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新消费,不只是 “新”
搜狐财经· 2025-08-04 03:34
新消费行业趋势 - 新消费是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化演进和大消费行业经营理念升级 体现为技术驱动效率革命和体验重构 保留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和情感链接 [2] - 政策支持新消费发展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支持开发原创IP品牌和国货潮品 [1] 新消费特征表现 - 新消费体现在品类新、场景新、稀缺性和热门性四个方面 [2] - 新媒体矩阵重构消费认知 短视频和直播通过场景化种草加即时互动模式降低认知门槛和新品科普成本 [2] - 消费者愈发看重消费体验 线下商圈通过翻新改造和高势能品牌组合升级 2024年Top50商场销售额占比达58% 较2023年提升6个百分点 [3] 消费需求变化 - 消费者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情感需求 注重情绪价值满足 如国货文化认同、宠物陪伴和IP潮玩社交体验 [4] - 小红书调查显示功能需要是排名第一购物理由 犒劳自己或愉悦心情占比逐年上升至第二位 [4] - 消费者不接受无理由溢价和无品质低价 强调使用价值 同时关注健康养生属性和科技创新型消费品 [4] 国货消费崛起 - 经济发展推动本土文化觉醒和国民自信强化 国货消费崛起 Z世代拥有更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5] - 国货消费预计逐步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主要潮流之一 [5] 消费群体分化 - Z世代和Alpha世代人口规模分别约2.6亿和2.2亿 合计占2024年总人口35% 消费意识从向外看转变至向内求 更容易接受个性化消费体验 [6] - 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 占比约15.6% 银发群体衍生多元需求 如智能家居和宠物经济 年轻老人催生老年旅游新场景 [6] - 城市中青年消费决策呈现消费分级趋势 在必需消费上更谨慎寻找质价比产品 在解压性精神和体验类消费上有更多需求 [7] - 18~49岁中青年更多前往折扣店购物 85后和90后消费升级品类占比低于95后和00后 2024年新中产消费升级占比最高品类是旅游出行38.6%和兴趣培训37.1% [7] 企业竞争策略 - 消费公司需从需求端出发 迎合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需要 实用价值是基础 情绪价值是加分项 [5] - 新消费品类面临迭代焕新挑战 需重视流量与品牌动态平衡 以长周期品牌策略加深用户认知和品牌沉淀 [5] - 精准把握各年龄段消费心理 深耕细分市场 创新产品与服务 以清晰定位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7]
融通基金李进:聚焦趋势向上的行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8-03 13:34
基金经理背景 - 融通基金李进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17年7月加入融通基金 从行业研究员起步 覆盖电子 计算机 新能源领域 [1] - 2021年升任基金经理助理 管理融通产业趋势臻选等多只基金 代表作融通产业趋势臻选任职以来回报51.48% 年化回报19.15% [1] 投资策略 - 投资趋势向上的行业 精选行业龙头企业 [2] - 从中观产业视角出发 寻找产业发展趋势 每年选出3到5个主线方向 具有强基本面支撑 成长周期以年度为单位 股价空间大等特征 [3] - 精选头部公司 通过调研 交流及上下游验证 筛选出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司 聚焦科技 新能源 消费和医药四大方向 [3] 组合管理 - 根据市场环境风险偏好及产业趋势判断 调整价值类资产 成长类资产的权重比例 [4] - 