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搜索文档
享界S9T将于9月16日在杭州正式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7 07:16
产品发布 - 享界S9T将于9月16日在杭州正式发布 [1] - 产品搭载最新华为途灵平台并升级六合一全域融合架构 [1] - 基于HUAWEI XMC智能车身协同控制与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实现更智慧的车身控制 [1] 技术升级 - 华为途灵平台通过智能车身协同控制技术提升车辆操控性能 [1] - 六合一全域融合架构整合多项控制系统实现协同运作 [1] - 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技术优化车辆行驶稳定性与能效表现 [1] 行业影响 - 鸿蒙智行作为华为智能汽车技术载体持续推出高端智能车型 [1] - 智能车身协同控制技术代表行业向高度集成化电子电气架构发展 [1] - 六合一融合架构技术路线推动电动汽车控制系统集成度提升 [1]
蔚小理自研智驾芯片:谁在掉队、谁在摇摆、谁在大步向前?
雷峰网· 2025-09-05 12:49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算力军备竞赛 车企自研芯片成为关键战略 旨在降低成本、掌握供应链自主权并提升技术竞争力[1][2][3] -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新势力车企采用不同自研芯片路径 面临技术挑战、组织架构冲突及资金压力[4][12][16] - 外部芯片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 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加剧行业自研需求 7nm/5nm制程芯片成为竞争焦点[24][25][35] 车企自研芯片背景与动因 - 智能驾驶算力竞赛始于2021年 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达254TOPS 领先Mobileye Q5H和特斯拉HW3.0[2] - 自研芯片可降低单车成本约1万元 但需至少100万颗产量摊薄研发成本 且技术有效期仅覆盖1-2代车型[3][12] - 外部供应链风险加剧 Marvell等国际芯片厂商撤出中国 英伟达Thor芯片延期导致供应不稳定[1][11][35] 蔚来自研芯片路径 - 2020年启动自研芯片项目 未经过董事会讨论 李斌凭借资本运作筹集385亿元资金支持研发[7] - 芯片团队规模达400-500人 由华为海思背景张丹瑜领导 采用NPU/ISP/SoC全自研模式 拒绝外包[8][10][11] - 2025年发布5nm神玑NX9031芯片 但研发成本达6亿美元 同年将芯片团队剥离成立独立公司寻求融资[12][15][16] 小鹏自研芯片挑战 - 2021年中美双团队启动研发 因协作问题导致项目难产 北美团队最终裁员[19] - 芯片与算法部门存在资源争夺 地理隔离(上海芯片团队 vs 广东算法团队)加剧协作障碍[22][23] - 2024年首代7nm芯片流片 通过台积电7nm工艺规避晶体管数量限制(300亿个) 二代5nm芯片研发中[24][25][26] 理想自研芯片策略 - 2021年启动自研 团队规模约200人 CTO谢炎整合芯片、OS、模型部门形成统一管理体系[29][31][34] - 初期外包研发遇阻 芯原未能提供完整代码 第二代芯片转为自研前端设计以应对美国芯片禁令[32][34] - 优先布局操作系统再推进芯片 VLA大模型对算力需求推动自研进程[30][34] 行业技术趋势 - Transformer架构向VLA模型迁移 对芯片实时推理算力要求显著提升[4][34] - 台积电7nm工艺每平方毫米集成1亿晶体管 5nm达1.5亿 制程限制影响车企芯片设计选择[25][26] - 算法与芯片研发需协同 但两者存在本质冲突:算法追求迭代效率 芯片要求确定性[4][22] 成本与资金压力 - 蔚来2021-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419亿元 主要用于人员成本[10] - 2024年蔚来采购英伟达芯片支出超3亿美元 自研芯片成本优化效果需规模量产支撑[12] - 小鹏芯片研发延迟三次 算法与芯片项目投资均达10亿级别[4]
2025智驾“大逃杀”,谁能解决“长尾问题”?
