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性价比
icon
搜索文档
消费品如何做好定价和促销?
虎嗅· 2025-06-04 01:57
消费品价值结构 - 消费品价值分为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 生理需求对应功能体验和购买体验 精神需求对应情绪价值 价值观共鸣 标签价值和资产价值 [3][4][6][12] - 功能体验聚焦产品物理参数 用户价格敏感度高 同质化品类溢价水平最低 [6][8] - 购买体验通过全链路服务提高消费确定性 可形成差异化溢价 但需匹配用户风险感知强度 [8][9][11] - 情绪价值通过激发用户短期情绪波动实现溢价 易破圈但持续性弱 [12][13][15] - 价值观共鸣需长期沉淀用户价值观认同 溢价高但破圈难度大 [16][17][18] - 标签价值需构建品牌-用户-社交圈三维共识 溢价最高但操作复杂度指数级上升 [25][27][28] 产品定价机制 - 性价比模型包含价格预期和实际价格两个维度 用户支付意愿受场景影响显著 [63][64] - 支付能力系数反映产品售价占月收入比重 直接影响消费决策速度 [65][66] - 生理需求产品定价受竞品对标约束 精神需求产品定价可摆脱同质化竞争 [73][74][97] - 高端消费因货币损失风险感知强 用户复购稳定性更高 [33] - 母婴 药品等不可逆伤害品类 用户愿为确定性支付高溢价 [34] 品牌价值建设路径 - 功能体验品牌需通过技术参数建立差异化 但红利期因信息透明化缩短 [42][43] - 购买体验品牌需优化全链路服务 但易被复制且部分用户愿为低价牺牲体验 [44][45][75] - 情绪价值品牌需高频刺激用户情绪 适合短周期爆款运作 [50][51][95] - 价值观共鸣品牌需长期行为自证 适合深耕细分文化圈层 [53][54][100] - 标签价值品牌需构建稀缺性和围观势能 适合奢侈品赛道 [27][57][102] 消费市场趋势 - 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中 用户从功能消费转向情感消费 但供给端转型滞后 [108][109] - 电商加剧同质化价格战 低质低价恶性循环成行业痛点 [112] - 新锐品牌主攻一二线情感消费 但经济下行导致支付意愿萎缩 [114][115] - 县域市场仍处功能消费阶段 拼多多模式验证基础需求潜力 [113]
门店全关,知名网红餐饮品牌倒下了
虎嗅APP· 2025-06-03 13:52
核心观点 - 网红餐饮品牌萄木全国门店已全部关闭,标志其彻底退出市场 [1][10] - 品牌曾以希腊风格、全时段经营和差异化场景设计快速崛起,但在性价比、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突出,导致最终失败 [4][12][13] - 网红餐饮普遍忽视产品和服务等核心要素,过度依赖营销和打卡模式,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 [15][16] 门店全关,又有网红餐饮品牌倒下了 - 萄木2020年创立于深圳,主打希腊风格西餐,提供异域美食和"一店一主题"的多元场景 [3][4] - 品牌实行10:30-02:00超长时段经营,覆盖早午茶、下午茶、晚餐及夜间酒吧全消费场景 [4] - 2020-2023年快速扩张,截至2023年11月累计开出12家门店(含筹备中),半数位于深圳,其余分布在杭州、武汉等地 [5][6] - 2024年起门店数量急剧缩减,2月减至9家,5月停更公众号,8月起各地门店陆续关闭,最终全国门店全部关停 [8][9][10] 价不配位,是压垮品牌最后一根稻草 - 消费者普遍反映品牌性价比低,价格过高(如三明治100+元,滑蛋86元)且出品不稳定 [12][13] - 服务质量差强人意,被指"本末倒置"过度追求网红打卡而忽视菜品和服务 [13] - 在异域美食热度减退和高性价比餐饮冲击下,品牌劣势暴露无遗 [13] 忽视餐饮经营核心,终将难逃"出局"命运 - 网红餐饮通病:重环境布置和营销,轻产品、服务和运营等核心要素 [15] - 消费者愈加理性,更重视菜品质量、就餐效率和成本,不愿长时间排队打卡 [16] - 网红餐饮在品牌调性和性价比上均无优势,难以与连锁餐企或大众餐饮竞争 [17]
