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个体

搜索文档
为什么真正的高手都在构建飞轮
36氪· 2025-09-18 09:17
这个世界,能赚钱的聪明人太多了。 但是能跨越各个经济周期,持续地把钱赚到,并留存下来的寥寥无几。 我就在思考,能持续赚钱靠的是什么? 创业时间越长,答案就越来越清晰:增长飞轮。 去年,一位的同事问我:你觉得公司什么时候算是真正走向了正轨? 创业2年,我领悟到: 当下的收益并非最有价值的东西,构建增长飞轮才是核心资产。 脑子里突然冒出一句话:赚钱不是本事,持续赚钱才是本事。 我告诉她:能构建一套从获客到交付的飞轮系统。 且连续3个季度现金流稳定覆盖所有成本,并产生少量净利润,基本盘才算稳。 飞轮的原理是什么?核心在于正反馈循环。 启动时候,找到飞轮的推点让飞轮转动起来,飞轮每转动一次都会产新能量,比如案例、口碑、信任、 内容素材。 这部分能量又反过来推动飞轮下一次转动,且动力越来越强。 早期飞轮启动最难,重点是找到推点,但一旦转动起来,依靠飞轮惯性就能维持其正常转动,我称之为 生意的盘子转起来了。 比如,我们的咨询业务,早期获客最难、成本最高。 但当你的飞轮转起来后,老客户的口碑、案例,成为了新内容。 新内容降低了新客户的信任门槛,从而显著降低了后续的获客成本。 所以,飞轮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 : 交付不好,就 ...
古典×Judy×凯莉彭:副业选择的能与不能 | 今日直播
吴晓波频道· 2025-08-22 00:30
直播活动背景 - 2025年蓝狮子与吴晓波频道联合打造"百万粉丝博主年度书单"系列直播 聚焦各领域影响力博主 邀请其分享个人见解与精选书单[2] - 系列第六场直播主题为"副业选择:匹配你的天赋赛道" 于8月夏秋交替之际举办[3] 副业发展行业驱动因素 - 经济环境变化与个体观念转变双重驱动 就业竞争加剧与生活成本上升促使更多人寻求额外收入来源[3] - 年轻人更倾向灵活多元职业路径 希望通过副业探索兴趣并抵御不确定性[3] - 技术平台发展大幅降低副业启动门槛 使其成为现代职场人应对现实与追求自我价值的重要选择[3] 嘉宾核心观点:古典(个人发展专家) - 副业起步需避免盲目辞职/做账号/囤货/追爆款 应从自身经验出发找准小众需求并打造极致产品[3][5] - 强调聚焦细分领域 用最小闭环验证需求 认为每个人都能找到养活自己的小事业[3][5] - 提出一人公司模式重在极简与专注 相比团队创业更轻更灵活[5] 嘉宾核心观点:Judy(商业媒体人) - 建议在试错成本最低时大胆尝试 认为打工是为创业铺路的积累过程[3][7] - 强调需找到人生愿景 思考热爱/擅长与世界需求的交汇点[3][7] - 指出Gen Z元年AI/跨境消费/个性化服务等趋势兴起 变化是核心 应主动拥抱趋势[3][7] 嘉宾核心观点:凯莉彭(个人品牌顾问) - 解决"找不到热爱"问题的第一步是尝试 即使从小事开始[4][8] - 强调热爱转化为价值后收入自然而来 需避免急于求成和忽视市场需求等错误[4][8] - 建议列出不计报酬愿做的事 从中找最小可行性产品 行动比完美更重要[8] 直播活动安排 - 活动时间定于8月22日晚 在吴晓波频道视频号直播间举行[8][11] - 提供与三位博主实时互动机会 并有机会获得蓝狮子盲盒书[8] - 微信读书为活动特别支持方[8]
华泰证券:生成式AI正迈入以AI智能体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36氪· 2025-08-19 00:14
行业发展轨迹 - 生成式AI正迈入以AI智能体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1] - 智能体发展将沿着先2B再2C最后终端的产业发展轨迹 [1] - 中国在机器人等终端上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1] 宏观影响 - AI智能体引发无就业增长与超级个体并存现象 [1] - 硅基生物对人力的结构性替代已经开始 [1] 微观商业模式 - 软件价值创造与Token消耗挂钩 [1] - Token生产与半导体、数据中心和能源等物理基础设施产能深度绑定 [1] - 边际成本为零的软件商业模式逐渐告结 [1]
有了AI,一个人就能做成独角兽公司?