虎嗅· 2025-09-05 07:25
VLA技术商业化进展 - 理想汽车借纯电旗舰i8上市向全量用户推送VLA司机大模型[2] - 元戎启行发布自研VLA大模型DeepRoute IO 2.0 覆盖5款车型约20万台车[2] - 小鹏汽车新一代VLA架构实现时延<100 ms 规划帧率20 Hz[3] VLA技术优势 - 通过语言文字中间环节将路况图像抽象化 提升泛化能力[8] - 具备思维链能力可分解驾驶决策为逻辑连贯步骤[9] - 模拟人类"观察→判断→动作"认知过程 构建视觉-语言-动作闭环系统[10][12] 技术实施门槛 - 训练需吞吐22T token级多模态数据 单次训练规模相当于DeepSeek-V3的1.5倍[13] - 90%训练数据来自29.3亿公里实车日志 长尾场景需5-10倍数据密度[13] - 理想和小鹏分别动用13 EFLOPS与8 EFLOPS云端算力集群[1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城市NOA规模化交付与Robotaxi商业化存在空档期 先完成VLA量产者占优[6] - 华为与Momenta已占据2025年智驾市场90%份额[45] - 英伟达Thor-U芯片40万片产能中32万片已被理想/蔚来/小鹏提前锁定[27] 中小车企困境 - 哪吒乌兰察布集群180 PFLOPS算力无法在30天内完成7B参数模型训练[15] - 租用公有云单次训练成本达1.2-1.5亿元 相当于哪吒2024年研发预算40%[15] - 需交付10万辆级量产车才具备搭建VLA架构的基本数据基础[17] 替代技术路线 - 华为World Action Model通过扩散生成模型批量制造Corner case案例[33] - 蔚来NIO World Model将激光雷达+视觉压缩成3D token推演多帧场景[35] - WA路线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未来豪赌" VLA则是"实用主义的当下生存"[36] 头部企业战略布局 - 理想汽车通过VLA重新定义产品 应对单车毛利率从21.5%下滑至19.8%的压力[42] - 小鹏72B云端基座模型采用VLA混合架构 同时服务汽车与机器人业务[43] - 华为智驾优势建立在数据+软硬一体+车厂绑定三位一体的护城河上[45] 行业影响展望 - VLA量产是千卡训练云+千TOPS车端+千亿级数据三线并进的极限工程[16] - 技术路线分化将导致市场份额重组 头部企业差距可能缩小[46][50] - 2025年可能成为华为/特斯拉的巅峰时刻或理想/小鹏的逆袭元年[51]
政策利好叠加产业突破,科技板块未来可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03:02
资本市场政策与科技发展 - 近两年资本市场政策力度显著上升 重点支持科技发展并优化资源配置以服务新质生产力 [1] - 政策顶层设计推动创新生态优化 涵盖大模型、机器人、智能汽车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1] - 中美科技博弈从贸易摩擦升级为技术战略竞争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速中国自主创新步伐 [1] 中国科技突破与产业成果 - 2024年中国在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里程碑突破 华为昇腾芯片性能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1] - 国产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打破海外垄断 智能汽车产业链展现全球竞争力 [1] - 部分领域实现技术追赶至局部领先 科大讯飞大模型核心能力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比亚迪电动平台技术反向输出国际巨头 [1] 港股科技板块投资机遇 - 港股科技板块汇聚国产AI核心资产 覆盖算力、模型、软件应用和硬件终端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2] - 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上市 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并选取30只科技龙头成份股 [2] - 指数成份股数量少且聚焦度高 前十大成分股占比77% 包含小米、腾讯、阿里、美团、比亚迪、中芯国际和百济神州等企业 [2]
预售价 28.8 万起,全新问界 M7 开启预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02:34
产品发布信息 - 华为终端官方宣布全新问界M7开启预订 预售价28.8万元起 [1] - 预订活动时间为即刻起至9月23日 [1] - 支付2000元意向金可抵扣5000元购车尾款 [1] 市场推广策略 - 通过官方微博渠道发布产品预售信息 [1] - 采用限时定金膨胀促销方式刺激预订转化 [1]
智能汽车、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这场大会邀你共探智能产业聚合发展“最优解”
中国经营报· 2025-09-04 22:27
大会背景与意义 - 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智能汽车产业具备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应用融合的特点 协同推进可解决技术协同不足、场景碎片化、跨域标准缺失等挑战 形成智能产业领域发展融合的最优解 引领全球AI技术及应用发展 [1] -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将于9月16日至17日在光谷举办 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设置一场全体大会和一场闭门会 [1] 全体大会上午场:聚合智能产业链论坛 - 论坛主题为打造高效协同聚合智能产业链 探讨如何打造高效、高质量、可大规模应用的聚合产业链 [2] - 讨论不同终端对共性电动智能零部件的指标要求和技术路线异同 包括电动与智能零部件领域 [2] - 研究解决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融合应用汽车供应链面临成本、可靠性、认证标准、协议等问题 [2] - 分析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智能汽车共性技术和零部件融合应用优势及典型案例 [2] - 探讨如何搭建跨界融合的聚合智能产业链服务体系 [2] 全体大会下午场:聚合智能创新技术论坛 - 论坛主题为推动聚合智能创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 聚焦五大话题包括VLA、强化学习等技术趋势及落地进展 [3] - 研究构建兼具行业属性和用户体验的智能机器人分类分级标准以引导产业发展 [3] - 探讨应对产业化早期数据冷启动问题 包括实训场、仿真数据、场景数据闭环等方案 [3] - 分析构建聚合智能开源体系 包括开源基础软件、开源模型、开源硬件、开源数据集等 [3] - 研究构建以自动驾驶、低空为主的空地一体新型交通体系 涵盖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监管体系等 [3] 闭门会: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 会议焦点为构建聚合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讨论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如何与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包括芯片、三电、线束、通信等部件 [4] - 分析智能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的发展路线及产业链分工模式演进路径 [4] - 探讨搭建全球聚合智能产业链合作体系 [4] - 研究创新聚合智能企业培育方式和产业服务 包括数据实训场、开源软硬件、开放式应用场景等 [4] - 讨论搭建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自动驾驶汽车融合应用的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 [4]
跨界入局低速无人车赛道 德赛西威如何打通末端“最后一公里”?
