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京东外卖的Plan B是出海
钛媒体APP· 2025-08-06 00:37
京东收购CECONOMY - 公司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集团CECONOMY,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1] - 标的公司在欧洲拥有超1000家线下门店及线上销售平台,收购后将保持独立运营[1] - 此次收购是公司第二次尝试,2023年曾接触但未达成协议[1] - 标的业务与公司此前竞购的英国Currys类似(覆盖欧洲多国、800+门店),显示海外并购策略一致性[3] 国际化战略演变 - 公司国际化规划始于2014年,但进展曲折,业务多次调整(俄罗斯站上线1年即关闭、东南亚投资未达预期)[7][8] - 当前海外业务分为三部分:欧洲新零售Ochama、跨境销售平台全球售、欧洲自营平台Joybuy[8] - 战略呈现三大特点:区域转向欧洲、立足消费电子赛道、依托物流构建海外供应链[10] - 目标用户策略聚焦海外华人群体,但存在履约效率与本地化渗透挑战[10][11] 国内业务与战略抉择 - 公司一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15.8%,Non-GAAP经营利润增长31.4%,受益于政策支持[14] - 管理层提出三大发展方向:内容生态、开放生态、即时零售,其中即时零售获重点投入(达达+京东到家体系)[16][17] - 外卖业务已投入超百亿元,但面临美团与阿里淘宝闪购的激烈竞争[18] - 出海相比外卖具备三大优势:电商经验可迁移、海外市场增长空间大、亏损可控性更强[20][21] 战略资源分配困境 - 公司面临外卖与国际化两条战线的资源分配矛盾,难以同时支撑双线作战[23] - 历史显示国际化决心反复(业务关停、高管频繁更换),可能影响当前战略执行效果[21] - 错过集中资源突破海外市场的窗口期,现陷入国内外卖持久战[24] - 核心决策将影响未来十年发展轨迹,战略选择优先级高于执行投入[25]
账面资金不足1亿, 旺山旺水能“旺”起来吗?
公司概况 - 公司估值44.5亿元,拥有9个创新资产管线,聚焦抗病毒、神经精神、生殖健康3大领域,包括抗新冠药VV116和抑郁症新药LV232 [2] - 由沈敬山和田广辉于2013年成立,实控人为沈敬山,周鸿祎早期投资已增值6倍 [2][8] - 2024年营收约1200万元,商业化团队仅25人,平均行业经验超12年 [11] - 2023年净利640万元(主要靠VV116授权收入),2024年净亏2.18亿元,2025年净亏1.12亿元(同比扩大52%) [16] 核心产品与研发 - 核心产品LV232为全球唯一双靶点抗抑郁药,但国内有16款同类在研竞品 [8] - 核心产品TPN171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及中国获批,但中国市占率不足1% [8] - 研发投入仅为行业平均的10%,专利数量不足头部企业1/3 [13] - 2024年研发投入1.35亿元无核心产品获批,TPN171研发周期长达9年 [23] 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3年前五大客户占比99.3%,2025年最大客户收入占比达77.2% [11][12] - 2023年总负债4.88亿元,2025年增至6.41亿元,流动负债占比超50% [17] - 经营性现金流从2023年30.7百万元恶化至2025年1-4月-43.7百万元 [17] - 连云港工厂产能利用率仅30%(年设计产能6亿片) [20] 行业趋势与竞争 - 抗病毒药物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03亿元增至2035年403亿元(CAGR 6.3%),神经精神药物从1039亿增至1235亿(CAGR 1.6%),生殖健康药物从362亿增至422亿(CAGR 1.4%) [7] - 抗病毒药物增长空间较大,神经精神和生殖健康领域竞争激烈 [6] - 行业三大趋势:RNA病毒靶向研发、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化、医保控费压力增大 [5] IPO计划与挑战 - 计划募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LV232临床试验、TPN171新剂型、VV116研发)和青岛工厂建设(预计2026年末竣工) [19] - 面临商业化能力弱、单一大客户依赖、现金流恶化、产能闲置等挑战 [3][14][20] - 需警惕资源闲置(现有工厂未满产)、研发效率待验证、过度押注自研自产等问题 [22][23][24]
福田汽车前7月销量增10.3% 完成全年目标56%
长江商报· 2025-08-04 09:27
销量表现 - 前7月总销量37.34万辆 同比增长10.3% [1] - 新能源汽车销量5.79万辆 同比增长142.88% [1] - 海外业务上半年销量7.85万台 [2] 财务业绩 - 一季度营业收入148.01亿元 同比增长15.01% [1] - 一季度净利润4.36亿元 同比增长70.08% [1] - 预计半年度净利润7.77亿元 同比增长87.5% [1] - 预计半年度扣非净利润5.3亿元 同比增长74.1% [1] 战略规划 - 2025年销量目标67.05万辆 前7月已完成全年目标56% [1] - 2025年营业收入目标680亿元 [1] - 2030年新能源销量占比目标达50% [3] - 贯彻国际化战略 聚焦核心国家和地区 [2] 业务进展 - 发布纯电轻卡专属平台"启明星" 研发投入超17亿元 [3] - 通过营销模式创新拓展后市场业务 [2] - 全价值链降本增效 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 [2] - 重卡 新能源 海外市场三线爆发 [3] 技术发展 - 纯电轻卡平台在能效 智能 安全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3] - 坚定迈向全面新能源化 智能化战略 [3]
