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杭州银行(600926)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转债存量“缩编”机构底仓资产如何腾挪
中国证券报· 2025-07-08 20:50
银行转债市场动态 - 年初以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带动多只银行转债加速转股并摘牌,如杭银转债7月7日摘牌,南银转债将于7月18日摘牌 [1] - 中信证券测算今年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完成转股,叠加发行节奏放缓,市场整体规模将缩量 [2] - 截至7月8日可转债总存量为6646.47亿元,较年初减少689.75亿元,天风证券预计下半年规模或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3] 银行转债退场影响 - 银行转债转股有助于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降低资本补充压力,支撑风险资产投放 [2] - 相较于增发、配股等传统方式,可转债转股操作成本较低,性价比高 [2] - 银行转债退出加剧可转债市场供需缺口,提升存量银行转债投资价值,影响机构配置策略 [3] 机构配置情况 - 可转债因"债底保护+股票期权"特点成为资管机构重要配置品种,提升投资组合收益表现 [3] - 某银行系险企可转债仓位中银行转债占比近40% [4] - 某信托公司可转债投资占比30%-70%,银行转债占其可转债投资比例8%-12% [4] - 某股份行理财公司配置可转债规模约40亿元,占比0.4% [5] - 某公募基金"固收+"产品可转债仓位占28% [5] 替代资产探索 - 银行转债缩量后,机构关注转债ETF、生猪光伏大盘转债、公共事业建筑建材等低波稳健品种 [6] - 部分机构考虑增加REITs和行业主题ETF配置 [6] - 低价债性转债(价格115元以下)可能成为替代选择 [6] 市场供需展望 - 供给端持续收缩,需求端显著扩张,供需矛盾加剧或促使可转债估值易上难下 [7] - 机构在资产荒背景下不会轻易减仓,等待估值上行机会 [7] - 股性转债在股市向好时可能迎来"正股上涨+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7]
杭州银行“吃下”380万元罚单 贷款问题成罚款“重灾区”
贝壳财经· 2025-07-08 03:31
杭州银行被罚事件 - 杭州银行因7项主要违法违规行为被上海金融监管局处以380万元罚款 [1] - 违规行为集中在信贷领域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违规 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违规 个人贷款管理违规 票据贴现业务违规 信用证业务违规 [3] - 公司存在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行高级管理人员职责的问题 [3] 信贷监管趋势 - 2024年金融监管部门颁布《流动性资金贷款管理办法》明确贷前 贷中 贷后管理要求 [4] - 2023年发布《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加强个人贷款业务审慎经营 [5] - 监管处罚呈现"双罚"常态化特点 既罚机构又罚责任人 [8] 杭州银行资产质量 - 2024年个人贷款不良率0.77% 较2023年上升0.18个百分点 [6] - 房地产行业贷款不良率达6.65% 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 [6] - 批发零售业 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不良率也有所升高 [6] 相关人员处罚 - 7名责任人因不同信贷违规行为被警告 其中6人另被罚款5万元 [8] - 涉及岗位包括小微金融部总经理助理 支行行长 交易银行部总经理等 [8] - 处罚区分管理责任 直接责任和经办责任 [8]
杭州银行: 杭州银行关于“杭银转债”赎回结果暨股份变动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7 16:13
赎回条款触发及执行情况 - 公司股票自2025年4月29日至5月26日期间有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1.35元/股的130%(即14.76元/股),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 [1] - 公司决定行使提前赎回权,对赎回登记日(2025年7月4日)在册的"杭银转债"按面值加当期利息全部赎回 [1][2] - 赎回价格为100.4932元/张(含当期利息0.4932元/张),计息天数为100天(利率1.8%) [2][3] 赎回操作细节 - 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7月4日,赎回对象为中登上海分公司登记在册的全部持有人 [2] - 赎回款发放日与可转债摘牌日均为2025年7月7日 [1][3] - 公司于5月27日至7月4日期间累计发布22次赎回提示性公告 [2] 赎回结果及影响 - 截至赎回登记日,"杭银转债"余额为591.2万元(59,120张),占发行总额的0.04% [4] - 累计转股金额达1499.41亿元,转股数13.19亿股,占转股前总股本59.30亿股的22.24% [4] - 无限售流通股因转股增加755.01万股,总股本增至72.49亿股 [4] - 赎回兑付总金额594.12万元(含利息),对公司现金流无重大影响 [4][5] - 总股本增加短期摊薄每股收益,但长期增强资本实力 [5]
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银行盈利承压如何破局?
