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利珠单抗(K药)

搜索文档
100%缩瘤率!中国新药全球封神 百利天恒叩响MNC之门
新浪财经· 2025-09-12 13:13
药物临床数据表现 - 在50名局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中 94%患者肿瘤缩小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5个月 较现有最优方案延长近一倍 [4][8] - 在38名同类患者中 采用iza-bren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方案 100%患者肿瘤缩小超30% 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达100% [4][8] - 超过半数患者肿瘤缩小一半以上 最佳效果缩小近九成 创实体瘤大规模临床试验首次记录 [8][9] 药物特性与研发背景 - 全球首创EGFR×HER3双抗ADC新药 唯一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采用新概念分子设计 [5] - 2023年以84亿美元授权百时美施贵宝共同开发 保留大量全球权益 [5][16] - 针对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等适应症获中国CDE突破性治疗认定 共6项适应症入选 美国FDA认定1项 [9][10] 商业化前景与战略定位 - 潜在年销售峰值达200亿美元 有望成为继K药后第二款达此门槛的抗癌药物 [18][19] - 在中国开展10项III期临床注册研究 海外推进3项全球关键注册临床 预计2026年上半年中国首发上市 [5][11] - 公司在美国独立开发4个ADC药物 具备全球早研与临床开发能力 仅缺海外商业化能力 [23][24]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突破第三代靶向药1-1.5年耐药局限 将患者5年生存率从不足三分之一显著提升 [6][7][8] - 当前全球制药20强门槛为年销售额200亿美元 仅一家亚洲日本企业入围 [20][21] - 双抗ADC因毒性控制难度大曾遭行业回避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 [14][15]
100%缩瘤率!中国新药全球封神 百利天恒叩响MNC之门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12:39
核心观点 - 全新药物分子iza-bren(BL-B01D1)在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治疗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 临床数据显著优于现有最优方案 有望成为下一代广谱抗癌基石药物 [1][7][9] - 药物由百利天恒自主研发 是全球首创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EGFR×HER3双抗ADC 已获得84亿美元授权合作并保留大量全球权益 [9][23][24] - 药物预计2026年在中国率先上市 潜在年销售峰值达200亿美元 有望推动公司进入全球制药企业20强 [9][18][25] 临床数据表现 - 单药治疗EGFR突变NSCLC的I/II期研究显示:94%患者肿瘤缩小 中位缩小比例38.9%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5个月 [4][13] - 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实现100%客观缓解率和100%疾病控制率 超过半数患者肿瘤缩小一半以上 [5][14][15] - 对比现有最优方案(86%缩瘤率、约6-7个月无进展生存期) 疗效提升显著 [4][5][7] 药物开发进展 - 已在中美开展40多项临床试验 覆盖鼻咽癌、肺癌、食管癌等癌种 七项适应症入选突破性疗法名单 [9][17][18] - 中国药监局授予6项突破性治疗认定 美国FDA授予1项认定 [17][18] - 中国开展10项III期临床注册研究 海外开展3项全球关键注册研究 [18] 商业价值与行业影响 - 百时美施贵宝以84亿美元授权合作 创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纪录 [9][23] - 药物潜在年销售峰值200亿美元 仅次于默沙东K药(帕博利珠单抗) [25][27] - 若实现200亿美元销售额 百利天恒有望进入全球制药企业20强(入门门槛约191亿美元) [27][28] 公司战略与管线布局 - 百利天恒坚持共同开发与商业化模式 保留全球权益而非低价授权 [24][30] - 除iza-bren外 公司在美国独立开发4个ADC药物 并布局早期突破性研究 [31] - 公司具备全球早研、临床开发和供应能力 仅缺海外商业化能力 [32]
100%缩瘤率! 中国新药全球封神 百利天恒叩响MNC之门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10:18