读研报 | 6月启幕,市场正从哪里找方向?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03 09:53
6月市场方向分析 日历效应视角 - 近十年数据显示6月科技成长风格往往进入相对占优窗口 经历5月调整后 科技板块拥挤度 滚动收益差 成交占比等指标显示已到可布局阶段 [2] - 2005年以来历史数据显示大盘成长风格最优 行业风格表现为"成长>周期>消费>稳定 金融" TMT行业胜率和收益率均处于上游 防御性行业如石油石化 建筑装饰 银行 钢铁胜率较低 [2] 性价比视角 - 科技成长板块5月经历调整后性价比凸显 TMT成交额占全A比重回落至27 3%低位 交易结构显示该板块性价比回升至较高区间 [3] - 红利类资产受避险情绪支撑 主要股指期货基差处于深贴水状态 6月资金面偏紧风险偏好易受扰动 美债利率高位震荡利好高股息风格 量化信号体系显示高股息策略发出积极信号 [4] 风险规避视角 - 非国证1000交易占比达历史新高63% 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仅32% 期货贴水率扩大可能影响中性策略止盈 套利空间增大导致后进入者成本上升 [6] - 中小风格面临多重压力 6月进入半年报预期阶段 程序化交易新规7月实施导致交易活跃度下降 融资余额和个人投资者增量资金有限 小微风格交易集中度达历史高位 监管和资金环境更利好权重 质量类风格 [6] 市场轮动特征 - 5-6月行业轮动较快是传统现象 历史数据显示6月起行业轮动强度通常收敛 市场可能孕育新一轮结构性主线 [7]
家电「八角笼」:小米IN,谁OUT
雷峰网· 2025-06-03 00:48
小米集团2025Q1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4%,连续两个季度破千亿 [3] - 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同比增幅64.5% [3] -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4] - 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速超65%;冰箱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速超65%;洗衣机出货量超74万台,同比增速超100% [4] 小米家电业务战略升级 - 家电业务升级为集团战略业务 [2] - 目标三年内成为中国大家电市场前三 [2] - 采用ODM模式驱动的轻资产运营策略,实现产品高速迭代与品类扩张 [4] - 投资智能家电工厂转向深度掌控,形成轻与重辩证统一的商业模式 [4] 小米竞争优势分析 - 互联网基因实现"与用户做朋友",通过爆品策略和精准营销建立品牌认同 [5] - 智能生态优势显著,平台连接设备数达9.44亿台,同比增长20.1% [5] - 生态协同形成自增强循环,为家电业务提供持续扩张势能 [5] 传统家电巨头应对策略 - 美的采取"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策略,累计完成十几万字小米研究报告 [8] - 美的通过华凌子品牌下沉市场、COLMO高端品牌提升附加值的"双线狙击"方式 [11] - 格力加速多元化布局,线下"董明珠健康家"转型 [11] - 美的与海信达成战略合作,在AI应用、全球先进制造等领域深度协同 [6]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线上空调市场TOP3(美的系、格力、海尔系)合计份额67.79% [9] - 小米线上空调销量已跻身前三,但线下份额仅0.08% [11] - 华凌空调价格持续下探,形成对小米的直接压制 [12] - 格力空调价格跌破2000元,主动放低身段应对竞争 [12] 行业洗牌趋势 - 线上市场TOP3品牌份额达61.8%,较2023年增加4个百分点 [15] - TOP10之外品牌份额萎缩至5.76%,二线品牌面临生存危机 [15] - 行业资深人士判断"死掉的永远是围观者",二线及以下品牌最可能出局 [15] - 2024年中国家用空调销量18977万台,同比增长20.9%,内销9652万台,同比增长6.6% [15]
