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

搜索文档
同兴科技:公司生产催化剂及TX-1碳捕集吸收剂所需的上游原材料,市场供应充足稳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04:08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公司生产的催化剂及TX-1碳捕集吸收剂,上游原 料是否供应充足?能否满足产能快速扩展的需要? 同兴科技(003027.SZ)9月2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生产催化剂及TX-1碳捕集吸收剂所需的 上游原材料,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可完全适应碳捕集吸收剂市场快速增长需求。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同兴科技:公司研发生产的CCUS碳捕集吸收剂,可直接应用于相关电厂的碳捕集装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03:58
(记者 胡玲)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9月25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 甘肃正宁电厂圆满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请问公司的CCUS碳捕集吸收剂,能否应用 于这些电厂? 同兴科技(003027.SZ)9月2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研发生产的CCUS碳捕集吸收剂,在技术 适配性上符合煤电行业碳捕集项目的应用要求,可直接应用于相关电厂的碳捕集装置。 ...
中国华能宣布!
中国能源报· 2025-09-25 03:34
项目规模与技术突破 - 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正式投运 年捕集二氧化碳达150万吨[1] - 项目实现技术和装备100%国产化 攻克低能耗吸收溶剂等多项技术难题并创造多项全球与国内首创[1] - 碳捕集率超90% 捕集二氧化碳纯度超99%[1] 运营模式与功能 - 具备辅助调峰能力 可动态调整碳捕集系统负荷[2] - 使煤电机组在实现大规模碳捕集同时具备灵活调节能力 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2] 应用领域与战略意义 - 捕集后二氧化碳将用于地质封存 或应用于油田增采 绿色燃料合成 矿化建材等领域[1] - 标志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迈上新台阶 推动煤电实现大规模工业化深度减排[1] - 为煤电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保障协同发展提供可行路径[2]
【行业ESG周报】我国首个碳捕集领域国际标准发布,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警示全球水循环日益紊乱-20250923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23 12: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2][3][4][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报告核心观点 - 政策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 目标2027年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7][8][9][10][11] - 吉林省率先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计划2027年出台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 2030年全面推广 [12][13][14] - 中国主导编制全球首个碳捕集领域国际标准 填补国际空白 提升CCUS技术话语权 [16] - 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连续五年发布 浙江 广东 北京等省市在双碳转型中领先 [21][22][23] - 全球水循环紊乱加剧 2024年冰川冰损失达4500亿吨 导致海平面年上升约1.2毫米 [24] - 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将于2026年生效 覆盖全球三分之二公海区域 [25][26] - 兴业银行落地福建省首笔ESG挂钩贷款 利率与企业ESG绩效挂钩 [28][29] - 荣盛石化MSCI ESG评级升至A级 为国内化工企业最高 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下降10% [30][31] 政策动向 - 国家发展改革委 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专项行动方案 提出2025-2027年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 2024年底全国装机7376万千瓦 [7][8] - 吉林省14部门联合推出碳足迹管理方案 覆盖汽车 钢铁 石化等优势产业 计划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 [12][13][14] 行业趋势 - 华能主导编制国际标准ISO 27927:2025 规范碳捕集吸收溶液性能指标 推动CCUS技术产业化 [16] - 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采用"5+N"评估体系 2025年优化环境治理 绿色金融等指标 反映双碳工作系统化转型 [21][22][23] 国际事件 -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水循环持续紊乱 2024年仅三分之一河流集水区流量正常 冰川损失威胁沿海地区 [24] - 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获61国批准 将建立公海保护区 支持2030年保护30%海洋面积的目标 [25][26] - 太平洋韧性基金由15国签署成立 目标融资5亿美元 应对岛国气候融资障碍 [27] 企业动态 -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创新ESG挂钩贷款模式 利率与融资租赁企业ESG绩效联动 支持储能项目 [28][29] - 荣盛石化获英华奖ESG示范案例 MSCI评级跃升至A级 2024年替代性水源占比73.66% 余热制淡水超7000万吨 [30][31]
同兴科技(003027) - 003027同兴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5
