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明月镜片:2025年一季度,离焦镜市场整体保持良好态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2 11:45
行业竞争态势 - 2025年一季度离焦镜市场整体保持良好态势 但二季度起价格竞争突然加剧 部分主流外资品牌大幅降价[1] - 价格战长期难以为继 无法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部分外资品牌因陷入价格战困境已在暑期推出新品以重塑价值体系[1] - 当前市场不缺离焦镜 但缺乏价格稳定且功能与口碑俱佳的产品[1] 公司战略与表现 - 公司保持战略定力 是目前极少数未参与价格战的品牌之一 坚持不降价形成稀缺性优势[1] - 离焦镜出厂均价基本与去年持平 略有下降主要源于低折射率产品(如1.56)占比提升的结构性变化 整体价格体系保持稳定[1] - 零售端"轻松控"系列价格为离焦镜中最稳定的产品之一[1] - 上半年在剔除一代向二代产品切换影响后 离焦镜仍实现近20%增长 与行业头部同行趋势一致[1] 产品与市场前景 - 离焦镜品类仍处于快速增长通道[1] - 产品与定价稳定性获得市场印证[1]
上半年净利润比亚迪+吉利+长城≈宁德时代,卖车不如卖电池?
36氪· 2025-09-02 10:47
行业整体表现 -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但行业面临增量不增收困境 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1] - 自主品牌蚕食合资公司市场份额 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赚钱能力大幅下降[1] - 头部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突出 比亚迪 吉利和长城汽车为上半年净利润最高三家乘用车上市公司[1] - 三家最赚钱民营车企上半年利润总和311.4亿元 与宁德时代单家净利润304.9亿元相当[3] - 价格战和内卷对盈利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竞争激烈等表述频繁出现在业绩报告中[3] -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4.8% 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5%的利润率[22] 头部民营车企财务数据对比 - 比亚迪营收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 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5][6] - 吉利汽车营收1502.85亿元同比增长26.51% 净利润92.9亿元同比下降13.32%[5][6] - 长城汽车营收923.35亿元同比增长0.99% 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2%[5][6] - 三家车企均实现营收正增长 但仅比亚迪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6] - 吉利汽车核心归母净利润66.6亿元 扣除外汇汇兑损益后同比增102%[7] - 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35.81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36.39%[7][16] 销量表现分析 - 比亚迪累计销量214.59万辆同比增长33.04%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11.32万辆同比增长30.94%[7] - 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长47.4% 新能源汽车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7] - 长城汽车累计销量56.9万辆同比增长10.4% 新能源汽车销量16.0万辆同比增长22.64%[8] - 销量增速>营收增速>利润增速 反映新车单车价格下降和利润空间压缩[9] - 比亚迪5-7月销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滑 分别销售29.4万 29.3万和26.3万辆[11] - 吉利汽车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 分别为23.5万 23.6万和23.7万辆[14] 盈利能力与竞争态势 - 比亚迪毛利率从去年同期18.78%下降至18.01% 二季度毛利率16.3%环比下降3.8个百分点[10] - 比亚迪二季度单车利润从一季度8800元降至4800元[10] - 吉利汽车单车平均销售收入减少1.4万元至9.6万元 毛利率16.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14] - 长城汽车毛利率同比下滑7.83%至18.38% 净利率同比减11.1%至6.86%[16] - 新能源业务成为吉利汽车最大亮点 与比亚迪市场份额差距从27个百分点缩小至18个百分点[14][16] - 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量16.04万辆 市场占比仅2.31% 远低于行业44.3%的渗透率[18] 研发投入与战略转型 - 比亚迪研发投入296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00亿元[18] - 吉利汽车研发费用73.28亿元 占收入比例4.9%[18] - 长城汽车研发费用42.39亿元同比微增1.21% 一季度研发费用被销售费用反超[18] - 政策层面出手规范竞争秩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倡议[24] - 企业竞争从价格战向技术战 品质战等多维度较量转变[25] - 1-7月降价新车数量106款 较2024年同期147款明显减少 6月行业利润率回升至6.9%[25]
