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阳光电源(300274)
icon
搜索文档
阳光电源股价翻倍狂涨!高管突然“踩刹车”:提前终止减持
格隆汇APP· 2025-09-28 06:54
公司高管减持计划变动 - 阳光电源四位高管(副董事长兼高级副总裁顾亦磊、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吴家貌、副总裁邓德军、副总裁汪雷)提前终止股份减持计划,原计划减持不超过42.49万股(占总股本0.0207%)[1][2] - 高管当前持股情况:顾亦磊持股70万股(占比0.0341%)、吴家貌持股57.75万股(占比0.0281%)、邓德军持股55.96万股(占比0.0273%)、汪雷持股7.28万股(占比0.0035%),合计持股约190.99万股(占比0.093%)[5][6] - 终止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但后续将择机提交新减持计划且规模不超原计划[6] 股价表现与业绩 - 自7月11日披露减持计划至9月26日,公司股价实现翻倍上涨[1][7] - 9月5日因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30%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明确无未披露重大信息[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毛利率从32.4%提升至34.4%,并推出每10股派现9.5元的分红方案(合计派现约19.5亿元)[10] - 公司于8月26日披露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计划[10] 行业政策与前景 - 光伏设备板块自4月9日至9月26日累计涨幅接近40%[10] - 政策层面: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明确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风电及太阳能装机容量达2020年6倍以上(力争超36亿千瓦)[12] - 国家能源局提出以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专项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新能源向多能综合利用转变[12] - 行业供需结构趋于均衡,头部企业通过减产、优化产能和技术优势引领复苏,光伏玻璃行业至暗时刻正在过去[12]
研报掘金丨华鑫证券:首予阳光电源“买入”评级,业绩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提升
格隆汇APP· 2025-09-28 04:0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77.3亿元 同比增长56% [1] - 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收入153亿元 同比增长17% [1] - 储能系统收入178亿元 同比增长128% [1] 盈利能力 - 光伏逆变器业务毛利率35.74% 同比下降1.88个百分点 [1] - 储能系统毛利率39.92% 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 [1] 业务发展 - 成立AIDC事业部重点瞄准海外市场 [1] - 具备提供绿电一揽子解决方案优势 [1] - 储能业务快速增长并积极布局AIDC电源领域 [1] 行业机遇 - 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快速建设导致全球数据中心能源趋紧 [1] - AIDC业务未来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1]
华鑫证券:首予阳光电源“买入”评级,业绩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提升
新浪财经· 2025-09-28 04:0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7.3亿元 同比增长56% [1] - 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收入153亿元 同比增长17% [1] - 储能系统收入178亿元 同比增长128% [1] 盈利能力 - 光伏逆变器业务毛利率35.74% 同比下降1.88个百分点 [1] - 储能系统毛利率39.92% 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 [1] 业务发展 - 成立AIDC事业部重点瞄准海外市场 [1] - 具备提供绿电一揽子解决方案优势 [1] - 储能业务快速增长并积极布局AIDC电源领域 [1] 行业机遇 - 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快速建设导致全球数据中心能源趋紧 [1] - AIDC业务未来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1]
阳光电源部分董事、高管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北京商报· 2025-09-28 03:18
公司高管减持计划变更 - 阳光电源部分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原定股份减持计划提前终止 原计划减持不超过42.49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0.0207% [1] - 减持计划于7月11日披露 原定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在十五个交易日后3个月内实施 涉及副董事长顾亦磊、董事吴家貌及副总裁邓德军、汪雷四人 [1] - 终止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 相关人员尚未实施减持 未来将择机提交新减持计划且数量不超过原定规模 [1]