74岁“医械一哥”创始人,或第三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3 04:26
核心观点 - 迈瑞医疗正考虑在港股二次上市,预计筹资至少10亿美元(约78.5亿港元)[2]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微增0.74%,2025年一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12%、16.81%[2] - 公司目标2030年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Top10[2]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44%,2024年达164亿元[5][7] - 公司计划通过"数智化"与"国际化"实现增长目标[14][17] 公司发展历程 - 1991年成立,初期依靠代理进口设备,后转向自主研发[5] - 1993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5] - 2006年纽交所上市,募资2.7亿美元[6] - 2008年以2.02亿美元收购Datascope[6] - 2013年以1.05亿美元并购Zonare[7] - 2016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7] - 2018年A股上市,募资59.3亿元[7] - 2011-2024年完成14起并购案例[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67亿元,归母净利润116.68亿元[7][1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2.37亿元,同比下降12.12%[11]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同比下降16.81%[11] - 2024年研发投入40.08亿元,占营收10.91%[15] - 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8.47亿元,占营收10.28%[15] - 2025年一季度货币资金177.11亿元[15] 业务表现 - 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2024年营收145.4亿元,同比下降11.11%[10] - 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毛利率62.55%,下降1.6个百分点[11] - 体外诊断业务毛利率62.01%,下降1.21个百分点[11] - 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居前三[8] - 在Newsweek全球TOP 100医院中覆盖80家[8] 战略规划 - 推出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已在多家顶级医疗机构应用[15] - 重点研发MRI、DSA等高端设备,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注册[16] - 推进启元大模型升级至2.0版本[16] - 化学发光新平台预计2026年推出[16] - 目标海外业务占比70%以上[17] - 在全球13个国家布局本地化生产基地[17] 市场表现 - 2025年1-7月500万元以上中标项目累计金额约18.6亿元[12] - 位列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百强榜第25名[19] - 全球第十名波士顿科学年度营收142.40亿美元(约1033亿元)[19]
74岁“医械一哥”创始人,或第三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3 04:13
核心观点 - 迈瑞医疗正考虑港股二次上市,预计筹资至少10亿美元(约78.5亿港元),以加强全球化布局和补充资本[1]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微增0.74%,2025年一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12%、16.81%,面临业绩换挡期[1] - 公司目标2030年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综合实力Top10,计划通过港股上市复刻纽交所的成功经验[1] 资本与全球化 - 迈瑞医疗早期通过595万元贷款研发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1995年引入风投后推出两款自研产品[3] - 2006年纽交所上市募资2.7亿美元,次年海外收入反超国内,海外收入占比从2005年的37亿元增至2024年的164亿元[4][6] - 通过并购Datascope(2.02亿美元)、Artema、Zonare(1.05亿美元)等公司,快速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和技术实力[5] - 2011~2024年完成14起并购,营收从64亿元增至367亿元,国际收入增长3.5倍[6] 业绩与挑战 - 2024年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1.11%至145.4亿元,三大主业毛利率均下滑1-2个百分点[8]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2.37亿元(-12.12%),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16.81%),毛利率降至62.53%[9] - 