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圈
icon
搜索文档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第3期(总第225期)
机器人圈· 2025-08-06 11:42
实用领域机器人专利研究 - 医疗健康和智能家居是机器人技术应用的核心领域,专利研究揭示该领域的技术构成和演进方向 [2] - 通过分析专利申请现状、重要申请人及核心专利,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性框架 [2] 工业机器人专利大数据分析 - 工业机器人专利数据与产业数据结合分析,量化表征技术发展态势 [4] - 研究覆盖全球专利地域分布、产业链热点技术方向,为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4] 凿岩机器人电液控制系统 - 凿岩机器人通过集成传感器数据与计算机指令实现液压系统精准调控 [5] - 先进控制策略在隧道施工和矿产开采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5] 机器人多维力/力矩传感器 - 传感器占机器人成本比重达10%-20%,是柔顺化和智能化控制的核心部件 [6] - 研究涵盖刚性应变式、压阻式、电容式及柔性结构等7类传感器工作原理与性能对比 [6] 自动驾驶掉头算法 - 基于几何约束和最小转弯半径的轨迹生成模型,可适应平角/劣角/优角等多种路口形态 [7] - MATLAB仿真显示算法在有限空间内轨迹规划成功率达100% [7] 光伏运维机器人导航技术 - 激光雷达点云融合算法有效解决凹凸地面和杂草环境下的可行驶区域分割问题 [10] - 动态稀疏程度算法实现障碍物与地面特征的高精度区分 [10] 双足机器人强化学习控制 - 在NVIDIA Isaac Gym平台构建的复杂地形环境中,GR-1机器人实现100%地形穿越成功率 [11] - 控制策略通过零样本迁移至MuJoCo引擎,验证了跨物理引擎的泛化能力 [11] 工业机器人教育创新 - "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融入教学,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12] - 新型评价机制覆盖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维度,形成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方案 [12] 电气控制教学数字化转型 - OBE教学理念结合工程项目主线,实践教学比例提升30%以上 [13] - 以赛促学模式显著提高学生PLC综合开发能力 [13] 行业前沿动态 -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价格战与量产爆发双重挑战,技术革命推动产业重构 [15] - 微纳感知技术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关键赋能方向 [15]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软机器人手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等新兴领域 [16]
事关具身智能,上海发布重磅政策!最高给5000万!卖/租机器人都有奖
机器人圈· 2025-08-06 11:42
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上海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3][14] - 实现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 [3][14] - 建设不少于4个高质量孵化器 [3][14] - 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 [3][14] 政策支持措施 - 关键技术攻关最高支持5000万元 [4][15] - 公共平台建设最高支持2000万元 [4][17] - 示范应用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 [4][19] - 开源社区/产品最高奖励500万元 [4][24] - 算力券支持最高4000万元/年 [4][17] - 语料券支持最高500万元/年 [4][16] - 机器人销售/租赁最高奖励500万元 [4][22] - 标准制修订最高支持100万元 [4][25] 具身智能技术特征 - 实时环境交互能力: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感知环境变化并动态调整 [7] - 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通过环境互动持续优化技能 [7] - 多模态感知能力: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 [7][8] - 物理任务执行能力:完成抓取、搬运等实体操作并灵活切换多任务 [7] 产业链布局 - 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制:精密电机、减速器、灵巧手、传感器等 [10][22] - 打造热销终端产品: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推进量产 [11][22] - 招引优质企业:对销售/租赁机器人企业提供奖励 [12][22] - 构建产业集群:以张江为核心形成差异化特色集群 [12][23] 五大公共服务平台 - 算力平台:统筹智算资源提供算力券支持 [17] - 数字孪生实训场:实现仿真训练-真实验证-迭代学习的闭环 [17] - 中试平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工程师团队 [17] - 投资平台:强化产业基金战略牵引作用 [18] - 租赁平台: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进入应用市场 [18] 重点应用场景 - 物流装配:快递分拣、仓储搬运、末端配送 [19] - 工业制造:装配、巡检、应急、物料搬运 [20] - 商业零售:导览讲解、客户接待、安防巡逻 [20] - 医疗康养:医疗护理机器人、康复解决方案 [20] - 家政服务:居家清洁、情感陪伴、安全看护 [21] 生态体系建设 - 开源创新:搭建全要素开源体系支持模型工具入驻 [24] - 标准体系:重点围绕数据语料、场景应用等加快标准研制 [25] - 安全伦理: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确保符合安全约束 [25] - 人才引育:引进国际领军人才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 [25] - 开放合作:依托国际平台构建全球合作网络 [25]