2025-09-15 14:04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33.49% [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48万元,同比增长166.07% [9] - 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重点拓展CCUS及钠电池业务 [9][11] - 正寻找契合的并购标的并关注跨界并购机会 [11] - 成立海外事业部搭建销售网络,将海外业务作为重要补充 [11] 钠电池业务进展 - 钠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一期计划投资3亿元 [11] - 已完成与多个省份地方政府的生产基地选址对接 [4][10] - 聚焦低速车、小动力及储能领域,暂不涉及商用车大动力场景 [3] - 第三代NFPP材料完成50Ah短刀电芯试制,性能达国内一流水平 [5][10] - 第一代高首冲S-NFPP材料顺利完成中试 [10] - 第四代NFPP材料通过小试验证,中试放大进行中 [10] - 聚阴离子路线具备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势 [3] CCUS业务发展 - 船舶碳捕集装置已获得三笔吸收剂订单 [6][9][12] - 开发出能耗低于2.0GJ/吨二氧化碳的两相吸收剂 [8] - TX系列吸收剂价格区间为每吨数万元 [7] - 吸收剂在再生能耗和寿命指标上保持行业领先 [7][8] - 与惠生工程、中冶焦耐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0] - 正推进欧洲某垃圾发电厂35万吨级CCUS项目投标 [8] 技术研发特点 - 钠电正极材料具备固态电池应用潜力但暂未布局 [6] - 聚阴离子路线循环寿命显著优于层状氧化物路线 [3] - 吸收剂采用定制化策略,可根据工况提供优化方案 [7] - 独家抗氧化技术使寿命达传统MEA的数十至数百倍 [8] 股东与资本管理 - 截至2025年9月10日股东户数为15933户 [3] - 限制性股权激励本周完成过户,将产生股份支付费用 [3]
央视新闻丨实现从“技术空白”向“自主可控”跨越,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9-11 08:03
项目成就与规模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2]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4] - 未来10年计划回注二氧化碳超5.5亿立方米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实现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全链条技术升级[6] - 自主研发二氧化碳压缩机及气体处理系统 实现回注气体质量精准控制[12] - 从CCS技术升级至CCUS 形成"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模式[6][18] 产业应用与拓展 -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使原油增产达20万吨并显著提升油田采收率[6][17] - 在广东惠州启动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14]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和南海大气区为中心建设南北二氧化碳驱油驱气中心[14] 行业影响与意义 - 标志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成熟[2] - 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及沿海高排放企业开辟降碳环保新路径[18] - 形成完整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 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实践支撑[10]
建龙微纳(688357):泰国基地打造成长新引擎,拟收购上海汉兴可参考UOP发展之路
山西证券· 2025-09-03 11:0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评级 [3][8] 核心观点 - 泰国基地成为海外增长重要引擎 泰国建龙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746.50万元(同比增长47.89%) 净利润1075.90万元(同比增长43.50%) [5] - 拟收购上海汉兴能源 通过"材料定制-设备配套-工艺包交付"模式向技术服务商转型 参考霍尼韦尔UOP发展路径 [6][7] -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生命健康板块收入占比提升 气体分离与吸附干燥板块保持良好韧性 [4] - 新兴应用领域布局完善 包括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二氧化碳储能 碳捕集 对二甲苯分离技术等进口替代领域 [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0.33%) 归母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增长4.91%) [3] - 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8.32%) 归母净利润0.23亿元(同比增长57.60%) [3] - 预测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8.91/10.21/11.69亿元(同比增长14.45%/14.51%/14.56%) [8]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1.28/1.47亿元(同比增长45.72%/17.28%/14.79%) [8] - 预测2025-2027年EPS分别为1.09/1.28/1.47元 PE为29.78/25.39/22.12倍 [8][10] - 毛利率预计从2024年28.4%提升至2025年31.6% [10] 产能建设 - 泰国建龙二期项目2024年底结项 2025年上半年投产 产能逐步爬坡将增强海外产能协同 [5] - 总股本1.00亿股 总市值32.44亿元 每股净资产18.33元 [2] 业务进展 - 动物饲料用分子筛订单稳步增长 医用制氧分子筛因下游补库和原材料价格回落带动毛利率回升 [4] - 石化 炼化 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对高性能分子筛产品的定制化 差异化需求加速释放 [4]
中国石油股份(00857)发布中期业绩,归母净利润840.07亿元 同比减少5.4%