第一财经· 2025-07-07 12:49
银行业经营压力 - 银行业整体净息差首次低于不良率,一季度净息差为1 43%,较去年四季度下降9个基点,不良贷款率上升0 01个百分点至1 51% [2][4] -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 33%、1 56%、1 37%、3 95%、1 58%,不良率分别为1 22%、1 23%、1 79%、1 76%、2 86% [4] -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9家净息差低于不良率,包括1家国有大行、2家股份行和6家城农商行 [4] 净息差与不良率分析 - 净息差与不良率计算分母不同,前者为生息资产,后者为贷款总额,直接比较参考意义有限 [4][5] - 42家上市银行资产总额约314万亿元,生息资产规模约237万亿元,贷款总额约182万亿元,贷款占总资产和生息资产比例分别为六成和八成 [5] - 从存贷款盈利对信用成本的覆盖角度分析,净息差与不良贷款净生成率的比较更具参考性 [5] 盈利承压原因 - 一季度银行盈利低于预期主要受息差压力、债市波动拖累非息收入、个贷资产质量承压削弱拨备反哺作用影响 [6] - 息差下行原因包括贷款和债券重定价导致资产收益率下行、信贷需求偏弱导致新投放资产利率偏低、负债成本黏性较强 [6] - 58家A股和港股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为1 52%,连续5年下降,近3年均低于2% [7] 行业应对措施 - 银行业需在其他资产收益和非息业务上下功夫,多元化拓展利润来源 [1][8] - 银行应构建更稳健的收入结构,通过"加法"如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推动综合化经营,"减法"如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严控新增风险 [9] - 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在拓展非息收入方面策略不同,中小银行需聚焦现有客户群和本地客户,协同联动信贷与投行、财富管理等业务 [9] 未来趋势 - 银行净息差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继续下行,但整体仍将处于合理区间,监管部门将出台措施稳定息差水平 [7] - 5月降准降息和存款利率调整对银行息差短期影响正面,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下调幅度体现监管对银行息差的呵护 [7] - 商业银行还需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及利息之外费用,压降存款隐性成本 [8]
超千家机构密集调研上市银行!谁最受青睐?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新浪财经· 2025-07-07 11:11
机构调研热度 - 上半年19家A股上市银行累计接待超千家机构调研创近年来新高 [1] - 区域银行成为主要调研目标长三角地区银行尤其受青睐宁波银行常熟银行和杭州银行调研次数位居前列 [1] - 国际资本积极参与调研国际对冲巨头千禧年资本和拉扎德资产管理等外资机构参与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调研 [1] 银行股市场表现 - 银行板块上半年股价总涨幅达13.1%位列申万一级行业第二位 [3] - 42只银行股中有41只年内收涨仅郑州银行微跌1.90%浦发银行和青岛银行等个股涨幅超30% [3] - 银行股平均股息率5.04%远超10年期国债1.65%收益率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6家近一年股息率超5% [2][3] 机构调研核心关注点 - 机构调研聚焦信贷投放分红政策和资产质量三大核心矛盾验证银行股高股息加低估值逻辑可持续性 [2] - 净息差管理成为银行盈利能力核心变量机构高度关注银行应对持续收窄净息差的策略 [4][5] - 资产质量是永恒调研主题202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50%但逾期率上升农村商业银行不良压力较大 [5] 银行应对策略 - 上海银行加强存款定价和期限管理拓展低成本存款推动长期限存款向中短期转化预计2025年负债端成本改善幅度扩大 [5] - 青农商行以次高成本存款代替高成本存款为目标推出拳头产品优化存款定价策略引导中长期定期存款向一年期转移 [5] - 多家银行表示保持分红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苏农银行和沪农商行在资本充足率允许前提下提升2024年现金分红比例杭州银行实施每年两次现金分红 [6] 行业发展趋势 - 银行业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走势紧密相关行业不良率预计维持低位运行但受区域和行业复苏差异影响不良资产生成率可能结构性分化 [6] - 新国九条加强现金分红监管稳定分红成为保险资金增配关键理由低利率环境下高分红银行更易吸引长期资金 [6] - 机构下半年可能重点关注净息差是否触底企稳贷款结构调整方向如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以及数字化转型和综合化服务等新业务增长点 [7]
