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智能体
icon
搜索文档
释放工业智能体的一线生产能量
经济日报· 2025-09-24 22:48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多地以"AI+制造"为牵引,制定各项政策举措、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开展专项行 动,加速工业智能体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步伐。企业也积极布局,加快攻关前沿技术,驱动工业实现 智能化进阶。实践表明,工业智能体正释放巨大潜力。例如,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工业智能体 搭建的协同平台,实现跨企业工艺设计效率和供应链响应速度的极大提升;浪潮云推出"海若智能体", 将计算资源、各类模型以及行业智能体整合为"智数云安"一体化解决方案。 行业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工业智能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5万亿元,我国占据的市场份额超过 40%。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 带动工业数据集、工业大模型的创新迭代。当前,加快推进面向典型场景的工业智能体研发与应用,支 持一批企业开展试点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全流程智能化水平,已成为重要议题。 工业智能体是集智能化、自主化和协同化于一体的新型工业系统平台,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 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具备高度智能决策能力以及协同与网络化能力,显著推动制造业各环节转型升 级。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工业智能体改变了传统依赖 ...
与近40家企业在工博会签约,西门子全面本土化
第一财经· 2025-09-24 10:27
数据的获得、数据的治理是实现"AI+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工业巨头德国西门子与近40家企业签约,进一步拓展合作生态,全面实现本土化。 过去几年来,跨国工业巨头正在加大中国本土化的投入。在今年的工博会上,西门子展示了基于生成式AI的应用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国的首个试点应用, 此外,西门子还发布了一款适配本土操作系统麒麟的机构式IPC产品。 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副总裁兼工厂自动化事业部总经理乔格·韦斯特霍尔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字化相关的产品,尤其是包括工业AI相关的产品是西 门子近年来在中国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西门子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以适应中国用户的需求。 "例如,今年工博会上,西门子推出的一款全新机架式IPC(工业PC)产品,就是我们为中国市场的需求所做的,与本土操作系统麒麟适配,这也是我们在 产品维度对中国市场做出的一个非常积极的响应。"韦斯特霍尔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9月23日工博会开幕当天,西门子发布《2025工业智能体趋势展望报告》指出,虽然超过八成企业认可其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价值,但实际部署 仍面临显著挑战:43%的企业 ...
从“联接”到“智能”:新华三给出工业领域的智能体解法
环球网· 2025-09-18 06:42
技术就绪并不意味着商业可行。新华三在内部提出一个"硬"标准,就是必须找到客户真正愿意买单的场景方案,通过大量实战检验,最终"产业治理、安全 生产、双碳治理、企业治理、精益制造、供应链管理"这六大方案被大浪淘沙般地筛选出来了。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林迪】当消费互联网用6小时人均日使用时长重塑生活,当700万辆网约车把出行服务效率推至99%,生产端也迎来自己的"变革时 刻"。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赞在杭州新华三未来工厂提出——"工业互联网正在进入2.0,核心路径是:智能工厂×数智平台。"近 日,新华三首次系统披露了如何把八年实践压缩为一张"价值落地路线图",也首次提出"工业智能体"将成为中国制造下一个规模复制的新范式。 "工业互联网解决的是联接和数据的问题,但是联接和数据并不代表决策效率的提升、决策的正确率提高。"刘赞指出,"在这个基础上,必须有能够驾驭这 些数据的人和有经验的人,或者说高智的、高经验的智能体。"面对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挑战,新华三提出了以智能工厂和数智平台为 核心的战略方向,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联接是工业互联网的第一性原理;没有联 ...
