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核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雷军:小米YU7 正式上市,还有小米MIX Flip 2、小米AI眼镜及众多全生态新品
搜狐财经· 2025-06-26 15:05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核心亮点 - 公司发布多款科技产品包括小米YU7、小米MIX Flip 2与小米AI眼镜 代表核心技术赛道最新成果 [1] - 同场发布新品涵盖平板、手机、穿戴设备、家电等14个品类 构建完整生态链 [3] - 2025年Q1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47% 创历史最佳业绩 [4] 智能手机产品线 小米MIX Flip 2折叠屏 - 采用4.01英寸多功能外屏 适配500+主流App 外屏交互全面重构 [19][21] - 搭载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 创新双VC立体散热设计 温度低于iPhone 16 Pro [22] - 配备5165mAh电池(行业首款突破5000mAh的小折叠) 支持67W有线+50W无线快充 [24] - 全新龙骨转轴技术获双认证 折痕平整度达行业第一梯队 [26] - 起售价5999元 提供3种存储配置 [40] 小米15 Ultra限量版 - 新增四款定制色 采用相机感拼色设计 销量同比上代增长75% [77] - 配套推出时尚影像套装 重量仅42g 售价399元 [86][88] Redmi K80至尊版 - 搭载天玑9400+芯片与游戏独显D2 35℃高温环境下持续满帧运行 [96][98] - 配备7410mAh电池 DOU续航达2.26天 支持旁路充电Plus [112][115] - 起售价2599元 提供5种存储版本 [121] 平板电脑产品线 小米平板7S Pro 12.5 - 搭载玄戒O1 3nm芯片 多任务调度流畅性提升 [53] - 12.5英寸3.2K护眼屏 重量仅576g 厚度5.8mm [45][47] - 支持120W快充 10610mAh电池 原神重载测试续航达4.9小时 [59][62] - 起售价2804.15元(国补后) [73] Redmi K Pad - 8.8英寸3K LCD屏 403ppi 165Hz刷新率 [126] - 天玑9400+芯片 散热效率提升75% [130] - 起售价2799元 提供5种存储版本 [139] 穿戴设备 小米手表S4 41mm - 重量32g 厚度9.5mm 支持8天续航 [144] - 新增蓝牙心率广播功能 售价999元起 [152][154] 小米手环10 - 1.72英寸AMOLED屏 边框仅2mm 亮度1500nits [157] - 21天续航 支持游泳模式识别 [167] - 蚕丝腕带采用6A级蚕丝 售价99元 [163][172] 智能家居产品 米家高速吹风机Pro - 11万转马达 70m/s风速 首创50℃恒温技术 [196][198] - 到手价579元 [200] 米家扫拖机器人M40 S - 23000Pa吸力 支持80℃烫洗拖布 75天免倒垃圾 [202][206] - 到手价2999元起 [208] 米家无线洗地机4 MAX - 23000Pa飓风吸力 可180°躺平清洁 高度仅13.7cm [210][212] - 支持100℃沸水洗滚刷 到手价2999元 [215] 汽车业务进展 小米SU7 Ultra - 量产车纽北圈速7:04.957 成为最快量产电动车 [243] - 原型车刷新记录至6:22.091 位列总榜第三 [256][258] 小米YU7 SUV - 全系搭载V6s Plus电机 最高转速22000rpm [315] - 标准版续航835km Pro版770km Max版760km [326] - 四合一域控制器集成辅助驾驶等数十个功能模块 [330] - 24小时耐力测试跑出3944km 超奔驰保时捷 [389] - 起售价25.35万元 赠送5.5万元权益 [399]
从SU7到芯片,小米商业化闭环的野心
北京商报· 2025-06-16 15:02
芯片研发与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首款旗舰SoC芯片玄戒O1,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3纳米旗舰SoC芯片的企业[5][6] - 芯片研发历时11年,其中玄戒O1项目投入超135亿元,研发团队规模达2500人,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投入排名前三[1][6] - 芯片战略旨在构建"人车家全生态"商业化闭环,同步发布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Pro旗舰手机和平板7Ultra[1][6] - 未来五年计划追加2000亿元研发投入,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达67亿元(同比增30.1%),全年预计300亿元[7] 智能制造与汽车业务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实现关键工艺100%自动化,配备700台机器人,一体化压铸技术将72个零件简化为1个,工时减少74%[3] - 工厂采用9100吨锁模力大压铸机集群,自建压铸产业链,满产后每76秒下线一台SU7,月产能达28000-29000台[3][4] - SU7上市14个月销量25万辆,成为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10万辆下线仅用230天创行业纪录[4] 技术生态与市场表现 - 公司完成芯片、OS、AI三大核心赛道布局,形成全球最完整科技生态[7] - 2025年一季度总营收连续两季破千亿元,经调整净利润首次超百亿元,研发人员总数达21731人[7] - 行业专家指出自研芯片可降低硬件成本20%-30%,提升终端利润,并为跨终端算力共享提供基础支撑[8] 长期发展规划 - 公司明确"技术为本"铁律,目标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需5-10年实现商业化闭环[1][9] - 当前芯片技术虽达第一梯队,但与顶尖水平仍有差距,生态兼容性需时间沉淀[8]