杭州银行(600926) - 杭州银行关于“杭银转债”赎回结果暨股份变动的公告
2025-07-07 10:16
可转债赎回 - 2025年4月29日至5月26日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3] - 赎回数量59,120张,金额5,912,000元,兑付总金额5,941,151.92元[4] - 赎回登记日为2025年7月4日,对象为当日在册持有人[6] - 赎回价格100.4932元/张,当期应计利息0.4932元/张[6] - 赎回款发放日和摘牌日为2025年7月7日[4][7] 转股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4日,“杭银转债”余额5,912,000元,占发行总额0.04%[8] - 累计14,994,088,000元已转股,累计转股数1,318,802,116股,占比22.24%[8] 股本变化 - 2025年7月1 - 4日,总股本从7,241,452,497股增至7,249,002,548股[9] 影响 - 赎回对现金流无重大影响,短期摊薄每股收益,长期增强资本实力[10]
杭州银行上海分行领380万元罚单 多业务违规暴露风险
经济观察网· 2025-07-07 06:51
公司动态 - 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因多项违规行为被罚款380万元,多名相关责任人受到警告、罚款等处罚 [2] - 违规行为涉及信贷业务、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管理、票据贴现业务、信用证业务等多个领域 [2] - 信贷业务中贷款"三查"不尽职问题突出,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未按规定监督检查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 [2][3] - 时任多名高管因不同业务领域的违规行为受到处罚,包括警告和5万元罚款 [4] 公司概况 - 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总部位于杭州,2016年10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 - 公司拥有200余家分支机构,业务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网点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发达经济圈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资产总额2.22万亿元,贷款总额9951.96亿元,负债总额2.08万亿元,存款总额1.35万亿元 [4]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99.78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60.21亿元,不良贷款率0.76%,拨备覆盖率530.07% [4] 监管处罚 - 这是2025年杭州银行收到的首张监管罚单 [2] - 处罚暴露出银行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诸多漏洞 [2] - 金融监管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以强化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 [4]
投资面再讨论银行周期属性:银行股:从“顺周期”到“弱周期”
