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行业“价格战”点评:汽车行业“价格战”严重,如果企业竞争过激烈或影响汽车质量与后期维修
国金证券· 2025-07-01 07:39
政府债发行 - 6月wind口径政府债发行2.8万亿,净融资1.41万亿,截至6月末净融资规模7.8万亿,发行进度56.2%[5] - 一般国债、特别国债等累计发行进度分别为52.0%、47.5%等,6月单月发行进度分别为12.5%、5.4%等[5] 汽车消费 - 6月1 - 22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26.9万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8%[8] - 比亚迪部分车型最高降幅达34%,促销活动6月底结束[8] BCI指数 - 6月BCI指数从50.3降至49.3,跌破荣枯线,销售和利润前瞻指数分别回落2.7、2.9个百分点[11] - BCI消费品和中间品价格走势分化,消费品价格偏弱反映终端需求不足[11] 金融市场 - 上半年上证指数、深证综指累计上涨2.8%、0.5%,北证50等领涨,红利指数等领跌[14] - 上半年债券市场先升后降再趋于平稳,6月末10年国债收益率约1.65%,1年约1.35%[14] - 上半年贵金属领涨,焦煤焦炭等领跌,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和离岸价收报7.16[15] 经济景气度 - 6月制造业PMI上行0.2个点至49.7%,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分别回升0.3、0.4个百分点[19] - 预计6月GDP增速在5.3%左右,二季度GDP在5.3 - 5.4%左右[20] 风险提示 - 汽车行业价格战或影响汽车质量与后期维修[4][24] - 企业投资扩张意愿有限,外需低迷或使经营预期下行[4][24] - 城镇消费者信心因工作、成本和房产因素普遍下降[4][24]
超百万充电宝陷入召回风波 无底线价格战敲响行业警钟
新浪财经· 2025-06-30 23:00
召回风波概况 - 两大充电宝品牌罗马仕和安克分别召回49 17万个和71万个产品 总计超120万个充电宝陷入召回危机 [2] - 召回处理遇阻 快递公司普遍拒收充电宝 安克创新公司推出"泡盐水24小时后投放有害物质回收箱"的应急方案 [2] - 2024年8月1日起充电宝须具备3C认证 但调查显示消费者仍持有1-2个无认证产品 [3] 安全隐患根源 - 安全问题集中在电芯部件 罗马仕公告指出部分召回产品因"电芯原材料在极端场景下存在风险" [4] - 行业存在使用"C品电芯"现象 该等级电芯品质差且安全隐患大 而A品主要供给手机和新能源汽车 [4] - 主流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11个电池产品3C证书被暂停 罗马仕 安克等品牌3C证书也变更为"暂停"状态 [4] 行业竞争现状 - 2024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 中国市场占比38 7%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5] - 价格战导致充电宝零售价逼近物料成本线 安克A1680型号售价三个月内从159元降至99元 [5] - 厂商持续压价致电芯厂在用工用料上节约成本 安克承认某供应商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 [5] 行业趋势转变 - 电商平台弱化"低价促销" 将"3C认证"标识置于首图 1万毫安产品售价回升至80-150元区间 [5] -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风波或成行业转折点 竞争焦点将转向品质保障 需找回成本与性能平衡点 [1] - 无底线价格战引发反思 可能反噬行业并伤害消费者信任 类似情况非充电宝行业独有 [5]
汽车行业破解“内卷”要找准方向
价格战现状与规模 - 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已持续两年多,2024年有加剧趋势,5月头部企业限时促销导致部分车型降价超5万元[1] - 2024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超60款,5月激增至百余款,引发行业连锁反应[1] - 行业组织与政府部门明确反对无序价格战,呼吁转向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1] 价格战的经济影响 - 行业利润率从2022年5.7%持续下滑至2024年4月的4.1%,5月进一步跌破4%,远低于历史7%水平[2] - 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怪圈,经销商出现"量增利减"现象[2] - 恶性价格战导致企业削减创新投入,产业链上下游承受系统性压力[2] 市场结构性矛盾 - 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4年销量3143.6万辆(同比+4.5%)低于过去10年6%平均增速[3] - 未来市场规模预计稳定在2600万辆左右,产能过剩将成为常态[3] - 行业集中度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与创新不足形成恶性循环[3] 行业转型方向 - 破解内卷需从去产能和增强创新能力入手,企业应转向差异化产品研发[4] - 政府需加强价格监管,出台创新激励政策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4]