环球网· 2025-09-04 05:27
行业趋势 - 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挑战从干线运输转向末端"最后一公里"的响应能力与智能化水平 [1] - 无人物流车成为末端物流场景提质升级的关键变量 全国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超6000台 覆盖100多个细分场景 完成上亿件订单交付 [1] - 即时配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低速无人车成为解决末端配送痛点的核心方向 [1][4] 公司战略 - 德赛西威入局低速无人车赛道 发布新品牌"川行致远"及首款S6系列产品 作为公司"智拓界"战略的关键行动 [1][3] - 公司基于近40年技术积累 将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等领域能力外溢至无人车赛道 探索"人-车-场"关系重构 [3][4] - 新品牌"川行致远"蕴含四重价值主张:"川"代表产品秩序与灵活 "行"体现可靠服务 "致"涵盖商业价值 "远"彰显生态演进责任 [4] 产品技术 - S6系列推出四款车型:飞翼款(工业物流园区/农贸市场)、侧拉门款(快递配送/商超补货)、冷藏款(冷链运输)、栏板款(大型物流中转场) [5] - 行业首发六项技术:全车规级开发、智能轴向控制系统、爬坡高度提升至25%、6年30万公里电池标准、全车规级智驾套件、全车智能感知表皮 [5] - 采用车规级耐久标准 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满足满载长期使用需求 电子电器系统符合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 [5] 应用价值 - S6系列解决传统无人车装卸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运输安全缺乏保障、人力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痛点 [6] - 在制造业场景实现生产物流模式战略性升级 使流程更标准、安全、高效 [6] - 无人车不仅替代人力 更成为智慧城市服务节点 覆盖从分拨中心、网点配送到上门服务全链路 [6]
华为拟推合作新模式?定位预计介于“Hi”与鸿蒙智行之间 车企“含华量”争夺战再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3 19:53
华为新合作模式Hi Plus - 华为计划年内发布全新车企合作模式 由车企主导 华为深度嵌入智能开发 生态连接与市场规划等多个维度[1] - 新模式被多家车企称为Hi Plus模式或Hi模式Plus 是Hi模式的提升或变体 合作范围更广 涉及用户洞察 产品定义 开发测试 整合营销服务等领域[2][3] - 与鸿蒙智行模式相比 Hi Plus模式品牌名称非"界"字辈 不进入鸿蒙智行渠道销售 销售工作由合作方新团队负责[5] 合作案例与进展 - 岚图汽车与华为共同探索Hi模式Plus 岚图自身承担更多研发工作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2] - 阿维塔科技与华为推动Hi Plus模式 联合团队近千人入驻重庆总部 首款联合共创产品2026年下半年推出 计划2030年前推出17款新品覆盖MPV 跑车等细分市场[2]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的华望汽车深度融合双方优势 对标华为IPD和IPMS体系构建新流程 覆盖产品定义 营销及生态服务环节[3] - 东风汽车与华为联合创立DH项目 面向整车开发 制造和营销环节 联合营销由双方主导 渠道销售 交付售后 生态运营深度参与[4] 行业影响与挑战 - 更多传统车企希望通过与华为加深合作提升"含华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Hi Plus模式"含华量"接近鸿蒙智行的"五界"[3][5] - 华为合作车企名单迅速拉长 技术方案与营销卖点易被稀释 产品矩阵可能重叠 需在同一套"华为底座"上实现差异化[5] - 产品差异化可通过外观设计 个性化功能等实现 但智能化供应商需提供个性化 定制化服务以直接链接消费者[5][6] - 华为与车企合作车型在市场存在冲突属正常 目的是覆盖更多车型和市场 对技术研发 体系及收益有益[6]
华为汽车板块“朋友圈”扩容!八大国有车企在列
证券时报· 2025-09-03 09:11
华为汽车业务发展历程 - 华为于2019年5月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车BU)正式进军汽车领域 [5] - 赛力斯成为华为首个深度合作伙伴 双方合作打造"问界"智能汽车品牌 [6] - 华为与车企合作形成三大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鸿蒙智行模式 [6] 华为汽车业务架构 - 零部件供应模式与Hi模式划归至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由华为、赛力斯、长安阿维塔分别持股80%、10%、10% [6] - 鸿蒙智行模式划归华为终端BG旗下 由余承东执掌 