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688599)

搜索文档
光伏三季度“减产令”升级,开工率环降10%
第一财经· 2025-07-29 07:23
行业动态 - 光伏行业协会会议主题聚焦"限产保价",三季度预计开工比例环比降低10%-15% [2] - 针对"低于成本销售"的严控政策落地,第三方专项审计组将全面审计低价销售行为 [2] - 行业面临供需失衡、价格波动、业绩亏损压力,阶段性过剩产能亟待出清 [2] 企业业绩 - A股光伏主产业链21家上市公司中18家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 [2] - 通威股份亏损26.1亿元,TCL中环和隆基绿能均亏损近20亿元 [2] - 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三家组件商亏损均超10亿元 [2] 价格走势 - 光伏产业链价格维持弱势运行,6月16日当周价格小幅下跌 [4] - 183N硅片价格下探至0.9-0.91元区间,市场报价出现0.88元 [4] - 183N、210N电池片均价分别下滑至每瓦0.24元和0.255元 [4] 多晶硅市场 - 多晶硅签单数量较少,价格再度下滑,一线大厂接近无法成交 [5] - 下游硅片售价急速下跌导致原料价格预期下调,企业压价严重 [5] - 硅料企业产能置换展开,短期内产量增加,减产幅度不及预期 [5] - 11家在产多晶硅企业基本全部降负荷运作 [5] 政策与措施 - 行业协会确定组件最低限价标准、提升技术标准,打击恶性竞争 [2] - 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行业自律和反内卷,强调2025年综合整治目标 [3]
光伏支架“小巨人”,天合光能“小伙伴”今日申购丨打新早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02:08
公司概况 - 酉立智能(920007 BJ)于7月29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开放申购,专注于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 - 公司主营产品包括光伏支架主体支撑扭矩管(TTU)、光伏支架轴承组件(BHA)、光伏组件安装结构件(URA)、檩条(RAIL)等,这些产品组装后形成光伏电站的"骨骼"——光伏支架系统[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制管类和冲压类光伏支架零部件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9 64%、99 73%和99 84%[3] 财务与估值 - 公司发行价为10 08元/股,发行市盈率11 29倍,低于行业市盈率28 52倍[2] - 可比公司市盈率分别为:章节股份76 43倍、振江股份35 93倍、中信博18 87倍[2] - 2021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具体数据未明确披露但图表显示增速在100%-200%区间[2] 募资用途 - 拟投入募集资金2 7亿元,其中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占比56 07%(1 51亿元)[2]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占比7 29%(0 20亿元),智能化改造及扩建项目占比10 71%(0 2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占比25 94%(0 70亿元)[2] 客户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跟踪支架龙头企业Nextracker(连续9年出货量全球第一)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之一[4] - 其他主要客户包括Optimum Tracker、Gonvarri Industries(2023年跟踪支架出货量全球第八)、天合光能(全球第六)、安泰新能源(全球第十二)[4] - 2023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拥有61项专利授权[3] 公司治理 - 2022-2024年期间存在个人卡收付款、转贷、资金占用、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融资等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公司解释为有限公司阶段管理制度不完善所致[4] - 实际控制人李涛、李开林及朱红合计控制公司81 49%的表决权,发行后仍保持较高控制权[5]
李强总理出席,宁德时代、中芯国际、天合光能、金风科技......等齐聚
DT新材料· 2025-07-28 15:28
中欧企业家座谈会 - 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中欧企业家座谈会,近60位中欧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出席,中方企业代表包括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宁德时代、金风科技、明阳集团、天合光能、京东、科大讯飞、中芯国际、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高管 [1] - 李强强调合作是中欧双方唯一正确选择,中国与欧洲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在能源转型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尤其在光伏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龙头,具备技术、产能和成本优势 [1] - 中国光伏企业通过欧洲市场合作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并提升技术品牌影响力,欧洲则可获得优质低价光伏产品加速能源转型 [1] 新能源材料与设备 - 碳材料涵盖石墨、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等12类基础材料,制品包括电极、导电添加剂、双极板等5类应用产品 [3] - 生产设备涉及炭化活化设备、气相沉积设备、包覆设备等15类专用设备,分析仪器包含电化学工作站、比表面积分析仪、TEM等9类检测工具 [3] 能源技术展会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主题覆盖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领域 [4]