从看好的产业中挑选趋势方向更好的二级或三级子行业 均衡配置分散风险 持股相对集中 适度采取逆向投资 [4] - 通过判断行业景气周期位置 商业模式与壁垒 中长期空间 估值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选择合适资产进入组合 [4] - 追求细分行业 个股都有较高绝对收益 保持稳健投资收益 控制组合风险 [4] - 买入时追求准确率 减少交易次数 控制持仓数量 提升重仓股确定性 卖出时减仓估值过高或行业竞争格局变化较大的行业 [4] 市场观点 - A股市场估值依然很便宜 受政策支持 流动性充裕 经济稳步复苏等因素影响 成长资产未来表现可期 尤其是科技 新消费 创新药等领域 [5] - 科技方面 算力领域光模块 PCB需求大增 相关龙头公司估值低 增速高 互联网估值低于美股龙头 AI发展带动收入增速提升 新势力整车受智能驾驶 机器人产业牵引 潜力大 [5] - 新消费方面 估值较为合理 成长路径清晰 看好情感属性强 具有消费平替机会的领域 关注出海潜力大的龙头公司 [5] - 创新药方面 中国创新药管线储备全球占比高 股票市值体量小 海外BD交易金额快速增长 临床进展持续推进 看好减肥等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6]
近八成投顾看涨三季度 结构性行情成主流共识——上海证券报·2025年第三季度券商营业部投资顾问调查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8-01 18:50
宏观经济预期 - 超七成投顾对三季度宏观经济持中性或乐观态度,43%认为经济触底回升,17%认为运行正常 [24] - 上半年GDP达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47%投顾认为宏观政策处于宽松状态 [25] - 57%投顾预计三季度流动性取向为放松或中性偏松,29%预期增量资金持续入市 [26] A股市场预期 - 78%投顾看涨三季度A股,51%预计涨幅0%-5%,27%预计涨幅超5% [29] - 85%投顾预测上证综指运行上限在3500点及以上,42%集中在3500点附近 [29][18] - 超六成投顾认为市场以结构性行情为主,科技股、新消费、房地产和金融板块受青睐 [32] 行业配置偏好 - 59%投顾认为权益类资产配置价值最高,较二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 [35][19] - 科技板块中,39%看好人工智能,半导体和AI产业链受关注 [32] - 创新药板块38%投顾看好,49%认为估值合理,34%认为医改政策是核心驱动力 [34] 操作策略 - 44%投顾建议灵活掌握主题性投资思路,26%推荐价值投资 [37][20] - 72%投顾建议仓位保持五成以上,36%推荐80%-100%高仓位 [36] - 行业ETF配置中,38%偏好科技类ETF,18%倾向消费和金融ETF [38] 高净值客户行为 - 70%高净值客户二季度盈利,9%盈利超30%,51%选择加仓 [41] - 45%客户计划三季度追加资金,48%增量资金来自现金存款 [43] - 港股市场84%投顾认可投资价值,30%青睐科技龙头股,28%偏好高股息蓝筹 [44][45]
较高点蒸发超1500亿港元!港股“新消费势力”遭遇深度回调,南向资金撤离成关键推手
第一财经· 2025-08-01 10:48
新消费板块集体回调 - 恒生指数自6月19日低点23185.58点反弹至7月24日25735.89点,但新消费板块逆势重挫[5] - 老铺黄金7月8日至8月1日累计跌幅超37%,蜜雪集团6月5日至8月1日跌25%[5][6] - 泡泡玛特、蜜雪集团、老铺黄金三家市值合计蒸发超1500亿港元,其中老铺黄金市值从1868亿港元缩至1191亿港元[7] 业绩与股价背离现象 - 老铺黄金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收138-143亿元(同比增240%-252%),净利润23-23.6亿元(同比增282%-292%),但业绩公布次日股价仍跌4.12%[7] - 泡泡玛特预告上半年营收增200%、溢利增350%,但7月16-21日股价持续下跌[7] - 7月港股8家新消费企业中,老铺黄金回调幅度最大(月跌近30%),布鲁可跌超16%,蜜雪集团、泡泡玛特、毛戈平均跌超7%[8] 南向资金流向变化 - 