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地平线机器人-W涨超8% 征程芯片量产出货突破千万套 上半年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增超三倍
智通财经· 2025-09-05 04:16
股价表现 - 早盘股价涨超8% 截至发稿涨7.79%至9.69港元 成交额22.79亿港元[1] 业务里程碑 - 地平线征程车载智能芯片量产出货突破1000万 成为国内首家达成千万级出货量的智驾科技企业[1] - 预计全年出货量达400万套 低阶与中高阶产品各占一半[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7.78亿元 同比增长350%[1] -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同比增长69%[1] - 产品交付量近200万套 同比增长约100%[1] 产品结构 - 中高阶产品出货量98万套 占总出货量49.5% 同比增长600%[1] - 中高阶产品贡献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超80%收入[1] - 汽车产品平均售价达去年同期1.7倍[1]
港股异动 | 地平线机器人-W(09660)涨超8% 征程芯片量产出货突破千万套 上半年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增超三倍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04:06
股价表现 - 早盘涨超8% 截至发稿涨7.79%至9.69港元 成交额22.79亿港元[1] 业务里程碑 - 地平线征程车载智能芯片量产出货突破1000万片 成为国内首家达成千万级出货量的智驾科技企业[1] - 预计全年出货量达400万套左右 低阶与中高阶产品占比各半[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7.78亿元 同比增长350%[1] -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同比增长69%[1] - 产品及解决方案交付量近200万套 同比增长约100%[1] 产品结构 - 中高阶产品出货量98万套 占总出货量49.5% 同比增长600%[1] - 中高阶产品贡献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超80%收入[1] - 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平均售价达去年同期1.7倍[1]
储能概念连续冲高,亿纬锂能涨超8%,新能源汽车ETF(516390)强势涨超5%,连续5日获资金净流入,锂电设备企业订单增长势头强劲
新浪财经· 2025-09-05 02:29
指数及ETF表现 - 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上涨4.90% 成分股先导智能上涨18.18% 杭可科技上涨15.69% 厦钨新能上涨14.72% [1] - 新能源汽车ETF上涨5.22% 最新价报0.85元 近1周累计上涨3.74% [1] - 新能源汽车ETF盘中换手率6.61% 成交2340.49万元 近1周日均成交2927.63万元 [1] 规模与资金流动 - 新能源汽车ETF近1年规模增长458.84万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2 [3] - 近2周份额增长1800万份 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1/2 [3] - 近5天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1836.94万元 最高单日净流入734.09万元 日均净流入367.39万元 [4] 政策与行业规划 - 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要求破除光伏等领域"内卷式"竞争 依法治理低价竞争 [4] - 方案提出2025-2026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 锂电池/光伏等领域年均营收增速超5% [4] - 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 实施光伏组件及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 [4] 锂资源供给与价格 - 藏格矿业盐湖项目停产(设计产能1万吨/年) 宁德时代江西云母矿因矿权到期停产 对短期锂供给产生较大影响 [5] - 碳酸锂现货价格自7月明显抬升 预计下半年社会库存持续去化 价格中枢维持在8万元/吨左右 [5] 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 - 2025年第35周乘用车零售51.8万辆(同比+4.3%) 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8.8万辆(同比+13.2%) 渗透率55.5% [5] - 年内累计乘用车零售1436.5万辆(同比+6.4%) 新能源乘用车零售742.5万辆(同比+24.3%) 累计渗透率51.7% [5] 市场竞争格局 - 小鹏和零跑凭借高性价比与技术创新取得良好表现 小米等新品牌加入改变竞争格局 [6] - 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后来居上 行业竞争持续优化 [6] 产业动态与投资机会 - 锂电设备企业订单出现复苏迹象 反映行业新动能 [4] - 新能源汽车赛道受益于全球化布局加速及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创新 [6]