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加速,价格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华西证券· 2025-07-27 12: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推荐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人形机器人 - 国内外科技巨头入局,产业化提速,AI突破和政策推动下,看好板块整体β行情 [14] - 产业链上,关注T链、国产链、Figure&英伟达链等进展;重点环节看好灵巧手、轻量化、外骨骼发展 [15] - 发展将为零部件制造商提供新市场,技术同源企业有望受益,看好各产业链增量机遇 [17]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新车型、新技术助力发展,海外电动化、储能、消费电子推动锂电需求扩大,产业链向好 [20] - 看好新技术、自身具备α优势、新应用、量/价/利、二线电池厂、全球化、补能、两轮车、热泵等投资逻辑 [20][21][22] 新能源 光伏 - 关注库存和产能去化拐点机遇,具备成长+周期属性,看好新技术下结构性机遇、BC等新技术落地、优质区域布局企业,重视欧洲户储/工商储需求复苏 [30][31][36] 风电 - 国内和海外海风成长空间大,看好海风管桩海缆、风机、风电零部件等环节 [48][49][54] 储能 - 关注欧洲储能复苏机遇,户储去库尾声,工商储有望步入增长快车道 [56] 电力设备&AIDC - 看好特高压建设、配网智能化建设、电力设备出海、AI电气设备等投资主线,重视AIDC高功耗带来的液冷需求提升 [5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观点 人形机器人 - 宇树发布Unitree R1智能伙伴,特斯拉预计年底推出Optimus 3.0,字节跳动发布通用机器人模型GR - 3 [14] 新能源汽车 - 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有相关发展规划 [18] 新能源 - 价格法修正草案治理“内卷式”竞争,光伏行业有望回归有序竞争,硅料等价格上涨有望传导,江苏海风项目推进 [26][27][28] 电力设备&AIDC - 谷歌上调全年资本开支,AIDC产业链受益,看好大功率柴发、高功率密度服务器电源、液冷系统及零部件需求 [8] 行业数据跟踪 新能源汽车 - 锂电池材料价格方面,钴价涨跌不一,碳酸锂等部分材料价格上涨,部分维持稳定,高端人造负极价格下跌,电解液价格下跌、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 [60][63][64][65][67] - 产业链数据,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上升,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上升,1 - 5月充电桩新增数量同比增加 [70][74][76][80] 新能源 - 光伏产品价格,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价格环比上涨,部分组件价格环比持平 [85][86][87][88] - 组件出口,2025年6月电池组件出口金额同比下降 [92] - 逆变器出口,2025年6月逆变器出口金额同比下降0.1%,1 - 6月累计出口金额同比增长 [96] - 光伏新增装机量,2025年6月同比下降,1 - 6月累计装机量同比增长 [98] - 风电新增装机量,2025年6月同比减少,1 - 6月累计装机量同比增长 [99]
宋志平在光伏行业大会上“反内卷”讲话全文:商场不是战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经济观察报· 2025-07-25 11:50
行业反内卷策略 - 从竞争到竞合,加强行业自律,区分良性竞争(技术、质量、服务、品牌)与恶性竞争(低于成本价格)[5][6] - 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需建立健康生态,水泥行业通过整合与协同实现十余年盈利[9][10] - 行业协会需强化自律管理,大企业带头遵守行规,避免价格破坏行为[11] 产能与集中度优化 - 电解铝行业通过设定4500万吨产能天花板,产能利用率达95%,连续8年盈利上升[13][14] - 提高行业集中度,借鉴美国钢铁、石油行业整合经验,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并购重组[16][17] - 日本水泥行业将23家厂重组为3家并等比例减产,维持价格稳定在100美元/吨(中国为50美元)[17][18][19] 产量与产能调控 - 光伏组件产能1200GW远超全球年需求600GW,需限产稳价并逐步去产能[22][23] - 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北方采暖季停产3个月)实现产销平衡,利润从200亿增至1500亿元[26][28] - 警惕限产后扩产冲动,需同步推进去产量与去产能[29][30] 经营理念转型 - 利润公式(销量×价格-成本)中,价格对利润影响是销量的10倍,需避免盲目降价[31][39] - 企业过度追求出货量第一,忽视利润与质量,定价权应交由管理层而非销售员[33][36][40] - 北新建材以"质量向上、价格中上、服务至上"理念维持70%市占率及16%净利率[40] 创新与价值提升 - "四化"创新路径:差异化(如隆基绿能从多晶硅转向单晶硅)、细分化(阳光电源深耕逆变器及储能)、高端化(户用光伏溢价50%-150%)、品牌化(中国品牌占全球光伏85%)[42][43][44][45] - 高端品牌应避免价格战,通过技术和服务获取溢价,参考"施正荣曲线"提升附加值[45][46]
储能窗口期!宁德、天合等多企参加中欧企业家座谈会
行家说储能· 2025-07-25 11:25
中欧合作与储能发展 - 中欧双方强调在服务贸易、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第三方合作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1] - 储能成为中欧能源合作的关键领域,中方企业代表中储能及新能源企业占多数 [3] - 欧盟计划2025年推出《欧洲电网一揽子计划》及《储能行动计划》,目标建立统一储能收益机制 [8] 欧洲储能市场前景 - 2024年欧洲新增电池储能装机21.9GWh,同比增长15%,预计2025年达29.7GWh(+36%) [9] - 欧盟计划2030年将电池储能容量增加10倍,当前容量仅50GWh [10] - 欧盟委员会主席明确反对与中国"脱钩",支持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 [6] 中国企业欧洲布局 三峡集团 - 2024年储能营收129亿元(+26.6%),系统出货量5.3GWh,覆盖欧洲及中东 [15] - 欧洲子公司通过并购与绿地开发双战略拓展氢能、储能业务 [16] 宁德时代 - 欧洲三工厂总投资132亿欧元(匈牙利74亿、德国18亿、西班牙40亿),重点布局储能产线 [17] - 预测2030年欧洲储能电池出货量160GWh,动力电池918GWh [18] 天合光能 - 获东欧30MW/60MWh储能订单,计划未来2-3年部署超GWh容量 [19] - 2025年目标出货量8-10GWh(+100%),海外签单量已超5GWh [20] 金风科技 - 德国市场通过VDE4110-4130三类并网认证,推出GoldStack 2.0 Pro液冷系统 [22][23] - 全球服务网络覆盖6大洲,提供24小时技术支持 [23] 正泰集团 - 波兰展推出1.6MW/3.3MWh工商业储能系统,与德、西客户签战略协议 [25] - 土耳其项目供给125kW/261kWh工商业储能系统 [26] 明阳集团 - 全球新能源交付量超131GW,自主研发PCS、EMS、BMS设备 [27] - 首套35kV 50MW/100MWh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在内蒙古下线 [28] - 与英国章鱼能源探讨欧洲风光储智慧能源系统合作 [29] 行业动态 - 中国储能企业集体加码欧洲市场,包括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华为等12家头部企业 [12] - 储能技术成为新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重点,聚焦光储融合与构网技术应用 [11][19]
一图看懂科创民企策略指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5 11:14
指数化投资趋势 - 近年来指数体系快速完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指数化投资趋势加速形成 [8] - 上交所投教联合中国基金报、中证指数公司推出"一图看懂指数化投资"系列投教栏目,提供专业解读 [8] 科创板民营企业概况 - 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3478只,占比近三分之二,科创板民企422只,占比超七成 [10] - 截至2025年6月底,科创板民企总市值3.5万亿元(占科创板58.2%),营收总额0.9万亿元(占68.0%)[10][11] - 2024年科创板民企研发投入近800亿元,研发强度8.9%,战略新兴产业研发强度突破16% [12] 上证科创板民营企业50策略指数 - 2025年7月23日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推出该指数,优选50只研发投入强、盈利能力高的科创板民企证券 [13][14] - 样本筛选标准:剔除ST/*ST证券后,按日均市值前5名优先入选,剩余按研发支出+盈利质量(公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总资产)综合排名 [15][16] 指数样本特征 - 样本总市值23亿至2314亿元,平均数256亿元、中位数106亿元,覆盖科创板总市值的18% [21] - 市值分布:100亿以下占比最高(30只),1000亿以上仅1只 [19][20] - 行业集中度:新一代信息技术(55.2%)、生物医药(23.6%)、高端装备(9.9%)[23][24] - 研发强度:样本合计研发支出占科创板民企39.2%,平均研发占比37.4%,中位数21.4%(远超A股整体4.3%)[25] 指数成分股 - 前十大权重股集中度60.6%,前五大占41.7%(联影医疗、金山办公、寒武纪各占10%)[27] - 行业分布:信息技术(联影医疗、寒武纪等)、生物医药(百利天恒)、新能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27]
李强出席中欧企业家座谈会!宁德时代/天合/金风/明阳/正泰等巨头齐聚座谈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7-25 03:27
中欧企业家座谈会 - 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出席中欧企业家座谈会 近60位中欧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参与[1] - 中方参会企业代表包括宁德时代 天合光能 金风科技 明阳集团 正泰集团 京东 科大讯飞 中芯国际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龙头企业[2] 中欧经贸合作战略意义 - 中欧建交50年历程显示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双边贸易额和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双方企业民众均获益[4] - 当前国际经贸秩序受冲击背景下 中欧合作战略意义凸显 持续扩大贸易投资可增强经济韧性和活力[4] - 面对保护主义上升 中欧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 将为全球经济化和产供链稳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4] 重点合作领域 - 中欧可发挥经济互补优势 聚焦服务贸易 科技创新 绿色经济 第三方合作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4] - 双方企业应深化产业投资 联合研发 市场拓展合作 中国将持续扩大开放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5] - 欧盟明确表示无意与中国"脱钩" 欢迎中国企业赴欧投资 将提供公平营商环境[5] 绿色能源合作 - 发布《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强调绿色伙伴关系是重要组成部分[6] - 加快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 促进绿色技术产品流动 使发展中国家也能受益[6] - 欧盟是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战略要地 宁德时代2024年通过罗尔斯罗伊斯合作进入欧盟英国市场[7] - 宁德时代2025年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9MWh储能系统 产品已应用于全球1700多个项目[7] - 天合光能在欧洲光伏及储能项目达较高规模 与Power Electronics合作突破转型瓶颈[7] - 天合储能产品覆盖全球六大市场 累计出货10GWh 其中欧洲市场超2GWh[7] 行业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规模同比飙涨近3倍[8] - 工商业储能盈利难度升级 最大峰谷价差下降9% 江苏收益近腰斩[8]
5单连发!海外储能订单持续起势?