核心观点 - 中国公司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EGFR×HER3双抗ADC药物iza-bren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 临床数据显示单药治疗组94%患者肿瘤缩小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5个月 联合治疗组实现100%客观缓解率 该药物已获得中美监管机构突破性疗法认定 预计2026年在中国率先上市 潜在年销售峰值达200亿美元[1][5][7][8][11] 临床数据表现 - 单药治疗组(50名经TKI治疗的局晚期/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94%患者肿瘤缩小 中位缩小比例38.9%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5个月 较现有最优方案延长近一倍[1][7] - 联合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组(38名同类患者):100%患者肿瘤缩小超30% 客观缓解率100% 疾病控制率100% 超过半数患者肿瘤缩小50%以上 最佳缩小比例近90%[1][7] - 在所有核心疗效指标上均显著超越现有最优方案(当前同类药物缩瘤率仅86%)[1][3] 药物属性与研发背景 - 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双抗ADC 靶向EGFR×HER3 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同类药物[5] - 基于全新分子形态和作用机制 属于肿瘤治疗最前沿的ADC药物类型[5][12] - 研发历时超十年 2014年ADC研究低潮期立项 克服双抗ADC毒性控制难题 2021年进入临床研究[9][11] 商业合作与价值 - 2023年以84亿美元授权百时美施贵宝共同开发 保留大量全球权益[5][11] - 潜在年销售峰值达200亿美元 有望成为继K药后第二款达此门槛的抗癌药物[11] - 若实现200亿美元销售额 将使百利天恒进入全球制药企业前20强(2024年排名第18的默克销售额191亿美元)[13] 监管进展与上市规划 - 中国CDE授予6项适应症突破性治疗认定 美国FDA授予1项认定[8] - 在中国开展10项III期临床注册研究 在海外开展3项全球关键注册研究[8] - 计划2026年上半年在中国率先上市 覆盖鼻咽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癌种[5][8] 公司战略与行业地位 - 百利天恒坚持共同开发与商业化模式 而非直接出售权益 保留全球化能力[9][15] - 在美国独立开发4个ADC药物 具备全球早研与临床开发能力 仅缺海外商业化能力[16] - 目标成为全球跨国药企(MNC) 打破欧美企业对全球制药20强的垄断(目前仅1家日本企业)[14][16]
康方生物首个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已达到主要终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14:01
临床研究数据 - 依沃西单抗是全球首个PD-1/VEGF双抗药物 在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国内注册性Ⅲ期临床研究中其无进展生存期比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更长 显示出取代K药的潜力[1] - HARMONi研究是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 用于评估经三代EGFR-TKI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接受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共随机入组438例患者 其中273例来自中国 165例即38%来自北美和欧洲 中位年龄62岁 247%的患者在入组时存在脑转移[2] - 2025年5月Summit公布HARMONi顶线结果 显示依沃西单抗在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上取得统计学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风险比为052 在另一主要终点总生存期上显示出积极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获益 风险比为079 p=0057[2] - 2025年9月Summit更新公布更长随访时间的临床研究数据 中位随访时间达137个月 西方患者数据成熟度提升 总生存期风险比缩小至078 95% CI: 062–098 p=00332 北美人群生存获益数据突出 依沃西组中位总生存期仍未达到 对照组为140个月 风险比为070[3] 产品价值与市场前景 - 依沃西单抗首个国际多中心Ⅲ期HARMONi研究结果和中国开展的Ⅲ期HARMONi-A研究结果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上均取得一致性的优异临床表现 证明该疗法具有快速起效高效控制疾病的优势及良好的肿瘤免疫治疗拖尾效应 在跨区域跨人种的全球临床中具有高度一致的疗效和安全性 凸显全球市场价值[4] - 创新药要从中国走向全球市场必须叩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门 因此依沃西单抗的海外研究进展和数据格外受关注[1] 公司战略与研发背景 - 公司从2012年成立就开始做双抗 当年双抗开发如火如荼 但能够做到概念验证的实际上不多 原因在于平台结构影响最终能否成药 需要得到真正的临床验证[3]