尊界首款车型冲击百万级豪车市场 起售价较预售下探近30万元
第一财经· 2025-05-31 02:58
尊界S800上市信息 - 尊界S800正式上市起售价70 8万元较预售100万元起售价降低近30万元[1] - 尊界为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品牌首款车型提供增程 纯电双版本搭载华为乾崑ADS 4 0智能技术[1] - 先行限量599辆6月26日交付8月中旬开启大规模交付[1] 华为智选品牌表现 - 4月以来华为智选新品订单表现向好预期上修[1] - 尊界S800上市有望拉动华为智选品牌力提升[1] - 华为赋能主机厂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变化是支撑高端品牌打造的核心要素[1] D级轿车市场竞争格局 - D级轿车市场长期被迈巴赫S级 奔驰S级等传统燃油车主导自主品牌仅有红旗国雅 国礼参与[1] - 2024年仰望U7 尊界S800等自主品牌进入D级轿车市场[1] 自主品牌高端化策略 - 自主品牌通过新能源 智能化 性价比策略抢占百万豪车市场如仰望U7起售价60万元 尊界S800起售价70万元[2] - 2025年1~4月新能源乘用车D级车型销量7 1万辆同比增15 9%其中50万元级别车型销量同比增27 7%[2] 行业趋势 - 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快速发展推动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占比提升[2] - 新能源汽车引领消费升级趋势明显[2]
猎头真心话:「降薪时代」的择业指南|职升机Open Talk
36氪· 2025-05-28 02:04
求职市场现状 - 当前求职市场最可怕的不是降薪,而是接受降薪也未必能匹配到合适的工作 [2] - 2022年是求职市场高峰期,当时"岗位少人多",现在反转为"人多岗少",薪资水平回调 [4] - 整个薪酬市场在下滑,不少公司通过取消年终奖、变相打折或延期发放等方式变相降薪 [4] - 离职率下降,更多人处于"被动困住"状态而非主动离职 [4] 35岁职场瓶颈 - 头部新能源公司工作十年的员工面临年龄歧视,投递简历时遭遇年龄、地点不合适或岗位取消等问题 [3] - 猎头指出只要性价比足够高年龄不是问题,但企业会衡量成本产出,可能优先考虑能完成七八成工作的年轻人 [3] - 芯片设计公司曾录用68岁退休教授,因其能力和经验最契合需求,开出百万年薪 [3] - 女性求职者面临"适龄未婚"或"刚生完孩子"的隐性歧视,企业用人更看重"能不能解决问题" [4] 职业转型建议 - 大公司中层管理者可考虑将经验带到二三线公司帮助其模仿超越,或转向乙方做BD、售前或解决方案负责人 [6] - 需要主动通过行业展会、老同事、供应商、客户等渠道获取线索,找到真正需要自身能力的"买单方" [6] - 职业转型需明确市场需要什么和个人有什么牌,早期创业公司需要低成本六边形战士,是多面手的机会 [14] - 自由职业者重返职场需将积累的信用值兑换为企业端信任资产,通过优质项目合作转化为跳板 [16] 财务职业选择 - 财务BP在财务体系内属于优势方向,优秀财务BP能快速进入决策层信任圈 [10] - 农业/制造业人才流动性低职业发展更依赖人情维系,电商属人才高频流动领域 [10] - 建议用评分法量化决策,给薪酬、老板、行业、公司、工作内容五个维度1-10分后加权计算 [8] - 五年工作经验正值关键定型期,需明确职能优先级并选定行业深耕,频繁跨行业面临市场价值折损 [9] 大厂外包岗选择 - 大厂外包岗稳定性反而比内部岗位高 [17] - 当前市场环境下从小公司或外包跳槽到大厂相当困难,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规划 [17] - 建议比较当前薪资和小公司薪资,若提升50%-70%可考虑跳槽积累经验等待经济回暖 [18] - 若留在大厂外包岗,需积累1-2年工作经验并做出亮眼数据和背书项目以增强未来竞争力 [18]