深圳近期三大展会折射科技新动向 全球新产业“卡位赛”的深圳雄心
深圳商报· 2025-06-08 17:0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深圳通过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世界无人机大会、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三大盛会展示其在人工智能、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蓬勃发展 [1][3] - 硬核技术突破、场景化应用落地、创新生态协同构成深圳独特的创新三角 [1][3]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3] 硬核科技突破 - 比亚迪在大湾区车展展示"兆瓦闪充油电同速"、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发布"兆瓦闪充"技术实现充电1分钟续航百公里 [3] - 华为在人工智能终端展首秀鸿蒙电脑HUAWEI MateBook Fold非凡大师和HUAWEI MateBook Pro [4] - 雷鸟创新展示全球最小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X3 Pro [4] - 大疆发布Matrice 4系列无人机内置人车船目标检测AI模型,实现自主避障与动态路径规划 [4] 技术应用落地 - AI终端加速融入智能家居、办公和娱乐场景,荣耀AI手机搭载YOYO智能体实现智能服务 [5] - AI眼镜实现实时翻译、语音交互、沉浸式观影等功能 [5] - 无人机应用场景拓展至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农业植保、城市测绘等领域 [6] - 深圳计划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加速技术验证和产品迭代 [6] 产业生态协同 - 深圳无人机产业拥有2000多家整机制造及链上企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7] - 深圳港"汽车出海一站式平台"上线提供汽车出海综合服务 [7] - 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成立整合上下游资源加速技术突破 [8][9] - 比亚迪与大疆合作推出"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华为与江淮打造尊界S800智能汽车 [9] 政策与资本支持 - 深圳出台《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扩大AI应用场景 [6] - 设立"深圳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投资基金"和"深圳市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发展 [9]
小米集团-W:玄戒O1推动国产自研芯片发展,YU7配置亮眼-20250605
国泰海通· 2025-06-05 07:5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小米集团“增持”评级 [1][7][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营收利润再创新高,净利润超百亿元;自研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发布,未来持续投入研发;YU7标配长续航电池与激光雷达,IoT业务增长迅速 [6]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调整小米集团FY2025E - FY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4835/6023/7159亿人民币(前值4813/5895/6896亿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预测为422/552/686亿人民币(前值424/441/605亿人民币) [3][9] - 基于SOTP估值法,给予小米目标价67.8港币,维持“增持”评级 [7][9] 财务摘要 |指标|2021A|2022A|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人民币)|328309|280044|270971|365906|483472|602327|715852| |同比增长(%)|33.5%|-14.7%|-3.2%|35.0%|32.1%|24.6%|18.8%| |毛利润(百万人民币)|58261|47577|57477|76560|112657|134463|158922| |同比增长(%)|58.5%|-18.3%|20.8%|33.2%|47.1%|19.4%|18.2%| |经调整净利润(百万人民币)|22040|8518|19273|27235|42247|55215|68582| |同比增长(%)|69.5%|-61.4%|126.3%|41.3%|55.1%|30.7%|24.2%| |经调整PE|54.9|141.0|62.4|44.4|28.7|21.9|17.7| [5] 各业务表现 智能手机业务 - FY25Q1收入50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9%;在中国内地市占率反超华为重返第一,达18.8%,同比增速40%;旗舰型手机小米15 