激荡三十年,锂电老牌霸主欣旺达何以持续穿越产业周期|深度
24潮· 2025-06-29 22:23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绩表现 - 欣旺达创立28年,上市14年,过去17年营收仅出现两次小幅下降(降幅低于10%),年营收从2008年4.89亿元增长至2024年560.21亿元,增长113.56倍,17年合计创收超3200亿元且从未亏损[2] - 2024年在锂电池全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公司营收与盈利规模均刷新历史最高记录,2025年一季度收入利润双位数增长,毛利率达13年来同期最高点[2] - 创始人王明旺从深圳流水线工人起步,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于1997年与堂弟王威成立欣旺达,早期通过OEM/ODM模式切入电池行业[10] 消费电池业务 - 公司消费类电池收入占比54.27%(2024年),毛利率从2022年13.79%提升至2024年17.65%,手机电池全球市占率达30%,手机电芯份额可能仅次于ATL位居世界第二[12][15] - 通过收购东莞锂威实现电芯自产,自供率从2021年不到30%提升至35%以上,形成PACK组装到电芯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11][12] - 1999年通过康佳手机电池订单打开高端市场,2000年进入飞利浦供应链,2011年跻身苹果产业链并同年上市[10][11] 动力电池业务 - 动力电池营收从2021年29.33亿元(占比7.95%)增至2024年151.39亿元(占比27.02%),出货量25.29GWh(同比+116.9%),全球装机量排名第十[23] - 聚焦快充技术,HEV装机量连续三年中国第一,BEV市场推出6C闪充电池(充电10分钟补能500-700km),已量产6C电池并研发10C产品[20][21] - 绑定理想汽车(传闻占出货量40%),获小米增程式SUV定点,2025年一季度动力电池出货4GWh,国内装车量排名第七[21][22][26] 储能电池业务 - 储能业务2024年收入18.89亿元(同比+70.19%),占比3.37%,系统装机量8.88GWh(同比翻倍),全球出货量排名第十[29][32] - 推出314Ah/280Ah电芯及625Ah超大电芯"欣岳",电力储能领域完成5.015MWh液冷系统并网,家庭储能在海外规模出货60kWh产品[35][36] - 2022-2024年累计对外投资313.18亿元,但2024年终止珠海120亿元30GWh项目,动力电池毛利率降至8.8%(行业第8)[46][48] 全球化布局 - 海外收入连续七年占比超40%,2008-2024年累计海外收入1311.05亿元(占比42.58%)[40] - 消费电池在越南投资20亿元建电芯厂,动力电池布局匈牙利(19.6亿元)、摩洛哥、泰国(10亿美元)基地,储能业务落地澳大利亚5MW/11MWh等项目[43][44] - 动力电池早期定点法国雷诺,合作大众/沃尔沃/日产,储能业务覆盖五大洲,包括南极科考站项目[40][4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全球动力电池产业2022年以来投资超4万亿元,20家企业2025年产能规划达6188GWh,远超1226-1550GWh需求预测[47] - 公司短期有息负债126.08亿元(同比+14.99%),现金余额94.66亿元(同比-30.75%),应收账款160.79亿元(同比+34.6%)[48][49] - 欣旺达动力分拆IPO推进中,已获IDG/蔚来/理想等超120亿元融资,但IPO进程已延宕两年[49]
比亚迪,叫停价格战?车市“一口价”或在失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8 14:37
比亚迪限时"一口价"政策调整 - 公司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启用新购车政策,现有报价方案将全部作废 [1] - 北京比亚迪海洋网和王朝网销售员确认政策调整属实,建议消费者在6月30日前享受限时"一口价"优惠 [3] - 5月23日公司已对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进行罕见力度的限时促销 [3] 公司价格策略表态 - 高管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不打价格战",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将价值反馈用户 [5] - 董秘明确表示公司具备应对任何价格战的能力,但选择不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 [5] 行业"一口价"政策现状 - 该政策原为合资品牌应对竞争压力的统一价格策略,但6月开始出现松动 [7][8] - 别克昂科威Plus在不同区域出现差异化优惠,包括950元交强险、6000元置换补贴及10%贷款优惠等 [9] - 君威、君越等产品在不同地区销售策略不一致,显示"一口价"政策面临严峻考验 [10] 行业价格策略执行困境 - 经销商买断车型后拥有实际定价权,厂家对违规行为往往采取默许态度 [11] - 业内人士指出"一口价"本质是营销手段,是价格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1] - 日系品牌人员表示政策失效会导致终端价格混乱、用户信任度下降和经销商管理难度增加 [11]
