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下滑

搜索文档
广汇能源股权生变 “富德系”入局成第二大股东
中国经营报· 2025-05-23 19:54
股权转让交易 - 广汇集团拟转让广汇能源9.76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15.03%,转让价款合计62亿元,交易完成后"富德系"将成为第二大股东,广汇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0.06%但仍为控股股东 [2] - 股权转让价格为6.35元/股,较5月16日收盘价溢价约5.3%,富德寿险和富德金控分别支付约40.5亿元和21.5亿元 [3] - 富德寿险将持有广汇能源9.83%股份,富德金控将持有5.20%股份,两者承诺60个月内不减持标的股份 [3][4] 交易背景与影响 - 广汇能源业务聚焦LNG、煤化工、能源物流,是国内少有的兼具"煤、油、气"三种资源的民营企业 [2] - 富德集团总资产超6000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元,业务涉足金融保险、资产管理、能源化工等领域 [3] - 引入"富德系"可获62亿元资金支持,并借助其资源整合能力推动能源领域转型升级,同时保持广汇集团控制权确保战略稳定性 [4] 公司财务状况 - 2023年净利润51.73亿元同比下降54.5%,2024年净利润29.61亿元同比下降42.6%,2025年一季度归属净利润6.94亿元同比减少14.07% [6] - 2024年末流动负债217.45亿元,其中短期借款96.98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42.23亿元,货币资金43.42亿元 [8] - 2022-2024年流动比率分别为0.69、0.61和0.57,低于行业常规水平1.5-2.0 [9] 业绩下滑原因 - 业绩回调主要因煤炭、天然气、煤化工市场价格下行,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导致LNG销量下降,煤炭价格持续下行 [6][7] -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导致传统化石能源需求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7] 应对措施与发展规划 - 马朗一号煤矿获批产能1000万吨/年,煤炭资源储量18.09亿吨,将作为新利润增长点 [9] - 公司表示将坚持"控投资、降负债、调结构、提质量"方针,利用盈利优势持续压降负债总额 [10] - 股权转让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改善资金链,富德系资金支持有助于增强流动性降低财务风险 [10]
大禹生物(871970)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6 11:35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5 月 15 日 [3] - 活动地点为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路演中心 [3] - 参会人员为通过网络参加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闫和平、总经理闫凌鹏、董事会秘书兼财务负责人燕雪野、国投证券保荐代表人刘桂恒 [3] 公司业务与业绩情况 - 2024 年新增国外销售业务,产品品类有功能性添加剂、酶制剂、菌类产品 [5] - 2024 年公司业绩下滑,原因是消费需求恢复慢、终端餐饮不振、猪存栏减少、猪料销量下降、行业竞争激烈、禽养殖和反刍板块低迷 [5] - 2024 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394.27 万元,母公司净利润为 -2427.40 万元;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 8466.83 万元,母公司报表未分配利润 8450.94 万元,母公司资本公积余额为 8559.37 万元 [7] 提升盈利能力措施 销售方面 经销板块 - 通过饲料带动添加剂销售,打造区域性饲料品牌 [5] - 向蛋禽、水产延伸,开发蛋禽新产品,打造水产拳头产品 [5] - 宣传推广教槽料、发酵浓缩饲料、8%复合预混合饲料 [5] - 聚焦出提、活抗单品拉动销售 [5] 直销板块 - 挖掘现有企业客户潜力,加强与关键客户信息化连接 [6] - 2025 年水产领域推出四大类新型产品 [6] 技术方面 - 加大新剂型等产品补充与优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7] - 强化技术人员市场敏感度和服务意识 [7] - 优化动物饲养管理指导方案 [7] 养殖方面 - 延伸产业链进行生猪养殖业务,稳定销售渠道、释放产能、降低成本 [7] 成本方面 - 提升规模化采购及议价能力,优化生产安排 [7] 其他方面 - 加大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对长期未回款客户采取法律诉讼措施 [7] 募投项目情况 - 微生态制剂产业化项目于 2024 年 3 月 31 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用途变更为生产饲料产品 [8] - 营销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原计划 2024 年 12 月 31 日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累计投入进度为 56.98%,现调整到 2025 年 12 月 31 日 [10] 其他问题回复 - 公司目前储备了猪场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可满足需求,后续决策将披露 [9] - 公司 2024 年亏损不满足分红条件,留存利润用于 2025 年业务拓展等 [7]