Ultra首月出货量同比增长90% [7] 汽车业务 - FY25Q1收入186亿人民币,环比增长11.5%;25Q1交付7.6万台新车,SU7累计交付量达25.8万台;首款SUV电动汽车YU7发布,标配激光雷达、长续航电池,搭载创新天际屏全景显示技术 [7] IoT业务 - FY25Q1收入32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7%;新零售推进,新增超1000家小米之家及235家汽车销售门店;大家电业务受益“国补”翻倍增长,空调全栈自研;平板出货量首次跻身全球前三 [7] 财务报表预测 利润表 - 收入、毛利等指标呈增长趋势,费用也相应增加,研发开支逐年上升 [12] 资产负债表 - 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和总权益等有不同变化 [12] 现金流量表 - 经营、投资、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波动 [12] 可比公司估值表 - 列出小米及各行业可比公司的PE、PS估值情况,包括智能手机、IoT、互联网、汽车等行业均值 [13] SOTP估值表 - 手机、IoT、互联网业务目标市值1342406百万人民币,占比84%;汽车业务目标市值247570百万人民币,占比16%;总价值对应人民币62.4元,港币67.8元 [14]
小米集团-W:小米模式构筑护城河,人车家高端化行则将至-20250604
长江证券· 2025-06-04 00: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6月3日小米召开2025年投资者日大会,雷军与卢伟冰对高端化战略、新零售业态进行解读,小米护城河在于模式内核,未来将锚定“芯片、AI、OS”筑牢硬核科技基座,深耕底层技术赛道,通过软硬件融合赋能人车家全生态 [1][4] - 小米“人车家”生态全面推进,智能手机稳健增长,IoT大家电与汽车业务高速增长,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9/557.5/700.8亿元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 - 2024年小米手机中国市场净流入用户超1300万,2020 - 2024五年间份额+5.3pct,全市场领先,目标全球2亿部 [8] - 2025Q1小米智能手机全球总销量4180万台,同比+3.0%,全球市占率14.1%,同比提升0.3pct;中国大陆销量1330万台,同比+40.0%,市占率18.8%,时隔10年重回第一 [8] - 2025Q1小米手机均价1210.5元,同比+5.7%,在中国大陆4k - 5k价格端份额达24.4%,位列第一 [8] - 2025Q1小米在尼日利亚市场份额达26.2%,较2022Q1的5.4%大幅提高20.8pct [8] - 小米将2024年定义为生态升级年,小米之家大陆门店数超15000家,2025年为均衡发展年,计划门店数达20000家 [8] IoT业务 - 2025Q1公司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毛利率为25.2%,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收入与毛利率均创历史新高 [8] - 2025Q1公司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9%,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超65%,冰箱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长超65%,洗衣机出货量超74万台,同比增长超100% [8] 汽车业务 - 当前汽车业务以SU7系列车型为主,2025Q1亏损额为5亿元,环比大幅收窄50.2% [8] - YU7车型预计7月上市,延续SU7产品定位逻辑,有望成爆款,汽车业务进入强车型周期,规模化效应摊薄费用投入 [8] - 公司加大渠道建设,提升门店效率,为产品矩阵丰富提供交付基础,汽车业务预计今年第三到四季度实现盈利,远期人车家全生态丰富助力高端化落地 [8]
小米集团-W(01810):小米模式构筑护城河,人车家高端化行则将至
长江证券· 2025-06-03 23: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7][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6月3日小米召开2025年投资者日大会,雷军与卢伟冰对高端化战略、新零售业态进行解读,小米护城河在于模式内核,未来将锚定“芯片、AI、OS”筑牢硬核科技基座,深耕底层技术赛道,通过软硬件融合赋能人车家全生态 [2][4] - 综合小米“人车家”生态全面推进,智能手机稳健增长,IoT大家电与汽车业务高速增长,预计小米集团25 - 2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9/557.5/700.