关于举办2025年 “先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技术转移转化”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8-06 11:42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高级研修班 - 研修班主题为"先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技术转移转化",由中国电子学会承办,时间定于2025年8月10-14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 [2] - 研修方向包括产业政策前瞻、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企业走访与案例教学等 [2] - 目标学员涵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企事业单位技术主管、科研机构项目负责人、金融机构高级分析人员等 [3] - 拟邀专家包括院士、行业领军企业高管、科技成果孵化导师等 [4]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动态 - 2024年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分化,部分企业表现突出 [11] - 2023年55家上市公司年报反映行业洗牌加剧,喜忧参半 [11] - 越疆科技在港股市场表现亮眼,市值实现三倍增长 [11] - 2024上半年机器人概念股普遍业绩承压,但AI融合带来新机遇 [11] - 53家上市公司2023年中报显示行业内部表现差异显著 [11]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量产爆发与价格战,产业重构加速 [11] - 清华大学团队研究聚焦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技术,强调创新突破 [12] - 西木科技提出人形机器人研究新视角 [12]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突破,借鉴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11] 国际机器人技术前沿 - Uber Eats计划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配送服务 [12] - 国际研发成果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cm级折纸四足机器人等 [12] - 新型振动式压电机器人、昆虫级变形机器人等技术问世 [12] 行业专家观点 - 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技术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11] -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分析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发展挑战 [11] - 潘云鹤院士探讨人工智能行为智能与产品智能的关系 [12] - 院士报告指出机构智能技术推动"变形金刚"概念落地 [12]
中国信通院发布“2025智能体十大关键词”
机器人圈· 2025-08-05 10:11
智能体技术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技术纵深发展,智能体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引擎,有望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智能体十大关键词",涵盖通用智能体、专用智能体、端侧智能体等方向,反映技术研究热点与产业关注重点 [1] 通用智能体 - 具备跨领域知识和通用能力,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依赖大模型能力提升及多技术融合创新 [2] - 未来将驱动人机协同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创造",成为智能经济时代的"数字员工" [2] 专用智能体 - 聚焦特定行业或场景,通过模型精调、知识注入等方式强化专业适配能力,深度服务金融、教育、工业等垂直领域 [3] - 未来将沿垂直场景深化、产品形态完善等方向加速发展 [3] 端侧智能体 - 运行于移动设备、IoT设备等端侧,具备本地推理、隐私保护与实时响应优势,实现离线感知与快速反馈 [4] - 未来将强化安全隐私、提升计算效能,成为"万物智联"时代的重要入口 [4] 企业级智能体 - 集成大模型、RPA等技术,打通企业信息系统,自主完成复杂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 [5] - 未来将在跨系统协同、流程再造等方面深化,构建"人机协同+自动运行"的新型运营模式 [5] 智能体平台 - 提供智能体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模型调用、低代码开发等功能,降低研发门槛,加速应用落地 [6] - 未来将成为智能体产业链中枢,支撑大规模生态构建 [6] 智能体通信协议 - 统一通信语义与接口规范,实现不同厂商智能体无障碍协作,推动生态开放与跨域融合 [7] - 未来功能将日益丰富,安全性持续提高,成为智能体外界的"交互桥梁" [7] 多智能体协同 - 通过协作、博弈等方式突破单智能体瓶颈,实现"1+1>2"的集体智能效果,展现广阔应用潜力 [8] - 未来协同算法发展将催生"群体智能"新范式 [8] 智能体价值评估 - 需衡量应用、经济及社会价值,涵盖功能、性能、用户满意度等多维度,支撑决策与优化部署 [9] - 未来将构建多维评估模型,推动ROI分析与全生命周期价值跟踪 [9] 智能体可信 - 关注专业性、可控性、安全性,强调"对齐人类价值观",防止"黑箱风险"与"价值偏差" [10] - 未来将加强高质量数据供给、安全评估框架构建,提升透明性与可控性 [10] 智能体基准测试 - 通过标准化测试任务与指标,科学度量智能体理解、决策、执行等能力 [11] - 未来将构建贴近真实场景的高质量测试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1] 产业推进计划 - 中国信通院将联合产业方开展通信协议研究,建设测试床,推进标准研制与评估测试,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 [11]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议程公布!思想盛宴,智慧交锋
机器人圈· 2025-08-05 10:11
| べ 2€25世界机器人大会 C WORLD ROB 0 T CONFERENCE | | --- | | 论坛义和 | | 篇章 产业发展 | | 时间:8月9日 09:00-12:00 (上午场) | | 时间 | 会议内容 | | --- | --- | | 14:00-14:10 | 发布北京市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 | | | 姜广智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 | 14:10-14:20 | 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 | | | 王磊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 | 14:20-14:50 | 北美机器人市场关键趋势与新兴机遇洞察 Key Trends and Insights into Emerg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North American Robotics Market | | | Jeff Burnstein 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主席 | | 14:50-15:20 | 日本具身智能的发展 Embodied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in Japan | | | Toshio Fukuda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 | ...
