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从世界工厂到科创中心 折射深圳创新“三级跃迁”
证券时报· 2025-08-25 18:21
深圳创新历程与产业跃迁 - 深圳创新体系经历45年发展 从低端制造演进至多产业共生的创新雨林生态 当前以平均每天约580件专利授权量体现创新速度 [2][11] 产业跃迁第一阶段:要素集聚(1979-1990年代) - 通过三来一补模式奠定工业基础 1994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占广东省三分之一 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48% 出口总额和就业人数均占40%左右 [3][4] - 中集集团1980年引进丹麦技术生产标准集装箱 1996年成为全球集装箱产量第一企业 打破日韩垄断 [4][5] 产业跃迁第二阶段:链式突破(1980年代末-2000年代) - 实施外引内联策略 吸引中航技 中电等央企入驻 建立纺织服装和电子配件为主的轻工业体系 [6] - 企业纵向深耕实现国产替代 中金岭南开发陶瓷过滤机价格仅为进口设备八分之一 性能实现超越 [7] - 横向拓展产业链 中集集团从集装箱延伸至商用车 船舶 海上平台等30余项明星产品 中金岭南从铅锌铜拓展至金银镓锗等稀有金属 [8] 产业跃迁第三阶段:生态创新(当前阶段) - 形成创新雨林生态 华为鸿蒙系统研发投入超数百亿元 代码量达1.3亿行 已开发矿鸿 电鸿等行业定制系统 [10] - 政府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 2024-2026年建设方案支持全球低空经济发展 同步推进汽车城 超充之城等多元生态建设 [11] - 企业通过资本纽带构建技术生态 云天励飞投资岍丞技术 智慧互通等产业链企业 推动AI芯片在智能穿戴 交通领域应用 [10] 创新成果与产业影响 - 优必选天工机器人2025年以21.5秒成绩获得人形机器人百米短跑金牌 体现全自主导航系统技术突破 [2] - 2025年前5个月深圳专利授权量达87,152件 创新体系从世界工厂向科创中心转型 为全球提供创新发展样本 [11]
活动预告|中瑞建交75周年庆典暨2025中瑞商业大奖
第一财经· 2025-08-25 10:20
中瑞建交75周年庆典活动 - 2025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重要里程碑 瑞士驻华大使馆与中国瑞士商会于8月27日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办庆典活动暨商业大奖颁奖典礼[4] - 瑞士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将出席活动 共同见证中瑞经贸合作卓越成果[4][9] 中瑞商业大奖概况 - 中瑞商业大奖自2013年创办 每两年举办一次 是表彰中瑞企业卓越成就的重要盛会[4] - 颁奖典礼汇聚两国政府高层 行业领导者及商界精英 表彰企业在创新 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 人才培养和中瑞合作方面的突出表现[4][8] - 评审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和商界高层代表组成 旨在表彰为中瑞关系做出优异贡献的公司和组织[4] 特别奖项设置 - 本届设立"传承奖"特别奖项 嘉奖在中国运营超过20年且具有鲜明瑞士品牌特质的企业 致敬企业对中瑞长期合作的持续贡献[5] 入围企业名单 - 创新先锋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彼岸 义获嘉 维拟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ABB 布勒 日立能源[7][8] - 可持续发展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北尔旗 瑞妍 康唯特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雀巢 迅达 西卡[8] - 数字化转型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大昌洋行 萃瑞宝 缔瑞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布勒 罗氏诊断 瑞士再保险[8] - 人才发展大奖中小企业入围者包括格尼斯 艾可爱尔 瑞斯丽 大型企业入围者包括日立能源 徕卡测量系统 苏尔寿[8] - 中瑞合作伙伴大奖入围者包括中国银行和ITI[8] 瑞士投资价值 - 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 与中国保持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关系 中瑞贸易持续繁荣[14] - 瑞士作为全球创新领导者和欧洲最先进经济体 为寻求国际化服务 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中国企业提供丰富投资机遇[14]
