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

搜索文档
全球最大煤电CCUS示范项目正式投运
中国化工报· 2025-09-29 06:16
在二氧化碳管输环节,该项目创新研制出我国首台可满足超临界管输需求的八级整体齿轮式二氧化碳压 缩机,可将捕集到的气态二氧化碳压缩至超临界态,提高管道输送效率,大幅降低输送能耗与成本。 华能正宁电厂厂长张延伟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该项目的二氧化碳捕集率超过 90%,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150万吨,相当于处理了60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可助力燃煤电厂实现 大规模工业化深度减排,推动煤电绿色清洁发展,助推碳中和目标实现。 据介绍,该项目在碳捕集、压缩、封存等关键环节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创造多项"全球首次"与"国内首 创",核心装备也100%实现国产化。在二氧化碳捕集领域,他们创新采用复合式吸收塔"二塔合一"设 计,将烟气预洗涤与碳捕集环节深度集成,解决了传统工艺输送路线长、阻力大的能耗问题,并通过富 液分流、中间循环冷却等多种节能技术,实现热量利用最大化,整体节能效果显著。 近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这 标志着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实现从"万吨级示范"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的跨越,为 全球煤电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
煤电如何从“基荷电源”转向“灵活调节资源”?
中国电力报· 2025-09-26 07:02
伴随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而来的,是新能源消纳问题亟待解决,灵活调节需求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煤 电的"压舱石"和"调节器"作用凸显。 "煤电机组在系统中很好地发挥了灵活调节和基础保障作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 事长,中电联火电分会会长于崇德指出,"据有关资料介绍,煤电机组在系统中以不到四成的容量占 比,贡献了超过五成的发电量、支撑了七成负荷调节,承担了八成的供热任务。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中,煤电机组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热力可靠保供和新能源消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 地支撑了新能源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举措。 以煤电技术创新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新一代煤电技术论坛观察 9月24日,以"发挥煤电灵活调节作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题的新一代煤电技术论坛于张家口 崇礼成功举办。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的当下,煤电如何从"基荷电源"转 向"灵活调节资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 年)》,煤电转型路径进一 ...
研报掘金丨华福证券:首予陕西能源“买入”评级,目标价11.52元
格隆汇APP· 2025-09-18 09:34
业务结构 - 公司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并开展热电联产及综合利用业务[1] - 电力、煤炭业务为主,热力业务为辅,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76%、21%、2%[1] - 毛利润占比分别为65%、35%、-1%[1] 煤炭业务特点 - 煤炭产品主要为动力煤和化工用煤[1] - 采用内部电厂消耗和外部销售双线并行模式[1] - 根据煤价变化灵活调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1] 运营优势 - 电力装机和煤炭生产实现总量平衡[1] - 煤电一体化及坑口电站装机占比达61.57%[1] - 42.43%的煤电机组为"西电东送"配套项目[1] - 成本和发电利用小时数有较强保障[1] 行业地位与竞争力 - 公司是优秀的"煤-电-热"全产业链龙头企业[1] - 相比普通火电企业具备更强的盈利预期稳定性[1] - 相比煤炭企业在煤价下行期可抵御业绩波动[1] - 相比其他煤电一体化企业具有更强的煤炭调节能力[1] - 产能增长可预见且分红稳定较高水平[1] 估值与评级 - 参考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PE为12.3倍[1] - 给予2025年16倍PE估值溢价[1] - 对应目标价11.52元[1]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1]
陕西能源(001286):成长性煤电一体化企业,兼具分红潜力