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到布鲁可鸣鸣很忙,来聊聊本轮“新消费”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5-27 00:56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从传统品牌主导到新消费品牌崛起的范式重构,下沉市场和年轻消费者成为核心驱动力 [2][3][5] - 新消费品牌的成功源于对消费者情绪价值的精准把握和高效供应链管理,而非传统品牌依赖的渠道溢价和信息不对称 [6][7][9] - 消费趋势呈现三大结构性变化:Z世代及下沉市场掌握定价权、悦己消费占比提升、性价比导向倒逼价值链重构 [15][16][17][21][22] 新消费品牌特征 - 创始人普遍年轻(32-48岁),品牌成立时间短(2010-2020年),如鸣鸣很忙(2017年)、泡泡玛特(2010年)[3] - 下沉市场布局显著:鸣鸣很忙58%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加盟商平均创收超500万元 [3] - 商业模式创新:量贩零食经营上千个SKU,蜜雪冰城通过工业化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7][9][10] 消费趋势变化 1. **话语权转移** - Z世代(1995-2009年)占人口17%/收入16%,00后在小众圈层消费占比超70% [16] - 2024年乡村社零增速4.3%高于城镇3.4%,非一二线城市占消费体量60% [17][21] 2. **悦己消费崛起** - 悦己消费占比从2019年23%飙升至2024年57% [21] - 消费决策链条变为"社交种草→比价→自己开心",取代传统品牌认知路径 [21] 3. **性价比革命** - 零食量贩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价格比指导零售价低20%以上 [22] - 全球趋势验证:日本唐吉坷德、美国Costco在通缩环境下持续增长 [23][25] 传统品牌困境 - 格力等传统品牌依赖渠道铺货和品牌溢价模式失效,小米通过低姿态和用户互动逆袭 [7] - 国际品牌遭遇平替:耐克中国份额下滑超3%,BBA豪华车溢价受新势力挑战 [9] - 白酒行业面临代际消费断层,年轻人社交习惯改变导致需求结构性下滑 [11][12] 行业范式重构 - 从"品牌教育消费者"转变为"消费者指导生产",拼多多模式优于传统电商 [14] - 消费本质从功能性转向自我表达媒介,情绪价值成为核心购买驱动力 [15][16] - 供给过剩背景下,信息透明化迫使品牌祛魅,质价比成为竞争关键 [22][24]
外卖大战,带飞新茶饮
新浪财经· 2025-05-24 07:43
谁也没想到,外卖大战最大的赢家会是卖奶茶、咖啡的企业。在外卖三巨头的疯狂补贴下,几元就能喝 上一杯奶茶、咖啡,大批消费者实现了"奶茶自由",相关门店爆单,员工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几大新茶饮公司的股价直接被带飞,老大蜜雪冰城的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老二古茗破了640亿港元, 老三茶百道也有155亿港元。 外卖平台"三国杀",最大的受益者浮出水面,那就是奶茶和咖啡品牌,不光带飞了它们的销量,还带飞 了它们的股价。 在4月京东外卖推出"百亿补贴",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平台跟进后,新茶饮行业就成了三大平台"补贴 战"的中心。补贴后几元一杯的奶茶、咖啡像不要钱似的,无数消费者每天都会来上一杯,将多家品牌 旗下门店直接买到爆单。还有消费者感慨称:"求求外卖平台别打仗了,肚子都喝撑了,减肥计划也泡 汤了。" 受此影响,新茶饮上市公司的股价也飙了起来。5月以来,蜜雪冰城股价涨幅超9%,古茗股价涨了 10%,茶百道更猛,涨了超20%。5月22日,蜜雪冰城每股股价一度摸到563港元的新高,最终报收535.5 港元,总市值达2032.86亿港元。当天,古茗股价也触及27.95港元的历史新高,总市值飙至664.65亿港 元。 ...