员工持股计划目标2024年归母净利润138.43亿元未达成,实际仅116.68亿元[8] 数智化与国际化战略 - 公司推出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重症医疗大模型"启元",已在国内多家顶级医疗机构应用[11] - 2024年研发投入40.08亿元(占营收10.91%),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8.47亿元(占营收10.28%)[12] - 目标海外业务占比超70%,目前三大产线在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市占率仅为高个位数[12][13] 未来规划 - 研发重点包括高端设备(MRI、DSA)、AI医疗(启元大模型2.0)、体外诊断(超高速检测系统)[12] - 全球布局13个本地化生产基地,60多家境外子公司,3000多名海外员工[13] - 目前位列全球医疗器械公司第25名,距离Top10目标(如波士顿科学1033亿元营收)仍有差距[13]
年过七旬的李西廷,欲借港股跳板撬动千亿营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12:48
迈瑞医疗港股二次上市传闻 - 公司正考虑港股二次上市 预计筹资至少10亿美元(约78.5亿港元) [1]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微增0.74%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2.12%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81% [1] - 港股上市有助于加强全球化布局和补充资本 [1] 公司发展历程与资本运作 - 1993年研发中国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MEC-509 1995年引入华登国际等风险投资 [3] - 2006年纽交所上市募资2.7亿美元 次年海外收入反超国内 [4] - 2018年A股上市募资59.3亿元 创创业板当年最大IPO纪录 [5] - 2011-2024年完成14起并购 营收从64亿元增至367亿元 国际收入从37亿元增至164亿元 [6] 业务表现与挑战 - 2024年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1.11%至145.4亿元 三大主业毛利率均下滑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2.37亿元 归母净利润26.29亿元 毛利率降至62.53% [8] - 监护仪集采中标价下跌77.63% 超声设备集采降幅达73.4% [9] 战略布局与未来规划 - 目标2030年进入全球医疗器械Top10 海外业务占比目标70%以上 [2][12] - 重点发展数智化 2024年推出启元重症医疗大模型 [10] - 2024年研发投入40.08亿元 占营收10.91% 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8.47亿元 [11] - 全球布局包括60多家境外子公司 13个国家本地化生产基地 [12] 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 - 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 [6] - 全球TOP100医院中已覆盖80家 [6] -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排名第25位 与第10名波士顿科学(1033亿元营收)存在差距 [15]
民生证券给予纳思达推荐评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05:32
打印机业务 - 公司手握核心硬科技 在全球头部厂商中具备国际化前景 [2] 芯片业务 - 芯片业务在汽车电子 工业等领域多点开花 [2] - 公司正打造芯片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2]
古越龙山副总吕旦霖提前离任,近两年密集发生高管变动
南方都市报· 2025-07-30 16:01
高层人事变动 - 吕旦霖辞任古越龙山董事、副总经理职务,原定任期至2027年7月11日,提前离任原因为工作调动 [2][3] - 吕旦霖持有公司股票104,500股,离任后将遵守股份买卖限制性规定 [6] - 今年以来公司已发生多次高层人事变动,包括1月总经理徐东良辞职、马川接任,4月聘任蒋宏伟为副总经理 [7] 战略转型进展 - 公司持续推进"年轻化、高端化、国际化"战略,推出"只此青玉"等特色产品,开设慢酒馆,创新黄酒咖啡等跨界产品 [6] - 吕旦霖任内主导高端单品"只此青玉"推出及东亚、西欧市场拓展 [7] - 常态化举行"越酒行天下"国际活动加速黄酒出海 [6]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9.36亿元(+8.55%),净利润2.06亿元(-48.17%)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39亿元(-4.90%),归母净利润5901.87万元(-4.82%) [7] 人事变动影响 - 公告称吕旦霖离任不会影响公司相关工作正常开展 [5] - 业内人士指出战略需要连续承接,副总经理职责需重新分配 [7] - 吕旦霖离任后公司仍有8名副总经理 [7]
投资400亿,投出12家上市公司,却不退出?首席投资官李黔揭秘比亚迪投资理念
创业邦· 2025-07-30 03:10