国产玩家“围剿”司美格鲁肽
新浪财经· 2025-09-04 11:48
司美格鲁肽类似药研发现状 - 成都倍特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上市申请于9月3日获国家药审中心受理 成为国内第八个申报上市的司美格鲁肽类似药 [1] - 诺和诺德原研产品化合物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 预计2026年后将出现国产司美格鲁肽密集获批上市的局面 [1][2] 原研药物市场表现 - 司美格鲁肽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93亿美元 自2025年起超越帕博利珠单抗成为全球"药王" [2] - 该药物2型糖尿病和减重适应证分别于2017年和2021年在美获批 销售额保持每年近翻倍增长 [2] 适应证开发进展 - 当前申报的国产司美格鲁肽类似药均首先针对2型糖尿病适应证 多数公司减重适应证处于临床3期阶段 [5] - 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证于2024年6月才在国内获批 此前企业面临临床设计和成本问题 [5] - 国家药审中心2024年4月发布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对体重管理适应证临床试验提出特殊要求 [5] 生产工艺差异 - 齐鲁制药和石药集团采用固相合成法生产 按2.2类化药申报 [6][9] - 其他企业采用重组发酵法生产 按3.3类生物制剂申报 重组发酵法成本更低但技术难度较大 [6][9] 企业商业化能力 - 齐鲁制药 石药集团 成都倍特为仿制药大户 销售能力较强 [9] - 华东医药 联邦制药 惠升生物在糖尿病领域拥有专科医生资源和成熟渠道网络 [9] - 九源基因由华东医药控股 但将自行销售其司美格鲁肽产品 [9] 市场竞争格局 - 除司美格鲁肽原研外 礼来替尔泊肽2型糖尿病和减重适应证分别于2024年5月和7月获批 [10] - 银诺医药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2型糖尿病和信达生物玛仕度肽用于减重适应证分别于2025年1月和6月获批 [10] - 恒瑞医药HRS9531减重适应证上市申请于2025年9月获受理 [10] 市场销售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司美格鲁肽原研药国内销售额约5.50亿美元 [11] - 同期依苏帕格鲁肽α国内销售额约5640万元人民币 [11] 行业开发门槛 - GLP-1产品在中国上市需达到至少2500人样本量 注册门槛较高 [11] - 该领域更注重可及性和患者用药过程感受 疗效 安全性及销售属性是决定性因素 [11] - 未来市场可能被少数几家公司占据 而非遍地开花局面 [11] 国际化合作进展 - 国内GLP-1创新药通过NewCo模式出海 包括恒瑞医药和先为达生物各3个资产 [12] - 诚益生物 翰森制药 石药集团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分别授权给阿斯利康 默沙东和Madrigal [12] - 联邦制药将三靶点GLP-1产品出售给诺和诺德 [12] - 九源基因与科兴制药 复星医药达成出海合作 覆盖拉美 中东 非洲及部分东盟市场 [12]
康方生物的“最热双抗”交出大涨业绩
新浪财经· 2025-08-27 14:3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4.12亿元 同比增长37.75% 其中商业销售收入14.02亿元 同比增长49.20% [1] - 亏损5.88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2.49亿元有所增加 [1] - 商业销售收入增长主要源于卡度尼利单抗和依沃西单抗纳入国家医保后带来的销售量增长 [1] - 亏损增加原因包括参股Summit计提股权投资损失由3260万元增至1.92亿元 研发投入由5.94亿元增至7.31亿元 股权激励费用由530万元增长至2720万元 [3] 股价与市值 - 8月27日收盘价159港元/股 跌5.92% 市值1427亿港元 [4] 产品管线 - 共计获批7款产品 包括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双抗) 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抗) 派安普利单抗等三款PD-(L)1单抗 伊努西单抗(PCSK9单抗) 