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智能产业

搜索文档
单点创新奔向聚合发展 ——记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4 02:40
从技术上看,三大产业本质上均是以AI作为底层技术的智能终端产品。在低空飞行上,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表示,电动航空 与智能汽车在技术理论基础上基本相通,始于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技术浪潮正在"卷"向航空赛道。对于智能机器人,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 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表示,智能机器人涉及的AI算法、云端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与智能汽车有高度相通性,当下机器人市场与六七年前 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智驾行业有异曲同工之处。 产业链的互通可极大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三大产业在感知部件、计算部件、算法模型、执行部件、电池、通信、轻量化和高强度材料及制造工艺 等领域均可实现不同程度的复用。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介绍,其机器人供应链约90%延续了汽车供应链。肖前志则表示,希望借助汽车供 应链,在3~5年时间里,把低空飞行器的价格从当前的千万元级降到数百万元级。 此外,在应用场景上,三者在城市综合管理、立体智能交通等领域可形成多元化组合式应用。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 表示,无人车、无人机以及行业仓储机器人、无人智能装备等智能终端均已在快递物流行业开展试点运营与推广。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车辆 国 ...
对话清华大学教授曲小波:自主式避障将成为飞行汽车解决安全问题的主流路线
中国经营报· 2025-09-18 22:39
近两年,低空经济持续爆火,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产业界关注。 "就像地面车辆的智能驾驶一样,到了紧急情况,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肯定比人的效果要好,因 为人有失误的概率并且存在反应的时间。对于飞行汽车安全问题而言,复杂场景需要借助推理去作出判 断,而常规的极限场景应依靠自主式避障(autonomous collision-avoidance),这是大势所趋,业内也在 提前做好准备。"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9月17日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 (2025)上接受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飞行汽车更为专业的术语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eVTOL), 是低空经济中重要的飞行器类型。与飞行高度较低的消费型无人机和物流无人机相比,飞行汽车具备载 人飞行能力,是未来城市空运的发展方向之一。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国家高度重视其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 加强低空经济的发展,并将其定位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在此背景下,飞行汽车的发展备受关注。 安全性是飞行汽车必须遵循的第一 ...
“智能三大件”产业加速融合 剪刀差效应有望重现
证券时报· 2025-09-18 17:52
核心观点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三大产业通过技术同源、供应链共享和场景关联实现深度聚合,显著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推动技术快速落地 [1][2][3] - 飞行汽车成本有望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智能机器人成本未来将大幅缩减,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复用和规模化效应 [1][4][5] - 产业融合已引发企业跨界布局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交叉合作”生态,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6][7] 技术同源与耦合性 - 三大产业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技术相通 [2] - 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部分企业达70%,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度重叠,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 [2][3] - 自动驾驶算法与硬件可降维或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和低空出行,电动航空与汽车三电技术相似性达80%至90% [2] - 地平线统一BPU架构同时支持车载计算和机器人计算平台,体现技术复用性 [2] 成本降低路径 - 智能汽车规模化推动激光雷达单价从2019年10万元降至当前800元,线束计价标准从1万元/线降至4元/线,预示机器人和低空领域可能重现“成本—销量”剪刀差效应 [4] - 复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可使飞行汽车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电动化和分布式动力解决传统直升机高成本与安全性问题 [1][4][5] - 智能机器人电机通过共享智能汽车电机量产能力(年出货千万套),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成本大幅缩减 [5]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70%供应链来自原有汽车供应链,为跨界降本提供典型路径 [6] 产业融合与跨界合作 - 企业通过技术复用实现跨产业拓展,例如知行科技将车规级智驾域控技术迁移至机器人,联合地平线打造国产机器人控制器 [3] - 汽车零部件企业跨界布局智能机器人,如万安科技投资2000万元获得谐波减速器厂商同川科技2.72%股权,浙江荣泰通过收购进入智能装备领域 [6] -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产业融合,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EAI 100,覆盖产业链企业超300家 [6][7] - 区域发展需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并在政策法规方面先行先试 [7] 商业化进展 - 清华大学与奇瑞汽车联合研发复合翼飞行汽车,完成陆空衔接可行性测试,采用模块化设计(A+B为飞行模块,B+C为汽车底盘) [4] - 智能机器人产业处于早期阶段,产品价位在百万级,依赖政府补贴,但通过智能汽车量产能力推动未来成本将显著下降 [4][5]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光谷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9-18 13:19
经济观察网 程久龙 实习生 刘轩宇 9月16日至17日,以"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武 汉市东湖高新区(以下简称"光谷")召开。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继出 口"新三样"之后,成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 1200亿美元。 9月16日下午,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暨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举行。会议以"构建聚合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焦点,直击五大 核心议题: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汽车产业链如何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及本体发展路径与产业分工演进方向;全球化产业链合作体系 的构建路径;聚合智能企业的新型培育与服务模式;以及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自动驾驶汽车协同应用所需的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在致辞中表示,光谷作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发展聚合智能产 ...