基金经理投资笔记|惯性的力量与思维的转变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15
市场驱动力转变 - 股票市场驱动力从风险偏好驱动转向业绩驱动 主题投资向主导产业布局转变 这是基于过去一年及未来市场走势三阶段判断的结论[1] - 市场越过山丘后出现分歧 分歧核心是新旧力量对比 背后是新旧思维冲突 过渡期风险较大[1] 科技板块表现 - 上周大类资产走势显示科技独领风骚 DeepSeek-V3.1模型采用UE8M0 FP8技术为国产芯片发展注入新活力[2] - A股行业走势中通信、电子、计算机显著靠前 房地产、煤炭、医药生物显著靠后[2] - 科技股估值和投资业绩不直接对应 但业绩是地心引力 布局科技是战略性主导产业思维 但惯性力量积累的是风险[3] 美联储政策影响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偏鸽派预期引导投资者交易9月降息 去年9月中旬降息后引发波澜壮阔行情[2] - 全球投资者对鲍威尔讲话给出"最后一舞"判断 降息概率大于90% 但降息幅度可能不及预期 频次和持续性大打折扣[20] 投资思维转变 - 建议关注行业和公司预期盈利改善 抓紧转换投资思维 业绩观察是客观后验的 思维转变是主观先验的[6] - 创新是重要宏大主题 企业家精神实质是创造性破坏 企业最大隐患是创新精神消亡[10] - 产业研究需从常规景气转向产业组织 包括领导者、公司治理、研发与广告、竞争格局等[11] 主导产业特征 - 主导产业是综合体 高端制造是核心 硬科技是基本特征 需求大众化与品质消费 要素稀有金属、新能源与工程师红利 技术智能化与数字化 政策环保和产业链安全 这些特征结合为PRINCE框架[14] 市场影响因素 - 财富效应扩散驱动投资者参与 储蓄搬家、理财置换是近期热点[20] - 银行对信用卡透支投资管理趋严 出现禁止措施[20] - 国内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推出 可称为准财政工具 是总预备队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预期但不会出现去年全力保增长效果[22] 大类资产表现 - 北证50最近一周上涨8.4% 最近两周上涨11.0% 过去三个月上涨16.8% 年初以来上涨54.2%[23] - 科创50最近一周上涨18.3% 最近两周上涨19.6% 过去三个月上涨18.4% 年初以来上涨26.2%[23] - 创业板指最近一周上涨15.9% 最近两周上涨14.9% 过去三个月上涨14.6% 年初以来上涨25.3%[23] - 螺纹钢最近一周下跌2.2% 最近两周下跌2.9% 过去三个月下跌7.1% 年初以来下跌7.8%[23] - 焦煤最近一周下跌5.5% 最近两周下跌5.3% 过去三个月下跌17.7% 年初以来下跌16.9%[23]
创金合信基金魏凤春:惯性的力量与思维的转变
搜狐财经· 2025-08-25 05:35
市场驱动力转变 - 市场驱动力从风险偏好驱动向业绩驱动转化 主题投资向主导产业布局转变 [1] - 新旧动能转换过渡阶段风险较大 惯性力量越大新力量对冲负担越重 [1] - 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共识 但部分投资者担忧估值过高问题 [2] 大类资产表现 - 科技板块独领风骚 DeepSeek-V3采用UE8M0 FP8技术推动国产芯片发展 [1] - 通信电子计算机行业走势靠前 房地产煤炭医药生物表现落后 [2] - 美联储偏鸽派表态引导9月降息预期 债券类资产持续调整 [1] 投资思维转变 - 需要关注行业公司预期盈利改善和投资思维转换 [2] - 创新思维成为企业家精神灵魂 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典型特征 [3][4] - 从总量思维转向结构思维 产业研究需关注产业组织问题 [4] 新投资范式 - 需对抗均值回归理论 技术革命使旧经济秩序企业破产消亡 [5] - 颠覆性创新机会可能被传统投资经理错失 