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上半年我国新增机器人相关企业10万多家,产业快速增长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今年以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技术和智能化水平不断突破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1] - 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 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5.5% [7] - 截至目前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93万家 上半年新增企业10万多家 同比增长约45% [7] 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 - 保姆机器人"光子"已上市并接到订单 配备家居、超市、工厂等多场景训练基地 上百台数采机器人协助采集动作轨迹、误差等数据用于持续训练 [3] - 各地通过实际应用场景测试推动技术创新 如北京测试机器人室外复杂环境行走能力 可在0.5秒内自主爬起 全国已有50多个细分领域应用测试场景 [5] - 深圳"机器人谷"展现产业链协同效应 上游触觉传感器企业直接供应整机厂商 3D视觉企业仿真数据实时输入大模型训练系统 [5] 行业专家观点 - 清华大学姚期智表示 从多场景测试可见中国科技实力提升 机器人稳定度和灵活度显著改进 [5] 产业链与市场动态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 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 [9] - 人形机器人领域价格战爆发 量产规模扩大推动产业重构 [9] - 越疆科技在港股机器人赛道表现突出 市值实现三倍增长 [9] 国际技术进展 - 国际领域出现螳螂虾仿真机器人、可扩展振动式压电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新型技术 [9] - 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新型昆虫级变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问世 [9]
直播预告|「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直播来袭!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01 会议直播预约 扫码关注视频号,一键预约直播! 机器人圈 微信视频号 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让Al拥有"身体",并在物理世界中感 知、理解、决策和行动的载体,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的深度融合,推动具身智能体向更高层级的自主化、智能化发 展。当前,具身智能体零部件作为支撑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 的核心基础,涵盖了高精度传感器、仿生执行器、边缘计算芯 片、柔性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机性能 与应用场景拓展。 本次活动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技术前沿(如仿 生触觉传感器、柔性驱动机构、边缘智能芯片等)、共性挑战 (可靠性、成本控制、标准化)及应用生态(人形机器人、工业 自动化、医疗康复等场景),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及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代表展开研讨交流。 02 精彩议程抢先看 2025WRC-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 承办单位: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 · 活动通知 ·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 —— 第 1 篇章 产业发展 | 2625世界机器人大会 | | | --- | --- | | ROBOT ONFERENCE | ...
具身智能,创变未来!新松亮相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世界机器人大会概况 - 2025年8月8-12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聚焦前沿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 [1][60] 新松公司参展亮点 具身智能展区 - 设立四大主题展区(具身智能、高端智造、智能清洁、特种机器人),展示具身智能最新技术成果 [3] - 与阿依瓦公司联合发布具身智能技术,展示"松羿"轮式人形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0.05mm)、"松行"双足人形机器人及睿可RICO轮式人形机器人 [5][10][12][13][15][18] - 多可咖啡机器人支持动态避障和7*24小时运营,运营成本仅为传统门店20% [20][22] 高端智造展区 - SR270A-270/2.70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点焊/涂胶等),较人工效率提升20%,IP54防护等级 [23][25] - SR12A-12/1.46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提升40%,参与央视《中华考工记》挑战 [27] - 激光熔覆工作站突破复杂几何加工限制,磁吸式焊接工作站解决钢结构焊接难题 [30][33][34] 智能清洁展区 - 首发星卫来D700C AI清扫机器人(纺织/汽车等场景)和KD450C/QD750E洗地机器人(滤网自清洁+AGV共线技术) [36][37][39] 特种机器人展区 - AI融合感知终端实现矿下自主感知驾驶,园区无人值守机器人支持全天候巡检 [45][48] 行业技术趋势 - 具身智能成为AI向实体智能转型新范式,采用"感知-决策-行动"闭环逻辑 [4] - 工业机器人向高精度(如SR12A精度提升40%)、高适应性(IP54防护)发展 [25][27] - 智能清洁机器人加速工业场景渗透(如纺织行业),特种机器人拓展应急救援等场景 [36][40] 市场关注度 - 央视等媒体重点报道机器人舞蹈表演及技术挑战,展位吸引国内外观众及媒体采访 [25][53][56][58]
