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

搜索文档
首次披露潮玩成长性,量子之歌敲响新财年重估的钟声
美股研究社· 2025-09-26 10:25
继高盛下半年再发文唱多中国资产, 摩根士丹利 也在9月报告中表示, 美国投资者对 中国资产 的兴趣达到了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者 应关注新消费 、人形机器人/自动化 等主题投资机会 。 潮玩IP与银发经济(新消费)、AI与机器人(新科技),成为这轮新经济行情里的"四大金刚"。市场 动能转换 之下 ,企业能否 在新经济赛道 开辟 第二增长 曲线,已成为资本 重估 的 关键 。 作为美股首家全面聚焦潮玩的中概股,量子之歌用成绩单印证了新兴消费的成长潜力。 财报显示,2025财年,量子之歌实现营收人民币27.26亿元,净利润3.57亿元。其中第四季度首次纳入披露的潮玩业务实现营收6578万元,占当 季营收比重超过10%。 今年以来,中国资产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潮玩业务首次披露即展现成长性,量子之歌正在加速"IP生态+全球化"布局。目前,奇梦岛自营模式加速推进,公司进入产品驱动发展阶段。同 时,奇梦岛将开放沉淀多年的IP孵化和商业化能力,携手全球创意力量及产业伙伴,共同孵化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世界级潮玩IP。 随着高盛、大摩吹响"买中国"号角,量子之歌这样基本面扎实、新经济领域全球布局领先的企业,或将成为资金关 ...
重用“明星”,狠抓“渠道”:美妆品牌“不强则死”?
虎嗅· 2025-09-23 06:13
行业整体格局 - 国产美妆护肤企业2025年上半年整体格局相对稳定 珀莱雅和上美股份占据行业第一和第二位置 巨子生物利润保持领先[1] - 华熙生物 福瑞达 贝泰妮等老牌企业业绩承压 尚未从动荡中脱身[1] - 细微业绩变动反映行业变化和势力角逐信号 包括单品牌天花板显现和高端化趋势[2] 公司营收表现 - 珀莱雅营收53.62亿元 同比增长7.21%[3] - 上美股份营收41.08亿元 同比增长17.30%[3] - 上海家化营收34.78亿元 同比增长4.75%[3] - 巨子生物营收31.13亿元 同比增长22.50%[3] - 毛戈平营收25.88亿元 同比增长31.30%[3] - 水羊股份营收25.00亿元 同比增长9.02%[4] - 贝泰妮营收23.72亿元 同比下降15.43%[4] - 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 同比下降19.57%[4] - 逸仙电商营收19.20亿元 同比增长22.40%[4] - 福瑞达营收17.90亿元 同比下降7.05%[4] - 丸美生物营收17.69亿元 同比增长30.83%[4] - 敷尔佳营收8.63亿元 同比下降8.15%[4] 公司利润表现 - 巨子生物利润11.82亿元 同比增长20.60%[5] - 珀莱雅利润7.99亿元 同比增长13.80%[5] - 毛戈平利润6.70亿元 同比增长36.10%[5] - 上美股份利润5.56亿元 同比增长34.70%[5] - 上海家化利润2.66亿元 同比增长11.66%[5] - 贝泰妮利润2.47亿元 同比下降49.01%[5] - 敷尔佳利润2.30亿元 同比下降32.54%[5] - 华熙生物利润2.21亿元 同比下降35.38%[5] - 丸美生物利润1.86亿元 同比增长5.21%[6] - 福瑞达利润1.53亿元 同比下降17.31%[6] - 水羊股份利润1.23亿元 同比增长16.54%[6] - 逸仙电商亏损0.25亿元 亏损收窄[6] 头部企业战略调整 - 珀莱雅主品牌营收39.79亿元 同比下降0.08% 显示单品牌在国内市场接近百亿天花板[10][12] - 珀莱雅推出"双十战略" 目标未来10年进入全球化妆品行业前10 引入国际护肤行业背景高管 独家投资花知晓 重点布局海外市场[12] - 上美股份围绕6大品类进行高端 中高端 大众三个市场定位的多品牌布阵 推出聚光白和NAN beauty 筹备彩妆品牌单彩[14][15][16] - 上美股份子品牌newpage一页营收3.97亿元 同比增长146.50% 但主品牌韩束仍占81.40%营收[18] 高端化与多品类拓展 - 毛戈平核心彩妆业务营收14.22亿元 同比增长31.1% 奢华鱼子气垫和光感柔纱凝颜粉饼零售额均超2亿元[20] - 毛戈平拓展高端护肤和香氛香水业务 护肤营收10.87亿元 香氛营收0.11亿元[24] - 毛戈平寻求投资收购机会 瞄准高端定位品牌[22] 老牌企业内部调整 - 华熙生物总裁赵燕回归一线 重点梳理品牌定位和革新组织体系 润百颜聚焦修护 夸迪聚焦细胞级抗衰 米蓓尔专注细胞级修护 BM肌活专注细胞级免疫[25] - 华熙生物原料业务营收6.26亿元 同比下降0.58% 医疗终端业务营收6.73亿元 同比下降9.44%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营收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0%[27] - 上海家化完成定方向 明治理 提士气 清包袱四大核心任务 六神发力户外 玉泽升级皮肤屏障修护系列[28][29] 