应关注创新领导者推动者 [7] - 主导产业投资框架PRINCE特征:高端制造核心 硬科技基本特征 [7] 市场影响因素 - 财富效应扩散推动投资者参与 储蓄搬家和理财置换成为热点 [10] - 银行加强信用卡透支投资管理 需谨慎对待资金流入股市 [10]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超90% 但对流动性改善作用有限 [10]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推出 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预期但效果有限 [11][12]
牧原股份再推员工持股 提速构建公司高质量发展体系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3 07:33
员工持股计划 - 公司发布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 拟以回购股份激励不超过5437名核心经营者 奋斗者及业务骨干[1] - 本次为上市以来第七次股份激励 覆盖不超过219名核心经营者 不超过3884名奋斗者和不超过1334名业务骨干 共计不超过4187.0091万股[1] - 累计实施6次股份激励 包括3次员工持股和3次限制性股票 覆盖12121人次[1] 高质量发展战略 - 公司构建以人才优先 强化创新为主体 以共创共享 业务出海为两翼的高质量发展体系[1] - 2024年提出生猪行业由规模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判断 适应行业新变化[1] - 员工持股计划为人才优先 强化创新战略提供有效支撑[2] 创新研发投入 - 面向养猪全产业链系统创新 推出60亿元投资的超级育种平台深化种猪源头创新[2] - 加快无豆饲料 疫病防控 新型种养模式 养殖机器人 AI大模型等研发发展新质生产力[2] - 创新需求使人才工作成为2024年度大会核心议题 启动30年人才培养计划[2] 股东回报与产业互联 - 2024年首次实现固定资产折旧大于资本开支 调整股东分红比例由20%提高至40%[3] - 2024年首次实施三季度分红45亿元 2025年上半年再次分红超50亿元[3] - 推出仔猪销售让利模式 面向中小养殖场提供种猪 饲料销售优惠和商品猪代售等产业互联业务[3] 国际化战略布局 - 通过技术出海和港股上市推动国际化 为海外市场提供疫病防控等养猪解决方案[3] - 国际化助力利用海外人才 资本等资源强化研发投入 带动养猪创新升级迭代[3] - 业务出海拓展公司发展空间 同时促进高质量发展体系完善[3]
李斌:最好的决定都是最差的时候做的,最差的决定往往是最好的时候做的
新浪科技· 2025-08-22 04:03
公司战略与竞争优势 - 公司竞争优势体现在体系化优势而非单点创新 特别强调可充可换可升级的充换电体系需要系统化建设 [1] - 公司保持长期竞争视角 将发展视为马拉松 目标维持在行业领先方阵而非短期领先 [1] - 公司在承压状态下决策质量更高 最佳决策往往出现在困难时期 最差决策则出现在顺境时期 [1] 运营管理理念 - 公司持续开展提效工作 从去年至今持续推进效率提升措施 [1] - 团队保持饥渴状态和承压能力 避免简单花钱模式 强调持续创新和进步 [1] - 公司学习借鉴同行优秀经验 不断完善自身体系 [1]
林园最新发声:当前A股没有过热 头部公司风险更小 港股已进入牛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23:25
投资哲学 - 核心投资策略为买入并长期持有 不进行卖出操作 [1][7] - 投资视角具有前瞻性 通常提前15年进行布局 [5][11] - 不参与短期炒作 因无法理解其逻辑 [16][17] 中药行业观点 - 中药创新主要体现在古老方子的新应用场景 属于应用层面创新 [9] - 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表现优异 部分企业达到接近17% [8][9] - 疫情期间的高增长属于异常现象 当前业绩回撤属于正常化过程 [9] - 未来20年用药需求预计增长10倍 受益人群将显著扩大 [10] - 78岁以上人群在未来10-20年可能增长至数亿规模 [10] 创新药领域看法 - 创新药研发失败率极高 超过90%的项目无法成功 [5] - 创新依赖人力因素 与老龄化自然规律存在本质差异 [5][13] - 创新能力与学术成绩关联性不强 更多依赖综合能力与创造力 [8][13] 白酒板块评估 - 白酒板块目前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8][14] - 