公司快评|陷债务泥潭、控股股东被冻结股份超53%,劲嘉股份如何破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06:01
控股股东股份冻结与质押情况 - 劲嘉股份控股股东劲嘉创投新增司法冻结股份1.23亿股 累计被冻结股份达2.46亿股 占其持股比例53.07% [1] - 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股份数量占所持股份比例超过80% 涉及借款合同诉讼及法院执行裁定书 [1] - 若法院支持债权人诉讼请求并强制执行 部分股份可能面临司法处置 公司控制权稳定性存疑 [1] 公司治理与债务问题 - 劲嘉创投当前各类借款总余额43.56亿元 未来半年需偿付30.22亿元 一年内需偿付43.56亿元 [2] - 控股股东近12个月涉及5项重大诉讼及仲裁 涉案金额9.75亿元 存在债务逾期及违约情形 [2] - 债务与诉讼问题暴露公司治理薄弱环节 引发市场对资金链及偿债能力的担忧 [2] 财务与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2024年同比减少39.19%至7198.52万元 创上市新低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0.01%至6.35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4.76%至6661.97万元 [2] - 毛利率同比大幅下降23.4%至22.45% 业绩持续低迷削弱市场竞争力 [2] 未来发展挑战与建议 - 需解决控股股东股份冻结问题 避免控制权不稳定影响经营 [3] - 应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增强市场信心 [3] - 加快业务转型与升级 提升盈利能力应对业绩困境 [3]
洽洽食品2024年度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网上说明会问答实录
全景网· 2025-05-16 02:22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10.97个百分点至19.47%,主要因葵花籽和坚果原料采购成本上升以及产品结构、渠道结构变化影响[1][2][4][15][74][75][82][83][89]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3.7%至15.7亿元,主要受春节错期因素和2024年同期高基数影响[1][74][75][82][83] - 2024年营收71.31亿元,瓜子业务占比61.45%,坚果业务占比26.97%,海外业务占比10%左右[55][56][91] 成本与供应链 - 葵花籽采购成本上升是毛利率下降主因,公司计划优化采购模式,加大直采比例和海外试种[1][2][4][6][18][38][43][52][89] - 原料库存周期约一年,三季度将进入新原料采购季[40][52][98] - 中美关税下降有利于降低进口原料成本[4][46][53][68][69][70][71][72] 产品与研发 - 正在推广新品包括打手瓜子、茶衣瓜子、风味坚果、全坚果产品、薯条、花生果、坚果乳等[3][19][20][26][28][30][31][50][99] - 瓜子冰淇淋预计6月上市,暂未列入战略项目[7][10][14][45] - 2024年完成39项葵花籽和南瓜子产品甜味剂改进,甜味剂使用量减少50%[81] 渠道与营销 - 线下渠道精耕,服务终端网点超49万家,拓展零食量贩店、会员店等新兴渠道[9][55][61][84][87] - 线上渠道毛利率较低,将加大抖音直播投入和产品差异化[13][45][77] - 品牌年轻化传播是重点方向[21][85] 资本运作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回购股份944,592股,金额2528万元,计划回购总额4000-8000万元[14][42][57][65][96][104] - 可转债将于2026年10月到期,公司表示有充足现金偿还[92][95] 战略规划 - 聚焦瓜子第一曲线和坚果第二曲线,暂未规划第三曲线[25][47][76][99][103] - 国际化策略为一国一策,重点发展东南亚市场,布局潜力市场[12][38][86] - 2024年渠道数字化平台服务终端网点数量超49万家[61]
康宝莱中国区业绩连降 胡远江称受负责人频繁更迭影响
中国经济网· 2025-05-15 23:1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总净销售额为12.22亿美元,同比下降3.3%(去年同期12.64亿美元),中国区净销售额为6480万美元,同比下降13.8%(去年同期7520万美元)[1] - 2025年第一季度总边际贡献为5.23亿美元,同比下降0.8%(去年同期5.27亿美元),中国区边际贡献为2330万美元,同比下降10.7%(去年同期2610万美元)[1] - 2024年中国区全年净销售额为2.976亿美元,同比下降9.1%(2023年3.274亿美元),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7.5%[1] - 2023年中国区全年净销售额同比下降16.3%(2022年3.274亿美元),按当地货币计算下降11.8%[2] 业绩下滑原因 - 2024年销量下降6.5%,销售组合不利影响2.5%,汇率波动不利影响1.6%[1] - 2023年销量下降9.1%,汇率波动不利影响4.5%,销售组合不利影响3.1%,部分被价格上涨2.6%抵消[2] - 中国区负责人频繁更迭导致管理体系动荡(2017-2024年更换4任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大量离职[2] - 经销商关系紧张,2024年发生公开讨薪事件,公司指控经销商违规但未出示证据[3]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1月任命蔡孟红为中国区总经理,接替郭木(2018年上任)[2] - 2017年李延亮被解职后,约50%中层管理人员离职[2] 行业争议 - 2018年因违法直销被郑州工商局处罚573万元[3] - 经销商纠纷通过自媒体曝光,影响经销商信心和消费者留存[3]