【FAIR plus】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正式定档,世界级机器人开发技术全面升级
机器人圈· 2025-08-05 10:11
FAIR plus 2026展会概述 - FAIR plus 2026定档于2026年4月22-24日,定位为机器人全产业链技术和开发资源平台,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1][6] - 2025年展会创深圳机器人展览规模新纪录,2026年将延续并升级平台定位,推动行业协同与技术交流[6] - 展会由深圳市机器人协会联合十余家国内外行业组织共同创办,覆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算法、算力芯片等50+个产业环节[8][9][13] 展会目标与愿景 -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对话与协同开发,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10] - 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国际化,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全球输出[10] - 打造涵盖科研机构、初创企业、国际展团的多元化展示平台,覆盖500+家产业链企业及50000+专业观众[13][14][15][16] 展会核心内容 - **展品范围**:包括伺服系统、传感器、一体化关节等核心零部件,以及AI算法、仿真工具、算力芯片等"大脑"相关技术[13] - **特色展区**:初创企业联展区展示高潜力团队成果,科研机构展区聚焦感知/控制等前沿技术,国际展团区促进中外技术标准交流[14][15][16] - **活动形式**:包含主论坛、技术社区分享会、23场供需对接会及新品发布会,推动场景化落地[13][22][24] 往届成果与行业影响 - FAIR plus 2025吸引200余家产业链企业参与,含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国内龙头及英伟达、西门子等国际巨头[21] - 促成南方电网、中广核等场景方与越疆科技、普渡科技等企业的供需对接,覆盖消防、工业等多元场景[22] - 吸引超200位国际买家,推动马来西亚机器人协会、德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跨国合作[23] - 帕西尼感知、腾讯Robotics X等企业发布新品,硅谷企业eBots首次国内亮相[24] 展会规模与参与方式 - 2026年展会选址深圳会展中心,展览面积达15000㎡,与LogiMAT China 2026同期举办[19] - 参展企业可通过深圳市机器人协会联系商务合作,展位已启动预定[26]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十年跨越 世界机器人大会见证产业蝶变
机器人圈· 2025-08-04 11:38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及产业突破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12日在北京举行 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和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2] - 大会推动机器人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场景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3] 科技创新突破 - 2024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2/3 [3] - 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等从依赖进口到形成自有产品谱系 [3] - 国产机器人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 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3] - 人形机器人拥有聪慧"大脑"、敏捷"小脑"、灵活"肢体" 使用国产核心零部件 [3] - 机器人标准工作体系初步构建 中试、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加速布局 [3] 产业发展突破 - 中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销量从2015年7万套增长至2024年30.2万套 [4] - 2023年工业机器人产量55.6万套 服务机器人产量1051.9万套 同比增长34.3% [5] - 多地成立机器人创新中心 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 [5] - 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爆满 显示广阔发展空间 [5] 应用场景突破 - 工业机器人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 236个行业中类 [6] - 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占比84.7% [6] - 人形机器人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形成中美两强格局 [6] -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6] 国际合作突破 - 大会国际支持机构从12家增加到28家 国际及港澳台嘉宾从10余位增加到80余位 [7] - 世界机器人大赛有来自近20个国家6000余支赛队10000余名选手参赛 [7] -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已吸纳35家会员单位 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 [7] 大会三大作用 - 成为全球机器人发展"风向标" 累计召开200余场论坛 吸引近170万人次现场参会 [8] - 成为产业发展"加速器" 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爆发式增长 [9] - 成为深化开放合作"桥头堡"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10]