钛3车主分享:拒绝了一堆滞销车后,反而被客户“洗脑”
车fans· 2025-09-05 00:30
购车成本与补贴结构 - 方程豹钛3后驱MAX版指导价13.98万元,保险费用5500元,上牌费200元,总购车成本14.55万元 [2] - 通过同品牌旧车置换获得厂补0.6万元,报废国补2.0万元,合肥地补0.8万元,合计补贴3.4万元 [3] - 采用建设银行分期贷款10万元,获得返现4000元,年利息3000元,两年后可提前还款 [3] - 扣除补贴及返现后实际购车成本为10.75万元 [4] 竞品车型对比 - 考虑过的竞品包括:问界M7(20万清库存)、宝马i3(15万多)、星越L(优惠3万多)、汉DMi非智驾版(12万)、银河E8老款(11万)、海豹07 DMi(10万清库)、风云T9(9万清库)、长安糯玉米(基本免费)、唐DMi(12万清库) [7] - 唐DMi非智驾尊荣版指导价18.78万元,现金优惠4万元后为14.78万元,叠加补贴后裸车价10.88万元 [8] - 购车决策主要基于价格优势而非配置性能偏好 [8] 产品技术特性 - 采用EVO纯电后驱平台,驾驶体验表现为"丝滑",对比油车如同"电扇与空调的差异" [18] - 车身设计较高,乘坐空间充足但后备箱较小,前备箱补充储物空间 [20] - 搭载65度电池包,CLTC续航501公里,实际城区续航约400公里,高速续航约300公里,平均电耗15-18度/百公里 [22] - 支持慢充(续航提升15%)和直流超充(功率超100KW),家桩峰谷充电8小时可实现20%至满电 [22] - 智驾系统采用天眼之神C方案,具备AEB主动安全、高速领航及自动泊车功能 [24] 用户群体特征 - 早期客户包括教育行业从业者及主机厂工程师,后者提供详细技术数据论证产品优势 [9][10] - 高校教师群体对车型表现出购买意向,从猛龙/V23转向选择钛3 [11] - 三电权益允许年行驶里程6万公里,高于行业常见的3万公里限制 [27] 市场推广策略 - 通过行业人际关系网络获取特价车源信息,形成跨品牌比价机制 [6] - 销售人员针对女性用户强调自动泊车、车身尺寸适配性及外观定制化(前脸可更换)等卖点 [14] - 利用价格心理战术(虚假绿色款优惠)测试消费者价格敏感度 [14]
这批人,正纷纷拿到融资
36氪· 2025-09-05 00:00
行业融资动态 - 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近期融资活动频繁 凸显资本持续看好该领域发展势头[1] - 智平方完成由深创投领投的新一轮A系列融资 深创投单家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1] - 前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创办的无界动力公司将于近期完成首轮融资[1][5] 智平方公司融资细节 - 公司在半年内完成7轮数亿级融资 包括Pre-A+++轮和A+轮等多轮次融资[3] - 本轮融资除老股东敦鸿资产、国投持续加码外 还吸引华熙生物和一家大型零售企业作为产业资本参与[3] - 融资资金将用于GOVLA大模型及AlphaBot系列机器人迭代、自建产线扩容与全球市场拓展[3] 智平方产品与产能 - 已推出三代轮式可升降人形机器人产品 包括AlphaBot、AlphaBot 1S和AlphaBot 2[3] - 机器人具备模拟工厂搬箱子码垛、制作咖啡冰淇淋和敲架子鼓等多场景应用能力[4] - 年内订单量已超过500台 主要来自汽车制造、泛半导体、生物科技等工业服务领域[4] - 自有产线本月正式启用 年产能超过1000台 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交付闭环[4] 技术路径与定位 -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端到端VLA(视觉-语言-行动)技术的企业之一[4] - 2025年4月发布全球首个全域全身VLA大模型(GOVLA)[4] - 公司定位为软硬一体的通用智能机器人服务提供商 既重视硬件规模化制造也注重大模型和系统开发[4] 人才流动趋势 - 2024年以来具身智能领域出现高管创业潮 形成独特的"智能驾驶人才迁徙"现象[5] - 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刘方、华为车BU自动驾驶首席技术官陈亦伦、地平线副总裁余轶南等相继投身该赛道[5] -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曾任小鹏汽车和OPPO首席科学家 主导的智能系统在数十万台智能汽车和数亿台消费电子终端投入使用[5] 行业参与路径 - 车企通过内部孵化组建人形机器人专项团队直接布局[6] - 智能驾驶背景资深从业者离职后独立创业成立具身智能企业[6] - 智能驾驶产业链头部企业从上游切入核心零部件领域或与成熟机器人公司战略合作[6] 技术协同性 - 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技术上存在高度共通性 都需要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等核心能力[7] - 两者共享激光雷达、高精度传感器、计算单元与操作系统等核心零部件[7] - 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融合算法、软件架构、通信中间件和数据闭环等技术可直接复用于具身智能领域[8][9] - 自动驾驶的海量标注数据和仿真训练经验正迁移至机器人仿真应用[9]
地平线机器人-W(9660.HK):25H1营收高增长 看好下半年HSD放量、中长期出海空间
格隆汇· 2025-09-04 23:28