2025上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新格局:埃斯顿位列销量榜首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市场地位与国产化进程 - 公司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2025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含埃斯顿酷卓)[1] - 公司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1] - 中国是全球最激烈的区域性工业机器人竞争市场,全球95%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均在中国设立业务网络[3] 核心竞争力升级:AI+机器人工业智能体 - 公司通过免示教焊接、打磨、视觉引导无序抓取等解决方案,融合运动控制、机器视觉、AI编程等技术,实现免示教、易用性提升[5] - 2025年初发布开放性更高的NGC控制平台,并在德国Automatica发布支持二次开发的ERI实施操控平台,支持4ms通讯速率的实时交互通道[5] - 公司从底层控制平台重构,将机器人作为主控,实现端侧数据处理→自编程→执行强效协同,提升机器人作为"工业智能体"的核心地位[5] - 智能化机器人推动钢构类焊接、曲面打磨/涂胶、激光焊接等低密度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扩增[5] 场景化工艺贯通:从内卷向高价值转变 - 公司喷涂防爆机器人取得证书,贯通金属加工领域压铸、冲压/切割、折弯、焊接、打磨、喷涂等全部工艺[6] - 基于场景应用构建的水平行业解决方案覆盖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市场,并为进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市场奠定基础[6] - 采用"水平工艺+垂直行业"融合型解决方案,以"菜单"选配方式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从"单机销售"向完整解决方案转型[6] 内外资品牌平权与全球化布局 - 中国机器人产业成为全球市场核心玩家,提升产业链安全并帮助海外企业重塑智能制造"内核"[7] - 公司2024年底构建全球75个业务网点,波兰工厂竣工投产后形成海外3个(含Cloos、M.A.i)+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7] - 公司开启Local for Global新格局,推动国产与外资品牌平权[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市场向高质量、高价值场景、高安全性发展,融合端侧智能化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编程设备"向"免编程、自判断设备"转变[9] - 智能化技术发挥生产数据价值,提升柔性化生产在"多品类、小批量"中的优势,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9]
灵心巧手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全球唯一实现高自由度灵巧手千台量产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融资与技术发展 - 灵心巧手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中金资本、首发展创投等跟投,老股东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继续加注,融资将用于技术储备提升和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场建设 [1] - 公司创新性地推出两款「工业大师」版灵巧手Linker Hand L6与L20工业版,分别具备6/12和17/21个主动/总自由度,针对工业场景高灵活性和高负载需求开发 [3][4] - 「工业大师」版采用"超强电缸"驱动模块,驱动效率高达90%(达传统产品2倍以上),丝杠末端推力200N,指尖末端力20N,实测寿命超百万次(达行业水平2-3倍) [4] 市场地位与产能 - 灵心巧手目前月订单已过千,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实现量产千台高自由度灵巧手的公司,出货量占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的80%以上 [6][7] - 公司成为全球唯一一家量产全部驱动方式灵巧手的公司,实现技术路线全覆盖 [7] - 此前通过Linker Hand L10、L20两款20+自由度产品率先开辟中国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场,并迅速在全球占据领先位置 [6] 行业趋势与产品定位 - 具身智能行业将迎来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灵巧手作为末端执行器迎来验证落地关键元年 [1] - 工业灵巧手因半开放场景的标准化、高精度特性成为落地前沿阵地 [1] - 产品突破"仿人五指"传统理念,在工业场景定位为"柔性制造决策执行终端",引领具身智能进入新发展阶段 [9] 技术突破 - 超强电缸采用"无刷电机+滚珠丝杠"组合方案,在人类手掌尺度空间实现高度集成的驱控一体化设计 [4] - 无刷电机有效降低运行声音,契合智能工厂"静音生产"趋势 [4] - 「工业大师」版代表未来工业灵巧手的领先设计方向和超前产品水平 [4]
北航吴江浩教授团队研发的首个具备自主悬停能力的仿蜂鸟微型飞行器
机器人圈· 2025-08-07 10:09