为什么你比同行便宜,顾客还是不买你?
虎嗅· 2025-05-23 01:34
性价比概念解析 - 性价比由"性"(价值)、"价"(成本)、"比"(竞争力)三要素构成 [3] - 价值包含功能、体验、服务、面子等综合收益 [4] - 情绪价值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成本的多维性 - 成本不仅指价格,还包括心理成本、时间成本、行动成本等 [6] - 商业规律致力于降低顾客交易成本 [8] - 产品创新常以节省用户时间(如30秒)为目标 [9] 交易环节优化 - 便利性缺失(如下楼5分钟)会显著降低购买意愿 [10] - 每个环节的效率损失都会产生连锁经济效应 [11] - 企业需建立总价值、总成本的全局意识 [12] 商业竞争本质 - 用户选择基于"比"的结果而非绝对偏好 [13] - 雇佣/购买决策都是性价比比较的结果 [14] - 顾客永远选择性价比最高而非最便宜的商品 [15] 用户体验关键 - 上菜速度等细节会直接影响复购率 [16] - 单一环节缺陷会导致综合收益下降 [17] - 老板更关注客诉和服务质量等完整交易体验 [19] 品牌运营策略 - 小品牌需通过更高规格(如活鱼)弥补知名度不足 [21] - 新品牌需提供更高渠道返利(如多5毛)争取货架 [22] - 低价产品同样需要建立品牌价值感 [24] 行业动态观察 - 奢侈品同样需要关注其价格带的性价比 [23] - 喜茶与蜜雪冰城用户都在追求各自认知的划算 [26] - 定价难度源于性价比是动态相对概念 [28] 经营核心逻辑 - 交易本质是价值与成本的平衡 [29] - 性价比不等于低价,而是对用户处境的理解 [30] - 需持续优化全流程的价值产出与成本控制 [31]
全网都在吹的2元面包,开始出现倒闭潮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5-20 08:50
2元面包市场扩张与模式创新 - 2元面包从2023年二三线城市下沉市场快速扩张至一线城市热门商圈如广州天河南一路[5] - 产品线从基础款延伸至甜咸口组合如紫薯芋泥、咸蛋黄欧包等,并计划推出全麦系列满足健康需求[9][10] - 广东地区菠萝包成为代表性单品,品牌"山海姬"年销超1000万个,"乐见余小满"通过充值返现锁定客群[11] 成本优化与供应链创新 - 2元菠萝包采用中筋面粉(蛋白质10.5%)替代高筋面粉(12%),原料成本降低18%,红豆馅料含量从35%压缩至22%并掺入芸豆沙,单个原料成本降至0.58元(较传统下降42%)[13] - 无人自助模式兴起,品牌"叁首富"一年拓店50家,通过自建供应链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产品价格2-8元[14][16][17] 行业隐忧与加盟乱象 - 社交平台涌现"小白创业神话"宣传,实际出现关店潮,广州多家门店运营不足两月倒闭[19] - 加盟商反馈90%门店不盈利,产品迭代慢(3个月仅2款新品)、同质化严重(17款半成品可网购)、品质不稳定(批次差异大)[20][21] - 消费者投诉集中在口感差、复购率低,品牌方以"健康无添加"为由回避问题[24] 烘焙行业性价比趋势 - 性价比模式多样化:墨茉点心局子品牌"巨人妈妈面包"定价4-18元,连锁品牌推出9.9元面包盲盒(原价3-4折),县城涌现9.9元任选烘焙工厂店[27] - 行业数据显示93.2%消费者每周购买烘焙食品,6.6%每日购买,但低价需供应链支撑,2元面包缺乏系统性成本优势[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