4月8日-6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新消费板块63.7亿港元,但7月2-30日转为净流出41.09亿港元[11][12] - 南向资金转向金融和医疗板块:近1个月净买入金融496.92亿港元、医疗193.98亿港元,净卖出可选消费343.97亿港元[13] - 香港本地中介和中资中介仍保持净流入,分别加仓13.78亿港元和31.35亿港元[12] 解禁潮与商业模式质疑 - 毛戈平6月9日解禁2611.6万股(占总股本5.33%),老铺黄金6月28日解禁1.43亿股(占总股本86.44%)[15] - 老铺黄金外包生产比例从2021年36%升至2023年41%,研发投入占比从0.67%降至0.35%,产品价格随金价波动被质疑奢侈品定位[16] - 蜜雪集团糖类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58.7%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46.5%,奶类从83.1%降至52.3%[16] 机构观点分歧 - 乐观派认为新消费长期受益于技术赋能、全球化扩张和消费分层,头部企业将领跑[20] - 谨慎派指出新消费竞争格局不稳定,估值高企导致"老消费不能买,新消费不敢买"困境[21] - 分歧焦点在于商业模式验证与估值合理性,行业分化或成主旋律[19][20][21]
较高点蒸发超1500亿港元!港股“新消费势力”遭遇深度回调,南向资金撤离成关键推手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1 08:53
新消费板块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自6月19日低点23185.58点反弹至7月24日高点25735.89点,但新消费板块集体重挫,部分龙头股价较阶段性高点跌超30% [1][2] - 老铺黄金7月8日高点1108港元/股,8月1日跌至690港元/股,三周累计跌幅超37% 蜜雪集团6月5日高点618.5港元/股,8月1日跌至463港元/股,区间跌幅25% [2] - 泡泡玛特市值自6月16日3693亿港元缩水至3266亿港元 蜜雪集团市值从6月4日2336亿港元跌至1758亿港元 老铺黄金市值从7月8日1868亿港元骤减至1191亿港元,三家公司合计蒸发市值超1500亿港元 [3] 业绩与股价背离现象 - 老铺黄金预计2025年上半年销售业绩138-143亿元,同比增240%-252% 经调整净利润23-23.6亿元,同比增282%-292%,但7月28日股价仍下跌4.12% [3] - 泡泡玛特预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不低于200%,集团溢利同比增不低于350%,但7月16日至21日股价持续下跌 [3] - 7月港股8家典型新消费企业多数回调,老铺黄金月内股价下跌近30%,布鲁可跌超16%,蜜雪集团、泡泡玛特、毛戈平跌超7% [3] 资金流向变化 - 4月8日-6月9日南下资金和香港本地中介加仓新消费板块63.7亿港元、4.9亿港元 7月2日至30日南向资金净流出41.09亿港元,香港本地中介和中资中介分别加仓13.78亿港元、31.35亿港元 [6] - 南向资金近1个月在金融、医疗保健板块净买入496.92亿港元、193.98亿港元,在可选消费板块净卖出343.97亿港元 [7] 行业基本面挑战 - 老铺黄金产品外包生产比例从2021年36%升至2023年41%,研发投入占比从0.67%降至0.35% 产品价格随金价波动,奢侈品定位受质疑 [10] - 蜜雪集团主要食材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糖的产能利用率从2021年58.7%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46.5%,奶的产能利用率从83.1%降至52.3% [10] 机构观点分歧 - 乐观观点认为新消费长期是消费升级与供给创新核心方向,技术赋能、全球化扩张和消费分层深化将创造结构性机会 具备技术壁垒、全球化能力及政策红利的头部企业有望领跑 [12][13] - 谨慎观点指出新消费高估值与竞争格局不稳定,传统消费DCF定价面临总量下滑,新消费定价大部分高估,导致"老消费不能买,新消费不敢买"困境 [13]
相聚资本:行情告一段落了吗?