核心观点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江浩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具备自主悬停能力的仿蜂鸟微型飞行器 该飞行器重量轻 飞行性能卓越 包括精准悬停 倒飞和快速旋转能力 飞行时间超过15分钟 成为同类产品中的领先者 [2] - 仿生科技以蜂鸟为模型 因其小体型 高频拍翅和高飞行效率的特性 成为微型飞行器的理想模仿对象 但研发过程中面临传统空气动力学规律失效和高频载荷导致结构断裂等挑战 [5][8] - 技术突破涵盖结构 材料和控制系统 包括平面四连杆机构 高强度尼龙复合材料 碳纤维骨架和聚酰亚胺薄膜翼面 以及1 8克重的微型飞控板和仿生控制算法 实现稳定飞行和高效机动 [15][17][19] - 应用场景包括灾后搜救 野生动物监测和管道巡检 未来计划扩展至跨介质能力和蜂鸟群协同作业 凸显其强隐蔽 强抗扰和强机动的实用价值 [21] - 研发历程从2017年首飞至2025年入藏国家科技传播中心 标志著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跨越 体现了科技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人类智慧的致敬 [25][28] 自然为师 为何蜂鸟成了最优解 - 蜂鸟体型仅手掌大小 能以每秒80次的频率拍打翅膀 实现直升机般的精准悬停 飞行效率远超现代无人机 使其成为微型飞行器的完美模仿对象 [5] - 研发难度在于小尺度上重建飞行体系 传统空气动力学规律不再适用 高频拍动带来的往复交变载荷易导致结构断裂 早期原型机出现组装一整天测试几分钟的困境 [8] - 蜂鸟翅膀的180°大角度拍动和刚柔并济的翼面控制是自然界藏了亿万年的飞行密码 模仿这些特性是技术突破的关键 [8] 三大技术突围 让机械蜂鸟活起来 - 结构突破采用平面四连杆机构和高强度尼龙复合材料 能承受每秒数十次的高频运动 连续工作数百小时不损坏 解决传统材料易断裂难题 实现180°大角度拍翅 [15] - 材料突破借鉴昆虫梁+膜结构原理 用碳纤维做骨架和聚酰亚胺薄膜做翼面 翅膀重量仅占机身1% 却能产生1 5倍体重的升力 实现轻而强的升力突破 [17] - 控制突破包括自主研制1 8克重的微型飞控板 集成陀螺仪 加速度计和通讯模块 以及仿生控制算法和翼-身耦合控制机制 实现毫秒级响应外界扰动和0 18秒完成360°旋转 [19]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 不止酷炫 更有硬核实力 - 应用场景涵盖穿越灾后废墟搜寻生命迹象 近距离监测野生动物而不打扰 以及飞入人类难以抵达的狭小管道完成巡检 凸显强隐蔽 强抗扰和强机动特性 [21] - 未来计划赋予跨介质能力 实现既能飞又能游 并探索蜂鸟群协同作业 在更多场景释放价值 [21] - 在2025年7月29日的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航空科技专场上惊艳亮相 被李椿萱院士评价为全球研究热点 [21] 科技与自然的对话 致敬生命的智慧 - 研发历程从2017年首飞 到2019年实现在没有任何外部约束条件下自由起降 悬停和转向 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跨越 [25] - 2022年实现稳定飞行 控制及实时图传 2025年入藏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成就展数字展品库 每一步突破都是人类向自然学习的见证 [25] - 仿生科技的本质是让机械长出生命的翅膀 作为对自然最崇高的致敬 体现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和人类智慧的实践 [25][28]
傅利叶发布全新人形机器人“Care-bot” GR-3,全身柔肤软包、可触摸交互,55个自由度
机器人圈· 2025-08-07 10:09
产品发布 - 傅利叶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可触摸"特性的全尺寸人形Care-bot GR-3 [1] - GR-3以"功能之上,有爱如初"为核心,通过柔肤软包覆材设计与全感交互系统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边界 [4] - GR-3身高1.65米,比上一代缩减10厘米,身高比例相对适中,整体形象更具有亲近性 [5] - GR-3嵌入了微表情,通过眼球转动、眨眼和神态表情来传达情绪,并能模拟人类运动方式完成拟人步态行走等动作 [5] 产品功能与应用场景 - GR-3可覆盖导览问答、儿童互动玩伴等陪伴交互场景,并试图在护理、医疗等场景提供行动辅助、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等服务 [5] - 公司把康养作为布局具身智能的场景锚点,注重产品在康复场景下的交互性、共情能力和情绪价值 [5] - 陪伴康复方向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更具有落地可行性,公司会建立底层的安全保护机制确保人机交互安全性 [7] 公司发展与融资 - 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靠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起家 [5] - 润阳科技完成对傅利叶的E3轮投资,支付全部的3亿元投资款,投前估值达80亿元 [9][10] - 傅利叶于7月中旬完成股改,从有限公司更名为股份有限公司 [11] 产业链合作 - GR-3机器人的内饰使用了润阳科技的材料,润阳科技参与了这款机器人的设计研发过程 [11] - 润阳科技表示投资傅利叶是为了拓展业务领域,丰富产业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 [10]
重磅!“中国诺奖”2025未来科学大奖,公布
机器人圈· 2025-08-07 10:09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4][5][6][9] -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及实验实现方面的贡献[13][15]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技术领域的发明和贡献[23][25][26] 获奖者背景信息 -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1951年生于江苏,南京大学毕业[8] - 徐星:中科院古脊椎所,1969年生于新疆,2002年获博士学位[11] - 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所,1965年生于江苏,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12] - 方忠:中科院物理所,1970年生于湖北,1996年华中理工大学博士[17][18] - 戴希:香港科技大学,1971年生于浙江,1999年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博士[20] - 