36氪· 2025-08-14 12:05
AI编程能力的突破 - AI在两天内完成4万行代码的复杂办公协作平台开发,显著超过普通程序员水平 [2] - 李志飞作为AI专家,认为当前AI编程能力已超越市场普通程序员 [2] - Github评估显示同类复杂产品传统需数十人耗时数月完成 [2] "一人独角兽"创业模式 - 个体创业者通过调用1万GPU集群可替代传统团队职能,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4] - OpenAI CEO预测"一人+一万GPU"将催生数十亿美元公司 [3] - 成本结构变革:GPU算力租赁成本下降,单人低边际成本运营全球服务成为可能 [4] AI原生组织特征 - 团队规模显著缩小(如Pokee AI仅6人),融资后不再快速扩张 [5] - 人类员工角色转向指导监督AI智能体完成复杂任务 [6] - 组织结构从层级式转向动态协同网络,管理范式需适应人机协作 [6] 创业成本与机会变化 - 初始成本极低(如AI大模型月租费),试错成本大幅下降 [8][9] - 开源技术+云服务使创业者专注创新,各行业场景均可被AI重构 [9] - 资本市场重新关注小型智能体创业公司,投资活跃度提升 [9] 超级个体崛起 - 未来组织需要具备出题+解题能力的通才,专才可能被AI取代 [10] - "一人独角兽"掌舵者需复合能力(技术+产品+市场+资源整合) [12] - 雇佣关系变革:自由职业者/创业者比例将大幅增加 [13] 行业变革与挑战 - 出门问问产研部门改革为系统设计师+全栈工程师两工种,AI替代80%工作 [13] - 2025年为AI智能体元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51亿增至2030年471亿美元(CAGR 44.8%) [14] - 中美创业差异:美国聚焦法律/芯片等产业场景,中国偏向To C娱乐领域 [15] 竞争关键因素 - 速度成为核心:半年研发周期可能被技术迭代淘汰 [17] - 需抓住AI发展窗口期,结构性变化比单点技术更重要 [17] - 成功关键在于构建真实用户场景,形成数据飞轮而非单纯积累数据 [17][18]
超级个体现在还值得做吗,到底能赚多少钱
36氪· 2025-08-05 09:00
超级个体发展模式 - 超级个体是一种针对35岁以上或职场晋升无望人群的职业转型路径 通过将个人技能产品化和团队化运作实现收入跃迁 从技能变现起步可达到年收入100万元以内 通过产品变现可达到100-1000万元 通过团队化运作可突破1000万元[5][16][36] 收入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技能变现:从0到0.1起步期 年收入100万元以内 核心是找到离钱近且有商业价值的技能 将服务单个老板转变为服务多个客户 关键要选择细分赛道而非大众赛道[16][17][27] - 第二阶段产品变现:从1到10发展期 年收入100-1000万元 需要将经验提炼为可复制产品 通过MVP最小可行产品快速验证市场 用真实付费作为市场反馈标准[36][37][38] - 第三阶段团队运作:从10到100扩张期 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 采用以IP为核心的新模式 创始人负责流量获取 销售团队负责转化承接 通过团队杠杆突破收入天花板[39][40] 技能变现策略 - 选择离钱近的前端技能:包括IP打造、流量获取、销售转化、营销获客等直接产生收入的技能 市场需求巨大且变现概率更高[17][18][19] - 技能商业化标准:能帮助特定人群在特定场景解决问题并收取费用 需具备市场需要的商业价值 如财务总监的税务咨询经验[22][23][24] - 新技能结合传统行业:采用AI+行业、互联网+行业等模式 案例显示通过AI+RPA重构旅游业务流 提升人效并增加收入[24][25][26] 细分市场选择 - 放弃大众赛道选择细分蓝海:在留学市场中选择英国留学、美国本科留学等细分领域 美本留学客单价达20-30万元 最高可达100万元 年完成5单即可达标[30][31][32] - 职场赛道细分案例:包括为新兴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猎头、专门帮助金融海归找投行工作、拍摄三条置顶视频等服务 需求精准且变现效果好[33] - 实际案例验证:投行背景人士转型做留学生金融就业辅导 提供从简历到面试的一站式服务 年收入达到200-300万元[33][34] 产品化发展路径 - 必须突破技能变现框架:通过产品化实现收入跃迁 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销售的标准产品[35][36] - 产品落地方法论:快速打造60-70分的MVP产品投入市场验证 避免追求完美主义 以用户真金白银的付费作为唯一可信的市场反馈标准[37][38] 规模化增长实践 - 营收增长实证:该模式在一年多时间内实现从几百万元到千万元级的营收跨越 增速显著[14] - 团队化运作模式:采用创始人主导流量获取(通过短视频/直播构建影响力)与销售团队专业转化相结合的方式 只需小规模专业团队即可承接流量[40]
复盘一个超级个体的3年血泪史,有何启示?