雷军吓坏了中国车圈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8 03:40
小米YU7市场表现 - 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创下行业纪录[4] - 3分钟订单量已超过蔚来2024全年销量(22.19万台)和小鹏全年交付量(19万台)[5] - 标准版/Pro版/Max版定价分别为25.35万/27.99万/32.99万元,精准对标特斯拉Model Y(26.35万/31.35万)[6][8] - Max版32.99万元定价紧贴免购置税价格上限[8] - 准现车Max版开售即售罄,市场出现转租牟利现象[9] 产品竞争策略 - 全面对标特斯拉Model Y,采取"比对方便宜"的定价策略[8] - 标配八大硬件功能,搭载天际屏和HyperOS生态联动系统[12] - 与SU7保持3-3.76万元价差,符合行业7:3的SUV/轿车销量比例规律[15] - 允许SU7未交付用户限时改配YU7,缓解潜在销量分流[9] - 采取"拼车试驾"等创新方式应对激增的客户需求[5] 行业竞争格局 - 直接冲击25-35万元区间SUV市场,主要竞品包括Model Y/理想L6/问界M5/智界R7等[16][18] - 特斯拉Model Y长期占据销量榜首,2025年1-4月平均成交价25.4万元[15] - 鸿蒙智行紧急推出智界全系2万元现金补贴应对竞争(后删除)[19] - 可能挤压奥迪/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SUV市场份额[19] - SUV市场7:3的销量比例显示该品类更具增长潜力[15] 公司运营状况 - 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达2000亿元,汽车业务Q1毛利率提升至23.2%[21] - 汽车业务预计2025Q3实现扭亏为盈[23] - 当前最大挑战是产能不足,SU7交付周期仍达12-16周[23] - 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即将投产,两期合计年产能30万辆[23] - 新工厂仍无法满足SU7(35万辆目标)+YU7的市场需求[23]
降价的高端火锅:海底捞拓圈,巴奴慢慢来丨餐饮变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3:01
餐饮市场现状 - 2024年用户人均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15.4%,但堂食平均单价同比下滑10.2% [1] - 47.8%的持续经营餐饮商户降低人均价位,其中百元以上餐厅降价比例超80% [1] - 2024年闭店数攀升至409万家,闭店率61.2%,均超2023年 [5] - 2025年1至5月全国餐饮总收入同比增长5%至2.28万亿元,但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速仅4.5% [6] 上市公司表现 - 海底捞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3.1%至427.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7%至47.08亿元 [8] - 2024年海底捞整体店均客单价97.5元,同比下滑1.6% [1] - 2025年一季度九毛九旗下太二/怂火锅/九毛九客单价同比下滑1.37%/13.79%/1.75% [1] - 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必胜客客单价同比下滑4%/14% [1] - 呷哺呷哺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19.7%至47.55亿元,净亏损扩大至4亿元 [7] - 全聚德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09%至14.0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3.15%至3413.09万元 [7] 海底捞战略 - 推出"红石榴计划"孵化11个新品牌共74家门店,2024年新品牌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9.6% [8] - 对旗舰项目"焰请烤肉铺子"提供贷款额度上限提升至5亿元 [9] - 新品牌战略旨在整合供应链资源并拓展员工晋升空间 [8][11] - 截至2024年底海底捞共经营1368家餐厅,其中中国大陆自营餐厅1332家 [16] 巴奴战略 - 定位客单价120元以上品质火锅市场,与海底捞形成差异化 [1] - 坚持稳健拓展节奏,优先在一线城市建立品牌认知再向周边扩展 [12] - 2024年底在河南省拥有56家门店,实现郑州主要商圈全覆盖 [13] - 2025年一季度一线城市门店经营利润率20.7%,二线及以下城市达24.5% [14] - 河南省门店经营利润率最高达26.2% [15] - 截至2024年底餐厅数144家,营收23.07亿元,归母净利润1.23亿元 [16] 行业竞争格局 - 高端火锅市场分化,巴奴暗示与海底捞不在同一细分赛道 [1] - 海底捞客单价跌破百元,巴奴坚守120元以上价位 [1] - 巴奴现金及等价物从2023年2.69亿元收缩至2024年2.23亿元 [17] - 北京实地调研显示巴奴与海底捞上座率优于其他火锅品牌 [18]