涵盖与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上汽合作的"五界"品牌 [9] - 余承东表示"未来不会再有其他界" 标志鸿蒙智行模式基本成型 [9] 合作伙伴拓展 - 一汽红旗与华为达成合作 成为第八家与华为合作的国有车企 首款合作车型"红旗9系"预计2026年上市 [10] - 八大国有车企(长安、东风、北汽、广汽、上汽、江淮、奇瑞、一汽)已全部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 [10][11] - 德系豪华品牌宝马、奔驰接入鸿蒙生态 奥迪Q6L e-tron搭载乾崑智驾 日产、丰田等日系厂家通过合资企业与华为合作 [11] 业务进展与数据 - 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 其中问界品牌累计交付75万辆(问界M9交付22.6万辆 问界M8交付8万辆) 智界品牌交付11万辆 [11] - 尊界S800上市87天大定突破1.2万辆 [11] - 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突破100万辆 [12] 产品规划与投入 - 华为与奇瑞集团投入超百亿专项资金和超5000名研发人力共同打造智界汽车 [12] - 鸿蒙智行将于2024年9月16日发布首款旅行车享界S9T 9月23日发布预售价16.98万元起的尚界H5 覆盖十几万到上百万元价位段 [12] - 产品矩阵涵盖SUV、MPV、轿车、旅行车等各类车型 [12]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行业形成传统车企、比亚迪、"蔚小理"新势力、华为等多元竞争格局 [14] - 行业呈现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新能源新势力快速崛起、科技公司跨界渗透的态势 [14] - 智能驾驶领域面临比亚迪"天神之眼"、小鹏XNGP、特斯拉FSD V12等方案的竞争 [14] 行业影响与定位 - 华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加速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 帮助国内车企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 [15] - 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5G等领域的积累为中国汽车供应链注入核心技术 减少对国外技术依赖 [15] - 鸿蒙智行在中国40万元以上高端汽车市场占比最大 对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形成挤压 [15] 长期发展愿景 - 鸿蒙智行模式可能成为行业标杆 华为或成为全球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安卓式"平台提供商 [15] - 华为可能通过技术生态赋能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崛起 重塑豪车市场格局 [15] - 余承东表示汽车行业长远只有部分公司能生存 华为和比亚迪都有机会成为幸存者 [14]
赛道Hyper | 特斯拉AI升级重塑车载体验
华尔街见闻· 2025-09-03 07:15
核心观点 - 特斯拉Model Y L在国内搭载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和DeepSeek模型 实现从单一语音识别向多层次沉浸式交互的升级 标志着智能驾驶体验的关键进展 [1] - 双模型分工明确:豆包负责车辆功能操作与信息查询 DeepSeek专注情感交互与闲聊 形成"工具+伙伴"统一体系 [1][4][6] - 技术策略结合本土化合作与自研潜力 降低初期研发成本 加速市场响应 为投资者提供明确成长信号 [3][9] 技术架构与分工 - 豆包大模型承担导航 媒体播放 空调调节及车主手册查询等核心功能 整合语音识别 自然语言理解及车辆控制接口 实现端到端即时响应 [4][5] - DeepSeek模型通过多模态训练和复杂推理算法 提供上下文语境理解 情绪判断及个性化回应 增强用户陪伴感 [6][7] - 边缘端处理核心指令保证低延迟与驾驶安全 云端执行复杂推理与多轮对话管理 提升准确性与灵活性 [5][9] 市场竞争与生态布局 - 国内智能汽车竞争激烈 特斯拉通过火山引擎合作实现快速本土化部署 在多轮对话和情绪感知能力上较蔚来 小鹏等厂商具备优势 [2][9] - 云+端协作模式符合隐私合规要求 语音数据本地预处理加密传输 为增值服务及第三方平台接入提供生态基础 [9] - 双模型策略显著提升用户使用频率 品牌忠诚度及购车决策体验 可能增强车辆二手残值与长期品牌价值 [9] 行业发展趋势 - 车载AI向多模态融合 OTA智能升级 个性化场景交互及国际化适配发展 通过云端迭代持续提升功能与互动能力 [10] - 技术路径呈现全球化差异:国外强调自研掌控力 国内侧重快速响应与本地化优化 [9][10] - 特斯拉将车辆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移动智能终端 重塑车内生活方式 为智能汽车产业提供深度参考坐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