两个月市值上涨1800亿,阳光电源高管提前终止减持
新浪财经· 2025-09-28 01:37
公司高管减持计划终止 - 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 董事吴家貌 副总裁邓德军和汪雷原计划于8月4日至11月3日期间减持合计42.49万股(占总股本0.0207%)[1] - 截至9月26日公告披露日相关人员未实施减持并决定提前终止计划 终止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2] - 根据证券法第四十四条 上市公司高管及大股东在六个月内进行反向交易所得收益需归还公司[3] 股价与市值表现 - 公司股价从8月1日72元持续上涨至9月26日157.5元 累计涨幅达118.75%[6] - 市值由8月初约1500亿元增至近期约3300亿元 增长约1800亿元[6] - 四位高管合计持有190.99万股(占总股本0.093%)其中顾亦磊持70万股(0.0341%)吴家貌持57.75万股(0.0281%)[6] 业务发展与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7] - 储能业务营收首次超越逆变器业务 海外营收首次超过中国大陆营收[7] - 公司为全球第二大储能集成企业 成立AIDC事业部瞄准海外智算中心市场[7] 战略规划与市场展望 - 预计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 乐观估计30%[8] - 上半年储能发货量接近去年全年 全年预计维持40-50GWh目标[8] - 公司拟发行H股推进港股上市 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和拓展融资渠道[8]
300274突发,四高管提前终止减持
第一财经· 2025-09-27 22:34
高管减持计划变动 - 四位高管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涉及股份不超过424,900股[1] - 提前终止减持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 四位高管职位均为副总裁级别以上[2] - 按9月26日收盘价157.50元/股计算 终止减持股票价值不超过6692万元[2] 高管持股情况 - 四位高管合计直接持股1,909,851股 占公司总股本0.0930%[3] - 副董事长顾亦磊持股700,000股占比0.0341% 为四人中最高[3] - 副总裁汪霊持股72,800股占比0.0035% 为四人中最低[3] 股价表现 - 减持预披露公告后股价开启上升通道 近一个月内刷新上市以来新高[4] - 从7月11日预披露减持至提前终止期间 股价接近翻番增长93.49%[5] - 预披露前一年股价在61元/股至76.16元/股区间波动 7月11日收盘价81.40元/股[3] 历史股价波动 - 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受双碳政策利好 三年内股价涨幅超过20倍[7] - 2022年至2023年因预期及估值过高、业绩暴雷等因素 股价持续大跌[7] 减持计划细节 - 原减持计划时间为2025年8月4日至11月3日 计划减持比例占公司总股本0.0207%[3] - 减持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 目前四位高管尚未实施减持一股未减[3][6]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但存在应收账款周转风险[6] - 面临毛利率降低风险及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6] - 目前市值超3000亿元 为A股光储板块市值第一[4]
300274突发!四高管提前终止减持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7 15:37
高管减持计划变动 - 阳光电源四位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涉及不超过424900股 按9月26日收盘价157.50元/股计算 价值不超过6692万元 [2] - 提前终止减持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 涉及高管包括副董事长兼高级副总裁顾亦磊 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吴家貌 副总裁邓德军和副总裁汪雷 [2] - 四位高管合计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909851股 占总股本比例0.0930% 其中顾亦磊持股700000股(0.0341%) 吴家貌持股577500股(0.0281%) 邓德军持股559551股(0.0273%) 汪雷持股72800股(0.0035%) [3] 股价表现与历史波动 - 从7月11日预披露减持至宣布提前终止期间 公司股价接近翻番 涨幅达93.49% [4] - 减持计划原定于2025年8月4日至11月3日实施 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0.0207% 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 [3][4] - 公司曾经历显著股价波动 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受双碳目标及光伏平价上网影响 三年涨幅超20倍 2022年至2023年因预期及估值过高、业绩暴雷等因素持续大跌 [5] 公司经营状况 - 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周转风险、毛利率降低风险及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 [4] - 公司近期股价刷新2011年上市以来新高 成为A股光储板块市值第一 在减持公告发布后开启上升通道 [4]
300274突发!四高管提前终止减持
第一财经· 2025-09-27 15:27