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15.7亿元 同比增长67.6% [1] - 经调整亏损净额13.3亿元 亏损幅度同比扩大65.7% [1] - 毛利率65.4% 同比下降13.7个百分点 [1] - 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7.78亿元 同比增长250% [2] - 软件及授权服务收入7.38亿元 同比增长6.9% [2] 业务运营 - 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交付量约198万套 同比翻倍 [2] - 中高阶产品出货量98万套 占总出货量50% [2] - 中高阶产品贡献超80%产品业务收入 [2] - 产品平均售价为去年同期1.7倍 [2] - 上半年为超30家客户提供软件授权及技术服务 [2] 行业趋势 - 国内自主品牌辅助驾驶渗透率从24年底51%升至25H1的59% [1] - 中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占比从24年底20%升至25H1的32% [1] - 出货量实现翻倍增长 受益于渗透率提升和自主品牌销量增长 [1] 市场地位 - 蝉联国内自主品牌ADAS前视一体机市场份额第一 市占率45.8% [2] - 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份额第一 市占率32.4% [2] - 中高阶产品定点超100款 [2] - HSD系统获多家OEM超10款车型定点 [2] 战略发展 - 亏损扩大因持续投入HSD研发和云计算费用增加 [1] - HSD相关车型预计25H2实现量产 [2] - 海外拓展获9家合资车企30款车型定点 [2] - 新增2家日本车企海外车型合作 [2] - 平台定点数创新高 [2] 业绩展望 - 预测2025年总营收35.16亿元 [2] - 预测2026年总营收57.14亿元 [2] - 预测2027年总营收85.52亿元 [2] - 预计未来几年营收和交付量保持高增长 [2]
理想汽车-(02015.HK):业绩短期承压 关注I6发布
格隆汇· 2025-09-04 19:0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销量达11.1万台,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20% [1] - 第二季度收入为30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环比上升17% [1] - 第二季度毛利率为20.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毛利率为19.4%,服务及其他毛利率为33.5% [1] - 归母净利润录得10.9亿元,同比下降1%,环比上升68%,归母净利润率为3.6% [1] - 第三季度交付量指引为9-9.5万辆,同比下降41.1%-37.8%,收入指引为248-2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2.1%-38.8%,毛利率预计维持在19%左右 [1] 产品与交付进展 - 纯电SUV i8于7月29日发布,8月20日开启交付,预计9月底完成8000-10000台交付,目标稳定月销6000台 [2] - 大五座纯电SUV i6将于9月发布,目标稳定月销9000-10000台 [2] - MPV车型MEGA 8月交付量突破3000台,成为中国50万以上豪华MPV及纯电车型销量冠军 [2] - 三款纯电车型合计月销量有望稳定在1.8-2万台 [2] 技术研发与智能化 - VLA司机大模型于8月20日随i8同步交付,带来全球首个基于VLA大模型的辅助驾驶功能,计划9月10日全量推送 [2] - VLA模型升级包括复杂路口精准线路、熟悉道路记忆车速、起步稳刹车柔、动态合理控速及可沟通驾驶五大体验 [2] - 自研芯片于2024年初流片,目前正在进行上车路测,预计2026年搭载于旗舰车型 [3] - 公司发展分为三阶段:2020-2024年聚焦国内市场和增程产品,2025-2027年拓展至纯电和全球市场,2027年后聚焦L4自动驾驶和新形态智能体 [3] 全球战略布局 - 2024年为公司出海元年,已在德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并建设海外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 [3] - 2026年新产品研发已提前考虑海外法律法规,市场规划将主攻中东地区 [3] 远期业绩展望 - 2025-2027年预计销量分别为42万辆、60万辆、73万辆 [4] - 2025-2027年预计总收入分别为1168亿元人民币、1591亿元人民币、2004亿元人民币 [4] - 2025-2027年GAAP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7亿元人民币、87亿元人民币、12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分别为4.0%、5.4%、6.0% [4] - 2025-2027年non-GAAP归母净利润预计为62亿元人民币、104亿元人民币、14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分别为5.3%、6.5%、7.0% [4]