新浪基金· 2025-08-01 08:06
市场行情表现 - 年初以来Deepseek引领AI行情 新消费 创新药 算力等多点开花带动指数上涨 [1] - 7月上证指数上涨3.73% 创业板指上涨8.14% [1] - 7月31日至8月1日沪指两日下跌1.54% 创业板指三连阴累计下跌3.49% [1] 行情趋势判断 - 中长期战略方向确立向好 明年后年机会持续改善 [2] - 上涨后出现调整属正常现象 属于健康市场状态下的获利了结行为 [2] - 行情表现为"曲折中向上"特征 调整幅度与时间点无法预知但无需担忧 [2] 板块估值与基本面 - 宽基指数涨幅未出现急涨 投资者情绪保持克制 [3] - 多数上涨板块基本面成分高于情绪 估值合理且业绩弹性充足 [3] - 情绪过载后股价可能出现三种走势:基本面强劲快速调整结束/基本面降速进入盘整/基本面恶化持续下跌 [3] 投资策略与方法 - 调整期间需重新审视持仓结构 把握投资节奏感 [4] - 港股近期弱势源于行业结构差异 新消费/创新药/互联网板块集中而制造业表现更好 [4] - 投资结果取决于认知能力与投资方法匹配 需持续迭代方法并避免将阶段性回报误判为永久有效 [4] 投资认知成长 - 投资错误是成长必经过程 通过改正错误实现认知升华 [5] - 不应害怕市场变化 每次调整后都是投资能力的提升机会 [5]
港美股看台丨年内港股表现领先全球,还能涨吗?
证券时报· 2025-07-30 11:38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超过25%,显著领先于美股(道指4.91%、纳指9.26%、标普500指数8.32%)和日股(日经225指数1.91%)[3][4] - 港股表现优于A股,上证指数同期涨幅仅7.88% [5] - 7月30日恒生指数单日下跌1.36%,创近一个多月最大跌幅 [1][6] 推动港股走强的核心因素 - 宏观经济稳定:上半年GDP增速超5% [8] - 中美关系改善及行业利好:创新药、DeepSeek等领域发展正面 [8] - 美元走低带来流动性充裕 [8] - 估值洼地与盈利增长形成"戴维斯双击",国际资本从高估值市场向港股迁移 [9] - 南向资金主导定价权:2025年上半年净买入8537亿港元(超2024全年8079亿港元),成交额突破15万亿港元(超2024全年11.23万亿港元)[11][12] - 国际资本参与度提升:韩资机构前5个月证券交易额达1.5万亿港元(为2024全年2.8倍)[12] 后续市场机会 - 恒生指数当前25739.89点较历史高点仍有超20%差距,恒生科技指数较历史高点低逾40%,显示市场未过热 [14] - 外资与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叠加宏观政策发力,AI、创新药等产业趋势明确 [16] - 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处于合理区间,具备配置价值 [16]
百亿私募淡水泉:避险思维让位于机会思维,下半年看好三类结构性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06:10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与港股市场走出结构性行情,股票策略私募上半年收益率达10%,领跑五大策略,显著超越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 [1] - 上半年A股日均成交额站稳1.3万亿元关口,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1] - 上证指数重新站上3400点创下年内新高,沪深300及恒生指数也修复至接近年内高点 [2] - 上半年有业绩记录的私募证券产品实现正收益的达到八成,有业绩记录的6495只股票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0.00% [3] 头部私募机构业绩 - 高毅资产、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等头部机构旗下多只主动权益产品净值显著回升 [1] - 淡水泉成长一期近一年涨幅超18%,跑赢沪深300指数11个百分点,近六个月收益10.24%,对沪深300的超额收益超过12% [3] - 淡水泉成长1期年内至今收益率为7.88%,同期沪深300指数为-2.41% [4] - 高毅资产旗下部分基金凭借对科技与消费的布局斩获可观收益,景林资产在港股市场的深度价值挖掘成效显著 [4] 市场特征与资金行为 - 市场核心特征从避险思维转向机会思维,投资者心态更加积极,市场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 [2] - 