中泰证券· 2025-07-06 12:3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上篇专题从基本面角度探讨银行股的“弱周期”性,本篇专题从投资面角度探讨银行股的弱周期性 [2][4] - 从无风险利率角度看银行的“弱周期”性,银行息差下行预计慢于无风险利率,资产质量弱周期,银行股息率稳健性在无风险利率下行时持续具有吸引力 [2][4] - 从“资金配置银行股”角度看银行的“弱周期”性,配置银行股的资金包括非自由流通资金、保险资金、ETF和公募,资产荒背景下,险资会成为银行股稳定资金来源,非自由流通市值会起到压舱石作用,被动基金扩容增加银行股资金来源 [2][4] - “对等关税”后,持续重点推荐银行板块股,看好银行的稳健性和持续性,给出两条选股逻辑 [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从无风险利率角度看银行的“弱周期”性 银行股息率确定性和持续性强 - 息差方面,短期5月综合货币政策对25E息差正贡献,中长期监管不断加强对息差呵护,综合测算对25E、26E上市银行息差影响分别为+2.92bp和 -1.36bp [8][9] - 资产质量方面,银行与财政紧密度增强,底层核心资产有兜底,银行基本面正从“顺周期”进入“弱周期” [12] 如果无风险利率下行,银行稳健的股息持续有吸引力 - 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至1.64%,若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资产荒背景下,银行稳健股息持续有吸引力,测算A股上市银行25E股息率(算数平均)仍有4%以上,H股股息率仍有4.8%以上 [18] 从“资金配置银行股”角度看银行的“弱周期”性 配置银行股的主要资金 - 包括非自由流通中的国有资金、保险资金、ETF资金和公募 [21] 资产荒背景下,非自由流通市值会起到压舱石作用 - 银行非自由流通市值占七成,位列板块第三高,主要由财政、国资、央国企等持股,起到稳定压舱石作用 [24] - 中央汇金发债存量成本2.7%左右,增持银行股为其提供稳定现金流,持有意愿强 [27] - 地方国资陆续增持地方银行,增厚财政资金来源 [30] 弱周期背景下,险资会成为银行股稳定资金来源 - 2024年保险资金对股票配置力度显著增强,1Q25股票投资同比 +45%,股票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8.1%,同比提升1.6个点 [31] - TPL股票仍占6成以上,但OCI股票增速是TPL的5倍(同比 +82%) [33] - 当前寿险成本仍在3%以上,权益资产中,险资更偏好板块股息率更高的银行股 [35] - 展望来看,每年增量资金稳定入市,“预期利率下降”对银行股息率要求下探,“两参一控”下仍有较大空间,预计六大险资每年增量入市资金超过3500亿 [42] 如果资本市场不强劲,被动基金扩容增加银行股资金来源 - 银行股在ETF中占比高(11.6%左右),过去银行股价波动更受益于被动基金的扩容而非主动基金的配置 [46] - 公募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公募配置银行股行为有待观察 [47] 投资建议 - “对等关税”后,持续重点推荐银行板块股,看好银行的稳健性和持续性 [4] - 银行股两条投资主线,一是拥有区域优势、确定性强的城农商行,如江苏银行、杭州银行等;二是高股息稳健的逻辑,重点推荐大型银行和部分股份行 [4]
银行业2025年度中期投资策略:价值重估的下半场
长江证券· 2025-07-06 09:42
核心观点 - 银行股处于价值重估趋势中,行情反映基本面稳定性预期偏差,盈利韧性源于监管托底,重大风险底线确立,基本面稳定是重估和加仓基础,2025年净息差筑底、资产质量稳定,区域银行业绩增速领先,推荐优质城商行和高股息红利银行 [4][8] 银行股系统性重估的逻辑体系 - 2023年以来银行股逆周期上涨,处于价值重估趋势,是宏观利率环境变化推动的系统性重估,修正历史不合理低估值,行情反映基本面稳定性预期偏差,基本面稳定是重估和加仓基础 [21][23] 基本面展望:盈利何以维持稳定? 银行业净息差阶段性企稳 - 预计2025年金融让利进入下半场,监管维持净息差稳定,压降负债成本对冲贷款降息,净息差正在筑底,2025年净息差边际企稳,区域银行一季度率先企稳 [26] - 2022年以来多轮下调存款挂牌利率,2025年存款成本重定价加速体现,5月贷款降息幅度小于存款降息,二季度大型银行净息差有望企稳 [26] - 贷款端降息力度放缓,监管强调风险定价,企业新发贷款利率下行空间收窄、节奏放缓,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减轻 [29][30] 信贷降速符合预期,资产质量稳定 - 2025年信贷同比少增、增速下行,与年初展望一致,零售信贷需求疲弱,对公贷款受隐债置换影响,社融增速强于信贷增速,信贷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35] - 