公司高管减持计划变动 - 阳光电源四位高管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共涉及不超过424,900股[3] - 按9月26日收盘价157.50元/股计算 终止减持股票价值不超过6,692万元[3] - 提前终止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 涉及高管包括副董事长及三位副总裁[3] 高管持股情况 - 四位高管合计持有1,909,851股 占公司总股本0.0930%[4] - 顾亦磊持股700,000股(0.0341%) 吴家貌持股577,500股(0.0281%) 邓德军持股559,551股(0.0273%) 汪雷持股72,800股(0.0035%)[4] 股价表现与减持计划时间线 - 减持计划最初于7月11日预披露 计划在2025年8月4日至11月3日期间减持[4] - 预披露时股价区间为61-76.16元/股 7月11日收盘价为81.40元/股[4] - 公告后股价开启上升通道 近一个月刷新上市以来新高[5] - 从预披露减持到提前终止期间 股价涨幅达93.49%接近翻番[6] 历史股价波动 - 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受双碳政策推动 三年股价涨幅超20倍[7] - 2022年至2023年因估值过高及业绩暴雷等因素 股价持续大跌[7] 公司经营风险 - 销售规模增长伴随应收账款周转风险[7] - 存在毛利率降低风险及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7]
为“避免短线交易”,阳光电源四高管提前终止减持,股价已翻番
第一财经· 2025-09-27 15:19
高管减持计划变更 - 公司四位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共涉及不超过424,900股[1] - 提前终止减持原因为避免短线交易 四位高管分别为副董事长兼高级副总裁顾亦磊 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吴家貌 副总裁邓德军和副总裁汪雷[2] - 按9月26日收盘价157.50元/股计算 被终止减持股票价值不超过6,692万元[2] 高管持股情况 - 四位高管合计直接持有公司1,909,851股 占总股本比例0.0930%[3] - 顾亦磊持股700,000股(0.0341%) 吴家貌持股577,500股(0.0281%) 邓德军持股559,551股(0.0273%) 汪雷持股72,800股(0.0035%)[3] 减持计划历史 - 减持计划最早于7月11日预披露 原定2025年8月4日至11月3日期间实施 计划减持占总股本0.0207%的股份[3] - 原减持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 预披露时公司股价在61元/股至76.16元/股区间波动[3] 股价表现 - 发布减持公告后公司股价开启上升通道 近一个月内刷新2011年上市以来新高[4] - 从预披露减持到宣布提前终止期间 公司股价接近翻番 涨幅达93.49%[5] - 公司目前成为A股光储板块市值第一 市值超过3,000亿元[1] 历史股价波动 - 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受双碳目标及光伏平价上网利好影响 公司三年内股价涨幅超过20倍[7] - 2022年至2023年因预期及估值过高以及业绩暴雷等因素 公司股价持续大跌[7] 经营风险提示 - 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周转风险 毛利率降低风险以及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风险[6]
这一概念火了!光伏企业大动作,光储融合能否助行业穿越周期?
搜狐财经· 2025-09-27 11:45
核心观点 - 光储融合成为光伏行业企业标配 助力企业逆势增长并打造新增长曲线 行业竞争加剧但储能需求刚性增长 [1][3][4][9][10] 行业动态 - 隆基绿能参股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接触收购储能企业 但尚未形成明确决策 [3] - 阿特斯储能系统在手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 预计全年出货量7-9GWh 三季度出货2.1-2.3GWh [4] - 晶科能源推进全年6GWh储能出货目标及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全球化部署 [4] - 天合光能储能订单规模超10GWh 海外占比高 近期签订2.48GWh销售合同 含1GWh海外构网型系统订单 [4] - 8月中国储能系统/EPC招标采购量达69.4GWh 创单月纪录 [10] 企业表现 - 阳光电源上半年营收435亿元(同比增40%) 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增56%) 市值突破3000亿元 [1][9] - 阿特斯上半年交付储能系统3.1GWh 二季度交付2.2GWh(环比增超140%) 成为盈利企业之一 [9] - 天合光能通过全栈技术能力与场景化解决方案提升光储融合项目收益率 [9] 驱动因素 - 政策推动峰谷电价差扩大:136号文要求适当放宽现货市场限价 增强光伏配储经济性 [6][10] - 绿电自发自用政策要求:新能源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比不低于60% 总用电量占比不低于30% 2030年新项目不低于35% [6][7] - 湖北省要求工商业屋顶光伏自发自用电量原则上不低于50% [7] - 美国储能补贴政策2033年退坡 欧洲大储和工商储需求良性竞争 澳洲2026年需求预计10GWh [11] 技术优势 - 光伏企业涉足储能具备客户群体重合、需求场景强绑定、技术基础重叠(功率变换系统)三大优势 [5] - 构网型系统、耐高温、长循环等技术满足区域特殊需求 [8] - 储能解决光伏消纳和电网稳定性问题 光储协同成为能源转型必然选择 [5][7] 市场趋势 - 储能从政策配套转向市场化交易 经济性主导取代强制配储 [8][10] - 全球储能复合增长率保守估计20% 乐观估计30% [11] - 企业拓展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运营、电力市场交易等延伸业务对冲周期风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