市场呈现鲜明的"哑铃型"机会结构:一端是传统的价值红利类资产,另一端是快速轮动的新兴成长领域 [2] - 机会广度显著扩大,资金积极在科技、新消费、创新药、新能源车等多个成长性板块中掘金 [2] 投资策略与布局 - 淡水泉在新消费领域前瞻性布局消费"出海"的新机遇,关注女性消费力量崛起带来的新消费趋势 [5] - 科技板块方面,一季度由DeepSeek引发对中国AI信心提升,二季度市场迅速回归海外算力主线 [5] - 在周期类资产投资上,围绕电力设备、汽车等成长类资产展开布局,并对"反内卷"带来的顺周期机会进行左侧买入 [5] - 构建了自上而下的中观配置框架,与传统的自下而上选股策略形成互补 [6] 下半年投资展望 - 自7月以来A股市场主要指数向上突破,沪指站稳3600点,提振市场乐观预期 [6] - 重点看好三类结构性机会:优质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化发展、科技自主可控领域 [6] - 新消费领域仍将围绕消费新趋势及"出海"持续挖掘投资机会 [7] - 科技领域关注AI产业链、国产替代等投资主线,汽车板块关注整车高端化、智能化及产业链资产 [7]
QDII基金二季度增配港股,鹏华港美互联股票下半年看好港股科技+红利
中国经济网· 2025-07-30 05:28
QDII基金配置策略 - QDII基金普遍提高港股仓位,降低美股仓位,鹏华港美互联股票基金港股仓位从一季度末的42.65%提升至二季度末的54.93%,美股仓位则从一季度末的38.47%降至28.54% [1] - 港股科技板块涨幅突出,带动相关QDII基金业绩增长 [1] - 鹏华港美互联股票基金过去6个月、1年、3年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35%、13.10%、46.84% [1] 鹏华港美互联股票基金持仓动向 - 基金整体仓位略有上升,风格仍偏向大盘稳健成长 [2] - 二季度兑现了部分营收前景可能受到关税影响的美国硬件股及少量美股互联网标的,加大了对港股新消费、汽车、电信运营商的配置 [2] - 前10大重仓股合计占基金净值比为57.91%,依次为泡泡玛特、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中国电信、脸书、台积电、美团-W、谷歌-A、中国移动、微软 [2] 后市展望 - 美股交易主线聚焦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和通胀的冲击,宏观数据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验证尤为重要 [3] - 美国劳动力市场、个人消费支出、零售销售、地产、工业产出、耐用品订单等"硬数据"出现下行,预计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将继续放缓 [3] - 美联储政策空间充足,财政政策宽松,AI新技术浪潮带动数据中心和电力行业投资加速,美国经济出现衰退风险较小,科技股不具备大幅下跌的基础 [3] - 港股及中概股持仓以內需消费和红利为主,组合聚焦于现金流较好、成长确定性强的港股标的,继续看好港股科技和红利板块的前景 [3]
红利港股ETF(159331)飘红,市场聚焦高股息轮动或推动估值修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05:27
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机会 - 港股通高股息行业轮动特征突出 南向投资者话语权上升推动机会扩散至非龙头领域[1] - 红利港股ETF(159331)跟踪港股通高股息指数(930914) 该指数选取分红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港股通标的证券[1] - 指数成分股主要分布在金融、房地产等传统高分红行业 整体风格偏向价值投资[1] 大众消费品板块估值 - 大众消费品处于低估位置 休闲食品和饮料乳品行业PETTM分别为21.3倍和26.4倍 显著低于新消费板块[1] - 大众消费股价连续两年表现落后 市场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1] - 生育补贴政策及"好房子"需求增量形成催化 叠加地产链供给收缩 行业反转概率上升[1] 中期行业展望 - 科技、创新药及新消费龙头仍被看好[1] - 新消费估值有望通过比价效应进一步夯实[1] 投资渠道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发起联接A(022274)和C类份额(022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