成分研发与产品创新 - 华熙生物研发费用2.31亿元 同比增长15.25% 贝泰妮研发费用1.19亿元 同比下降8.69% 上美股份研发费用1.03亿元 同比增长31.70%[37] - 麦角硫因因超强抗氧化能力受到行业关注 应用于护肤品和口服美容产品 雅诗兰黛 修丽可 倩碧等品牌已添加该成分[39] - 巨子生物将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延伸至增发护发和美白领域 华熙生物取得4项国产特殊化妆品许可证 包括润熙泉雪韵美白祛斑面霜[42] - 丸美生物凭借眼部抗衰领域口碑 丸美品牌营收同比增长34.36%[44] - 巨子生物推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液2.0 添加重组IV型胶原蛋白 可丽金升级胶原大膜王至3.0版本[46][47] 营销与渠道策略 - 品牌力重回企业关注重点 明星营销成为重点动作 珀莱雅官宣刘亦菲 易烊千玺 宋佳为代言人 引入果小作为CMO[51] - 薇诺娜官宣魏大勋 杨天真 蒋欣 张康乐为代言人 丸美官宣杨紫为全球品牌代言人 六神签约肖战[52][53] - 品牌从依靠头部达人转向KOC种草带货 采用"厦门帮"和"郑州帮"打法[57] - 企业着力搭建线上+线下 公域+私域 国内+海外渠道网络 水羊股份构建"水羊潮妆"和"水羊直供"私域平台 贝泰妮采用OMO深度私域运营模式[58][59] - 毛戈平全国专柜配备超3100名美妆顾问 注重线下体验感[60]
四代公子开直播带货,年入10亿腊味老字号冲刺美股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05 08:4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营收达1.34亿美元(约9.7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400.99万美元(约1.01亿元人民币)[2] - 2022年总营收1.31亿美元,较2021年1.34亿美元下降2.42%[3] - 腊肠产品2022年营收5343.74万美元,同比下降5.07%;腊肉产品营收1915.14万美元,同比下降17.54%[3] - 零食产品2022年营收3590.63万美元,同比增长4.29%;冷冻肉制品营收648.96万美元,同比增长58.32%[3] 业务构成与市场地位 - 腊味制品占总营收67.58%,其中腊肠占比40.86%、腊肉占比14.64%、其他腊制品占比12.08%[3] - 粤式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17.9%,居行业第二;整体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9.2%[8][15] - 拥有三大产品矩阵:传统腊味、"匠王"、"狂客"休闲零食品牌及冷冻食品[8] - 广东中山工厂拥有12条腊味生产线、6条零食生产线和2条冷冻食品线,2023年新增烘焙和包装生产线[8] 资本运作与上市计划 - 拟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WYHG",计划发行250万股ADS,发行价区间4-5美元[2] - 按发行价中值计算市值约1.55亿美元[2] - 上市筹备已超半年,2023年11月递交注册声明,2024年2月获中国证监会备案,3月向SEC提交招股书[8]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和渠道建设[8]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现由第四代传人王显韬管理[4] - 2009年打破传统经销模式,在"黄圃腊味一条街"开设首家直营店,一年内收回成本[4] - 2012年布局电商,开设天猫旗舰店,后拓展至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6] - 2016年推出休闲即食腊肠、自热米饭等新品,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6] 股权结构与治理 - CEO王婷枫持股26.96%,董事长王显韬持股16.71%[6] - 王显韬名下关联公司达17家,在公开场合更为活跃[6] 销售渠道分布 - 现有7家自营门店和72家零售网点[8] - 覆盖7个电商平台,但线上销售占比仅2%左右,线下渠道仍是主力[8]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粤式腌肉制品市场规模约50.22亿元人民币[15] - 行业前三名市场份额合计55.4%,其中第一名市场份额28.8%,公司以17.9%居第二[15] - 老字号企业近期集中寻求上市,如同仁堂医养集团拟赴港上市,宏济堂启动IPO辅导[10]
宜兴“第二曲线”的倔强与巧思
上海证券报· 2025-09-04 19:12
