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李想称理想i6无小订;马斯克:特斯拉市值达到30万亿美元“困难至极但并非不可能”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9-17 10:18
理想汽车产品动态 - 理想i6车型取消小订模式 计划9月底开始交付车辆[2] - 新增原厂拖车钩功能 拓展年轻车主户外生活场景如自行车运输和露营烧烤[2] - 产品设计针对年轻用户偏好 发布会后立即启动交付以配合国庆假期使用需求[2] 特斯拉市值展望 - 马斯克提出特斯拉市值可能达25-30万亿美元目标 相当于当前市值20-30倍增长[2] - 该目标实现需依赖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和自动驾驶技术突破[2] - 马斯克承认目标实现"困难至极但并非不可能"[2] 汽车行业销售数据 - 9月1-14日全国乘用车零售73.2万辆 同比下降4%但环比增长6%[4] - 同期新能源车零售43.8万辆 同比增长6%且环比增长10%[4] - 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9.8% 今年累计零售800.8万辆同比增长25%[4] - 整体乘用车市场年内累计零售1549.7万辆 同比增长9%[4] 智能网联汽车政策 - 工信部就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标准征求意见 涉及人机交互与功能安全要求[4] - 新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 未响应报警时需安全退出激活状态[4] - 标准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功能设置三重安全保障体系[4]
给股东画了 8.5万亿大饼,马斯克能拿走 1 万亿吗?
新浪财经· 2025-09-07 09:15
马斯克薪酬计划 - 薪酬计划为对赌协议 马斯克放弃工资以获取4.24亿股股票期权分12批解锁[8] - 解锁需同时满足市值与经营目标:市值需从2万亿美元增长至8.5万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22.7%[10][11] - 经营目标包括调整后EBITDA达4000亿美元(增长27倍)或完成四项子目标之一[12][13][14][15][16] 经营目标细节 - 汽车累计交付2000万辆(当前约800万辆)[13] - 发展100万全自动驾驶付费用户[14] - 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当前为0)[15] - 运营100万辆规模无人出租车队(当前仅数十辆试点)[16] 法律背景与公司治理变更 - 2018年薪酬计划被特拉华州法院以程序瑕疵为由判决无效 原价值超500亿美元[18][21][22] - 公司注册地从特拉华州迁至德克萨斯州 并通过章程修订设置3%持股门槛(约340亿美元)方可起诉董事会[24][26][27] - 新薪酬计划被设计为股东对战略方向的公投 涉及公司治理模式选择[32][33][43] 股东博弈与战略意义 - 计划通过则股东股权稀释约12% 但可能获得670%投资回报[28][30] - 代理咨询公司质疑该计划必要性 指出马斯克曾以离开公司或减少投入作为威胁[30][31] - 计划实质是确认公司向AI和机器人平台转型战略 并锁定马斯克长期投入[38][40][41]
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最新展示
新浪财经· 2025-09-06 04:21
公司动态 - 特斯拉展示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最新进展 [2] - 展示内容涉及机器人技术更新 [2]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技术展示活动 [2]
特斯拉或改变Optimus的训练策略,加入视频学习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28 04:07