从“单点创新”到“聚合发展”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8 02:20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大产业基于技术同源、产业链互通和应用融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与创新平台建设 [1][3][4] 技术同源性 - 三大产业均以AI为底层技术 智能汽车与电动航空技术理论基础相通 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上高度相通 [4] - 知行科技依托汽车产业控制器和算法积累成功开发全球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 [4] - 电动航空技术浪潮源于汽车产业电动化技术 [4] 产业链互通性 - 全球聚合智能产业链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 覆盖感知部件、计算部件、算法模型、执行部件、电池、通信及材料等领域 [5] - 维他动力机器人供应链90%延续汽车供应链 [5] - 沃飞长空希望借助汽车供应链在3-5年内将低空飞行器价格从千万级降至数百万级 [5] - 电动航空领域对汽车产业链核心供应链复用率不足20% 主要因适航安全要求差异 [7] 应用场景融合 - 三大产业在城市综合管理、立体智能交通领域形成组合式应用 快递物流行业已开展无人车、无人机和仓储机器人试点 [5] - 飞行汽车提供低空交通解决方案 多旋翼适用于15公里内出行 复合翼适合更长距离城市出行 [5] - 飞行汽车电池需求与电动汽车不同 飞行时间约10分钟无需大电池 [7] 差异化发展挑战 - 三大产业电池技术性能诉求不同 机器人电池强调小而灵巧 电动航空要求更高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导致散热问题 [7] - 智能汽车座舱交互存在识别不准确问题 正通过大模型应用向主动感知转变 [7] - 低空飞行存在适航认证成本高、城市环境建模复杂等痛点 全球近300款飞行汽车预计收敛为5-6款核心构型 [8] 产业发展路径 - 聚合发展理念有望推动智能机器人在5年内达到"电动汽车时刻"水平 [9] - 通过汽车产业链优势建立"三大件"制造优势 推动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领域拓展 [9] - 聚合"三大件"将成为新出海引擎 需加快国际布局和多元化出海路径 [9] - 需完善产业推进机制 包括聚合统筹发展、协同规划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先行先试 [9] 协同发展建议 - 政产学研用需集智攻关 在部分地区试点应用 完善标准及政策法规制定 [10] - 加速进化通过赛事和K12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生态 [10] - 车企可基于整车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优势 联合飞行器与机器人公司培育技术生态网 [10]
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eVTOL加速融合,这个平台落地武汉
第一财经· 2025-09-17 12:34
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电动汽车 人形机器人 低空出行三大领域呈现加速融合态势 [1] - 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 聚焦三大件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1] - 三大领域在移动控制 人机交互 能源动力等关键底层技术存在高度相通性 [3] 技术协同效应 - 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可赋能三大领域物理系统 [3] - 自动驾驶算法模型和感知决策控制硬件可通过降维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及低空出行 [3] - 智能座舱技术可迁移至低空飞行器 语音识别成为机器人控制重要基础 [3] - 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为三大领域共同底层技术 电动航空与电动汽车三电相似度达80%-90% [3] - 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体系人员可向机器人及eVTOL领域迁移 [3] - 算力基础设施可错峰共用 数据可部分复用 摊薄共性技术研发成本 [3] 市场规模预测 - 聚合三大件全球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2800亿美元 [4] - 国内市场2030年规模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 [4] - 工业智能机器人成本将从30-100万元缩减至10-20万元 [3] 供应链整合动态 - 智能汽车供应商快速进入eVTOL和机器人领域 [4] - 宁德时代向峰飞航空投资数亿美元开展航空电池研发 [4] - 英伟达Orin/Thor芯片同时适用于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 [4] - 速腾聚创发布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 [4] - 汽车制造技术包括数控加工 激光切割 精密装配可优化迁移至新领域 [4] 产业生态基础 - 光谷集聚超300家聚合智能产业链企业 [1] - 拥有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全球最大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 [1] - 在低空经济领域集聚武汉80%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企业 [1] - 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33家相关企业 覆盖全产业链环节 [1] 发展建议方向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5] - 探索多智能产业在同一场景的应用叠加 [5] - 建立跨产业标准检测协同平台 实现认证结果跨行业复用 [5] - 构建匹配创新速度的包容式监管体系 [5] - 建立数据安全 信息安全 交通安全等共性问题的协同管理机制 [5]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在光谷召开