核心观点 - 宜兴市传统产业面临增长瓶颈 正通过产业升级和新兴业务拓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2][3] - 企业转型方式包括在传统主业基础上嫁接新业务以及二代接班带来的创新思维 [1][2] - 城市层面积极培育新能源 集成电路和生命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并取得显著成效 [2] 传统产业现状 - 陶瓷产业受限于大师传承和市场小众化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困难 [1] - 线缆行业产值庞大但存在同质化竞争 急需核心技术突破和高端化转型 [1] - 耐火材料企业通过自身优势开辟新能源市场蓝海 [1] 企业转型案例 - 中超控股在线缆主业外开设紫砂博物馆和紫砂汇 创新传承紫砂文化 [1] - 江苏国豪耐火从传统耐火材料延伸至新能源领域 持续拓宽业务版图 [1] - 拜富科技由95后新一代掌舵 强调快速捕捉行业外新需求的市场机会 [2] 新兴产业发展 - 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从2020年42.12亿元跃升至2024年311.62亿元 增长超7倍 [2] - 生命健康产业从2021年零起步 三年时间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2] - 新能源产业被列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获得重点培育 [2] 金融生态建设 - 宜兴金融生态位于江苏省前列 连续多年获评金融生态优秀县 [2] - 在全省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评选中拔得头筹 [2] 转型特点 - 企业转型并非抛弃传统根基 而是在深耕领域嫁接新业务 [1] - 二代接班为企业注入全球化视野和创新思维 完成从继承者到开拓者的转变 [2] - 城市发展兼顾传统文化根脉与产业根基 同时积极拥抱科技变革 [3]
跨界造车背后,一场被业绩增长与资本焦虑绑架的冒险
新浪财经· 2025-09-03 08:52
公司跨界造车战略背景 - 追觅科技官宣启动造车业务,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从智能清洁领域跨界进入汽车行业 [1] - 公司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计划将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核心技术迁移至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 [1][2] - 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2] - 全球化渠道被视为优势,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6000家线下门店,服务家庭超3000万,会员突破1100万 [2] 公司业务扩张与增长压力 - 2020年至2023年营收从20亿人民币跃升至150亿人民币,但清洁电器行业面临增长瓶颈 [4] - 2024年扫地机器人和洗地机渗透率仅5.5%和3.1%,远低于吸尘器的13.5%,国内扫地机器人销量从2021年579万台峰值降至2024年406万台 [4] - 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仅8%,排名第四,落后于石头科技的16% [4] - 通过内部孵化进入大家电、个护、新消费、无人机及低空经济市场,实施"无边界"扩张战略 [3] 技术迁移可行性分析 - 电动车核心技术壁垒已形成,需深度沉淀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6] - 电池占电动车成本40%,自研需投入至少5年及百亿级资金,且面临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专利壁垒 [6] - 汽车电机需满足高功率密度(4-6kW/kg)、宽转速范围(0-15000转)及高效散热要求,远超家电标准 [6] - 追觅20万转/分钟高速马达虽获认证,但汽车需持续高扭矩输出(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峰值扭矩1045N·m),其工业机器人电机仅10N·m [7] - 汽车电机需适应-40℃至150℃宽温域并通过IP67/IP6K9K防护认证,追觅家电马达缺乏车载耐久性测试验证 [8] - AI算法主要应用于家庭环境感知,与开放道路自动驾驶所需的复杂决策能力存在本质差异 [8] 行业竞争与资质挑战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2024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11.4%,但国内需求萎缩促使车企加大出口投入 [11] - 面临特斯拉Model 3降至25万元、比亚迪海外降价最高5.7万元人民币、小米SU7以"半价超跑"入局的价格战 [12] - 华为ADS 2.0、大疆车载等第三方方案普及,使L2+辅助驾驶能力不再专属头部车企 [13] - 宁德时代、比亚迪垂直整合全产业链,新品牌难以压低采购成本并保障供应链稳定性 [13] - 造车资质获取难度极高:国家已停止发放新资质,收购现有资质或寻求代工均面临政策及操作壁垒 [9][10] - 小米通过注销宝沃、转手工厂提升产能利用率,并于2024年7月才获得独立资质,追觅可能效仿华为轻资产代工模式 [9][10] 历史案例与风险参照 - 苹果"泰坦计划"投入上百亿美元,10年内历经四次负责人更替,最终于2024年2月终止 [14] - 戴森烧掉5亿英镑自有资金后于2019年放弃造车,因单车成本达15万英镑(约129万元人民币)难以商业化 [14] - 国内威马、高合、极越、恒驰等品牌因资金链断裂或经营不善退出市场 [15] - 家电企业智米仅通过合作赋能iCAR,石头科技首款车型极石01由北汽代工且市场表现平淡 [5] 资本与战略动机 - 最后一轮融资停留于2023年5月,估值约200亿人民币,已两年未获新资金注入 [5] - 消费电子行业遇冷,机构投资者盈利耐心阈值从3年缩短至18个月,造车被视为激活估值逻辑的"第二曲线" [5] - 跨界造车被质疑是业绩增长见顶后的应激反应,而非纯粹技术驱动 [4][5]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3:40
核心财务表现 - 蒙牛2025年上半年营收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减少31.03亿元;归母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 [1] - 伊利同期营收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滑4.39% [1] - 蒙牛液态奶收入321.9亿元(同比-11.2%),冰淇淋38.8亿元(+15.0%),奶粉16.8亿元(+2.5%),奶酪23.7亿元(+12.3%),其他业务14.5亿元(+16.9%) [1] - 伊利液体乳收入361.3亿元(-2.1%),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冷饮82.3亿元(+12.4%) [1] 行业市场环境 - 乳业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9.6%,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 [1] - 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 [5] - 奶牛养殖业近三年累计损失700亿元,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 [5] - 终端价格下降受消费力偏弱及非包装液态奶替代影响 [4] 成本与盈利结构 - 蒙牛毛利率41.7%,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伊利毛利率34.2%,提升0.6个百分点,均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 [6] - 蒙牛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同比减少7.1%;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减少8.4%,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18] - 蒙牛联营公司亏损影响利润,尤其是现代牧业 [21] 战略调整与新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7] - 蒙牛推进"一体两翼"战略,聚焦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 [11] - 蒙牛通过妙可蓝多占据奶酪市场最大份额,但该业务规模较小(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 [13] - 蒙牛拓展新兴渠道(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店)及B端供应(星巴克、霸王茶姬等) [9] 资产优化与资本运作 - 蒙牛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工厂,作价2.82亿新西兰元 [15] - 蒙牛维持派息比例并推进10亿元股份回购计划 [20] - 蒙牛股价报收14.95港元/股,总市值583.61亿港元,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回落 [22]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丨乳业财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3:33