利润骤降70%!传音控股,被小米们送进“非洲ICU”|BUG
新浪科技· 2025-05-15 22:40
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30.04亿元,同比下降25.45%,归母净利润4.9亿元,同比下降69.87%,创上市以来最大单季跌幅 [2] - 连续三个季度业绩下滑:2024年Q3至2025年Q1营收同比分别下降7.22%、9.39%、25.45%,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41.02%、0.48%、69.87% [6] - 股价较一年内最高点128.01元下跌38.27%,至79.02元 [6] 市场份额变化 - 2025年Q1非洲市场出货量占比降至47%(同比减少5%),仍居第一但优势削弱,小米份额13%(同比+32%),三星21%(同比+7%),OPPO和荣耀各占3%(同比分别+17%和+283%)[3][4] - 2024年Q4小米非洲出货量增长22%,realme增长70%,中国品牌集体挤压传音份额 [5] 竞争压力与市场挑战 - 非洲市场面临小米、realme、OPPO、vivo等中国品牌渠道建设和价格战冲击,传音被迫让利渠道或产品 [4] - 东南亚市场拓展难度大,需应对运营商和连锁渠道等复杂体系,品牌根基不稳 [10] - 高通专利诉讼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5] 战略与内部动态 - 创始人竺兆江年薪从2023年1252.76万元降至2024年784.31万元,降幅37.39% [2] - 三大员工持股平台(传力企管、传承企管、传音企管)退出前十大股东,其中新余传承企管持股比例从1.53%降至0.91%,估算套现6.34亿元 [8][9] - 公司解释Q1业绩下滑因季节性因素及2024年Q1高基数(占全年收入25.38%),但未提及竞争和成本问题 [8] 行业趋势 - 中国手机品牌在非洲前五中占四席,非洲市场呈现"中国手机内战"格局 [3][4] - 小米已进入非洲100多个国家,在埃及、南非等16国建立稳定业务,vivo计划重点进攻非洲发达地区 [5] - 廉价机策略增长空间缩水,智能手机市场见顶且用户换机速度放缓 [10]
一季度净利润再降九成,金晶科技怎么了
齐鲁晚报网· 2025-05-15 12:07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2.2亿元,同比下降31.4% [2] - 归母净利润为852万元,同比下降95%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55万元,同比下降97.2% [2] - 经营现金流净额为9000万元,同比下降73.7% [2] - 每股收益为0.006元,同比下降95.01% [3] 业绩下滑原因 - 行业周期波动导致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及纯碱等产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2] - 宏观经济环境和供需关系冲击导致销售收入锐减 [2] - 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减少,资金回笼压力增加 [2] 管理层应对措施 - 拟动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1亿元-2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8.06元/股,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2] - 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拟现金分红2126.01万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35.15% [2] 股价与股东结构 - 股价最高点为2021年9月3日的13.31元,最低点为2025年4月9日的4.31元 [3] - 控股股东金晶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2.03% [3] - 报告期内总资产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均有所增加 [3] 业务发展 - 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超白压延玻璃、Low-E玻璃 [3] -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3] 行业挑战 - 行业深度调整期,公司面临业绩瓶颈,需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3]
中荣股份实控人被监视居住,业绩下滑、股价破发加剧经营波折
搜狐财经· 2025-05-14 22:27
