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资信

搜索文档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青海篇
联合资信· 2025-09-26 11:31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青海篇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一部 |谢 哲|张馨月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1 报告概要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2 青海省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战略地位突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2024 年,青海 省经济总量及人均 GDP 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城镇化率较低。青海省第二产业平稳发展,第 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期,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排名 靠后,财政实力相对较弱,财政自给率较低,政府性基金收入处于低位,上级补助对综合财 力贡献大。2024 年末,青海省政府债务负担较重。青海省作为 12 个化债重点省份之一,持 续获得中央化债政策支持。青海省是涉及"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省 份,多项国家级规划政策落地助力区域发展。 青海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化大,发展相对不均衡,省会西宁市经济体量远超其他区域。 除海南州和海北州外,2024 年青海省其他各州市 GDP 增速均低于全国增速。省会西宁市以 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占比持续提升,形成了以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 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 ...
利率水平与风险平衡:“924”一周年
联合资信· 2025-09-26 09:36
利率水平与多重平衡 - 2025年三季度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升至1.85%[2][4] - 收益率逼近2024年9月底水平带动市场流动性成本逐步走高[4] - 人工智能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推高资金成本但对利率承受力较强[2][4][6] 货币政策与财政需求 - 央行创设国债买卖工具以配合财政扩张需求[4][7] - 财政赤字率高企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庞大推升收益率[7] - 货币政策通过MLF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允许收益率温和上行[8] 经济结构变化与风险 - 高技术制造业2025年8月增加值同比增长9.3%[6] - 新经济企业市盈率出现30至300不等估值泡沫风险[6] - 财政资金转向技术研发等长周期领域要求匹配资金成本与期限[7] - 政策可持续性取决于新经济增长及财政就业扩大成效[2][8]
“924”一周年经济回顾与展望:如何重塑增长和提振就业
联合资信· 2025-09-24 11:09
政策效果回顾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4.6% 较2024年8月提高1.2个百分点[6] - 限额以上汽车/家用电器/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零售额分别累计同比增长0.5%/28.4%/22.3%/21.1% 较2024年8月提高2.9/25.9/27.2/9.3个百分点[6] -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5% 较2024年8月降低2.9个百分点[9] - 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下降12.9% 较2024年8月降低2.7个百分点[9] - 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2.5% 其中出口增长5.9%[10] 资本市场与产业表现 - 上证指数较2024年同期增长39% 创业板指数增长103%[12] - 人工智能指数较2024年同期增长116%[13]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3%[13] 结构性问题与挑战 - 16至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达16.43% 较2024年同期提高1.03个百分点[17] - 房地产销售额占GDP比重达7.2% 2024年总额9.7万亿元[25] - 服务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5.1% 增速高于商品消费[18]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甘肃篇