核心观点 - 蒙牛乳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营收同比下降6.95%至415.67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37%至20.46亿元[1] - 乳制品行业面临需求收缩和价格下行压力 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9.6% 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1] - 伊利通过奶粉等第二曲线业务实现营收增长3.37%至619.33亿元 表现优于蒙牛[2][8] 财务表现 - 蒙牛各业务板块表现分化:液态奶营收321.9亿元(-11.2%) 冰淇淋38.8亿元(+15%) 奶粉16.8亿元(+2.5%) 奶酪23.7亿元(+12.3%) 其他业务14.5亿元(+16.9%)[1] - 伊利业务结构:液体乳361.3亿元(-2.1%) 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 冷饮82.3亿元(+12.4%)[2] - 毛利率改善:蒙牛毛利率41.7%(+1.5个百分点) 伊利毛利率34.2%(+0.6个百分点) 主要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7] 行业状况 - 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 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5] - 上游养殖业损失严重:2023-2025年累计损失700亿元 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6] - 价格下行原因:消费力不足导致基础品类偏好 原奶供大于求 现制茶饮等替代品冲击包装液态奶[4] 战略调整 - 蒙牛推进渠道拓展:强化线上网销商和线下经销商 加快下沉市场 深化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等新兴渠道合作[10] - B端业务拓展: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但议价能力受限[10][11] -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在核心乳制品业务基础上 向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11] 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表现突出: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65.78亿元(+14.3%) 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8] - 蒙牛奶酪业务优势:通过收购妙可蓝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13] - 资产优化: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奶粉工厂 获2.82亿新西兰元 持续推进私有化计划[14] 运营管理 - 蒙牛推行精细化运营:业务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7.1%) 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8.4%)[16] - 费用管控成效:销售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行政费用同比持平[16] - 股东回报措施:维持派息比例 推进第二轮股份回购 明年回购额度10亿元保持不变[18] 市场表现 - 蒙牛股价承压:报收14.95港元/股 总市值583.61亿港元 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下跌[19] - 净利润下滑因素:受原奶粉减值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影响[19]
中国中铁(601390):收入和利润有所承压,海外订单保持高增速
天风证券· 2025-09-02 06:1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6] 核心观点 - 收入和利润有所承压 25H1实现营业收入5125.02亿元同比-5.88% 实现归母净利润118.27亿元同比-17.17% [1] - 重点发展"第二曲线"新兴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中力量在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发力 [1] - 看好公司增长质量稳步提升 矿产资源板块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4] 财务表现 - 25H1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实现营收4362.46亿元同比-7.78% 其中铁路收入1415.14亿元同比+6.14% 公路收入692.65亿元同比-13.29% 市政收入2254.68亿元同比-13.23% [2] - 25H1设计咨询业务实现营收89.11亿元同比-0.60% [2] - 25H1装备制造业务实现营收137.53亿元同比+14.39% [2] - 