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智能手机与消费电子 - 2024年小米手机在中国市场净流入用户超1300万,2020 - 2024五年间份额+5.3pct,全市场领先;2025Q1全球总销量4180万台,同比+3.0%,全球市占率14.1%,同比提升0.3pct;中国大陆销量1330万台,同比+40.0%,市占率18.8%,时隔10年重回第一 [8] - 2025Q1小米手机均价1210.5元,同比+5.7%,在中国大陆4k - 5k价格端份额达到24.4%,位列第一 [8] - 2025Q1小米在尼日利亚市场份额达到26.2%,较2022Q1的5.4%大幅提高20.8pct [8] - 小米将2024年定义为生态升级年,小米之家大陆门店数超15000家,2025年为均衡发展年,计划门店数达20000家 [8] IoT业务 - 2025Q1公司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毛利率为25.2%,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收入与毛利率均创历史新高 [8] - 2025Q1公司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9%,其中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超65%,冰箱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长超65%,洗衣机出货量超74万台,同比增长超100% [8] 汽车业务 - 2025Q1亏损额为5亿元,环比大幅收窄50.2%,YU7车型预计7月上市,延续SU7产品定位逻辑,有望成爆款 [8] - 伴随着YU7落地,汽车业务进入强车型周期,规模化效应摊薄期间费用投入,公司加大渠道建设、提升门店效率,盈利能力优化,预计今年第三到四季度实现盈利 [8] - 远期来看,汽车业务车型不断完善,人车家全生态持续丰富,小米高端化持续落地 [8]
卢伟冰:AI和芯片是小米两大关键战略
中国经营报· 2025-05-29 03:39
核心观点 - 公司宣布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为史上最强单季度财报,并重申2026-2030年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聚焦硬科技领域,尤其是AI和芯片两大子战略 [2] - 公司提出未来十年发展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2021-2025年研发投入预计超1020亿元,2025年单年研发投入预估达300亿元 [2][3] - 公司计划从高端向超高端市场突破,强化手机、汽车等全品类高端化,并推动全球化战略 [3][4] 财务与研发投入 - 公司2026-2030年研发投入目标为2000亿元,旨在构建技术护城河 [2][3] - 2021-2025年研发投入预计超1020亿元,2025年单年研发投入预估达300亿元 [2] - 芯片部门自2021年重启大芯片项目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元,团队规模超2500人,位列中国境内前三 [6] 业务战略 - 智能手机业务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优势,但高端市场仍面临品牌形象、用户忠诚度和技术溢价能力不足的挑战,短期内难以撼动苹果和三星的地位 [2] - 智能汽车业务处于成长初期,SU7交付量亮眼,但面临毛利率偏低、研发投入高、供应链复杂等问题,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2] - 公司计划从高端向超高端市场突破,手机目标价格段为6000元以上,汽车业务同步推进高端化 [3] 技术布局 - AI领域:公司发布开源大模型Xiaomi MiMo,7B参数规模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竞赛测评中表现优异 [5] - 芯片领域:发布首款3nm旗舰手机SoC芯片玄戒O1(190亿晶体管)和首款自研4G基带芯片玄戒T1,技术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水平 [5] - 公司将持续投入芯片研发,未来十年至少投资500亿元,芯片部门为突破硬核科技的核心赛道 [6] 全球化与生态战略 - 公司计划将中国市场的经验和方法推向全球,巩固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拓展欧洲、中东等成熟市场 [3][4] - 深化"人车家全生态"融合,通过手机、家电、汽车、穿戴设备等终端的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生态系统平台 [4]
这是最「硬」的小米
雷峰网· 2025-05-26 07:12
小米芯片战略 - 公司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集成190亿个晶体管,芯片面积109mm²,CPU采用十核四丛集设计,GPU为16核Immortalis-G925,安兔兔跑分突破300万,CPU单核/多核性能达3000/9500分[12] - 芯片研发历时11年,累计投入超135亿人民币,团队规模2500人,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超60亿元,计划十年总投资500亿以上[7][11][12] - 澎湃S1为早期试水产品,2017年发布后验证系统工程能力并积累供应链合作经验,2021年重启大芯片业务明确采用最新工艺制程和长期投入策略[8][9][11] 小米汽车业务 - 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25.8万台,月均销量超2万辆,其中SU7 Ultra以1548匹马力和52.99万起售价成为性能标杆[17] - 新车型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标准版续航835km,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算力,预计定价26-30万区间,瞄准Model Y所在的B级SUV市场(占车型总份额17%)[17][19][20] - 汽车研发体系从2021年启动到2024年首款量产,已完成从0到1的体系建设,目前扩建工厂提升产能并组建数千人研发团队[25] 双赛道协同发展 - 公司成为全球少数同时突破芯片与汽车高壁垒领域的科技企业,苹果专注芯片设计未量产汽车,特斯拉未涉足手机SoC[3] - 雷军提出"核与轮"战略:芯片是手机行业制高点,整车智能系统是汽车核心,两者缺一不可[23] - 2026-2030年规划研发投入2000亿元,体现对核心技术长期投入的决心[23][25] 产品市场定位 - 玄戒O1性能达第一梯队但较苹果A18 Pro在单核性能、系统耦合存在差距,行业评价其刚拿到"高端芯片入场券"[13] - YU7凭借长续航+快充+智能化配置组合,有望复制SU7成功并拓展家庭用户市场,分析预计销量可能超越SU7[20][21] - 芯片研发成本高昂,3nm芯片每代投入约10亿美元,按100万台销量测算单台研发成本超7000元[15]