华福证券· 2025-09-18 08:18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11.52元(当前股价9.18元)[5][7] 核心观点 - 陕西能源是背靠陕投集团的煤电热一体化龙头企业 具备全产业链协同优势[1][5] - 煤炭业务拥有优质资源 短期产能将提升至3000万吨/年 远期规划达4600万吨/年[3][34] - 电力装机规模1725万千瓦时 402万千瓦时在建产能将于2026-2027年集中释放[4][67] - 煤电一体化装机占比61.57% 成本优势显著 42.43%机组为西电东送配套项目[4][83] - 充沛现金流支撑高分红 2022-2024年分红比例均超50% 股息率具提升潜力[116] 业务结构分析 - 2024年电力/煤炭/热力收入占比分别为76%/21%/2% 毛利润占比分别为65%/35%/-1%[2] - 2024年实现营收231.6亿元(同比+19.0%)归母净利润30.1亿元(同比+17.7%)[22] - 2025H1营收98.6亿元(同比-6.7%)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13.5%)[22] 煤炭业务 - 2024年核定产能3000万吨/年(在产2400万吨/年 在建600万吨/年 筹建1000万吨/年)[3][34] - 赵石畔煤矿(600万吨/年)预计2026年4月投产 远期规划产能4600万吨/年[3][39] - 2024年原煤产量2356万吨(同比+1.2%)产能利用率100%[47] - 自产煤外销占比34%(2024年外销量804万吨 同比+40%)灵活调节自用与外销比例[54] - 2024年外售煤均价602元/吨(同比-15.3%)吨煤成本246.7元/吨(同比-4.6%)[44][58] 电力业务 - 在役装机1123万千瓦时 在建402万千瓦时(商洛二期/延安二期/信丰二期)[4][67] - 2024年发电量530亿千瓦时(同比+19.7%)上网电量496亿千瓦时(同比+19.8%)[90] - 平均上网电价0.350元/千瓦时 利用小时数4943小时[90][91] - 煤电一体化优势显著 2024年电力业务毛利率29.9%[26][86] - 42.43%机组为西电东送配套项目 消纳渠道保障性强[4][8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3.1%/+15.7%/+15.1%[4][129] - 预计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3%/+15.6%/+15.7%[4][129] - 对应EPS分别为0.72/0.83/0.96元[4][129] - 基于2025年16倍PE(行业平均12.3倍)给予估值溢价[5] 产能规划 - 煤炭产能:2026年在产产能提升至3000万吨/年 远期规划4600万吨/年[3][39] - 电力装机:2026-2027年新增402万千瓦时 赵石畔二期200万千瓦时处于筹建阶段[4][72] - 在建项目总投资规模216.53亿元 资本开支集中期后分红率有望提升[38][116]
过去十年全球电力投资增长60%,太阳能领域增速领先
格隆汇· 2025-09-18 03:12
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 2015年至2025年间全球电力投资增长60% [1] 可再生能源投资 - 太阳能领域投资增速领先 预计今年全球投资额达到4410亿美元 较2015年暴增211% [1] - 风电投资额预计达到2420亿美元 较2015年增长69% [1] - 核电投资额预计达到740亿美元 较2015年增长64% [1] 传统能源投资 - 煤电投资预计今年为820亿美元 较2015年下滑10% [1]
煤电效益面临多重挑战,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其调节性作用
经济观察报· 2025-09-10 14:31
煤电发电量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全国煤电发电量为2.94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2.41% [1][5] - "十四五"期间煤电发电量增速波动显著 2021年增速约9% 2023年约7% 2022年和2024年增速仅1%左右 [1][5] - 煤电发电量或将在2025年迎来峰值 峰值预计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以内 [2] 煤电需求驱动因素 - "十四五"期间电力消费快速增长主因GDP高增长、单位GDP能耗增加、电气化水平提升及极端气候因素 总用电量增长约4万亿千瓦时 [3] - "十五五"期间电力消费增速将向GDP增速收敛甚至低于GDP 主因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倾斜、设备更新周期完成及政策约束强化 [3] - 预计"十五五"期间用电增量仍达1.4-1.7万亿千瓦时 但增量将由新能源装机满足 [4] 新能源替代进展 -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3.46亿千瓦时 对应总装机18.89亿千瓦 [4] - 2025-2035年非煤电力资源预计每年增长超3亿千瓦 基本满足用电需求 [4] - 光伏电价呈现下降趋势 东部某省光伏结算价从2022年0.355元/千瓦时降至2025年上半年0.325元/千瓦时 [6] 煤电行业经营压力 - 煤电装机量持续增长 截至2025年6月底达12.1亿千瓦 年均新增3500万千瓦 [5] - 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出现人为均衡现象 部分省份机组通过轮换方式平衡使用时长 [5] - 煤电电价机制转向市场化交易 全部机组需参与"基准价+上下浮动"模式交易 [7] 技术效率与系统角色转变 - 2025年6月全国供电煤耗率降至300.7克标煤/千瓦时 较2016年下降超10克标煤/千瓦时 [10] - 煤电机组节能改造边际效益递减 频繁深度调峰导致运行工况恶化及煤耗上升 [10] - 煤电角色由电量性电源转向调节性电源 需通过辅助服务价值补偿应对新能源波动性 [11]
煤电效益面临多重挑战,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其调节性作用
经济观察网· 2025-09-10 14:17
煤电发电量达峰与趋势 - 煤电发电量或在2024年迎来峰值 峰值预计控制在5.55万亿千瓦时内 [1] - 2025年上半年煤电发电量2.94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2.41% [2] - 煤电行业面临需求见顶局面 [3] 用电需求增长驱动因素 - "十四五"期间总用电量增长约4万亿千瓦时 因GDP增长较快、单位GDP能耗增加、电气化水平提高及极端天气 [1] - "十五五"期间用电增量预计1.4-1.7万亿千瓦时 但增速将向GDP收敛甚至低于GDP [1][2] - 用电量增速变化符合朱格拉周期理论 事件性冲击后设备投资驱动用电量增速先超GDP后下降 [1] 新能源发展替代作用 - 非煤电力资源2025-2035年有望年增超3亿千瓦 基本满足用电需求 [2] -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46亿千瓦时 总装机18.89亿千瓦 [2] - 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增加是煤电发电量达峰主因之一 [1] 煤电装机与利用效率 - 煤电装机量持续增长 2025年6月底达12.1亿千瓦 年均新增3500万千瓦 [4] - 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存在人为"平均"现象 如河南福建案例中机组间轮流使用4500小时和3000小时 [4] - 煤电正从电量性电源转向调节性电源 2022年电力紧张后多地核准煤电项目 [4] 电价市场化改革影响 -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发电量进入市场交易 [4] - 东部某省光伏结算价从2022年0.355元/千瓦时降至2024年上半年0.325元/千瓦时 全现货模拟价可能从0.2元/千瓦时降至不足0.06元/千瓦时 [5] - 煤电机组将更多参与市场交易 上网电价按"基准价+上下浮动"确定但需全部入市 [6] - 电力中长期交易限价将与现货限价贴近 改变原有稳定长周期合同机制 [5] 煤电效率与运行挑战 - 全国供电煤耗2024年6月降至300.7克标煤/千瓦时 较2016年下降超10克标煤/千瓦时 [9] - 高效机组节能改造边际效果递减 且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迫使煤电频繁深度调峰导致煤耗上升 [9] - 煤电降本空间缩小 行业建议为辅助服务功能提供更高价值 [8][10] 行业定位与系统成本 - 煤电作用演变为应对新能源间歇性的调节性电源 [11] - 新能源边际发电成本近零 会拉低批发侧电价 但系统消纳成本增加 [11] - 需建立完整价格体系体现不同资源能力 [11]
甘肃能化:投资者建议解决同业竞争,董秘回应燃料采购问题
新浪财经· 2025-09-10 08:51
项目燃料采购安排 - 庆阳煤电项目燃料将按照经济效益原则进行采购 [1] - 控股股东下属九龙川煤矿仍处于建设初期且未投产 [1] 同业竞争问题 - 九龙川煤矿目前与公司未造成实质性同业竞争 [1] - 公司将积极沟通控股股东 在符合条件后协商解决同业竞争情况 [1]
甘肃能化:控股股东下属九龙川煤矿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未投产,目前与公司未造成实质性同业竞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08:39
公司业务与项目进展 - 庆阳煤电项目位于陇东地区 燃料来源将按照经济效益原则进行采购 [1] - 控股股东下属九龙川煤矿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 未投产 [1] - 庆阳煤电项目为2×66万千瓦煤电项目 [3] 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 - 九龙川煤矿与公司未造成实质性同业竞争 [1] - 公司将积极沟通控股股东 在符合条件后协商解决同业竞争情况 [1] - 投资者质疑项目采用集团公司煤炭而非上市公司自有资源 可能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3] 资产注入与资源整合 - 投资者建议将九龙川煤矿在盈利后注入上市公司 [3] - 投资者提议采用上市公司自有煤炭资源以实现效益利润最大化 [3] - 投资者建议集团公司将优质煤炭资源和新能源产业注入上市公司 [3]
山东兖州: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彰显发展热度
中国发展网· 2025-09-05 06:14
工业经济表现 - 1-7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 总数达195家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4% 工业总产值444.1亿元 营业收入524.3亿元 [1] - 工业用电量28.7亿千瓦时 主要指标保持较高增幅 [1] 技术改造投资 - 工业技改投资完成77亿元 增幅达25.5% [2] - 实施步百亿技改工程 推进总投资455亿元的113个技改项目 [1] - 推进数字化改造工程 总投资108亿元的137个数字化项目 [1] 重点项目进展 - 倍耐力年产400万套子午线轮胎生产线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等25个项目进入省技改导向目录 [1] - 4个项目入选2025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项目名单 [1] - 太阳纸业和金大丰获批省级"贷款贴息"政策支持 [1] 数字化转型成果 - 华勤数链橡胶智慧工业园 天意机械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 通力轮胎智慧物流综合运输等数字化项目有序推进 [1] - 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1] - 抓住国家政策在数字化转型 智能制造 绿色升级 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持 [2] 产业链建设 - 实施"总链长"工作体系 聚焦31条重点产业链包括汽车零部件 煤电 专用装备 盐化工等 [2] - 开展"书记区长企业家恳谈日"暨融链固链活动 关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2] - 梳理企业问题诉求47项 已办结36项 落实土地指标1529亩 协调发放贷款26.3亿元 [2] 企业创新成就 - 促成区内企业合作11项 [2] - 9家企业13个项目入选2025年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2] - 金大丰机械等10家企业入选济宁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万世机械入选省级研发中心 [2] 企业资质认定 - 华昇微电子等15家企业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 [2] - 亮马新材料等26家企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2] - 围绕橡胶化工 造纸包装 装备制造 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强基工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