联合资信· 2025-09-23 11: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甘肃省经济稳定增长但总量及人均GDP处全国下游,产业结构稳定,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在国家战略与政策助力下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4][5][8][11] - 甘肃省政府债务规模增长,但因上级补助收入支撑,债务率处全国中游,作为化债重点省份获中央政策支持,融资平台压降明显,未来将推进出清和转型升级 [4][17][20][41] - 各地级市(州)经济及财政实力分化明显,省会兰州市领先,2024年底各地级市(州)政府债务余额均增长,部分负债率和债务率上升 [4][21][31][38] - 甘肃省存续发债城投企业数量少,以地级市为主,2024年净融资额为正,融资环境改善,2025年以来短期偿债压力加大,部分企业偿债指标弱化 [4][45][47][50] 各部分总结 甘肃省经济及财政实力 甘肃省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 区位优势显著,资源富集,交通较发达,“十四五”规划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5000亿元,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是多民族省份 [5][6][7] - 2024年经济稳定增长,GDP为13002.9亿元排全国第27位,增速5.8%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人均GDP 5.83万元排第31位,2025年1 - 6月GDP达6468.8亿元,同比增长6.3%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8] - 产业结构稳定呈“三二一”格局,第一产业占比偏高,二、三产业占比偏低,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文旅产业“量质双升”,省属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1] - 受益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兰州新区发展良好 [12][13][14][15] 甘肃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 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全国下游,财政实力弱、自给率低,但收入稳定性强,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上级补助收入对综合财力贡献高 [17][18] - 负债率排全国靠后,债务率处全国中游,作为化债重点省份获中央化债政策支持,2024和2025年1 - 8月分别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506.00亿元和443.00亿元 [17][19][20] 甘肃省地市(州)经济及财政状况 甘肃各地级市(州)经济实力 - 经济实力分化明显,兰州市经济实力领先,金昌市和嘉峪关市人均GDP居前列,各地级市(州)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形成不同产业结构 [21][24][29] - 2024年GDP超1000亿元的有兰州市、庆阳市和酒泉市,兰州市GDP最高占比28.78%,金昌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GDP增速较快,甘南藏族自治州增速末位 [29] 甘肃省各地级市(州)财政实力及债务情况 - 财政实力分化,兰州市综合财政实力高,多数地级市(州)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各地级市(州)获上级补助收入规模大、贡献度高 [31][33][36] - 2024年底各地级市(州)政府债务余额增长,部分负债率和债务率上升,兰州市债务率最高为234.50%,嘉峪关市负债率最低为19.77% [38][39] - 2024年融资平台压降94户,未来将化解债务风险,推动融资平台退出转型,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化债工具争取力度 [41] 甘肃省城投企业偿债能力 城投企业概况 - 存续发债城投企业数量少,主要集中在地级市,信用级别以AA为主,2024年以来1家企业评级展望维持负面 [45][46] 城投企业发债情况 - 2024年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增长,发债企业集中在兰州市和平凉市,净融资额为正,融资环境改善,2025年以来短期偿债压力加大 [47][48][49] 城投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 债务余额区域集中度高,2024年底多数企业短期偿债指标弱化,省级及兰州市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规模增加 [50][53][55] - 省级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率指标表现好,兰州市及平凉市债务负担重,省级企业2027年有较大集中兑付压力 [53] 财政收入对发债城投企业债务的支持保障能力 - 2024年底各发债地级市“发债城投企业全部债务 + 地方政府债务”/“综合财力”在100.00% - 350.00%之间,兰州市最高为316.26%,支持保障程度弱 [58]
短期拨款提案参议院受阻,美国“政府关门”风险再起
联合资信· 2025-09-23 09:59
短期拨款提案参议院受阻,美国"政 府关门"风险再起 联合资信 主权部 | 程泽宇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1 政治两极化发展和利益博弈致使美国重大公共政策制定陷入僵局,美国历史上曾 多次面临"政府关门""财政悬崖"以及债务违约的风险 美国两党因医疗保健支出分歧较大而导致短期拨款提案未能获得参议院通过,美 国政府运转的资金大概率将会在 9 月末耗尽,如果届时两党之间未能就短期拨款 提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关门"风险将大幅走高 美国两党依旧在为避免"政府关门"而努力,但如果发生政府停摆,将会在短期内 冲击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导致政府功能受限和资本市场震荡;本次短期支出提案 是否通过并不会影响政府债务的发行和偿付,发生政府债务违约的风险很低 须延长补贴则应附加更严格的收入限制与防欺诈机制。考虑到美国参、众两议院将进 入为期一周的休会,而目前维持美国政府运转的资金大概率将会在 9 月末耗尽,如果 届时两党之间未能就短期拨款提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关门"风险将大幅走高。 美国两党依旧在为避免"政府关门"努力,但如果发生政府停摆,将会在短期内 冲击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导致政府功能受限和资本市场震荡; ...