行家说储能· 2025-07-23 12:16
天合光能储能业务进展 - 公司近期公布5个储能订单,总规模达2.38GWh,包括南亚1.7GWh储能电站、澳大利亚500MWh项目及立陶宛三个30MW/60MWh项目(总90MW/180MWh)[3] - 南亚项目为当地最大储能项目之一,与澳大利亚项目均采用Elementa金刚系列储能系统[5] - 截至2025年7月,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在建大型储能项目总规模突破2.4GWh[6] - 立陶宛项目计划2025年12月交付,2026年中期投运,未来2-3年将在东欧部署超GWh容量[7] - 立陶宛政府批准3700万欧元补助计划,对15MW-150MW项目提供30%资金支持,公司订单符合条件[8][9] 亚太储能市场动态 - 亚太储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50多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160亿美元,澳大利亚、南亚等地涌现超500MWh至1GWh级别项目[7] - 立陶宛计划2028年实现1.5GW/4.4GWh储能规模[9] - 日本政府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目标从36-38%上调至40-50%,并推出BESS补贴计划[14] - 日本储能市场规模2024年为15.1GW,预计2033年达29.4GW[15] Fluence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与日本ENERES合作,将Fluence Mosaic优化方案集成至DERMS系统,计划年底完成技术整合并启动首个项目[10][12] - 此次合作是继澳大利亚300MW/600MWh项目后又一跨国动作,也是东京办事处设立后的重要进展[13] - 公司瞄准日本GWh级储能市场增长潜力,本土企业如松下、日立等仍占主导地位[14][15] 行业技术应用 - 天合光能在立陶宛项目采用与EPC公司Stiemo合作的部署模式[7] - Fluence通过集成解决方案提升电池储能盈利能力和交易效率[12] 区域市场政策 - 立陶宛能源存储补助计划覆盖15MW-150MW项目[8] - 日本政策推动储能市场重塑,为内外资企业创造新机遇[14]
品牌价值榜单见证科创板六年:合计品牌价值年复合增长率超6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12:29
科创板开市6周年概况 - 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9家,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1] - 科创板品牌价值研究依托《2025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蓝皮书》展开,该蓝皮书已连续发布6年 [1] 科创板上榜企业品牌价值TOP10 - 传音控股以668.12亿元品牌价值居首,超过第二名至第四名总和 [2][3] - 晶科能源(219.15亿元)、天合光能(168.87亿元)分列二、三位 [3] - 前十名企业品牌价值均超百亿元,覆盖通信、电子、装备等行业 [2][3] 科创板品牌价值增长趋势 - 科创板上榜企业合计品牌价值从2020年382.60亿元增至2025年4429.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3.20% [4] - 增速远超蓝皮书3000家上榜企业整体增速(9.31%) [4] - 上榜企业数量从2020年22家增至2025年161家,占比从不足1%提升至5.37% [5] 行业分布特征 - 电子、装备、通信、医药行业合计品牌价值3963.81亿元,占比89.49% [9] - 电子行业品牌价值持续增长,54家企业上榜 [9][11] - 装备行业2024年达峰值1557.55亿元后回落 [9] - 通信与医药行业呈现波动 [9] - 电子、装备、医药、互联网行业上榜企业合计149家,占比92.55% [9][10] 地区分布特征 - 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地合计品牌价值3367.33亿元,占比76.02% [12] - 广东以942.35亿元居首 [12][14] - 上海(726.76亿元)、北京(697.28亿元)紧随其后 [14] - 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上榜企业数量增长显著,五强地区合计116家,占比72.0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