围绕智能制造场景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苏州单位参编全国首部“指南”
苏州日报· 2025-09-12 01:22
政策发布 - 江苏省发布全国首部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参考指引 由电子标准院华东分院支撑编制 [1] - 指引基于江苏省智能工厂建设实践 衔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 系统提炼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1] - 内容按实施难度分为入门篇 基础篇 进阶篇 前瞻篇4个阶段 覆盖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路径 [1] 技术实施路径 - 入门篇规划9个典型场景 通过感知识别技术实现机器助人 应用于仓储管理 物料配送 危险作业 质量检测等环节 [2] - 基础篇提出20个场景 侧重打通数据链 通过数字孪生 多目标优化 知识图谱技术提升跨环节联动效率 [2] - 进阶篇针对领先企业提出31个场景 推动全流程全要素智能协同与自主决策 实现工艺优化和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 [2] - 前瞻篇提出工业智能体理念 探索具备自主感知 分析 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未来制造系统 [2] 后续规划 - 电子标准院华东分院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体工厂评估体系研究与构建 形成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标准规范 [2]
“大模型+智能体”组成的工业最强大脑,这次真来了
36氪· 2025-09-11 07:25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加速AI向千行百业渗透 [1] - 2025年中国工业AI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28.6% [1] - 全球工业智能化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3.5万亿元 中国市场份额超过40% [4] - 工业企业应用大模型及智能体的比例从2024年9.6%显著提升至2025年47.5% [18]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工业智能体成为AI落地工业的最佳形态 具备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和学习能力的软硬件一体化平台 [4] - 中控技术时间序列大模型TPT升级为TPT 2 采用MoE架构与多技术融合实现智能体构建 [5][9] - TPT 2实现三大突破:集约化(一个模型替代N个工业软件)、对话问诊决策支持、全链路闭环执行 [12] - 在万华化学、中国石化等百余套装置取得突破性应用 累计预定订单企业518家 成交量112套 [13][15] 应用成效与效率提升 - TPT将化工企业废液处理环节pH调节周期从6-8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效率提升超80% [3] - 在大唐多伦煤化工项目实现年替代燃煤发电49690.2万千瓦时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94万吨 [3] - 乙烯装置优化周期从"年"为单位缩短至约一个月 实现颠覆性效率提升 [15] - 采用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推动跨场景数据价值流通 [18] 企业战略与财务表现 - 中控技术服务全球3.7万多家客户 覆盖50多个细分行业 部署超10万套工业控制系统 [5] - 2024年实现营收91.39亿元(同比增长6.02%) 工业软件收入26.53亿元(同比增20.70%) [19] - 2025年上半年工业软件收入2.92亿元 毛利率从31.67%提升至54.03% [19] - 联合行业生态伙伴构建"工业AI数据联盟" 推动平台化转型与生态共建 [16] 行业生态与资本关注 - 工业智能体是智能体技术与行业know-how深度融合的产物 推动制造业从信息化建设迈向价值创造 [18] - 人工智能技术催化龙头企业估值逻辑重塑 腾讯年内市值增长约1.6万亿 [21] - 具备自主核心能力的工业智能化企业正成为资金配置重点 [21]
探秘美的智能体工厂:机器人如何进厂打工
证券日报· 2025-08-29 15:46
工业智能体技术应用 - 工业智能体作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身 可实现24小时在线 精准调度及故障预测 指挥整个车间高效运转 [1] - 智能体工厂核心特质在于高度自主性与持续进化能力 通过内置大脑与智能体实现主动感知 决策并与物理世界交互 [2] - 智能体工厂对传统自动化设备实现激活 例如自动导引车和多轴机械臂由AI智能体动态调度协同指挥 实现更灵活协调作业 [2] 美的集团智能工厂实践 - 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获得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认证 成为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智能体工厂 [1] - 工厂部署AI眼镜作为超级助理 使首检效率从15分钟大幅缩减至30秒 [3] - 自主研发类人形机器人美罗具备跨职能执行任务能力 可进行搬运 检测及参数优化调整 打破传统组织分工壁垒 [3] - 工厂已成功部署14个智能体 覆盖38个核心生产业务场景 实现秒级响应人工任务 工厂提效80%以上 其中排产响应速度提升90% [4] 技术研发与投入 - 过去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400亿元 未来三年将至少再投入500亿元 重点布局AI大模型 新能源 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等领域 [4] - 采取轮足式类人形机器人切入策略 同步研发跨地形人形机器人 探索下一代超人形产品构型 [3] - 推动家电机器人化与智能体工厂建设 目标实现全流程无人干预和全要素自我进化的智能生态 [4][6] 行业政策支持 - 国务院印发意见明确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 