2025年1-7月发债城投票据逾期情况梳理-20250922
联合资信· 2025-09-22 13:16
在防风化债的大背景下,城投企业债务风险备受关注。票据作为一种常见的支付 和融资工具,其逾期信息是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信号,是企业信誉的重要表现。本文 从主体数量、信用等级、行政层级、地域分布及存续债券特征等维度对 2025 年 1-7 月发债城投企业票据持续逾期1情况进行梳理,为城投行业债务风险动态研判提供一 定的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一、城投企业票据逾期概况 2025 年 1-7 月发债城投票据逾期情况梳理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二部 |宋金玲 |邢小帆 2025 年 1-7 月,发债城投企业票据持续逾期主体数量与逾期频次同比双 增;AA 级、区县级平台仍是逾期主要群体,行政层级与信用等级的风险 分化效应进一步强化;风险主要集中于山东、云南、河南、贵州等省份; 存在票据持续逾期的发债城投企业短期集中偿债压力较大;需关注信用风 险传导带来的交叉违约风险。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1 (一)票据持续逾期发债城投主体数量变化情况 2025 年 1-7 月,发生票据持续逾期的发债城投企业数量同比有所增长,一定程 度上体现出在企业流动性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票据兑付优先级较低的特点。 2025 年 1-7 ...
美联储降息与欧美债务可持续性探讨
联合资信· 2025-09-17 07:59
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 - 美国8月CPI同比增幅小幅走高0.2个百分点至2.9%[1] - 美国8月失业率连续2个月走高至4.3%为2011年10月以来高点[1] - 美联储9月大概率降息25个基点但特朗普政府施压降息50个基点[2] 特朗普干预美联储动机 - 2025年美国预计政府债务总额攀升至37.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比值接近125%[3] - 2024年美国政府利息支出突破1.0万亿美元历史记录相当于GDP比值达3.7%[3] - 若利率维持高位2025年政府利息支出占比或突破4.0%[3] 欧美长期国债收益率飙升 -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心理关口[4] - 德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至3.4%创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新高[4] - 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5.6%创1998年以来新高[4] - 法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4.498%超过欧债危机时期高点[4] 债务可持续性风险 - 英法财政赤字率突破5.5%德国放弃黑零计划财政赤字料继续走扩[5] - 国债收益率曲线因财政扩张和通胀预期呈现牛陡与熊陡交替现象[7]
2025年CMBS、CMBN和类REITS存续期研究:发行活跃,资产类别多样化,多层次REITS市场稳步构建
联合资信· 2025-09-15 13:17
市场发行概况 - 2025年1-7月CMBS/CMBN和类REITs发行76单,同比增长35.71%[7] - 发行规模合计1026.75亿元,同比增长21.36%[7] - 交易所市场发行占比92.11%(70单),规模占比93.05%(955.43亿元)[8] - 特定标识项目达22单,包括绿色/蓝色/碳中和(11单)、乡村振兴(5单)等多元类型[9] 产品结构与资产类型 - CMBS/CMBN发行45单(增长28.57%),类REITs发行31单(增长47.62%)[13][14] - 持有型不动产ABS发行4单,较2024年同期增长3单[14] - 底层资产以商场、园区、写字楼和能源为主(均超15%),新增数据中心资产类别[17] 利率与利差表现 - AAAsf级证券平均发行利率2.44%,同比下降36bps[19] - 类REITs平均利率2.40%,较同级别CMBS/CMBN低8bps[20] - AAAsf级证券平均利差0.99bps,同比走阔但二季度收窄趋势明显[20] 融资主体特征 - 实际融资人区域集中度较高:北京、广东、江苏位列前三[23] - 地方国企融资占比近50%,城投企业占CMBS/CMBN融资超半数[23][24] - 央企主要通过类REITs融资,持有型不动产ABS发行主体以央国企为主[24] 存续期表现与风险 - 2025年1-7月违约展期债券余额35.92亿元,同比下降17.29%[33] - 仅6只证券发生级别调整(4降2升),主因资产保障度下降或增信主体调整[32] - 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高达20.2%,租金跌破241.70元/平方米/月历史低位[30]
2025年汽车金融行业分析
联合资信· 2025-09-15 11:42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展望为稳定 [15] 核心观点 - 汽车金融公司在强监管环境下整体经营稳健 不良贷款率 拨备覆盖率 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均保持在良好水平 自身经营及财务风险可控 [15] - 随着商业银行等主体不断加入 汽车金融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 业务规模增长承压 行业内各公司经营情况出现分化 [15] - 新能源汽车及二手车市场的增长为汽车金融公司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未来市场竞争有望逐步趋于良性化 [15] 行业概况 - 全国性持牌汽车金融公司数量为25家 主要为厂商系 华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已被批复进入破产程序 [4] - 主要经营业务包括零售贷款 融资租赁和库存融资 零售贷款为最主要业务 2024年末余额占信贷总额比重为89.97% [4] - 融资租赁业务为2023年新增业务 2024年规模增幅明显 已成为部分公司信贷规模增长主要推动因素 [4] 监管环境 - 2023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提升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规范性 [5] - 2024年2月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评级结果分为1-5级和S级 评级越高可开展业务范围越广 [5] - 2024年4月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 取消自用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限制 [5] 市场表现 - 2024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 [7] - 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同比下降17.4% [7] - 汽车金融公司总体资产规模呈现下行 2022-2024年末分别为9891.95亿元 9648.18亿元和8551.34亿元 [7] - 商业银行是最大竞争对手 依托资金成本优势和渠道网点布局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 [7]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65% 同比上升0.07个百分点 远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9] - 不良贷款率上升与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不足有关 [9] - 2024年末平均拨备覆盖率为450.74% 信用风险可控 [9] 融资结构 - 2024年共有14家汽车金融公司发行32单资产支持证券 总发行规模1296.68亿元 [10] - 共有6家公司发行12单金融债券 发行本金合计178亿元 以3年期为主 [10] - 金融机构借款是最主要融资渠道 但存在期限错配情况 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 [10] - 2024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整体融资成本有所下降 [10] 盈利能力 - 2024年业务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贷款收益率下行导致营业收入下滑 [11] - 从11家公开发债公司看 5家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下滑 仅2家企业实现双增长 [11] 资本充足性 - 2024年共有3家汽车金融公司完成增资 [13] - 2024年末行业资本充足率为26.96% 较2023年末上升2.39个百分点 [13] - 部分公司持续进行大比例股东分红 导致权益规模缩减 [13] 发展机遇 - 2024年末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2040.96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3.44% [14] - 2024年末二手车贷款余额783.8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6.06% [14] - 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2027年底 [14] - 二手车经销增值税减按0.5%征收 执行至2027年底 [14]
2025年Auto-ABS存续期表现:证券信用风险持续下降,未来资产将更趋多元化
联合资信· 2025-09-10 07:12
市场发行概况 - 2025年1-7月Auto-ABS发行规模为1072.93亿元,同比下降11.06%[4] - 交易所ABS发行规模587.47亿元,同比增加67.86%,占市场总规模54.75%[4] - 信贷ABS发行规模369.43亿元,同比下降48.03%,占市场总规模34.43%[4] - ABN发行规模116.03亿元,同比下降20.26%,占市场总规模10.81%[4] 发行主体结构 - 发行主体共41家,其中融资租赁公司27家,汽车金融公司10家[6] - 融资租赁公司发行规模687.54亿元,同比增加38.76%,占市场总规模64.08%[8] - 汽车金融公司发行规模385.39亿元,同比下降45.79%,占市场总规模35.92%[8] - 前五大发行主体集中度较高,平安系融资租赁公司占比22.12%[6] 存续产品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底存续Auto-ABS产品238单,存续规模2490.90亿元[9] - 信贷ABS存续规模1142.18亿元,占比45.85%;交易所ABS存续规模883.32亿元,占比35.46%[9] - 融资租赁公司发行产品平均累计违约率2.95%,汽车金融公司发行产品平均累计违约率0.63%[12] - 实际违约率/预测违约率倍数中位数为1.00倍,超九成项目落在(0.22,2.00]区间内[14][16] - 累计早偿率总体均值7.05%,汽车金融公司产品均值7.39%,融资租赁公司产品均值6.72%[17] 信用风险与评级变动 - 优先级证券兑付良好,91只样本证券中7只级别上调,无下调情况[20] - 84只证券维持AAAsf评级,但实际风险承受能力均有提升[20] - 受益于超额抵押及双重去杠杆效应,整体信用风险持续下降[16][22] 行业展望与政策影响 - 汽车金融公司受价格战及需求疲软影响,发行动力不足[21] - 政策推动下(如汽车以旧换新、二手车金融),ABS融资需求有望拓展[23] - 中长期市场稳定性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程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