虎嗅· 2025-07-21 07:51
超级个体商业模式困境 - 接单式生存模式导致收入不稳定 企业培训单场收入可达3万/天但客户粘性差 讲完即断联[3][6][8] - 卖身式合作存在性价比陷阱 某公司开出100万年薪合作 折算时薪与坐班相当[4][5][8] - 后端产品商业化难度大 企业内控等产品需求仅存在于少数大公司 存在需求窄/动销差/决策链长/复购差四大痛点[10][13] 传统大厂思维失效 - 专业能力+大厂背书的市场转化率低 市场端存在认知断层 缺乏有效产品包装[7] - 硬核技能直接变现受阻 策略产品等后端能力难以匹配中小企业实际需求[7][8] - 缺乏标准化产品体系 服务呈现非标特征 难以规模化复制[11] 破局方法论 - 构建市场共识型前端产品 以299元课程为载体 实现3000元内在价值 建立认知-信任-高客单转化路径[12][20][21] - 借力平台资源立IP 通过得到/混沌/腾讯等渠道建立专家身份 解决冷启动问题[14][15] - 聚焦垂直领域持续输出 通过内容击穿用户心智 形成稳定获客能力[16][17] 知识付费行业现状 - 行业进入衰退期 供给过剩导致299元课程需提供3000元实际价值才能获客[19][21] - 课程核心价值转向信任建立 成为陌生人接触服务者的首要载体[20] - 高客单服务依赖理性决策 需避免非理性冲动交易引发的负面评价[22] 实操关键要素 - 具体场景驱动问题解决 空泛提问如"怎么做IP"无法获得有效答案[24][26] - 深度实践产生精准洞察 商业化路径需通过实际运营迭代优化[23][27] - 细分领域专家定位优于通才 专业化形象降低客户决策成本[14][15]
Data Agent如何帮助企业打造懂你的“电子牛马”?|数势xSelectDB
量子位· 2025-07-05 04:03
核心观点 - Agent产品正在从通用型转向垂直企业级,强调"懂业务"的能力,需理解业务概念、逻辑并提出实际操作建议[7][8][11] - 数据Agent通过语义层连接自然语言与业务数据,解决传统BI灵活性不足问题,实现个性化、主动式和强大执行力的数据分析[14][20][21] - 企业智能化发展需结合强模型与优质私域数据,通过Data Agent激活沉睡数据,提升决策效率[24][41][42] 行业趋势 - 数据分析从"User-facing"转向"Agent-facing",未来Agent数量可能是人员10-100倍,要求数据库具备高并发、实时性和多数据类型支持[16][17] - 垂直场景中Data Agent价值更显著,如零售督导巡店、营销反欺诈等需灵活及时决策的领域[27][30][31] - AI Agent将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催生"超级个体"和新型角色如"电子牛马饲养员",增强而非完全替代人力[38][39] 技术路径 - 有效路径为NLP-to-Semantic而非Text-to-SQL,需构建企业私域知识体系实现语义映射[15] - 数据库需支持细粒度权限控制(RBAC),应对AI时代数据安全挑战,精确到行列级访问权限[35][36] - 分析型数据库需优化索引、实时查询和多源数据整合能力,如与COS对象存储打通处理非结构化数据[17][26] 应用场景 - 零售行业典型案例:通过Agent实时分析门店销售/员工离职率等数据,支持督导精益化运营决策[27][28] - 封闭场景可实现规则化自动决策,开放场景则提供结构化分析报告辅助人工判断[32][33] - 传统BI模式下被压抑的业务需求得以释放,数据消费频率提升10-100倍[25][26] 实施关键 - 企业需重点治理私域数据和语义系统,建立分析范式并沉淀为Agent模板[39][43] - 业务与平台联合共建至关重要,需持续探索适合落地的use case[44] - 评估标准分两类:封闭场景看规则执行准确率,开放场景看信息呈现完备度[32][34]
为什么我建议你,在AI时代多做点无用功?