中国经济网· 2025-09-17 11:29
会议概况 -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期间召开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讨会暨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100)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于9月16日-17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举行 参会人员包括100余位EAI100专家组成员和企业代表以及政府及行业机构嘉宾 [1] 会议主题与议题 - 会议主题为构建聚合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重点探讨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与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问题 [3] - 议题包括智能机器人的大脑 小脑及本体发展路径与产业分工演进方向 [3] - 议题涵盖全球化产业链合作体系构建路径及聚合智能企业新型培育与服务模式 [3] - 讨论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与自动驾驶汽车协同应用所需的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搭建 [3] 产业委员会建设情况 - 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100)于2025年3月30日在北京发起成立 旨在推动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的协同与融合发展 [5] - 委员会打造高端智库+行业活动+产业对接+科创平台四位一体产业服务平台 致力于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并加速产业化进程 [6] - 截至9月 EAI100专家及企业成员已超过110家 覆盖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出行等主机厂 零部件及解决方案商 服务运营商 高校及投资机构等全领域 [6] 未来工作重点 - 将围绕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研究 并举办聚焦聚合智能领域关键共性的闭门研讨会 [8] - 通过汽车前沿技术合作平台(TECH100)和汽车产业供应链合作平台(S100)推动技术链与供应链对接 [8] - 聚焦底层通用技术开展孵化与投资 筹备设立香港聚合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以开展国际科创合作 [8]
智能汽车、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这场大会邀你共探智能产业聚合发展“最优解”
中国经营报· 2025-09-04 22:27
大会背景与意义 - 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智能汽车产业具备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应用融合的特点 协同推进可解决技术协同不足、场景碎片化、跨域标准缺失等挑战 形成智能产业领域发展融合的最优解 引领全球AI技术及应用发展 [1] -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将于9月16日至17日在光谷举办 主题为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设置一场全体大会和一场闭门会 [1] 全体大会上午场:聚合智能产业链论坛 - 论坛主题为打造高效协同聚合智能产业链 探讨如何打造高效、高质量、可大规模应用的聚合产业链 [2] - 讨论不同终端对共性电动智能零部件的指标要求和技术路线异同 包括电动与智能零部件领域 [2] - 研究解决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融合应用汽车供应链面临成本、可靠性、认证标准、协议等问题 [2] - 分析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智能汽车共性技术和零部件融合应用优势及典型案例 [2] - 探讨如何搭建跨界融合的聚合智能产业链服务体系 [2] 全体大会下午场:聚合智能创新技术论坛 - 论坛主题为推动聚合智能创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 聚焦五大话题包括VLA、强化学习等技术趋势及落地进展 [3] - 研究构建兼具行业属性和用户体验的智能机器人分类分级标准以引导产业发展 [3] - 探讨应对产业化早期数据冷启动问题 包括实训场、仿真数据、场景数据闭环等方案 [3] - 分析构建聚合智能开源体系 包括开源基础软件、开源模型、开源硬件、开源数据集等 [3] - 研究构建以自动驾驶、低空为主的空地一体新型交通体系 涵盖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监管体系等 [3] 闭门会: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 会议焦点为构建聚合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讨论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如何与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包括芯片、三电、线束、通信等部件 [4] - 分析智能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的发展路线及产业链分工模式演进路径 [4] - 探讨搭建全球聚合智能产业链合作体系 [4] - 研究创新聚合智能企业培育方式和产业服务 包括数据实训场、开源软硬件、开放式应用场景等 [4] - 讨论搭建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自动驾驶汽车融合应用的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