政策托底,地产/城投等重大风险底线确立,上市银行不良率总体稳定,预计全年保持稳定,大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稳定,高拨备银行降低拨备覆盖率维持利润增速 [37] - 2024年以来零售风险抬升,部分银行不良净生成率上行,风险拐点未现,但银行收紧风控,预计2025年零售贷款不良压力与去年基本平稳,零售贷款资产质量结构性改善 [37][39] 资金面展望:产业资本增持,机构欠配修正 金融及产业资本加速增持银行股 - 2023年以来国资、保险、AMC等资本持续加仓银行股,投资逻辑是资产荒背景下低估值银行股价值重估,各类资本均面临缺乏高效益资产压力 [45] - 南下持股比例加速上行,反映保险及产业资本增持动能,港股银行折价、估值低、股息率高,保险资本等配置价值显著,大型金融资本持续加仓港股大型银行 [48][51] 主动基金长期欠配,公募新规有望修正 - 公募新规引导主动型基金向基准靠拢,银行股指数权重占比高、长期被严重欠配,红利逻辑推动板块上涨且估值最低,主动型基金有转向标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3] - 主动基金加仓可能使个股边际定价弹性转变,从重视股息率等转向重视权重等,白马优秀城商行最受益,机构加仓可能放大银行股波动率,交易拥挤度上升 [53][56] 投资建议:推荐优质城商行及红利银行 高股息银行的红利价值重估继续演绎 - 2023年以来国有大行演绎红利价值重估,A股国有大行股息率接近4%,市场有分歧,H股大行折价对大型资本吸引力突出 [62] - 当前银行股红利价值重估背景下,H股估值修复空间大于A股,未来价差收敛,保险等企业投资者有动力增配,港股通红利税政策有减免可能 [64] - 招商银行红利价值重估空间大,高ROE、客群经营和负债成本优势稳固、资产质量改善,兼具多种属性,本轮行情将抬升估值中枢,中期股息率向3.0%迈进 [67] 为何本轮重点推荐优质城商行? - 近年来优质城商行业绩增速领跑,驱动因素是高速扩表,预计中期扩表趋势延续,具有成长属性,政府及国央企扩杠杆是业务方向,国有行和城商行以政府类业务扩表 [70][71] - 优质城商行在本地及省内贷款市占率提升,盈利能力上头部城商行净息差更稳定,受益于定期存款降息弹性大,资产质量总体优异,部分城商行不良净生成率上升主要是零售风险波动,收紧风控后今年有望回落 [73] - 城商行基本面优势中期持续,看好估值中枢抬升,个股层面区域经济、ROE、资产质量差异是估值核心定价因素,重点推荐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江苏银行、齐鲁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宁波银行 [81]
全市场发行超6200亿元 中小银行加速入局科创债
经济观察报· 2025-07-05 08:34
科创债发行概况 - 截至2025年7月3日全市场已发行419只科创债规模超6200亿元其中银行发行27只规模超2200亿元成为主力 [2] - 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大行为发行主力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发行3只规模200亿元五大国有行合计发行7只规模1100亿元(建设银行300亿元其余均为200亿元) [6] - 股份行中6家银行合计发行550亿元浦发银行以150亿元居首城农商行11家合计发行391亿元 [6] 中小银行参与动态 - 中小银行发行家数增至11家但单只规模较小(如湖州银行5亿元青岛农商行10亿元)北京银行80亿元为城商行最高 [3][7] - 中小银行发行利率偏高(最高1 95%)显著高于大型银行(1 17%-1 65%)AA+级湖州银行是首个低评级发行主体 [3][10] - 四川银行发行首单商业银行浮息科创债规模11亿元中小银行凭借决策灵活性和区域深耕优势定制化服务科创企业 [7][12] 发行利率与资金用途 - 科创债票面利率整体较低国开行182天贴现债利率1 17%为最低国有大行3年期利率集中1 65%股份行略高(1 66%-1 75%) [10]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五大行100%定向支持科技贷款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还投资科创企业债券 [11] - 商业银行通过投贷联动优化资产配置形成协同效应 [11] 未来发展趋势 - 银行或推出更多创新产品如浮息债券并设计适配科创周期的多元化期限方案 [12] - 中小银行将加速入场填补区域融资空白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定制发行策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