36氪· 2025-07-02 06:36
消费行为与能力认知 - 消费者容易将购买工具与获得能力混淆 例如购买iPad和Apple Pencil后仍无法创作出优秀作品 [1] - 大疆Pocket等设备的热销反映了消费者对记录精彩生活的向往 但忽略了时间与自由才是创作的关键要素 [1] - 消费主义促使人们将生活期待异化为消费行为 误以为购买产品就能实现理想自我 [1] AI工具与创造力关系 - AI技术虽能快速生成内容 但缺乏想象力仍难以创造有价值成果 [3] - "超级个体"概念在2023年被频繁提及 宣称AI可使普通人完成专业创作 [3] - 市场上出现大量AI培训课程 如998元包教包会的自媒体课程 [3] - AI工具普及后 用户普遍面临"知道能做什么但不知该做什么"的困境 [4] 想象力与创作能力 -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证明青少年比老年人更具想象力 [7] - 历史数据显示多数杰出创作者在青年时期完成代表作 如莫扎特17岁创作交响曲 [7] -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想象涉及默认模式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 这些大脑区域不会自然退化 [11] - 艺术家和自由职业者因持续体验生活而保持独特气质和创造力 [12] AI时代的市场机遇 - AI生成内容案例涌现 如小猫做家务短剧月入50万 原始人程序员视频获数千点赞 [9] - 市场数据显示创意类AI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 如诡异"幻觉"视频收获数十万粉丝 [9] - 在生产力过剩的AI时代 想象力成为关键竞争要素 [9][10]
所谓领导力,不是谁管谁,而是谁帮谁
36氪· 2025-06-30 01:27
数智化时代的领导力重构 - 领导力定义正从"带领人类"向"驾驭人机混合体"转变,2025年DeepSeek等AI技术将深刻影响组织系统[1] - 环境变化规则加速迭代,Volatility(易变性)超越Uncertainty成为核心挑战,1775年工业革命后技术迭代速度持续提升[5][7] - 领导者需平衡原则性(管理)与灵活性(领导),通过"经营者"角色应对规则与例外的矛盾[2][3] 领导力系统四维模型 - **确立方向**:刘邦案例显示目标凝聚团队的关键作用,动态环境下需采用"涌现战略"(Emerge the Strategy)[15][16][17][20] - **构建追随力**:凯勒曼模型将下属分为五类(隔离者至死党),华为"奋斗者为本"体现心理契约差异化管理[24][25][26][27] - **权力博弈**:00后员工弱化职位权威(法定/奖励/惩罚权),专长权与魅力权(利他主义)成为有效影响力来源[30][32][33] - **环境赋能**:工作重塑(Job Crafting)通过任务/关系/认知三维度定制提升投入度,类比毛坯房个性化装修[41][42][50][51][52] 组织行为与传统文化融合 - 中国企业家勤奋特质在良好营商环境下具备显著优势,环境因素如同"东北黑土地"影响组织发展[37][38][39][40] - 儒家"差序仁爱"与法家权力模型结合,专长权运用对空降高管至关重要,避免过度依赖法定权[27][30][32] - 退休概念误译引发思考,巴菲特95岁工作案例显示热爱可消除退休需求,需重构员工工作动机[46][47][49]
陈春花:知识生产力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力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08:09
知识生产力与产业变革 - 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呈现巨大增长,部分企业市值达到万亿规模,核心特征是知识驱动和知识生产力[1] - 知识正成为首要生产要素,超越资本和劳动力,推动21世纪生产力革命[3] - 知识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能力,其力量与传统生产要素存在本质差异[3][6] 知识分类与应用 - 行为知识(可转化为资源的知识)是三类知识(意义知识/生产性知识/行为知识)中最需关注的类型[4] -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是知识应用的典型案例,通过新知识激活传统产业潜力[5] - 知识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转化链条实现价值,智慧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4] 知识驱动生产力革命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识应用于工具/流程/产品创新(如印刷术推动经验传播),触发工业革命[7] - 第二阶段:知识应用于工作过程(如泰勒科学管理),引发生产力革命[7] - 第三阶段: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职业经理人体系),形成管理革命[7] 知识力量的五大特性 - 超越物质性:知识具有累积增长特性,持续学习可形成持续超越[9] - 要素赋能性:知识可与其他要素(劳动力/技术/媒介)组合产生新价值[10] - 社会塑造性:知识持续塑造个人认知与社会结构(如大学教育体系)[11] - 共享普惠性:知识通过书籍/写作等载体实现广泛共享与价值扩散[12] - 颠覆突破性:知识能改变命运(如高考制度),具有非守恒的增强效应[13]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 - 人类生产活动已转向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模式[13] - 对知识的投资成为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