技术路线转变 - 特斯拉改变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训练策略 从依赖动作捕捉和遥控操作转向主要依靠视频训练 [1] - 人工智能主管阿肖克·埃卢斯瓦米接任项目负责人 体现公司对机器视觉加人工智能路线的坚持 [1] - 新方法通过录制工人执行任务视频教导机器人快速执行拾取物体或折叠T恤等操作 [1] 训练方法对比 - 远程操作和动作捕捉是行业训练机器人的标准做法 例如波士顿动力采用类似方法训练Atlas机器人 [3] - 特斯拉内部曾使用动作捕捉服和VR设备记录人类操作数据并远程控制机器人 [1][5] - 工作人员需长时间穿着动作捕捉服执行简单任务 数据由注释者分析后用于训练人工智能系统 [4][5] 数据收集挑战 - 动作捕捉服和机器人故障问题限制数据收集量 工厂训练可能需要数十万到数百万小时数据 [8] - 数据收集成本可能达五亿美元且成功与否存在不确定性 [8] - 截至8月底特斯拉招聘页面列出50多个Optimus相关职位 但排除动作捕捉数据收集员岗位 [4] 视频训练优势 - 视频训练方法使团队能更快扩大数据收集规模 [1] - 五月份展示的机器人已能从人类视频直接学习新任务 [3] - 摄像头多角度采集能捕捉关节手指位置等细节 帮助AI模型精确适应环境 [8] 技术可行性分析 - 马斯克承认人形机器人训练需求至少是汽车训练需求的10倍 [9] - 视频训练方法与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训练流程一致 主要依靠机器视觉从数百万车主数据中学习 [10] - 专家指出单纯视频训练难以弥补虚拟与现实鸿沟 混合数据策略可能是更可行的长期方案 [12] 行业发展动态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分歧 特斯拉采用纯视频训练而其他公司坚持混合数据策略 [12] - 谢菲尔德大学专家认为特斯拉可能在寻找通用训练方法以适应各种任务 [9] - 公司可能采用与Physical Intelligence类似策略 通过大量演示数据让机器人学习可转移技能 [9]
马斯克:计划有变
搜狐财经· 2025-08-14 01:56
计划推迟 - 火星登陆任务时间表修改 2026年发射可能性大幅降低 更可能在2028年到2030年实施 [1] - 首次不载人火星之旅将在3.5年内实现 载人飞行将在5.5年内完成 推算2028年发射无人飞船 2030年载人飞行 比原计划推迟4年 [3] 技术挑战 - 火星任务取决于在轨加注燃料技术进展 这是深空旅行所需关键技术 [2] - 遭遇一系列技术挫折 星舰超重型火箭2024年5月27日连续第二次发射失败 可能需大幅修改设计 [6] - 在轨加注燃料技术验证试验被迫推迟 飞船生命支持系统需突破以适应漫长太空旅行 [6] 时间窗口与可能性 - 地球与火星最适合发射窗口每26个月开启一次 下次2025年年底出现 [2] - 2026年年底前发射可能性从50%降至很小机会 明年11月或12月由擎天柱机器人驾驶的可能性很小 [2] 目标调整 - 原计划2026年将五艘无人飞船送上火星 [2] - 殖民火星的政治愿景被放弃 从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项目转变为仅剩科技意义 [7]
遭遇多重困难,马斯克推迟登陆火星计划
环球时报· 2025-08-13 22:32
火星登陆计划时间表调整 - 公司创始人将2026年发射无人飞船前往火星的可能性从"50%"下调至"很小的机会" [1][2] - 新时间表显示首次不载人火星之旅将在3.5年内实现(推算为2028年) 载人飞行将在5.5年内完成(推算为2030年) 比原计划推迟4年 [2] - 每26个月出现一次发射窗口 下次窗口期为明年年底(11月-12月) [1] 技术挑战与测试进展 - 星舰超重型火箭在第九次试飞中第一级重返地面时爆炸 第二级飞船失控损毁 今年已连续两次发射失败 [3] - 关键的在轨加注燃料技术验证试验因测试挫折被迫推迟 [3] - 公司已完成"筷子夹火箭"式回收方式 通过机械臂空中捕捉助推器可大幅节省重新装配时间 [3] - 火箭助推器重新发射目标为1小时内完成 极限目标为每小时发射一次 [3] 飞船系统与任务规划 - 星舰飞船被设计为完全可重复使用 能搭载大量有效载荷或多名乘客执行星际航行 [3] - 公司长远目标是在每个发射窗口期发射1000-2000艘飞船 运送约100万吨物资建设火星文明 [4] - 需突破飞船生命支持系统技术难题 解决至少半年行程中的宇宙辐射防护问题 [4] - 长期太空旅行中宇航员的生理心理影响研究尚不充分 [4] 工程改进方向 - 近期技术目标包括完善新一代隔热罩和使用发射塔机械臂回收火箭 [3] - 改进措施可提高任务可靠性并缩短发射周转时间 对保持任务节奏至关重要 [4]
汽车卖不动 何来AI梦? 特斯拉(TSLA.US)纯靠信仰撑起的估值来到“清算时刻”?