加快人工智能在全环节落地应用 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 [5] - 政策要求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 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 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 [5] - 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增强工业系统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 [5] 战略发展路径 - 智能工厂升级路径包括实现场景全面覆盖 驱动工厂大脑认知进化 释放具身智能泛化潜能 [6] - 目标构建自我感知 自我调节的自循环智能生态 使决策能力超越人类专家 实现极致柔性生产 [6] - 计划将智能体工厂解决方案快速复制到全球其他工厂 助力中国制造业提升全球竞争地位 [6]
提升运营效率 大模型加快向工业领域拓展
经济日报· 2025-08-22 00:39
工业智能体定义与特征 - 工业智能体是专为工业生产设计、具备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和学习能力的软硬一体系统,融合工业知识图谱等多领域知识,实现从预设编程向自主决策的跃迁 [2] - 与大语言模型不同,工业智能体是机器学习、强化神经网络等技术的集合,以大模型为"脑"、工业知识为"心"、执行控制为"手"的三位一体智能系统 [4] - 工业智能体通过理解自然语言指令改变人机交互方式,无需人工逐步操作,可直接拆解任务并调用工具或外部数据源 [2] 技术应用与场景 - 推动研发从经验试错向智能驱动转变:深度分析海量数据缩短研发周期,扩大研发设计组合搜索空间 [3] - 生产制造环节实现自动化向自主化升级:优化生产排程、设备维护控制和跨系统协同,提升复杂环境自主作业能力 [3] - 供应链与企业内部管理优化:通过智能推理自主处理订单、库存预警和销量分析,增强供应链弹性并提升管理效率 [5] 效率提升成果 - 工厂工艺准备时间缩短60%,订单准交率提升20% [6] - 注塑工艺参数调试时间缩短90%以上,员工培训成本下降75% [6] - 通过OCR与多模态模型结合,降低人工录入时间和出错率,自动生成工艺流、报价与生产计划 [5][6] 市场规模与发展态势 - 全球工业智能化市场规模2024年将突破3.5万亿元,中国市场份额超过40% [1] - 工业智能体被工信部列为深化人工智能工业应用的重要抓手,带动工业数据集和大模型创新迭代 [1] 技术挑战与瓶颈 - 工业门类多、行业壁垒高导致大模型算法适应性、实时性和可靠性不足 [7] - 工业现场存在数据孤岛、缺失和噪声干扰,训练数据安全可靠性存在不确定性 [7] - 智能体面临API漏洞、代码供应链破坏和提示词注入等安全威胁,可能造成运行偏差 [7] 生态建设与标准化 - 需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AI平台,突破算力适配、模型压缩和调度推理等技术瓶颈 [8] - 加强智能体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建设,推动通用模型接口、数据规范和性能指标研制 [8] - 通过灯塔工厂等样板打造生态实验厂,开展模型复用、算法开源和平台对接试验 [8]
2025上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新格局:埃斯顿位列销量榜首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市场地位与国产化进程 - 公司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2025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含埃斯顿酷卓)[1] - 公司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1] - 中国是全球最激烈的区域性工业机器人竞争市场,全球95%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均在中国设立业务网络[3] 核心竞争力升级:AI+机器人工业智能体 - 公司通过免示教焊接、打磨、视觉引导无序抓取等解决方案,融合运动控制、机器视觉、AI编程等技术,实现免示教、易用性提升[5] - 2025年初发布开放性更高的NGC控制平台,并在德国Automatica发布支持二次开发的ERI实施操控平台,支持4ms通讯速率的实时交互通道[5] - 公司从底层控制平台重构,将机器人作为主控,实现端侧数据处理→自编程→执行强效协同,提升机器人作为"工业智能体"的核心地位[5] - 智能化机器人推动钢构类焊接、曲面打磨/涂胶、激光焊接等低密度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扩增[5] 场景化工艺贯通:从内卷向高价值转变 - 公司喷涂防爆机器人取得证书,贯通金属加工领域压铸、冲压/切割、折弯、焊接、打磨、喷涂等全部工艺[6] - 基于场景应用构建的水平行业解决方案覆盖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市场,并为进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市场奠定基础[6] - 采用"水平工艺+垂直行业"融合型解决方案,以"菜单"选配方式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从"单机销售"向完整解决方案转型[6] 内外资品牌平权与全球化布局 - 中国机器人产业成为全球市场核心玩家,提升产业链安全并帮助海外企业重塑智能制造"内核"[7] - 公司2024年底构建全球75个业务网点,波兰工厂竣工投产后形成海外3个(含Cloos、M.A.i)+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7] - 公司开启Local for Global新格局,推动国产与外资品牌平权[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市场向高质量、高价值场景、高安全性发展,融合端侧智能化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编程设备"向"免编程、自判断设备"转变[9] - 智能化技术发挥生产数据价值,提升柔性化生产在"多品类、小批量"中的优势,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9]
南京埃斯顿,全国销量第一!