智通财经网· 2025-08-26 09:01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14500.99亿元,同比减少6.7%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0.07亿元,同比减少5.4% [1] - 基本每股收益0.46元 [1] 国内油气业务 - 原油产量395.2百万桶,同比增长0.6% [1] - 可销售天然气产量2602.6十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4.7% [1] - 油气当量产量828.9百万桶,同比增长2.7% [1] - 重点推进吉木萨尔、古龙页岩油示范区和鄂东大宁—吉县煤岩气示范项目 [1] 海外油气业务 - 原油产量81.2百万桶,同比下降1.0% [2] - 可销售天然气产量81.0十亿立方英尺,同比下降16.8% [2] - 油气当量产量94.7百万桶,同比下降3.6%,占总产量的10.3% [2] - 推动低效资产转让退出,优化资产结构 [2] 整体油气产量 - 原油总产量476.4百万桶,同比增长0.3% [2] - 可销售天然气总产量2683.6十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3.8% [2] - 油气当量总产量923.6百万桶,同比增长2.0% [2] - 天然气产量占比持续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 [2] 新能源业务 - 新获风光发电指标1638万千瓦,新签地热供暖合同面积5542万平方米 [3] - 风光发电量3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0% [3] - 碳捕集、利用及封存业务捕集二氧化碳130.5万吨,实现驱油30万吨 [3] - 塔里木上库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吉林昂格风电项目高效运营 [3]
IPO雷达|行业下滑它爬坡?瑞尔竞达“逆行”业绩被聚焦,募投“下注”未来订单
搜狐财经· 2025-08-21 15:2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3亿元、4.67亿元、4.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85.03万元、9226.62万元、8484.37万元 [3] - 2024年综合毛利率达39.72%,较2023年37.74%提升1.9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15.86% [4][5]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67%,较2023年20.65%下降4.98个百分点 [4] 业务结构特点 - 境外收入显著增长,报告期各期分别为8725万元、1.32亿元、1.32亿元,2023年起俄罗斯北方钢铁成为主要增量来源 [5] - 其他不定形耐火制品毛利率从2022年19.22%提升至2024年30.30%,主要受益于境外销售溢价 [6] - 高炉本体内衬产品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81.12%下降至2024年62.10% [10][12] 行业对比差异 - 在耐火材料行业产量下降背景下,公司业绩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及境外市场拓展 [4][5] - 毛利率变动趋势与可比公司背离,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从2022年18.86%持续下降至2024年15.86% [5] - 公司产品专注于炼铁环节耐火材料,与可比公司集中于炼钢、轧钢环节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6] 募投项目调整 - 募集资金总额从4.73亿元调减至3.35亿元,取消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8][9] - 募投项目包含年产410吨非金属炉箅子及支柱产品,尽管该产品2023-2024年未产生收入 [7][9][10] - 项目调整涉及剔除前期已投入资金共计1277.84万元,其中碳捕集项目调减1156.77万元 [9] 产能利用状况 - 2024年高炉本体内衬产品产能利用率62.10%,较2023年下降19.02个百分点 [12] - 其他不定形耐火制品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66.26%增长至2024年76.68% [12] - 智慧主沟产品2024年营业收入1.33亿元,较2023年1.67亿元下降20.36% [12]
当全球最大造船国遇上全球第一船级社:航运业绿色转型如何提速?
第一财经· 2025-08-21 08:18
国际海事新规与行业影响 - 国际海事组织《防污公约》附则VI修订案于2024年8月1日生效 实施史上最严碳排放规则[1] - 新规要求航运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实施新实践做法以满足减排要求[3] - 碳税机制成为船东投资新技术与提升能效的重要驱动力[3] 中国造船业全球地位 - 中国造船业2025年上半年三大指标全球占比:造船完工量51.7% 新接订单量68.3% 手持订单量64.9%[4] - 中国占据全球造船市场份额超过50% 在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领域成为优质供应商[12] - 中国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船厂从五年前1家增至当前6家[12] 绿色燃料转型挑战 - 全球船队中约92%仍使用传统燃料 绿色燃料船队规模有限[5] - 转型速度受基础设施、生产成本、安全风险及船员技能等多因素制约[5] - 中国在提供氨燃料、甲醇等多元新型燃料方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1] 减排技术方案 - 短期减排措施包括降速航行、航线优化及风力辅助推进系统[5] - 双燃料发动机设计允许船舶灵活切换替代燃料[5] - 数字化监测与人工智能分析有效提升船舶运营效率并降低能耗[8] 中挪经贸与技术合作 - 2024年中挪双边贸易额101.8亿美元 同比增长31.7%[3] - 挪威船级社中国业务占全球28% 过去5年在华业务量与营收翻倍 员工数从800增至1200余人[4] - 双方联合成立"未来船舶联合研究中心" 并在上海设立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研究中心[9] 船舶安全与回收监管 - 老旧船舶安全事故发生率更高 且易导致环境污染[6] - 《香港国际拆船公约》于2024年6月生效 对拆船流程实施严格规定[6] - 船东需确保拆船操作符合环保与安全标准[6] 行业转型系统性挑战 - 绿色燃料供应链地域分布不均衡制约可获得性[6] - 监管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法规实施效果[6] - 海员职业吸引力下降 人才短缺成为行业长期挑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