抱歉了三亚,我的钱包选择了出国
36氪· 2025-09-02 10:47
出境游增长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较去年同期上涨超30% [4] - 2024年中国居民出游人数56.14亿人次,其中00后占比37.6% [4] - 54.3%在线旅游用户选择出境旅游 [4] 国内外旅游成本对比 - 三亚3日游总费用约4200元(机票1800元、住宿1000元、门票500元、餐饮900元),日均消费1400元 [6] - 泰国曼谷-芭堤雅7日游总费用约4600元(机票1600元、住宿1800元、门票400元、餐饮1200元),日均消费不足660元 [32] - 大同机场往返曼谷机票最低350元,飞莫斯科单程价仅600元 [4] 目的地选择偏好 - 热门出境目的地集中在日本、泰国、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3小时航行圈内 [3] - 国内优质旅游资源高度集中于三亚、云南、西藏等少数目的地 [33] 行业结构性挑战 - 国内旅游存在时空性资源失衡:优质资源具天然垄断性,假期集中导致机票酒店价格飙升形成"假期溢价" [33] - 商业同质化严重:多地出现雷同打卡墙/网红街/特产店模式,使旅游者缺失探索快乐感 [35] - 国内旅游业依赖门票经济,出境游则通过平价机票酒店吸引游客后通过二次消费(购物/SPA/深度体验)实现盈利 [35] 消费行为变化 - 年轻人因性价比选择出境游,出现"国内3天=国外7天"的消费替代现象 [1][3] - 消费者开始追求沉浸式体验,愿意为非遗工坊深度体验、小众徒步路线等差异化服务付费 [38] 行业转型方向 - 旅游业需从"门票依赖"向"体验经济"转型,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体验 [39] - 需通过创新模式与制度保障释放国内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的潜力 [40]
比亚迪在日本大幅降价,最大降117万日元
日经中文网· 2025-09-02 08:00
比亚迪日本市场降价策略 - 公司在日本对纯电动汽车实施限时降价 降价幅度为50万至117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42万至5.67万元 涉及车型包括海豚、海豹和海狮07 [1][3][5] - 海豚车型降价后最低售价为249.2万日元 约人民币12.07万元 成为日本市场最便宜的纯电动乘用车 比日产樱花便宜10万日元 [6] - 海豹四轮驱动车型降价117万日元 叠加促销后最低售价455万日元 约人民币22.05万元 [6] 日本市场竞争格局 - 韩国现代汽车同期宣布限时降价 IONIQ 5降价158万日元至391万日元 KONA降价98.3万日元至301万日元 [11][13] - 美国特斯拉5月已在日本实施限时降价 进口电动汽车品牌价格竞争加剧 [13] - 日本车企计划推出新车型应对竞争 包括本田轻型EV N-ONE e、铃木首款EV e-VITARA和日产新款LEAF [13] 公司战略背景与业绩表现 - 降价策略源于中国市场增长放缓 7月全球销量同比仅增0.6%至34.4万辆 较此前超10%的增速明显减速 [7][9] - 公司通过价格战拉动市场 但过度竞争导致利润增长困难 [8] - 日本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25年1-7月销量同比增长50%至1936辆 [9] - 公司计划2026年下半年推出日本专用轻型EV 目标售价低于日产和三菱同类车型 [10] 消费者购买成本 - 考虑日本政府及地方补贴后 海豚最低购买成本可降至149万日元 约人民币7.22万元 [6]
比亚迪 :行业内卷下拖累卖车毛利逊预期
新浪财经· 2025-09-02 07:0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因价格竞争激烈录得明显下滑 [3] - 单车盈利连续回落 [3] - 研发及资本开支增加导致成本压力进一步提升 [3] - 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但第二季度按季下跌 [3] 经营策略 - 公司为应对行业内卷向经销商发放额外奖励 [3] - 积极推动海外产能布局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新生产基地将陆续启动 [3] - 海外业务比重提升有助带动长期利润增长动能 [3] 行业环境 - 行业竞争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剧 [3] - 短期面临价格战和高投资对现金流的压力 [3] 未来展望 - 下半年若能维持稳健销量增长及价格逐步企稳有望带动每辆汽车盈利回升 [3] - 固定成本压力有望随产能利用率提升而减缓 [3] - 多元化业务、技术领先及全球市场拓展有助缓冲竞争风险 [3] - 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具吸引力 [3]
今天,董明珠对手IPO了
36氪· 2025-09-02 05:41