25H1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营收156.14亿元同比+7.83% [2] - 25H1其他业务实现营收379.77亿元同比+5.48% 其中资源利用业务营收40.13亿元同比-0.84% [2] - 25H1毛利率为8.53%同比-0.31pct [3] - 25H1期间费用率为4.89%同比+0.08pct [3] - 25H1净利率为2.57%同比-0.31pct [3] - 25H1公司CFO净额为-796.30亿元同比多流出102.98亿元 [3] - 25H1收现比同比+0.36pct至88.47% 付现比同比+6.30pct至104.32% [3] 订单情况 - 25H1公司新签合同额11086.9亿元同比+2.8% [2] - 境内新签合同额9838.2亿元同比-1.2% [2] - 境外新签合同额1248.7亿元同比+51.6% [2] 矿产资源业务 - 25H1生产阴极铜148,789吨 钴金属2,830吨 钼金属7,103吨 铅金属5,069吨 锌金属12,774吨 银金属19吨 [2] - 25H1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归母净利润25.81亿元同比+27.52% [2] 盈利预测 - 预计25年归母净利润259亿元 26年272亿元 27年287亿元 [4] - 预计25年EPS 1.05元 26年1.10元 27年1.16元 [5] - 预计25年市盈率5.38倍 26年5.12倍 27年4.85倍 [5] - 预计25年市净率0.37倍 26年0.35倍 27年0.33倍 [5]
苹果、vivo、荣耀接连入局!手机厂商为何看好MR新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3:54
行业动态与厂商布局 - 多家手机厂商进军MR和AI眼镜领域,包括vivo推出MR头显、荣耀加紧研发、小米推出AI眼镜、华为和OPPO涉足AR/AI眼镜 [1] - vivo推出首款MR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重量仅398克为市场最轻,采用自然眼手交互设计,目前仅开放预约体验且未公布售价 [2] - vivo MR团队规模达500人,公司认为MR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未来将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2][3] - 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如领益智造、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瑞声科技等均已涉足机器人领域 [8] 市场表现与销售数据 - 苹果Vision Pro头显曾引发抢购,二手价格最高飙升至9万元/台,但随后因售价高和生态匮乏遇冷,官方起售价29999元 [3] - 截至2024年末苹果Vision Pro销量不足50万台未达预期,目前已停止该版本生产及二代产品研发 [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全渠道零售量30.7万台,同比增长17.6% [3] - 同期中国VR/MR设备市场零售量同比下降25.6%,从2024年上半年15.1万台降至11.2万台,延续2023年以来颓势 [3] - 2025年全球VR/MR销量预计560万台,2030年可能增长至1440万台 [5]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6896万部同比下降4%,结束连续六个季度增长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1.4亿台同比下降0.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6] - 小米集团将2025年手机销量目标修正为1.75亿部左右 [6] 技术挑战与发展瓶颈 - MR设备需具备轻便设计、高分辨率低延迟显示、强大计算续航能力、丰富应用生态、亲民价格和直观交互方式等特点 [4] - 行业预计成熟普及型MR产品还需5-10年时间,需等待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 [4] - 手机厂商发展MR具有供应链整合管理优势,以及生态构建和软硬件组合工艺经验积累 [4] - MR与机器人在感知、交互和智能控制方面关联度高,MR可为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和操作界面 [7] - 企业从MR切入机器人领域需突破高性能传感器和实时数据处理技术、低延迟通信与协同控制、AI算法成熟度、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安全可靠性标准等瓶颈 [7] - 具体技术瓶颈包括供应链从消费电子级跃迁到车规级可靠度、建立真实场景机器人数据集、补齐"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系统能力 [8] 战略动机与行业趋势 - 