丁洪: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1968年生于湖南,199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22] - 卢志远:旺宏电子,1950年生于广州,1977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7][29] 未来科学大奖概况 - 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4] - 奖励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4] -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4] - 2016-2024年共评选出39位获奖者[28] 历届获奖者代表 - 生命科学奖:施一公(2017)、袁隆平(2018)、邵峰(2019)等[30] - 物质科学奖:潘建伟(2017)、王贻芳(2019)、赵忠贤(2023)等[30][31] - 数学与计算机奖:许晨阳(2017)、王小云(2019)、何恺明(2023)等[31]
参会须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
机器人圈· 2025-08-07 10:09
会议基本信息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将于2025年8月10日13:30-18:00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C馆二层C会议室举行 [2] - 参会需提前线上实名注册,现场需持身份证原件或短信二维码通过闸机及安检入场 [2] - 参会凭证为手环,需在西二门会客厅领取,遗失不补 [2] 交通信息 - 建议选择地铁亦庄线至荣昌东街站B1南口出站,步行400米抵达会场 [9] - 2025年8月8日0点至8月13日0点期间,会展中心周边道路将实施临时交通管控 [11] - 景园街(宏达南路-永昌南路)24小时封闭,宏达南路(荣昌东街-景园街)每日7时-18时封闭 [11] 展览展示 - 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将汇聚ABB、库卡、埃斯顿等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包括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 [12] - 展会将展出1500余件展品,包含100余款首发新品,展览面积达50000平米 [12] 论坛内容 - 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专场活动聚焦仿生触觉传感器、柔性驱动机构等关键部件技术 [19] - 活动将探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医疗康复等场景的应用生态 [22] - 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等专家进行主题演讲 [24][25] 议程安排 - 13:00-13:30签到,13:45-14:10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将发表《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机器人造福人类》主题演讲 [24] - 15:10-15:25将举行优秀解决方案发布和签约仪式 [24] - 16:55-18:00将进行"灵动具身智能:解构当下,重构未来"主题圆桌讨论 [25]
极智嘉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营收增长约30%,亏损收窄超90%
机器人圈· 2025-08-06 11:42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收入9 95-10 3亿元 同比增长27-32% [1] - 报告期内亏损净额4500-5500万元 同比收窄90-92% 经调整亏损净额1000-2000万元 收窄90-95% [1] - 收入增长主因仓储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交付量增加及订单执行效率提升 亏损收窄得益于规模效应释放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汇兑收益 [1] 具身智能战略布局 - 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极智嘉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机械手拣货、通用机器人等B2B场景技术研发 [2] - 新业务与现有AMR产品线协同 利用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及场景数据加速技术落地 [2] - 具身智能发展路径预计从仓储延伸至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等领域 公司凭借物流机器人龙头地位具备先发优势 [2][4] 商业化与市场地位 - 业务覆盖全球40余国 服务超800家终端客户 2024年客户复购率74 6% 关键客户复购率84 3% [4] - 商业化能力持续引领To B智能机器人领域 [3] - 具身智能突破有望推动公司从仓储机器人企业转型为综合性智能机器人企业 打开成长天花板 [4] 技术研发与政策环境 - 拥有1,867项专利 研发人员占比41% 构建AI驱动的机器人感知、决策与控制等技术体系 [5] - 国常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推动AI在物流、制造等场景加速落地 [5] - 公司作为技术先行者 在"人工智能+"战略背景下迎来战略机遇期 [5] 行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实现行业落地 智元机器人构建"本体+AI"全栈技术 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商用场景领先 [4] - 极智嘉具身智能布局聚焦物流领域 凭借场景理解力与全球化能力占据独特生态位 [4] 长期发展前景 - 商业化领先、全球化覆盖、AI研发能力等多因素共振推动持续高增长 [6] - 龙头效应、技术壁垒及具身智能突破将驱动未来业绩与估值上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