公司上市与市值 - 奥克斯电气于9月2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发行价每股17.42港元 发行市值约270亿港元 [1] - 公司实际控制人郑坚江通过Ze Hui、China Prosper及奥克斯控股控制约96.36%投票权 [3] - 郑坚江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包括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三星医疗和港股上市的奥克斯国际 [3] 创始人背景与创业策略 - 创始人郑坚江出生于1961年 浙江宁波人 初中辍学后从事汽车修理工作 [2] - 1988年贷款2000元承包经营困难的零件厂 赚取第一桶金 [2] - 1994年成立AUX电器有限公司 正式进入空调行业 [2] - 采用低价竞争策略 初期空调价格比进口产品低60% 比国内同类产品低30% [2] - 2002年公布《空调成本白皮书》揭示1.5匹空调成本1748元 随后将40多款空调降价30% [2] - 因价格策略获得"价格屠夫"称号 并引发格力董明珠等同行批评 [2][3] 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 [3]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21.3%、21.8%、21% [3] - 经调整净利分别为14.49亿元、25.11亿元、29.35亿元 [3] - 按2024年销量计算 公司为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 市场份额达7.1% [3] 海外业务发展 - 空调业务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巴西、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美国、越南等市场 [5] - 2022-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83.86亿元、104.12亿元、146.81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42.9%、41.9%、49.3% [5] - 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销售收入53.36亿元 占比升至57.1% [5] 行业动态与港股上市背景 - 港交所2024年已完成超过50宗IPO 融资额接近170亿美元 引领全球资本市场 [6] - 目前接近230家企业正在排队申请港交所IPO [6] - 海天味业、蜜雪冰城等公司近期赴港上市均以全球化为目标 [5] - 美的集团2024年9月挂牌港交所 核心目标为"全球突破"和"构建海外第二个主场" [6] - 港交所CEO陈翊庭表示港交所是连接内地和世界的"超级联系人" [5]
被董明珠狙击10年,宁波家电大王终圆上市梦
36氪· 2025-09-02 03:22
奥克斯面临的不仅是一场市场之争,更是一场模式之争。 近日,格力忙着打假"小米7月空调线上销量超格力"的问题,被董明珠忌惮10年的奥克斯终于在今天圆梦港股。 昨日晚间,奥克斯电气披露港交所上市发行情况。奥克斯电气本次发行股份2.38亿股,超额发售3107.4万股,发行价17.42港元/股,获557.2倍 认购,募集资金41.5亿港元。奥克斯今日开盘价16.10港元,截至发稿,报16.64港元/股,市值264.28亿港元。 但奥克斯的困境,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格力的缠斗,更多是自身战略失误。传统巨头纷纷补足性价比与渠道的短板,小米依托生态与流量强势进攻,唯有奥 克斯困在低价的舒适区。 上市能否助奥克斯扭转局面,关键在于战略突围。 "价格屠夫"造就宁波家电大王 奥克斯的创始人郑坚江,196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贫困家庭,其创业带着鲜明的草根印记。初中辍学后做汽车修理工,25岁时贷款2000元承包经营困难 的一家钟表零件厂,最终逆风翻盘,积累了第一桶金。 到了九十年代,郑坚江把目光投向空调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家电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空调价格昂贵,进口的松下、三菱等空调动辄数千乃至上 万元,国产空调也不遑多让,空调装 ...
中国汽车人,你为什么没钱?
36氪· 2025-09-02 03:09
汽车行业价格战现状 -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降价1万元至25.95万元 [3] - 7月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3.5%达近期低点 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3][17] - 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82.6万辆 同比增长6.3% [6] 价格战政策与市场反应 - 国家提出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以控制车企账期 [6] - 彭博社报道前20大汽车品牌7月折扣力度未显著减弱 [8] - 7月17款车型降价 燃油车占7款 纯电动车占7款 [10] 降价车型数量趋势 - 2025年1-7月累计降价106款车型 较2024年同期147款减少41款 [12][13] - 燃油车降价28款 同比减少21款 插混车降价20款 同比减少5款 [13] - 纯电动车降价46款 同比减少8款 [13] 具体车型折扣情况 - 比亚迪秦PLUS折扣率9.6%~12.5% 岚图梦想家折扣率4.7%~15.2% [14] - 小米SU7综合补贴后优惠4.2-4.6万元 标准版实际价17.83万元 [16] 行业利润与经营压力 - 7月汽车行业收入8275亿元同比增长5% 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17% [17] - 2025年1-7月行业利润率4.6% 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9%的利润率 [19] - 丰田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率9.5% 显著高于中国行业水平 [19] 产业链受损情况 - 上半年超1200家4S店濒临倒闭 27.5%经销商完成销量目标 [20] - 2024年全国4400家4S店退网 行业亏损比例超50% [20] - 整车企业账期延长 华东华南小型供应商大规模关门 [20] 产品结构盈利变化 - 燃油车成为部分车企盈利主力 如上汽通用重点经营别克GL8 [21] - 奔驰/宝马/奥迪7月平均售价回升 因成本转移至终端 [22] - 2025年7月单车利润1.2万元 低于2024年同期1.5万元 [21] 价格战根本原因 - 全球经济下行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不振 [26] - 汽车产业作为核心杠杆承担维持就业和流动性的压力 [26] - 技术革命瓶颈制约全社会发展速度 [30]
健康险“价格战”AB面: 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更充分”阶段
搜狐财经· 2025-09-01 16:39
带病体保险行业价格战的双面性 - 价格战虽可能限制保障责任扩展和产品创新空间 但也标志着行业进入更充分市场竞争阶段 [1][2] - 高端医疗险产品价格从1万元降至1000-3000元区间 中低端百万医疗险保障范围超过数千元重疾险 [1] - 行业陷入悖论:涨费率影响销售 维持低费率则限制保障范围扩展能力 [1]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部分保司从高端医疗险转向中端市场 产品在承办人群和既往症覆盖方面与高端险相似 [3] - 团险市场出现价格战 因社会医疗需求推高赔付率 且财产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将团险作为重要获客渠道 [4] - 市场存在200多家保险公司 产品数量庞大 行业生态竞争总体良性 [4] 产品创新与定价策略 - 互联网保险企业推出无健康告知且定价较低的中端医疗险产品 应鼓励各类市场创新 [4] - 客户购买诉求相近导致产品形态相似 控制费率涨幅可扩大保险杠杆效应 [5] - 保司通过动态调整理赔条件实现风险控制 运用AI大模型进行医疗支出评估 [7] 风险管控能力提升 - 医保数据开放和药险融合趋势使带病体保险进入成果产出阶段 改善风险精准评估能力 [7] - 保司在价格、风险和责任扩展三角中深谙调和之道 通过免赔额设计控制成本 [7] - 多家保司推出"0免赔"产品 但部分仅针对特药责任或设置分级赔付条件 [7] 行业未来挑战 - 需提升带病体赔付感知度 区分购买保险是为当前治疗负担还是防范未来并发症 [8] - 行业需摆脱"一刀切"定价困境 进一步挖掘带病体差异化需求 [8]
健康险“价格战”AB面: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更充分”阶段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9-01 12:39
行业竞争态势 - 健康险市场出现价格战 高端医疗险产品从1万元降级至1000-3000元中高端险种 中低端百万医疗险价格降至几百元但保障范围超过数千元重疾险 [1] - 价格竞争源于新入局者对存量市场的争夺 尤其体现在团险细分市场 去年社会医疗就诊需求创新高导致行业赔付急剧拉升 企业预算有限引发公开招标 [4] - 财产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将团险作为重要获客渠道 打破原有巨头垄断格局 [4] 产品与定价策略 - 健康险产品不断放宽既往症限制 扩充特药目录 降低免赔额 但保费增长和定价差异并不显著 [1] - 部分保司推出0免赔健康险产品 但部分产品仅针对特药责任 或设定医疗费用2万元以下赔付50%的条件 [7] - 保司通过动态调整理赔条件控制风险 包括年龄 保障责任广度深度和医保政策三因素叠加影响定价 [7] 市场创新与生态 - 带病体保险市场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 客户购买诉求相近导致产品形态相似 [5] - 市场存在200多家保险公司 每家推出约10款产品 总体生态竞争良性 [4] - 行业鼓励两类创新:保守式同质化创新和激进式创新 后者可能打破现有定价逻辑产生涟漪效应 [4] 风险控制能力 - 保司精算能力提升和风控手段增多 保障责任较保费更快增长不一定导致运营风险 [2] - 医保 医疗和药企数据开放赋能 结合保司经验数据积累 使普惠性带病体保险精算更具可能性 [7] - AI大模型应用于医疗风险量化 使保司能更精准评估人群未来医疗支出水平 [7] 行业发展挑战 - 价格战存在两面性:可能限制保障责任增加和产品创新空间 但也推动行业进入更充分竞争阶段 [2][4] - 关键待解问题包括:如何增进带病体赔付感知度 区分购买保险是为当前治疗负担还是防范后续并发症 [8] - 行业需摆脱一刀切定价困境 进一步挖掘和满足带病体差异化需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