比亚迪投资战略 - 投资方向聚焦优中选优、重投大项目,持续追投并赋能,重点关注前沿科技、出海及卡脖子技术领域,同时积极参与一级半战略配售[2][11] - 已投资约100个项目,累计金额达400亿元,其中12家已上市,10家处于IPO审核阶段[3] - 核心理念为与被投企业形成协同合作,强调长期资本属性而非短期退出[6][13] 投资布局与案例 - 围绕智能化、国际化、高端化三大方向布局,智能化领域覆盖AI应用、算力算法、芯片及半导体设备全链条[3][15] - 经典案例湖南裕能:2020年战略投资后,2021年其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跃居全球第一,2023年完成上市[8][10] - 智能驾驶领域投资Momenta(自动驾驶算法)和地平线(智驾芯片),人形机器人赛道布局智元机器人(估值<10亿元时进入)及灵巧手技术公司帕西尼[16][18] 国际化与高端化进展 - 海外销量高速增长:2023年24万辆→2024年41万辆→2025年目标90万-100万辆,2024年5月欧洲16国销量12363辆超越特斯拉[20][25] - 腾势品牌表现亮眼:平均售价38.1万元,连续三月月销破1.5万台,D9车型蝉联MPV销冠,全球用户超35万[24] - 腾势N9搭载易三方技术(三电机独立驱动+后轮转向),3.9秒破百,并整合被投企业技术如电池材料、芯片等[24][25] 产业链协同与市场机遇 - 中国汽车出海带动供应链本地化,电池、电机、电控等环节企业将受益于海外建厂浪潮[19][21] - 电动化时代中国零部件厂商从追赶转向全面挑战海外巨头,技术领先性逐步显现[22] - 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涵盖汽车工厂冲压、焊接、搬运等环节,但人形机器人长期价值与形态仍待验证[18]
广药集团连续5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证券时报网· 2025-07-29 12:27
世界500强排名与行业地位 - 广药集团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第459位 连续五年上榜 同时连续三年入选制药分行业榜单 位居全球制药企业第14位 仅次于葛兰素史克集团 是分行业榜单中唯一中国企业[1] - 在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115名 位居医药类企业前三名[1] 科研实力与创新成果 - 建成各级科研平台超100家 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15家 高新技术企业超20家 国家级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20家[1] -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 有效发明专利授权超800件 实用新型专利超200件 外观专利超500件 中国专利优秀奖超30项[1] - 拥有在研项目200余项 涵盖疫苗类生物药 抗体类生物药 化学药创新药 中药新药等领域[1] - 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广东省唯一中药领域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 "国家犬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入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有效解决实验用比格犬的战略性资源问题[1] - 采芝林药业牵头的"广东创新中药制剂转化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中试平台[1] 数字化转型进展 - 建设中药材智慧溯源系统 智能化生产车间 智慧药房 医药智慧物流中心等数字化设施[2] - 白云山中一奇星药业打造数字化车间 实现从工艺设计到车间生产 药品销售的全面智能化管理[2] - 广州医药智慧物流中心是全国自动化 智能化水平领先的现代医药物流智慧分拨枢纽 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供应链物流覆盖体系建设的重要枢纽[2] - 2025年3月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 数字化底座 数字化应用 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2] 资本运作与产业布局 - 2025年2月旗下王老吉药业完成对采善堂的收购 集团老字号数量扩充至13个[2] - 2025年5月旗下广州医药在新三板成功挂牌[2] - 2025年7月在原10亿元广药基金基础上 进一步出资设立15亿元广药二期基金 通过子基金投资 项目直接投资等方式投向医药 医疗器械 医疗服务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2] 国际化发展成果 - 产品华佗再造丸登陆全球六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 连续十余年稳居中成药出口前列[3] - 辛夷鼻炎丸 三七化痔丸 复方南板蓝根颗粒 加味藿香正气丸均在海外获批上市[3] - 王老吉产品销售至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3] - 在澳门设立国际总部 建成澳门首家GMP中药制药厂[3] - 2025年与韩国农心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马来西亚宝钢制罐 P C I 罐装公司达成东南亚本土化生产协议 实现"产业链+渠道+品牌"多维出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