酒文化具有千年历史根基 能够提供精神愉悦不可替代 [8][15] - 人口下降对白酒销量的影响属于行业共同挑战 并非白酒独有 [15] - 年轻人白酒消费减少的担忧长期存在 但随年龄增长消费习惯会转变 [15] 科创板投资立场 - 认可科创板代表新兴生产力方向 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 [11] - 因无法把握龙头企业而选择不投资 创新领域不确定性过高 [12][13] - 投资方法论与科创板企业特性存在冲突 长期持有策略可能面临归零风险 [13] 当前市场环境判断 - A股市场目前处于偏冷状态 属于周期性正常现象 [16][17] - 港股市场已进入牛市阶段 短期回调不值得过度解读 [18] - 机构资金正在逐步入场 采取趋势跟随策略 [17] - 大市值头部公司风险相对较小 小规模公司风险更高 [19] 资产配置建议 - 投资决策应基于价值判断 选择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 [19] - 避免参与不理解的投资项目 警惕题材炒作风险 [20][22] - 持有有价值公司时应保持坚决持有的心态 [21]
林园最新发声:当前A股没有过热,头部公司风险更小,港股已进入牛市
36氪· 2025-08-21 11:35
投资哲学 - 采用"买入并永久持有"策略 强调长期投资而非短期交易 [1][7] - 所有观点基于至少15年的前瞻性判断 关注确定性趋势而非短期波动 [5][11] - 投资方法论与高波动性行业存在根本冲突 拒绝参与无法把握的领域 [13][14] 中药行业 - 中药创新主要体现在古老方剂的新应用场景 并非完全重新研发 [9] - 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表现强劲 部分企业过去十年接近17% [8][9] - 疫情期间的高增长属于异常状态 当前业绩回调属于正常化过程 [9] - 未来20年中成药需求预计增长10倍 受益于78岁以上人口基数扩大至数亿 [10] - 慢性病用药消费量将随老龄化大幅增加 心血管及肾脏疾病需求显著上升 [11] 创新药领域 - 创新药研发失败率超过90% 认为创新依赖人力而非自然规律 [5] - 创新能力的判断与学历无直接关联 更强调综合能力与创造力 [8][13] - 行业龙头更替风险较高 与长期持有策略存在根本性冲突 [13] 白酒板块 - 当前板块处于相对低估状态 千年酒文化具有持续生命力 [8][15] - 白酒满足精神愉悦需求 消费群体随年龄增长自然转化 [15] - 人口下降对全行业构成压力 但行业不会消亡 [15] 科创板投资 - 认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方向代表新兴生产力 [11] - 因无法预测行业最终龙头 拒绝参与投资 [12][13] - 企业技术迭代速度与永久持有策略存在根本矛盾 [13] 市场环境判断 - A股市场当前处于偏冷状态 缺乏系统性风险 [16][17] - 外资及险资正逐步入场 采用趋势跟随策略 [17] - 港股已进入牛市阶段 短期回调不影响长期趋势 [18] - 头部大市值公司风险较低 小规模公司风险较高 [18] - 警惕题材炒作现象 全球市场均存在类似风险 [18]
业聚医疗(06929.HK)2025年中期业绩:收入及纯利双双增长分别达8360万美元及1980万美元 拟宣派特别股息每股15港仙
格隆汇· 2025-08-15 09:35
核心财务表现 - 收入达8360万美元 同比增长59% [1] - 核心经营利润1510万美元 同比增长114%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1980万美元 同比增长51% [1] - 每股基本盈利240美仙 较去年同期228美仙增长 [1] 区域市场表现 - 美国市场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1] - 亚太地区及欧洲、中东与非洲地区新兴市场持续贡献收入增长 [1] 财务状况与股东回报 - 现金及银行结余达2371亿美元 [1] - 宣派特别现金股息每股普通股15港仙以庆祝成立25周年 [1] - 2025年合计派息每股25港仙 含末期股息10港仙 [1] 战略与竞争优势 - 持续投资创新及全球商业化能力建设 [2] - 通过直销市场覆盖与卓越销售支持提升品牌价值 [2] - 全面的PCI和PTA产品组合强化市场竞争力 [2] - 全球销售网络成功把握多区域增长机遇 [2]
医疗器械:行业拐点已至,创新并购出海造就全球性龙头