南京日报· 2025-08-07 22:49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公司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截至2025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 [1] - 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 [1] - 中国是全球最激烈的区域性工业机器人竞争市场,全球95%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均在中国设立业务网络 [3] 技术竞争力与产品创新 - 核心竞争力升级为AI+机器人的工业智能体,融合运动控制、机器视觉、AI编程等技术,实现免示教、部署方便、易用性提升 [4] - 发布开放性更高的NGC控制平台和ERI实施操控平台,支持二次开发,融合多种API、开发套件和SDK接口,提供实时交互通道(支持4ms通讯速率) [6] - 从底层控制平台进行自我重构,将机器人作为主控,实现高效率数据处理和强协同控制,发挥机器人作为"工业智能体"的核心地位 [6] 应用场景与市场拓展 - 融合智能化能力的机器人在易用性、免示教、高安全性等特点,实现"普通工人"到"高级技工"的快速转变,在钢结构焊接、曲面打磨/涂胶、激光焊接等机器人密度较低的应用场景中快速扩增 [8] - 喷涂防爆机器人取得证书,在金属加工领域贯通压铸、冲压/切割、折弯、焊接、打磨、喷涂等所有应用工艺 [11] - 覆盖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市场,并进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市场,在汽车覆盖件冲压、结构件焊接、白车身焊装、汽车总装等领域实现全面开花 [11] 业务模式与战略 - 形成"水平工艺+垂直行业"的融合型智能制造完整解决方案,以"菜单"选配的方式供应用户选择 [12] - 实现从"单机销售"向完整解决方案迈进,避开同质化的"内卷",向高价值场景进攻 [13] 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竞争力 - 构建全球75个业务网点,波兰工厂竣工投产后将形成海外3个+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打开Local for Global的新格局 [14] -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帮助海外企业重塑智能制造"内核" [14] - 国产与外资品牌平权的背后是公司等先行者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强劲竞争力的证明 [16]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变化在于高质量、高价值场景、高安全性发展,以及融合端侧的智能化技术,使工业机器人从"编程设备"向"免编程、自判断设备"转变 [16] - 发挥生产数据价值,实现柔性化生产在"多品类、小批量"中的优势,发挥AI技术普适性、低门槛的应用优势 [16]
驱动“AI+制造业”走向“制造业+AI” ——从WAIC 2025看“智联协同”
中国化工报· 2025-08-06 03:12
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的核心进展 - 领军企业聚焦AI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与生产力转化 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创新协同为各行各业加速迈向数智化和绿色化提供解决方案[1] 施耐德电气的AI应用成果 - 上海普陀工厂通过广泛部署AI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人均生产效率提高82% 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2] - 无锡工厂以AI驱动生态设计 开发闭环碳跟踪平台 以机器学习模型提升能效 实现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减碳90% 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2] - 发布EcoStruxure Building GPT楼宇智能运维专家 基于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的AI Agent 赋能高效暖通运维及建筑节能减排[2] - 专为中国市场打造EcoStruxure Energy Operation新一代电力综合运营系统 深度覆盖中低压配电 微网监控 综合能源管理等应用场景 实现更开放 更可靠 更智能的电力运营保障[2] - 边缘智能 大模型 Agentic AI正加速向细分行业渗透 工业专有知识与AI技术深度融合将迸发更大价值[2] 施耐德电气合作伙伴的AI解决方案 - UnitX展示工业表面缺陷检测及一站式AI视觉解决方案 赋能智能制造升级 提升良率和质量[3] - 强思数科带来AI智能重建与数字孪生解决方案 推动工业建模精度与效率飞跃[3] - 上海孪数科技以数字孪生技术 智能体平台 具身智能数据合成和训练平台 为工业领域AI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3] 西门子的工业AI创新 - 系统呈现从设计研发 生产制造到运维管理的全价值链AI创新成果 将生成式AI技术深度融入工业场景 重点聚焦工业基础模型与工业智能体等前沿方向[4] - 在中国首秀Industrial Copilot智能体 融合大语言模型与行业知识 协同处理从订单输入 需求预测 设备控制到物流调度等全流程任务[4] - 冶炼工艺优化系统首创性融合大模型 RAG机制与实时数据优化 集趋势预测 参数调优闭环与专家知识库于一体 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高质量低能耗生产[4] - Smart ECX智慧能碳平台的能碳助手利用专属知识库 回答政策 知识和操作问题 实现能耗数据查询 软件功能操作 账单识别分析等功能[4] - 工业AI的时代窗口已打开 将在工业基础模型和工业智能体等前沿方向不断突破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 驱动AI+制造业走向制造业+AI[4] 中控技术的AI机器人解决方案 - Plantbot机器人解决方案构建AI+机器人全场景巡检体系 基于AI的多模态感知和推理 基于多机复杂任务协同的安全闭环控制 应对原料罐区 电气室 复杂地形巡检 皮带通廊 氯碱电解厂房 化工厂电力间 煤焦炉等多个高危场景[5] - 飞索机器人+OGI气体成像+无线防爆传感器协同方案 实现镇海炼化1.2万平方米球罐区全天候 全覆盖巡检[5] - 定制自动送样系统及全流程检测自动化方案 实现水质 色谱等检测环节无人化操作 提升天津石化南港乙烯项目实验室检测效率与安全性[5] - 巡检机器人搭载高清相机与红外热像仪 实时监测设备温度 识别管道泄漏等异常 精准评估离子膜性能 优化检修计划 通过智能电耗分配降低能耗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