依若奇单抗(IL-12/IL-23单抗) [4] - 伊努西单抗和依若奇单抗将公司商业化产品范围由肿瘤扩大至代谢/自免领域 [4] - 古莫奇单抗(IL-17单抗)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曼多奇单抗(IL-4Rα单抗)III期临床达到终点 计划2026年上半年递交上市申请 [16] 商业化进展 - 销售团队由800余人增至1200余人 覆盖肿瘤和特药两大领域 [4] - 商业化负责人变更为郭永 接替石文俊 [4] 核心产品AK112临床进展 - 国内III期临床HARMONi-A研究达到OS临床终点 取得统计学显著和临床意义显著的OS获益 [7] - 适应证为联合化疗治疗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 [8] - 全球III期临床HARMONi研究PFS风险比0.52 OS风险比0.79(p=0.057) [8] - Summit计划基于HARMONi临床试验结果提交BLA [8] - 国内获批一线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 [9] - HARMONi-6研究头对头战胜替雷利珠单抗 第三个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受理 [10] - 全球III期临床HARMONi-7针对一线治疗PD-L1 TPS≥50%非小细胞肺癌正在入组中 [9] 核心产品AK104进展 - 国内获批三项适应证 覆盖宫颈癌全线和胃癌一线治疗 [10] - 启动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二线肝癌的全球多中心注册性II期临床 [10] 研发策略 - 提出"IO2.0+ADC2.0"策略 [10] - IO2.0指PD-1/VEGF双抗作为PD-1单抗的升级版 [12] - ADC2.0指双抗ADC 双毒素 优化血液稳定性等方向 [13] - 自研AK138D1(HER3 ADC)和AK146D1(Trop2/Nectin4 ADC)均处于临床I期 [13] - 信达生物也提出类似"IO+ADC的双重升级"策略 [13] 现金状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 现金及等价物 其他短期金融资产总计71.38亿元 [16]
全球制药行业成本压力上升,多家企业宣布减员计划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8 12:12
医疗板块资本市场表现 - 标普500医疗保健板块指数今年下跌约5%,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超过7% [2] - 医疗保健行业市盈率从一年前的近20倍降至约16倍,默沙东及百时美施贵宝预期市盈率分别为8.7倍和7.4倍 [3] - 默沙东及百时美施贵宝今年以来股价累计跌幅接近20% [3] 制药企业成本削减计划 - 默沙东计划在2027年前每年节省30亿美元开支,其中17亿美元来自行政、销售和研发支出 [3] - 辉瑞计划到2025年底节省45亿美元开支,到2027年底节省72亿美元 [4] - Moderna宣布裁员10%,员工规模从近6000人削减至约5000人 [4] - 诺和诺德终止8个在研项目,并可能裁员 [5] 企业财务与股价表现 - 辉瑞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超过16%,市值不到疫情巅峰时期的一半 [4] - Moderna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超过75%,市值从近2000亿美元暴跌至约110亿美元 [5] - 诺和诺德今年以来股价下跌超过三分之二,过去一周市值蒸发超千亿美元 [5] 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影响 - 默沙东预计关税导致成本增加2亿美元 [3] - 辉瑞正与美国政府讨论降低药品价格的要求 [4] - Moderna CEO指出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加剧 [5] 研发管线与未来增长策略 - 诺和诺德推动口服司美格鲁肽的临床进程,有望年底前获批上市 [6] - Moderna开发黑色素瘤肿瘤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6] - 默沙东以约100亿美元收购Verona,填补专利到期空白 [7] - BioNTech以超百亿美元将PD-L1/VEGF双抗肿瘤药转售给BMS [8] 医药并购市场趋势 - 2023年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Seagen,安进斥资280亿美元收购Horizon Therapeutics [8] - 近18个月医药并购市场平静,鲜有超百亿美元规模收购 [8] - 中国公司与欧美合作伙伴达成的许可交易价值高达350亿美元 [9]
全球制药行业成本压力上升,多家企业宣布减员计划
第一财经· 2025-08-08 11:07