比亚迪告别闪电战
芯世相· 2025-06-27 10:28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持续降价策略实现销量与利润双增长,2024年净利润达402.5亿元,毛利率升至21.02%,2025年Q1净利润同比增长100.38% [2] - 公司采取"以战养战"模式,通过价格战清库存、维持产能利用率并挤压对手,但面临高端化进展缓慢(腾势/仰望缺乏爆款车型)及经销商库存压力(库存深度达3.21个月)的挑战 [12][14][15] - 产业链垂直整合(弗迪系子公司)与资金周转策略(应付账款周转160天 vs 应收账款周转30.5天)构成成本优势,但新规要求账期缩短至60天将改变原有模式 [16][21][26] - 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前5月出口37.4万辆同比+112%),但需应对本地化生产压力(欧盟调查匈牙利工厂)及贸易壁垒 [33][38] 产能与扩张战略 - 2021-2024年乘用车产能从60万辆暴增至428万辆,员工从29万增至90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380%至2622亿元 [9] - 2025年目标销量550万辆(国内470万辆),计划5年内将合资品牌份额从40%压缩至10% [8] - 机器设备折旧周期缩短导致2024年折旧摊销达756亿元,倒逼高产能利用率 [10] 供应链管理 - 弗迪电池外供客户从2017年4家增至2023年34家,外供业务补充整车降价空间 [17][18] - 取消供应代理商环节,2024年要求供应商降价10%,占用上下游资金近4000亿元(应付账款2507.7亿+其他应付款1434.7亿) [20][21][22] - "八合一"电驱系统比分散部件节省20%成本,海豹车型生产成本比Model 3低15% [16] 市场表现与竞争 - 2025年前5月国内销量同比减少3.2万辆,吉利星愿取代海鸥成为纯电销冠 [12][33] - 5月发起第三轮降价(最高降34%),秦PLUS DM-i降至6.38万元,智能电动车首次进入5万元区间 [2] - 2023-2024年出口量从24.3万辆增至43.3万辆,计划2026年海外产能达70-80万辆 [33][38] 战略转型 - 6月起调整经销商政策(单车激励666元),应对账期新规与反内卷倡议 [30][31] - 出海与高端化为未来三年核心,但方程豹推出13.38万起车型显示高端化承压 [14][33] - 全球布局滚装船(9200辆级"深圳号")及海外工厂(泰国/匈牙利/土耳其) [35][37]
一年亏光三年利,纸业为何自杀式内卷?
虎嗅APP· 2025-06-27 09:4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低价电商平台的"唯价格论"流量导向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小型纸厂被迫持续降价,一年时间亏掉过去三年利润,最终关停撤店 [1] - 为追求极致低价,部分商家偷工减料,如湿纸巾从45克降至35克,甚至不在乎材质和用料安全 [1] -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被卷光,部分企业从四个工厂缩减至一个,2023年很多纸企产线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1] - 生活用纸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从2014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0%以下,供大于求是内卷重要原因 [8][10] - 市场竞争格局分散,头部CR4品牌份额长期保持30%-35%,中腰部白牌企业占据30%-45%市场份额 [10]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风险 - 电商平台生活用纸白牌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隐患,消费者投诉前三痛点为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和异物霉变 [4] - 实际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案例:宣称680张纸抽实际仅77抽,缺斤少量超过65% [6] - 使用安全问题突出:婴儿纸巾微生物严重超标,低价纸巾含荧光增白剂导致手部脱皮 [7] - 行业存在畸形生产方式:表层用合格原料,中间层使用回收纸或不合标原料,甚至有厂商添加工业废纸导致菌落总数超标20倍 [7] - 相关投诉量年增幅高达67%,商家对质量问题仅支持"仅退款"而不解决根本问题 [7] 行业发展历史与模式 - 2018年C2M模式兴起成为白牌孵化器,西南产业带最多时超2000家白牌企业,曾占据中腰部20%市场份额 [12] - 电商平台流量分发策略严重低价导向,最低价产品获得最大免费流量,商家为促销资源位拼命压价 [12] - 白牌商家陷入"自杀式内卷":从微利定价开始,被迫"每天降5毛",最终竞争对手推出20包装仅售8元的"大白包" [13] - 创新被低价扼杀案例:投入近千万元研发的竹纤维纸品被30%芦苇浆仿品以一半成本低价冲击,最终淡出市场 [16] - 2024年多家头部品牌毛利率达十年最低点,降低成本成为白牌商家唯一武器但陷入利润微薄和失去用户信任的恶性循环 [10][16] 转型探索与成功案例 - 维邦纸业坚持"产品为王"路线,与京喜自营合作后销售额达4000万,占线上渠道一半 [19][23] - 京喜自营模式特点:不以价格为导向分配流量,根据质量、评价、复购率等多维度指标,帮商家拆解成本并给出合理定价 [21] - 产品共创案例:"向日葵挂抽"从包装设计到工艺选择全程参与,已售超1000万提,年销量近千万成行业现象级爆款 [22] - 合作模式优势:商家节省推广成本转化为研发投入,正开发更厚实、柔软、湿水不易破的新品 [23] - 该模式为白牌商家提供差异化路径,让厂商专注于产品本身而非价格内卷 [23] 行业未来趋势 - 消费者安全意识觉醒,开始关注原生木浆含量、FDA认证等质量指标而非仅价格 [25] - 单纯依靠低价和促销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胜出者需基于供应链深度改造和持续创新,提供解决痛点的质价比产品 [25] - 行业开始回归本质:安全、舒适、可靠 [26]
“失控”的充电宝
经济观察报· 2025-06-27 06:32
充电宝安全危机事件概述 - 中国民航局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 - 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局将3月一起国际航班火情源头指向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 [2] - 北京多所高校发布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禁用通知 称其自燃概率远超正常水平 [2] - 罗马仕公司召回约49万台产品 安克创新在中美市场召回超180万台产品 [2] - 绿联、倍思、小米等头部品牌3C认证被大面积暂停 [2] 危机根源分析 - 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价格从2021年129-149元降至2024年69元 逼近物料成本线 [3] - 优质电芯成本40-50元 完整充电宝物料成本至少50-60元 [3] - 供过于求导致厂商压价电芯采购 电芯厂为维持利润在用工用料上节约成本 [3] - 充电宝行业普遍使用B品电芯 存在轻微瑕疵 性能、可靠性和循环寿命不及A品 [4] - B品电芯内部结构不稳定 易在过充、过放或物理撞击下发生内部短路 [4] 原材料问题 - 罗马仕召回公告承认"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原因"可能导致燃烧风险 [5] - 安克创新公告指出供应商部分批次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 [5] - 劣质隔膜易破损或熔化 被锂枝晶刺穿后会导致内部短路和热失控 [5] - 安克创新确认涉事供应商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已终止合作 [6] - 安普瑞斯多个锂离子电池3C认证证书自6月14日起被密集暂停 [6] 行业监管与质量趋势 - 充电宝不合格率从2020年19.8%攀升至2023年44.4% [9] - 2022年国抽中9批次移动电源在热滥用试验中起火或爆炸 [9]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5月6日起调整认证程序 要求从生产现场抽样 [14] - 新规使企业无法用"特供"样品应付检测 品质问题更易暴露 [14] 市场影响与应对 - 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下架罗马仕充电宝产品 [10] - 顺丰等快递公司暂停揽收召回充电宝 需进行风险管控 [11] - 罗马仕要求用户将充电宝电量耗尽后用盐水浸泡24小时自行丢弃 [11] - 安克创新在美国市场召回115.8万件产品 涉及19起火灾和爆炸报告 [13] - 召回产品造成11起财产损失 总计超6.07万美元 [13] 行业反思 - 过度内卷和价格战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动摇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 [14] - 头部企业面临生死危机 为行业敲响警钟 [14] - 供应链安全需靠规范管理 而非仅靠认证证书 [14] - 品牌方需改变供应商选择逻辑 不能仅以价格为核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