预告︱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近期相关活动预告8.4-8.17
机器人圈· 2025-08-04 11:38
政策与行业规划 - 202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十六大部委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1] -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 [1] 行业活动动态 - 2025年8月4日至17日将举办8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重要活动,包括第40届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等 [2][3] - 活动覆盖北京、上海、安徽芜湖、哈尔滨、宁波、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主办单位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权威机构 [2][3] 技术突破与产业进展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研究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战现象显现 [4]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等创新成果 [4] 学术研究与专家观点 - 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技术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3] -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分析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的挑战与进展 [3] - 潘云鹤院士探讨人工智能行为智能和产品智能的发展方向 [4] 企业动态与市场表现 - 越疆科技从"破格上市"到市值翻三倍,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4]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 [4] - Uber Eats将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 [4]
【CCRS 2025】圆满落幕!中国第六届机器人学术年会在长沙画上完美句点
机器人圈· 2025-08-04 11:38
行业盛会概况 - 第六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以"人机共融 智向未来"为主题 汇聚200余位院士专家及3000余名全球参会者 [2] - 设置7个主旨报告 14个主题报告 115个分论坛特邀报告 覆盖工业/服务/特种/海洋/医疗机器人等热门领域 [2][3] - 展示259份科研成果海报 举办7场顶刊论坛和8场主编论坛 形成全方位学术交流矩阵 [3] 技术前沿突破 - 具身智能制造需突破自主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多机协同优化等关键技术 实现物理与数字深度耦合 [7] - AI增强触觉感知技术可提升机器人对人类意图识别能力 在养老助残领域具应用潜力 [9] - 仿生智能系统需具备多约束/高动态环境生存能力 仿生导航/操控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14] - 机器视觉空间计算技术向高精度/强泛化发展 在工业/航空航天领域实现目标精确感知 [21] 产业发展方向 - 人形机器人需解决功能构型/性能综合/行为智能等核心问题 工程应用是研究生命线 [18][19] - 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是机器人能力升级关键 需加强产学研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16] - 低算力小样本的机器记忆智能路径 有望突破大模型能耗高/可解释性差的瓶颈 [11][12] 学术生态建设 - 会议云相册实时共享机制提升学术传播效率 扫码即可获取全部会议资料 [51] - 工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承办 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2] - 分论坛聚焦特种/工业机器人等议题 引发激烈技术讨论与思想碰撞 [43]
MIT研发「三合一」机器人训练神器:零基础用户也能教机器人学技能
机器人圈· 2025-08-04 11:38
机器人技术革新 - MIT工程师研发多功能演示界面(VDI),整合远程操控、运动引导、自然模仿三大训练模式,使普通工人、护理人员等非专业人士也能训练机器人[6][8] - VDI采用模块化传感器系统,集成高精度摄像头、运动标记与六维力传感器,兼容主流协作机器人手臂如UR、Franka Emika[9] - 突破传统编程模式,实现10分钟内完成新技能教学,毫米级动作复现精度,自适应力控范围0.1-50N[17] 人机协作新范式 - VDI提供三种零代码教学方式:远程操控处理高危任务、运动引导校准重物搬运、自然模仿学习精细动作如绘制商标[9] - 制造业测试显示,83%参与者倾向自然模仿模式,同时认可远程操控在危险场景的不可替代性及运动引导在力控调节的优势[10] - 技术目标为"让技术适应人",下一步将优化人机交互反馈系统并拓展复杂场景测试[15] 跨领域应用前景 - 工业场景:单条产线可训练机器人处理有毒原料、包装成品及绘制标识[16] - 家庭与医疗:护理人员可教机器人辅助复健,老人能演示训练完成家务[16] - 紧急响应:消防员远程操控机器人进入辐射区域执行任务[16] 行业动态与趋势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显示55家企业喜忧参半,洗牌加剧[18] -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量产爆发与价格战,同时机器人与AI技术打通带来新机遇[18]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及折纸制造四足机器人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