重性价比,认为智驾"有比没有更好" [6]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Q2-2025Q1是汽车智能化"端到端"上车效果提速阶段 [7] - 2025Q2-Q3预计是汽车智能化阶段性"表面放缓" [7] - 城市NOA渗透率从2024年1月的7.8%上升到22% [18] - 2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是城市NOA渗透率提升的核心推动力 [8] - Robotaxi一旦突破技术-成本瓶颈,C端无人车需求或一触即发 [9] 投资建议 - 看好算力-算法-数据能够形成闭环能力的企业 [10] - 关注未来有望参与Robotaxi运营的网约车平台 [10] - 看好智能化产业链硬件企业,包括域控制器、线控底盘等 [10]
吴婷:AI城市战争
36氪· 2025-07-12 03:32
国家AI战略规划 - 国务院2017年提出"三步走"战略:2020年AI核心产业规模1500亿,带动相关产业1万亿;2025年核心产业4000亿,带动5万亿;2030年核心产业1万亿,带动10万亿 [3]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的150% [3] - 各部委后续发布伦理规范、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各地加速布局AI产业 [4] 北京AI产业优势 - AI综合实力全国第一: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3000亿占全国50%,2400家AI企业占全国40%,213起融资占全国30%,123款备案大模型占全国60% [5] - 顶尖人才聚集:全球AI 2000榜单中北京占中国280人中的121人,AI学者4.9万人中北京占1.5万 [7][8] - 产业生态完善:中关村聚集智谱AI、月之暗面、寒武纪、旷视科技等头部企业,清华北大孵化多个明星项目 [7][8] 上海AI产业特点 - 聚焦芯片与算力:张江形成最完整集成电路集群,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企业突破国产AI芯片方案 [10] - 算力基础设施领先: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一,吸引英伟达、特斯拉等国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10] - 产业定位清晰:与北京形成"芯"(上海)与"脑"(北京)的协同分工 [10] 深圳AI竞争力 - 制造业场景丰富: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广泛应用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发展迅速 [14] - 巨头引领生态: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大疆、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华为前海创新中心签约16家合作伙伴 [15][16] - 政策支持力度大:发放"训力券"等补贴,2023年AI融资120起超越上海 [12][16] 杭州AI新势力崛起 - DeepSeek-R1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引爆市场,宇树机器人占全球四足机器人60%份额 [18][19] - 浙大系创业活跃:AI成果发表量全球第三,深度求索等六小龙中三家出自浙大 [20] - 产业基础扎实:阿里云全球第三,吉利、海康威视等民企提供应用场景 [21][22] 其他城市差异化布局 - 广州、苏州、合肥等地结合本地禀赋寻找AI细分突破口,形成全国竞争协同格局 [23] - 地方竞争被视作推动AI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动力 [24]
多车企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克制是为了更好前行
齐鲁晚报· 2025-05-08 08:30
车企宣传术语调整 - 小米汽车将"智驾"宣传术语更改为"辅助驾驶",4月官微仅提及1次"智能驾驶",而3月有7条微博提到"智能驾驶"、5条提到"智驾" [1] - 理想等多家新能源车企近期也降低"智驾"使用频次或更换说法 [1] - 术语调整源于工信部多次禁止车企夸大和虚假宣传智能驾驶功能 [1] 术语变更的行业意义 - "辅助驾驶"比"智驾"表述更清晰,强调技术本质是驾驶员助手而非替代人类 [2] - 术语调整旨在减少因错误宣传导致驾驶者放松警惕的安全隐患 [2] - 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是捍卫安全性,宣传用语变更体现科学严谨的回归 [2] 行业监管与安全导向 - 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在消费者认知中存在混淆,实际使用中出现危险驾驶行为 [1] - 政府监管要求车企克制宣传,避免技术夸大引发公共安全风险 [4] - 行业宣传策略调整反映"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发展原则 [4] 技术应用与安全边界 - 驾驶安全最终依赖驾驶者自身风险意识,技术不能替代人为监管 [3] - 现阶段驾驶需保持双手控制方向盘的底线原则 [3] - 技术应服务于人类而非主导人类,需防范对智能系统的过度依赖 [3]