小米集团-W:玄戒O1开启硬核科技新起点,YU7激光雷达、超长续航全系标配-20250525
招商证券· 2025-05-25 04: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1][5][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小米作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前三厂商、全球最大的AIoT智能硬件平台,在AI加速产业重构过程中具有端侧龙头卡位优势 [5] - 本次发布3nm自研芯片玄戒O1,是公司突破硬核科技、推动高端化、实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的里程碑 [5] - 公司各项业务持续向上,手机业务推进高端化战略及国际化扩展,IoT业务受益于核心自研能力提升和出海广阔空间,互联网业务伴随硬件业务稳健增长,小米汽车产能及盈利能力提升,智能驾驶进入第一梯队,伴随YU7等车型矩阵完善及生态链协同效应,有望向15 - 20年跻身全球前五车企的目标进军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自研芯片 - 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集成190亿晶体管,CPU采用10核4丛集架构,GPU采用Arm 16核图形处理器,内置第四代旗舰ISP影像处理器,自研六核NPU算力达44TOPS,实验室安兔兔跑分超300万分,性能及能效处于第一梯队;玄戒T1是小米首款4G长续航手表芯片,集成自主设计4G基带,支持4G eSIM独立通信,4G - LTE实网性能提升35%,数据业务功耗降低27% [5] - 过去5年公司研发投入约1020亿,预计2026 - 2030年投入2000亿;玄戒项目已研发4年多,截止25年4月底投入135亿元,研发团队超2500人,长期计划至少坚持10年,投入500亿以上 [5] 手机、平板、手表新品 - 小米15S Pro搭载玄戒O1芯片,有专属外观,售价5499元起;小米平板7 Ultra搭载玄戒O1芯片,是小米首款OLED平板,打响平板高端化第一枪,售价5699元起;小米S4智能手表搭载玄戒T1芯片,支持eSIM独立通信,售价1299元 [5] - 25Q1公司国内手机销量同比+40%,份额19%排名国内第一;预计受益于家电业务增长、国补驱动,25Q1 IoT业务同比持续高增 [5] 小米YU7 - 定位豪华高性能SUV,预计7月上市,暂未公布售价;外观增加新配色,配备水滴大灯等;内饰新增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等;动力续航最大马力690PS,全系超长续航,标准版续航达835km;被动安全平台架构全面升级;域控/芯片/传感器采用四合一域控制器,座舱搭载高通第三代骁龙8,智驾全系标配英伟达Thor + 1激光雷达+ 1 4D毫米波雷达+ 11高清摄像头+ 12超声波雷达 [5]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5/26/27年总营收为5179/7014/895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438/676/89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27.7/18.0/13.6倍;归母净利润398/636/85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31.4/19.7/14.7倍 [5]
SUV也有了,小米汽车还缺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05-24 15:54
小米汽车发布会分析 - 发布会风格趋向传统车企,减少感性表达,增加理性陈述,体现行业回归务实的趋势 [2] - 雷军演讲中三次致谢:感谢用户15年支持、芯片研发团队、以及汽车销量突破25.8万台的信任 [4][5] 销量与市场表现 - 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超25.8万辆,4月SU7交付2.8万辆,成为20万元以上价位销量冠军 [5] - SU7上市时36小时内获12万份预订单,分析师预测YU7将复制其成功 [9] 产品竞争力 - 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标配天际屏、700TOPS算力、激光雷达等,对标特斯拉Model Y [7][9] - YU7 Max版对比Model Y后驱标准版:零百加速5.88秒(Model Y为5.9秒)、96.3度电池包续航835公里(Model Y为62.5度电/590公里) [9] - 分析师认为YU7设计"令人惊叹",将成为特斯拉的新挑战 [9] 产能与供应链 - 北京亦庄工厂双班制月产能达3.2万辆,较2024Q4提升40% [10] - 二期工厂2025Q3投产,总产能将突破50万辆/年 [10] 未来挑战 - 产能不足可能制约销量增长,尤其YU7发布后订单激增 [10] - 公众信任建设需长期积累,新品发布将带来更高关注与舆论压力 [10] - 国际化布局预计2027年启动,此前专注中国市场 [11] 公司战略与愿景 - 雷军提出"全球前五"目标,承认当前不足但强调未来5年将加速成长 [11] - 芯片研发经验被类比至汽车领域,强调后来者有机会突破强者恒强格局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