手机厂商押注MR是在原业务基础上顺势而为,旨在提前布局人机交互下半场机遇,同时反映行业增长焦虑 [1] - vivo强调布局MR不是追逐风口,而是顺势走出的下一步 [4] - 手机企业在光学显示等核心技术积累深厚,MR设备核心组件与手机技术高度相关可实现技术协同 [5] -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入局MR能拓展业务边界构建多终端生态 [5] - MR在教育、医疗、娱乐、工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6] - 手机厂商抢滩MR本质是"第二曲线"焦虑,硬件销量见顶且AR/VR与手机在芯片传感器供应链高度重叠 [6] - MR被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提前占位可锁定生态入口 [6]
万科全力以赴:有序推进改革化险 近两年盘活货值超700亿
中国经营报· 2025-08-23 14:37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营收1053亿元 销售金额691.1亿元 回款率超100% 通过销售回款 存量资产盘活 经营服务业务强化及大股东协同等多重举措稳步化解风险并探索新发展模式[1] 财务表现 - 合并报表新增融资和再融资249亿元 顺利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务偿还 2027年前无境外公开债到期[3] - 大股东累计提供近240亿元股东借款缓解流动性压力[3] - 房地产开发及相关资产经营业务收入844.4亿元 占比80.2% 扣除税金及附加前毛利率8.7% 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开发业务结算毛利率8.1% 扣除税金及附加后营业利润率4.6% 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3] - 经营服务类业务全口径收入284.2亿元 同比增长0.6%[12] 销售与交付 - 实现销售面积538.9万平方米 销售金额691.1亿元 在15个城市销售金额排名前三[5] - 按期保质完成超4.5万套房交付[3] - 2022年以来主动获取的70多个新项目已售部分毛利率水平在16%左右[7] 产品力建设 - 迭代"三好"住宅产品标准 首开项目均兑现投资承诺 多个存量盘活项目首开去化率达九成及以上[5] - 形成24项产品标准及约520项设计要求与技术措施 推进好房子标准落地[7] - 新产品线包括拾系 映象系 光年系等 受到客户广泛认可[7] 存量资源盘活 - 上半年通过存量盘活优化和新增产能近百亿元 盘活回款57.5亿元[1][8] - 近三年累计盘活项目64个 涉及可售货值约785亿元 累计实现新增销售超200亿元[1][8] - 通过商改住 规划条件优化 存量资源置换等多种方式推动难点项目解题[8] 投资策略 - 上半年新增6个项目 总规划计容建筑面积55.8万平方米 权益计容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 权益地价约13.4亿元 平均地价4528元/平方米[10] - 2022年以来所有新项目均纳入全周期投后管理 78个项目实现开盘销售 平均开盘周期6个月 投资兑现度85%[10] - 未结算的待开发项目 在建项目和存量土地合计建面超6000万平方米[11] 经营服务业务 - 万物云收入约181.4亿元 同比增长3.1% 利润约8.4亿元 同比增长5.4% 核心净利润约13.21亿元 同比增长10.8% 开发商关联业务收入占比降至6.5%[12] - 万物云在存量市场中新获取114个住宅服务项目 新签八大行业项目年饱和收入11.1亿元[12] - 租赁住宅业务营收18亿元 同比增长4.1% 新获取1.16万间房源 共运营管理27.3万间长租公寓 开业19.8万间 出租率93.3% 超13万间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13] - 商业业务营业收入41亿元 累计开业179个商业项目 建筑面积1034万平方米 出租率93.2%[13] - 物流仓储业务营收20.7亿元 同比增长6.7% 其中冷链收入10.7亿元 同比增长23% 高标库收入10亿元 同比下降6.5% 累计开业项目约150个 可租赁面积1045万平方米[14] 行业环境 - 房地产市场支持政策继续发力 围绕提振需求 优化供给 打造"好房子" 构建新模式等方面展开[4] - "好城市+好房子"支撑重点城市新房市场整体保持平稳 城市分化态势延续[4] - 以产品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4] 战略合作与创新 - 与大股东深铁集团加强融合发展 在长租公寓领域开展战略合作[15] - 上线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为商家配送货"试点合作[15] - 加快经营性不动产资产证券化通路建设 中金印力消费REIT底层资产杭州西溪印象城客流同比增长超5% 出租率达98.9%[13] - 成立万新金石(厦门)住房租赁基金 推动业务由重变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