智通财经网· 2025-08-06 07:38
公司业务结构 - 特斯拉当前本质上仍是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 汽车销售贡献高达75%的营收 而AI驱动的FSD、Robotaxi等未来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0% [1][2][7] - 公司核心汽车业务2025财年第二季度营收从去年同期199亿美元缩减至167亿美元 同比下降12% [3][6] - 欧洲市场表现疲软 英国市场份额骤降至不足1% 柏林超级工厂产能低度利用加剧利润率压力 [3][6][7] 财务表现与估值 - 2025财年第二季度毛利率大幅降至17.2% 同比下滑71个基点 主因销量下降和降价策略 [6] - 基于DCF估值模型 采用10.8%的WACC和2.5%终端增长率 测算公司内在价值仅为233美元/股 较当前310美元股价存在24.3%下行空间 [11] - 监管积分销售额同比暴跌超50% 进一步加剧营收疲软态势 [6] 未来业务发展挑战 - FSD订阅业务若按10%-20%新车主订阅99美元/月套餐 年增营收仅5.5-15亿美元 相对于汽车业务规模微不足道 [9] - Robotaxi仍处于早期测试阶段 仅在美国有限地区进行试点 全美运营时间表多次推迟 [9][10] - 超大规模储能系统当前半年进度仅40GWh 若保持50%-70%增速 2030年预计达340-630GWh 远低于1500GWh目标 [9] 市场竞争与外部环境 -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大众、雷诺等传统制造商推出纯电动车型侵蚀特斯拉市场份额 [3][7] - 马斯克政治形象受损影响欧洲市场销量 部分车主不愿与其价值观绑定 [8] - 特朗普政府清洁能源支持力度降温 对监管积分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6] 管理层执行风险 - 马斯克存在过度承诺历史 FSD全自动推广从2018-2020年预期推迟至2025年仍需驾驶员监督 [10] - Cybertruck量产多次延迟 从2021年原定时间表推迟至2023年末 并出现多次召回 [10] - Robotaxi全美运营时间表从2020年推迟至2024年 当前仍未给出精准预期时间表 [10]
和特斯拉机器人一样做爆米花?对话擎朗创始人李通:不做商业化落地不了的事
财经网· 2025-08-05 13:41
公司商业化策略 - 擎朗智能专注于服务业垂直场景商业化落地 优先选择简单、封闭但可普及的岗位如爆米花制作、饮料制作和汉堡制作 [3][17][29] - 公司采用"岗位化"策略 通过单一场景实现商业化 再逐步规模化 形成数据飞轮效应 [17][21][23] - 海外市场是商业化重点 因海外需求明确且付费能力强 海外收入占比超50% [2][4][5]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公司同时开发轮式双臂机器人和双足人形机器人 采用模块化设计 上半身结构可复用 训练数据可共享 [3][6] - 双足机器人目前故障率较高但持续改善 商业化速度慢于轮式双臂机器人 [3] - 技术架构分为本体、小脑和大脑三部分 小脑负责动作控制 大脑负责环境感知与决策 [7] 行业数据挑战 - 物理世界数据缺失是具身智能发展最大卡点 高质量真实数据稀缺且获取成本高 [15][16][28] - 数据分为三个层次:视频数据、仿真数据和真实机器人数据 仅真实数据能有效训练模型 [15] - 当前数据采集规模有限 单个场景最多部署200台机器人 日工作8小时 数据量远低于大模型需求 [16] 市场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全球超过100家企业参与 预计5-10年内将经历激烈淘汰 [28][31] - 未来行业将分化为两拨企业:早期找到落地场景的企业和大型科技公司 [2][31] - 商业化能力是关键竞争要素 企业需在有限时间内找到可行场景并形成闭环 [27][28] 成本与定价模式 - 人形机器人定价为1000美元/月 约当地劳动力成本的1/2到1/3 [5] - 采用36个月付费模式 总价3.6万美元 折合25.8万元人民币 [5] - 日本市场劳动力成本参考值为1.5万-2万元人民币/月 [5] 应用场景演进 - 场景开放程度分三阶段:封闭场景、半开放场景和全开放场景 [12] - 当前主要突破半开放场景 需应对动态环境变化如儿童干扰等意外情况 [12][13] - 公司拥有超10万台服务机器人运行数据 环境数据可复用于人形机器人开发 [14][15][21]
165亿美元芯片大单!特斯拉给了三星,马斯克:我将亲自参与提升生产效率
硬AI· 2025-07-28 15:03
三星电子与特斯拉芯片制造合作 - 三星电子与特斯拉签署价值165亿美元的芯片制造协议,合同期至2033年底,三星德州工厂将专门制造特斯拉AI6芯片 [1][2] - 马斯克确认合作细节,强调"这还只是最低金额",实际产出可能高出数倍 [5][6] - 消息公布后,三星电子股价大幅上涨6 8%,报70400韩元/股,为去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 [3] 特斯拉的战略布局与AI愿景 - 合作是特斯拉从汽车公司向AI和机器人公司转型的重要一步,AI芯片是核心基础设施 [1][9] - 马斯克预测特斯拉估值有望达到25-30万亿美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年收入或达30万亿美元 [9][10] - AI芯片需求激增,马斯克旗下xAI正推进120亿美元融资用于采购芯片和建设数据中心 [10] 三星代工业务的提振与挑战 - 合同对三星代工业务意义重大,有望使代工销售额每年增长10%,缓解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 [1][13] - 三星代工市场份额从8 1%滑落至7 7%,远落后于台积电的67 6% [12] - 合同被视为市场对三星2纳米制程技术的信心信号,可能带动其他无厂芯片公司签署新合同 [13] AI芯片领域的竞争格局 - 三星在高带宽内存(HBM)芯片领域落后于SK海力士和美光,特斯拉订单为其提供追赶机会 [16] - 三星与台积电均在推进2纳米制程工艺,合同可能成为三星代工业务复苏的关键转折点 [13][16] - 合作标志着三星在激烈的代工竞争中取得重要突破,尤其在AI芯片制造领域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