公司突发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黄焕然被中山市公安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2] - 公司表示已妥善安排相关工作,生产经营正常,预计不会对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2] - 受消息影响,二级市场股价低开低走,收跌6 29% [2] 公司业务与产品结构 - 主营业务为纸质印刷包装产品的研产销,主要产品包括折叠彩盒(占比71 54%)、礼盒(11 99%)、彩箱等 [5] - 公司于2022年登陆创业板 [5] 财务表现 - 2018-2022年营收分别为18 86亿、20 63亿、21 77亿、25 44亿、24 73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18亿、1 75亿、1 86亿、2 12亿 [7] -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 04亿和1 44亿,同比下滑4 4%和29 60% [9] - 毛利率从2022年的22 41%下滑至18 31%,主要因销售价格下行及新业务未形成规模效应 [9]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2 67亿元,同比下滑12 43%,应收账款9 60亿元,同比增长51 19% [9] 行业对比 - 可比公司永新股份2024年毛利率23 78%,翔港科技毛利率提升至24 74%,一季度达28 95% [9] 股价与投资者关系 - 2022年10月上市发行价26 28元,首日破发收跌5 33%,此后持续破发 [10] - 投资者抱怨股价长期破发,2024年业绩说明会近三成问题涉及股价表现 [10] - 公司回应称重视股东回报,制定分红和回购方案 [10] 回购与分红 - 2023年9月拟回购2500万-5000万,8个月仅回购1311万,账上货币资金超8亿元 [10] - 2022-2024年累计分红超1 5亿,前两大股东合计持股70%获大部分分红 [11] 并购与业绩改善 - 2023年7月收购茉织华印务70%股权,交易对价1 92亿元,增值率70 71% [11] - 2024年一季度营收6 99亿元(同比+27 50%),归母净利润3935 76万元(同比-4 67%),增收不增利局面未改善 [11]
净利骤降四成!新秀丽绩后大跌近10%,机构相继下调目标价
格隆汇· 2025-05-14 07: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净额7.97亿美元 较2024年同期的8.6亿美元同比下降7.3% [1][4] - 净利润4820万美元 同比骤降42.6% 期内溢利5520万美元 同比下降39.7% [1][4] - 经营溢利1.1亿美元 同比下降26.9% 调整后EBITDA为1.276亿美元 同比下降20.9% [4] - 毛利率59.4% 较去年同期60.4%下滑1个百分点 主要因高利润率的亚洲地区销售占比下降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从5500万美元降至850万美元 自由现金流由正转负为-4120万美元 [5] 地区销售表现 - 亚洲地区销售净额下降9.7%(按不变汇率计算下降7.0%) 主要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 [6][10] - 北美洲销售净额下降8.3%(按不变汇率计算下降8.0%) 主要因消费者信心下降 [7][10] - 欧洲销售净额持平(按不变汇率计算增长4.4%) 受益于American Tourister和TUMI品牌增长 [8][10] - 拉丁美洲销售净额下降10.3%(按不变汇率计算持平) 主要受墨西哥消费者信心下降影响 [9][10] 机构持仓变动 - 易方达蓝筹精选基金在2024年第二季度持有新秀丽8430万股 占基金净值4.59% 位列第九大重仓股 [12][13] - 2024年年报显示持仓增至9888万股 公允价值19.77亿元 占基金净值比例提升至5.27% 位列第十一大重仓股 [14][15] - 2024年第三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 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未出现新秀丽 [13] 市场表现与机构评级 - 业绩发布后股价一度大跌近10% 报14港元 市值不足200亿港元 成交额3.28亿港元 [1] - 2025年以来股价累计下跌超35% [1] - 招银国际下调目标价至25.35港元 高盛下调至22港元并下调盈利预测 花旗下调至19.7港元 [17] - 瑞银上调目标价至16.3港元 评级"中性" 指出首季利润率逊预期且关税风险不确定性高企 [17]
日本汽车巨头撑不住了:裁员2万人,考虑关闭日本工厂
格隆汇· 2025-05-13 13:30
核心观点 - 日产汽车宣布大规模重组计划 包括到2027财年裁员20000人(占员工总数15%)和将全球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 [1][3] - 2024财年出现严重财务恶化 净亏损6709亿日元 营业利润暴跌87.7% [1][8] - 公司目标在2026财年恢复盈利 并实现5000亿日元总成本节约 [3][5]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合并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 同比下滑0.4% [1][8] - 营业利润698亿日元 同比下滑87.7% 营业利润率仅0.6% [1][8] - 净亏损6709亿日元 较上年4266亿日元净利润恶化257.3% [1][8] - 第四季度净亏损6760亿日元 前一年同期盈利1013亿日元 [8] 重组措施 - 裁员规模达20000人 相当于员工总数15% [1][3] - 全球工厂数量从17家减少至10家 [1][3] - 目标实现5000亿日元总成本节约 [3] - 暂停发布年度利润预期 [11] 市场表现 - 全球销量334.6万辆 保持稳定 [1] - 中国区2024年销量69.66万辆 同比下滑12.23% [7] - 2025年1-4月中国区累计销量167630辆 同比下滑24.56% [7] - 4月中国区销量46295辆 同比下滑15.71% [7] 管理层表态 - 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主导重组计划 [1] - 公司优先考虑自我提升 减少对销量依赖的盈利能力 [5] - 目标2026财年恢复盈利 [5] 外部环境 - 面临激烈竞争 外汇和通货膨胀压力 [9] - 美国关税政策带来不确定性 正在优化本地产能 [10] - 特朗普贸易战冲击导致重组成本飙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