24年报、25Q1季报总结:盈利反转之年,AI产业率先体现
德邦证券· 2025-05-07 05: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降本增效效益显现,2025年或迎来盈利拐点 [4] - AI产业率先体现业绩,AI应用/终端营收和利润增速居前 [4] - 机构持仓环比改善,PS估值仍具成长空间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降本增效效益显现,25年或迎来盈利拐点 - 2024年盈利承压,2025Q1利润端增速迎来反转:2024年行业营收同比增长3.5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8.97%,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3.54%;2025Q1营收同比增长15.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0.22%,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8.22% [4][11][15] - 受益于降本增效,2025Q1归母净利率出现改善:2024年毛利率及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5.12%/1.25%,同比分别下降1.78pct/1.28pct;2025Q1毛利率及归母净利率分别为21.86%/1.01%,同比分别变化-3.48pct/0.66pct,环比分别变化-3.48pct/1.61pct [4][23][24] - 现金流维持稳健,营运效率持续向好:2024年实现经营性现金流712.54亿元,同比增长7.09%;2025Q1实现经营性现金流-304.81亿元,同比上升39.61%;2025年3月底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增速同比下滑,预收账款+合同负债同比提速 [4][33][34] AI产业率先体现业绩,AI应用/终端营收和利润增速居前 - 计算机行业细分板块间景气度存在显著分化,AI应用/终端营收和利润增速靠前,医疗IT盈利有待改善 [43] - 2024年:收入端AI终端、AI应用、能源IT增速靠前,分别为25.72%、12.40%、12.05%;归母净利润AI应用、AI终端、云计算增速靠前,分别为24.84%、19.23%、13.58%;扣非归母净利润AI终端、智能驾驶、AI应用增速靠前,分别为40.44%、32.66%、22.94% [43] - 2025Q1:收入端AI终端、智能驾驶、算力租赁增速靠前,分别为27.74%、20.26%、17.34%;归母净利润AI终端、金融IT、AI算力增速靠前,分别为37.86%、31.57%、30.79%;扣非归母净利润AI终端、能源IT、工业软件增速靠前,分别为48.29%、36.00%、26.66% [43] 机构持仓环比改善,PS估值仍具成长空间 - 2025开年计算机涨幅居前,基金重仓环比改善:2025年1月1日至4月30日,计算机(申万)累计上涨2.35%,位居31个行业第六名;2025Q1计算机基金重仓比例为3.11%,环比提升0.35pct;低配1.56%,环比改善0.12pct [77] - PE/PS分位数存背离,PS仍具成长空间:截至2025年4月30日,计算机指数(申万)PE、PS(TTM)分别为81.54、3.18倍,处于近十年的92.18%、30.40%分位数水平;2025年以来,行业盈利能力或将修复,PS估值仍有提升空间,PE估值有望回归价值水平 [80]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AI应用、AI端侧、AI Agent、智驾、AI算力、IDC等领域相关标的 [82]
经纬恒润:电子业务高增长,战略投入拖累盈利-20250430
华泰证券· 2025-04-30 04: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85.72 元 [1][4][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 年公司营收 55.41 亿元,同比增长 18.46%,归母净利 -5.50 亿,亏损扩大;1Q25 营收 13.28 亿元,同比增长 49.34%,归母净利 -1.20 亿元,亏损收窄 [1] - 看好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平台型全品类优势,受益于业务规模化逐步扭亏 [1] 各部分总结 2024 年回顾 - 汽车电子业务收入 44.06 亿元,同比增长 28.89%,毛利率 19.4% 基本稳定;研发服务和解决方案收入 10.60 亿元,同比下降 14.02%,毛利率同比下滑 9.8pct 至 31.9%,导致全年毛利率下降 [2] - 2024 年亏损持续扩大,主因研发投入增加和销售、管理费用增长;1Q25 收入增长使费用率下降,亏损幅度收窄 [2] 2025 展望 - 坚持“分布式电控单品 - 域控产品 - L4 集成产品”短中长期结合的产品模式 [3] - 电子产品与国内主流整机厂达成合作,获海外头部 OEM 订单;推出重载自动驾驶特种载具,推动城市 NOA 领域合作;建立德国研发中心,提升马来西亚工厂产能 [3] 目标价与评级 - 上调 25/26E 收入 3/7% 至 72.9/91.2 亿元,新增 27 年预期 111.8 亿元;下调 25/26E 毛利率预期 3.5/3.1pct 至 23.2/24.1%,下调 25/26E 归母净利润预期 92/20% 至 0.2/3.0 亿元,新增 27 年预期 4.8 亿元 [4] - 基于 SOTP 估值法,给予 2026E 硬件/软件业务对应 PE,取可比公司均值 25% 溢价,目标价 85.72 元,维持“买入”评级 [4] 经营预测指标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 (人民币百万)|4,678|5,541|7,293|9,123|11,181| |+/-%|16.30|18.46|31.61|25.10|22.57|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人民币百万)|(217.26)|(550.32)|18.97|296.63|476.85| |+/-%|(192.61)|(153.30)|103.45|1,463|60.76| |EPS (人民币,最新摊薄)|(1.81)|(4.59)|0.16|2.47|3.97| |ROE (%)|(4.23)|(12.03)|0.45|6.82|10.07| |PE (倍)|(42.51)|(16.78)|486.80|31.14|19.37| |P/B (倍)|1.86|2.21|2.20|2.05|1.86| |EV/EBITDA (倍)|(35.60)|(13.10)|32.39|13.36|9.93|[6] 收入拆分表 - 看好电子产品业务订单带来收入高成长,上调 25/26E 电子产品业务收入 11.1/14.5% 至 59.5/75.4 亿元,新增 27E 预测 93.3 亿元 [12] - 研发服务和解决方案业务因项目制有不确定性,下调 25/26E 收入 25.1% 至 12.2/14.0 亿元,新增 27E 预测 16.1 亿元 [12] - 下调 25/26E 电子产品业务毛利率 2/2pct 至 20/21%,新增 27E 预测 21%;下调 25/26E 研发服务和解决方案毛利率 4/2pct 至 38/40pct,新增 27E 预测 42% [12] - 下调 25/26E 归母净利润预测 92/20% 至 0.2/3.0 亿元,新增 27E 预测 4.3 亿元 [12] SOTP 估值表 |业务|每股价值(元)|市场价值(百万元)|营收(百万元)|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假设净利率|2025E PE(x)| |----|----|----|----|----|----|----| |硬件业务(2026E)|30.22|3,627|7,536|186|2.5%|19.5| |软件业务等(2026E)|55.50|6,660|1,587|111|7%|60.0| |合计|85.72|10,287|9,123|297|3.3%|34.6|[13] 可比公司估值表 |代码|公司名称|财报货币|市值(人民币亿元)|收盘价(元)|营收增速(2025E)|净利润增速(2025E)|ROE|PE(2025E)|PE(2026E)|PS(2025E)|PS(2026E)|股价变动 YTD| |----|----|----|----|----|----|----|----|----|----|----|----|----| |002920 CH|德赛西威|CNY|572|103.05|25.5%|34.5%|23.4%|21.2x|16.8x|1.7x|1.3x|-5.3%| |603786 CH|科博达|CNY|214|52.90|26.1%|32.3%|17.3%|20.9x|16.5x|2.8x|2.3x|-14.4%| |002906 CH|华阳集团|CNY|156|29.70|25.9%|36.3%|12.6%|17.6x|13.5x|1.2x|1.0x|-3.4%| |平均值| - | - | - | - |25.8%|34.4%|17.8%|19.9x|15.6x|1.9x|1.5x| - | |300496 CH|中科创达|CNY|248|53.81|11.1%|27.0%|5.1%|47.8x|37.2x|4.1x|3.7x|14.3%| |002405 CH|四维图新|CNY|193|8.13|18.1%|56.5%|-5.7%|-40.5x|-183.4x|4.6x|3.9x|5.5%| |688088 CH|虹软科技|CNY|177|44.07|22.8%|30.2%|8.1%|76.9x|58.6x|17.7x|14.2x|-15.7%| |平均值| - | - | - | - |17.4%|37.9%|2.5%|62.3x|47.9x|8.8x|7.3x| - |[14] 盈利预测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呈现公司 2023 - 2027E 年各项财务指标变化 [21] - 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每股指标、估值比率等财务比率展示公司财务状况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