2025-08-14 14:48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医疗器械行业[1] - **核心公司**:联影医疗、迈瑞医疗、凯利耀华、美好医疗、亿纬科技、微创医疗、英科医疗、爱博医疗、新产业等[4][12][13][16][17] --- **行业核心观点与论据** **1 行业拐点与恢复迹象** - 2025下半年医疗设备板块增速压力缓解,招标数据改善[1][2] - 高值耗材受基数影响大,IVD领域受反腐、DRG、集采等多重因素影响[7] - 低值耗材和家用器械企业通过供应链调整规避风险,业绩开始恢复[7] - 2025年三季度高增长公司增多,下半年整体增速高于上半年[7][11] **2 结构性机会** - **高值耗材**:电生理、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国产化率低的赛道机会显著[19] - **IVD低值耗材和家用器械**:存在优质公司结构性机会[1][2] - **设备板块**:2025年三季度龙头公司业绩拐点显现,上游公司受益于招标改善及海外订单[18][19] **3 国际化与估值重塑** - 海外市场空间是国内市场的数倍,国际化对企业估值重塑影响大[6][25] -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路径包括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和客户导向型[28][29] - 联影、迈瑞等公司通过自有品牌出海,产品竞争力强(如重症医疗大模型、5T核磁等)[9] - 国际化公司外资投资比例提升,估值有望向美股靠拢[6] **4 创新与并购** - **创新**:改进式创新为主,依托工程师红利和制造业优势[5] - 突破式创新案例:赛诺医疗颅内自膨药物支架、新麦医疗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等[9] - 新技术方向:AI医疗、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等[33] - **并购**:行业整合加速,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扩展产品线和渠道[42][46] - 海外案例:美敦力、强生通过并购成为行业龙头[44][45] - 国内案例:迈瑞收购惠泰医疗,联影、奥华等通过并购扩展技术[46] --- **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1 政策影响** - 集采政策优化(如不再最低价中标)利好高值耗材估值修复[11][24] - DRG政策对IVD板块量价压制,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出清[20][24] - 医保对创新器械支持:新增100多项创新产品价格项目,部分省份豁免DRG支付[34][35] **2 细分领域动态** - **脑机接口**:中国技术全球领先,翔宇医疗、爱朋医疗等布局康复和ADHD治疗产品[21][22][36] - **眼科耗材**:爱博医疗屈光植入晶体获批,浩海生科二代产品进入临床试验[38][39] - **消化介入耗材**:南微医学一次性内镜快速推广,艾尼斯研发内镜机器人[40] **3 公司业绩与估值** - **联影医疗**:2025年三季度预计高增长,光技术能谱CT放量[4][36] - **迈瑞医疗**:2025年三季度国内市场复苏,2026年增长加速[16] - **微创医疗**:PS估值6倍(低于迈瑞8倍、联影11-12倍),国资入股带来治理改善预期[14] - **英科医疗**:2026年东南亚订单释放,利润预计18亿元(13倍PE)[15][23] --- **数据与百分比引用** - 海外市场空间是国内市场的**五六倍**[6][25] - 全球TOP100医疗器械企业中**12家来自中国**[9] - 英科医疗2026年利润预计**18亿元人民币**(2025年约13-14亿元)[15] - 医保局新增**100多项**创新产品价格项目[34] --- **总结** 医疗器械行业2025年下半年迎来拐点,结构性机会集中在高值耗材、IVD低值耗材和设备板块。国际化、创新和并购是长期增长核心驱动力,联影、迈瑞等龙头公司业绩修复预期强。政策优化(集采、DRG豁免)和新技术(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为行业注入新动能。需重点关注2025年三季度业绩拐点及2026年国际化与并购整合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