透视全球车企财报 看懂中国车企的弯道超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5:48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化 - 全球汽车产业呈现"东升西降"态势 中国车企通过电动化与智能化创新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到市场定义者的转变[1] - 海外车企普遍陷入增长停滞或倒退 而中国车企保持逆势上行态势[1] 销量表现对比 - 丰田汽车销量554.4万辆同比增长7.4% 大众集团销量440.5万辆仅增长1.3%[3] - 斯特兰蒂斯销量269万辆下降8.2% 本田汽车销量173.8万辆下降10.1% 特斯拉销量72.1万辆下降13.2%[3] - 比亚迪销量214.6万辆大幅增长33% 已与福特215.6万辆处于同一水平[3][4][7] - 上汽销量205.3万辆增长12.4% 吉利控股销量193.2万辆增长29.3%[4] - 小鹏汽车销量19.7万辆暴涨279% 蔚来销量11.4万辆增长30.6%[5] 营收表现对比 - 丰田汽车营收11900亿元增长7.5% 大众集团营收13167亿元下降0.3%[3] - 斯特兰蒂斯营收6174亿元下降12.7% 特斯拉营收2987亿元下降10.6%[3] - 比亚迪营收3713亿元增长23.3% 上汽营收2996亿元增长5.2%[4] - 小鹏汽车营收341亿元大幅增长132.5%[5] 盈利能力分析 - 海外车企利润集体受重创 丰田净利润728亿元下降35.4% 大众净利润333亿元下降36.6%[9][12] - 梅赛德斯-奔驰净利润216亿元下降56.7% 特斯拉净利润113亿元下降39.4%[9][10] - 福特净利润31亿元暴跌86.3% 斯特兰蒂斯亏损186亿元[10][12] - 比亚迪净利润155亿元增长13.8% 成为全球前十车企中唯一正增长企业[11][12] - 赛力斯净利润29亿元大幅增长81%[11] 研发投入对比 - 比亚迪研发投入309亿元大幅增长53.1% 为全球前十车企中研发投入增幅最大[11][13] - 赛力斯研发投入52亿元暴涨154.9% 小鹏研发投入42亿元增长48.6%[11] - 特斯拉研发投入214亿元增长34.7% 本田研发投入312亿元增长27.2%[10] - 大众研发投入827亿元下降12.8% 宝马研发投入334亿元下降3.6%[9] 财务结构优化 - 中国车企主动优化负债结构 赛力斯负债率下降11.3% 长安下降5.35% 比亚迪下降3.55%[15][16][17] - 比亚迪有息负债仅占总负债3.6% 赛力斯为5.7% 长安仅1.0%[16][17] - 海外车企有息负债占比普遍较高 丰田有息负债占比68.1% 现代汽车70.7% 本田64.9%[14][17] - 特斯拉负债率39.28%为全球主要车企中最低[14] 竞争维度转变 - 汽车行业竞争规则从规模与成本转向技术创新 中国车企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13] - 中国车企依托三电技术、智能体验和完整产业链获得技术溢价和毛利提升[13] - 高端品牌如腾势、鸿蒙智行成功突破 加速切分传统豪华品牌市场份额[13] - 海外巨头研发主要用于电动化领域"补课" 中国车企聚焦智能驾驶和AI等前沿领域[13]
【公告全知道】固态电池+低空经济+储能+数据中心!公司已具备软包半固态电池样品小量交付能力
财联社· 2025-09-04 15:43
固态电池与储能技术 - 公司具备软包半固态电池样品小量交付能力 涉及固态电池、低空经济、储能及数据中心领域 [1] - 液冷集装箱在电网侧储能场景取得技术突破 [1]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驾驶 - 公司与智元机器人等头部客户合作 定制化主控板已实现批量供货 [1] - 业务覆盖人形机器人、英伟达、汽车芯片、智能驾驶及华为生态链 [1] AI芯片与半导体技术 - 公司电机驱动控制芯片新产品内部测试成功 [1] - 技术布局涵盖AI芯片、量子科技、数字货币及先进封装领域 [1]
小鹏汽车202509004
2025-09-04 14:36
**小鹏汽车 2025年上半年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公司及行业 * 纪要涉及小鹏汽车有限公司[1] * 公司属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专注于智能驾驶研发及整车制造[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交付19.7万台车 同比增长279%[2][4]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82.7亿元 同比增长125.3%[2][4] * 第二季度毛利率17.3% 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 汽车毛利率14.3%[2][5] *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转正[8] * 营销和管理费用占比约12% 未来有望进一步摊薄[8] 产品与技术 * 产品矩阵覆盖轿车、MPV和SUV三大类别 包括Mona系列、G系列等[9] * "扶摇"架构缩短新车开发周期20% 零部件通用化率最高达80%[4][10] * 自研图灵芯片单芯片算力700+TOPS 三芯片总算力2000TOPS[12] * 2025年11月推送VRA架构 实现国内领先智能驾驶水平[12] * 计划2026年推出L4级别Robotaxi产品[12][13] 战略合作 * 与大众合作基于G9平台开发新车 2026年上市[6][11] * 向大众授权EA架构 2027年起覆盖大众中国200多万台车[6][11] * 授权业务毛利率超90% 显著提升整体盈利能力[6] 研发与创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约42亿元[2][7] * 研发费用率随收入增长持续摊薄[7] * 布局机器人业务 人形机器人2024年10月亮相[12][14] * 分体式飞行汽车预计2026年交付[14] 市场与国际化 * 海外市场已进入澳大利亚、英国及东南亚 主要出口车型G6[14] * 计划将更多新车型引入海外市场[14] 未来展望 * 2025年下半年推出超级增程混动产品 全年发布5-6款新品[8] * 强势产品周期持续 未来盈利能力和估值有望提升[15] * 当前估值约为明年1倍PS 仍有上升空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