医疗板块资本市场表现 - 标普500医疗保健板块指数今年下跌约5%,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超过7% [2] - 医疗保健行业市盈率从一年前的近20倍降至约16倍 [4] - 默沙东及百时美施贵宝预期市盈率分别为8.7倍和7.4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4] - 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今年以来股价累计跌幅都接近20% [4] 制药企业成本削减措施 - 默沙东计划在2027年前每年节省30亿美元开支,其中17亿美元来自行政、销售和研发支出 [4] - 默沙东预计关税导致成本增加2亿美元 [4] - 辉瑞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约45亿美元净开支节省,到2027年底实现72亿美元净开支节省 [5] - Moderna宣布裁员10%,员工规模从近6000人削减至约5000人 [6] - Moderna计划到2027年将年度运营支出削减约15亿美元 [7] - 诺和诺德宣布终止8个在研项目,并可能裁员 [7] 企业增长战略调整 - 诺和诺德重点推进口服司美格鲁肽后期临床试验,有望年底前获批上市 [9] - Moderna开发针对黑色素瘤的肿瘤疫苗,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9] - 默沙东以约100亿美元收购英国生物制药公司Verona [10] - BioNTech以超百亿美元价格将PD-L1/VEGF双抗肿瘤药转售给BMS [10] - 辉瑞与中国三生制药达成潜在60亿美元在研癌症疗法许可协议 [10] 行业并购趋势 - 2023年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Seagen,安进斥资280亿美元收购Horizon Therapeutics [11] - 近18个月医药并购市场表现平静,鲜有超过百亿美元规模收购 [11] -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公司与欧美合作伙伴达成的许可交易价值达350亿美元 [11] 企业市值变化 - Moderna市值从疫情巅峰时期的近2000亿美元暴跌至约110亿美元 [7] - 辉瑞市值不到疫情巅峰时期的一半,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超过16% [6] - 诺和诺德过去一周市值蒸发超千亿美元 [7]
三生制药(01530):PD1VEGF双抗的全球之路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25 02:5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三生制药的投资评级为“增持”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参考公司基本面和PD(L)1*VEGF赛道的巨大潜力,上调公司的目标价至46.71元,维持增持评级 [9] - 预测公司2025 - 2027E营业收入达191.78、118.95、140.5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02.14、28.08、35.08亿元,EPS分别为4.26、1.17、1.46元 [9] - PD(L)1*VEGF双抗有望覆盖2000亿美金的市场,SSGJ - 707具有BIC潜力,中国销售峰值有望达到63 - 84亿元,全球销售峰值有望达到111 - 134亿美金 [9] - 三生制药预计在2025 - 2027年上市13款新药资产,丰富其在血液瘤、自免、肾科和皮科的优势,有望带来百亿级别的收入增量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PD(L)1*VEGF双抗有望替代PD(L)1单抗成为肿瘤治疗新的SOC - 2029年全球PD(L)1单抗市场空间有望达1000亿美金,2024年全球销售额约600亿美金,默沙东K药获批适应症最多且2024年销售额达295亿美金 [13] - PD(L)1*VEGF双抗在已获批适应症上疗效提升,在部分PD(L)1单抗无效或疗效有限的适应症上实现突破,未来有望覆盖超2000亿美金市场,可多覆盖约140万患者 [19][21] 2. SSGJ - 707是一款具有BIC潜力的PD1*VEGF双抗 - SSGJ - 707是全球进度仅次于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正在进行CRC和妇科类肿瘤一线II期临床探索,已启动PDL1阳性NSCLC人群单药头对头K药的III期临床 [25] - SSGJ - 707在早期临床中疗效优于AK112,在一线NSCLC上表现亮眼,单药和联合化疗的ORR均有提升 [26][29] 3. SSGJ - 707借助辉瑞肿瘤体系进入全球广阔市场 3.1 SSGJ - 707以创纪录的金额实现对外授权 - 2025年5月20日辉瑞以12.5亿美金首付款和48亿里程碑金额获得SSGJ - 707海外权益及中国地区商业化选择权,交易金额为同类最高 [32] 3.2 辉瑞制药的肿瘤业务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 - 辉瑞2024年肿瘤业务全球收入达156亿美金,排名全球MNC第六,专注于乳腺癌、膀胱尿路/前列腺癌、胸腺肿瘤和血液瘤四个方向 [35] - 辉瑞在各肿瘤领域布局了丰富的在售和在研管线,有望带来10倍当前收入体量的增长机会 [36][42] 3.3 强强联合进军全球肿瘤市场 - 辉瑞有望凭借SSGJ - 707扩大肿瘤业务布局,在SMMT和BNTX&BMS已开展III期临床的适应症上后发制胜,在未开展III期临床的适应症上快速推进 [44] - SSGJ - 707联合ADC可能带来更多惊喜,辉瑞具备产品和先发优势,有望启动全球首个PD(L)*VEGF双抗 + ADC的III期临床 [47][49] 3.4 预测SSGJ - 707全球销售峰值可达864 - 1052亿元 - 预测SSGJ - 707国内销售峰值为63 - 84亿元,全球销售峰值为111 - 134亿美元 [53][54] 4. 自主研发、外部引入并重,其他自研管线值得期待 - 三生制药预计在2025 - 2027年上市13款新药资产,丰富其在血液瘤、自免、肾科和皮科的优势,有望带来百亿级收入增量 [56] - 公司布局的705、706和708三款双抗药物处于临床I期剂量探索阶段,早期结果显示出治疗潜力 [58]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测公司2025 - 2027年收入分别为191.78、118.95、140.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14、28.08、35.08亿元 [63] - 利用DCF估值法,中性假设下公司合理估值为46.71元,进行敏感性测算,保守、中性、乐观情景对应股价分别为40.18、46.71、56.23元 [64][65]
信达生物研发日专题:重磅一代IO疗法的核心专利序列预计集中在2028-2032年过期,MNC对于延续、抢占下一代
长江证券· 2025-07-02 15: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评级;信达生物投资评级为买入 [11][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磅一代IO疗法核心专利序列预计2028 - 2032年过期,MNC延续/抢占下一代肿瘤基石治疗药物市场需求迫切,二代IO潜在市场规模或达2000亿美元 [4][7] - 信达生物IBI363采用PD - 1单抗/IL - 2融合设计及α偏向性设计,在多个IO治疗耐药热肿瘤、冷肿瘤中显示出Best - in - Class潜力 [4][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IO疗法:旧势渐退,新潮已起 - 近十年一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发展,2024年全球PD - (L)1市场规模达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K药和O药占据主导 [18][20] - 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PD - L1激活PD - 1/PD - L1通路实现免疫逃逸,PD - 1/PD - L1抑制剂阻断该通路成为肿瘤免疫治疗核心策略 [22] - 一代IO疗法存在局限,冷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率低,仅约55%实体瘤患者具备免疫治疗基础条件,真正获益比例不足20%,且存在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问题 [33][39][41] 多元路径竞发,角逐二代IO疗法两千亿美元规模市场 - 一代IO疗法在冷肿瘤、原发性无应答患者及获得性耐药人群中疗效有限,随着K药、O药专利到期,二代IO市场将升温 [44] - 二代IO市场可分为一代IO替代、耐药、冷肿瘤三个赛道,潜在市场规模或达2000亿美元,众多药企布局二代IO疗法 [49] - PD - 1/IL - 2路线潜力大,可实现对T细胞“解封 + 赋能”双重调控,有望在热肿瘤前线和冷肿瘤、经治耐药人群中突破 [53] IBI363:全球首创PD - 1/α IL - 2双抗,新一代肿瘤IO疗法基石产品 - IBI363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PD - 1/α IL - 2双抗融合蛋白,采用PD - 1单抗和IL - 2融合设计及α偏向性IL - 2设计,可降低外周毒性 [56][57] - 采用α偏向性IL - 2设计是基于基础研究成果,α - biased IL - 2能刺激激活的CD8 + T细胞,毒副作用小,且PD - 1 + CD25 + CD8 + TIL细胞在肿瘤组织高表达 [62] - IBI363在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临床试验中展现优异疗效,肺癌中高剂量组ORR、DCR、mPFS及OS趋势更优;结直肠癌单药mOS达16.1个月,联合贝伐组疗效更好;黑色素瘤中IBI363相比化疗mPFS优势明显 [68][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