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鸟类起源于恐龙
icon
搜索文档
不断探索生命的奇迹(院士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31 22:32
核心观点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证据和多学科技术手段 有力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揭示了羽毛演化和飞行能力形成的进化路径 [1][2][3] 研究突破与关键证据 - 我国辽西地区发现大量带羽毛恐龙化石 其中2003年发现的顾氏小盗龙化石展示了前后肢类似鸟类的羽毛分布 是飞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 [1] - 2005年内蒙古发现的二连巨盗龙化石为迄今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 证实羽毛并非鸟类独有 而是在恐龙演化阶段就已出现 [1] - 恐龙与早期鸟类在叉骨 胸骨和前肢关节等骨骼结构上高度相似 恐爪龙爪部构造和小盗龙飞羽排列与始祖鸟几乎一致 [2] 技术方法与跨学科研究 - 采用机器人方法研究小盗龙飞行行为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恐龙与鸟类的形态功能联系 [2] - 运用卫星导航数据 地质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等新方法推测化石分布密集区 提升化石发掘效率 [2] - 借助CT扫描和同步辐射技术观察化石内部结构 包括骨骼生长线和羽毛印痕微观特征 [3] - 通过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比现代鸟类与恐龙基因序列 发现调控羽毛发育和飞行能力的基因存在演化关联 [3]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 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极大推动了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知发展 [1][3] - 研究证实羽毛最初可能用于保温或种内展示 而非飞行功能 [2] - 明确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支系 为生命之树的关键分支提供精确支撑 [2][3]
和恐龙对话的科学家们:恐龙并没有完全绝灭
虎嗅· 2025-08-11 12:31
获奖事件与背景 - 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季强、徐星、周忠和 表彰其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1][7] - 未来科学大奖2016年设立 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单项奖金100万美元 10年来共46位科学家获奖 [7] 研究成果与科学意义 - 三位科学家通过数十年野外研究证明:恐龙未完全灭绝 一支小型食肉恐龙演化出羽毛和翅膀 成为现代鸟类 [3] - 季强团队1996年发现世界首例带"原始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 开启带羽毛恐龙研究序幕 [10][11] - 徐星与周忠和研究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恐龙与鸟类形态功能链接 将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11] - 研究成果彻底改写人类对恐龙的认知 证实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支系 [11] 研究过程与野外工作 - 科学家长期在云南元谋、辽西等地区开展野外考察 工作环境包括山丘、沙漠等常人难以忍受的区域 [2][4][5] - 周忠和1990年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鸟类化石 填补演化史空白 此后专攻古鸟类研究 [6] - 野外考察常连续数月无收获 使得每件化石都极为珍贵 [6] - 研究依赖中国独一无二的化石资源 并获得农民、工人等群体在化石采集方面的协助 [11][12] 学科发展与影响 - 古生物学常被归类为地球科学 属小众边缘学科 但因鸟类与恐龙的大众吸引力 鸟类起源研究成为领域内较受欢迎方向 [11] - 国内外超百人参与鸟类起源研究 中国科学家因化石资源优势贡献突出 [11] - 研究成果推动演化生物学普及 改变儿童"见不到恐龙"的认知 揭示人类与恐龙后代(鸟类)共存的事实 [3]
和恐龙对话的科学家们
经济观察报· 2025-08-11 11:57
鸟类起源研究 - 三位中国古生物学家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8] - 研究证明恐龙并未完全灭绝 一支小型食肉恐龙演化出羽毛和翅膀 成为现代鸟类 [1][2][4] - 该成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彻底改写人类对恐龙的认知 [9][10] 关键化石发现 - 1996年季强在辽西发现首例带"原始羽毛"的恐龙化石 开启相关研究序幕 [9] - 徐星和周忠和研究恐龙到鸟类的过渡物种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建立两者演化链接 [10] - 周忠和1990年发现的两块白垩纪早期鸟类化石 填补了鸟类演化史的空白 [5] 研究历程与意义 - 1868年赫胥黎首次提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罗姆重新激活该理论 [9] - 中国科学家利用国内独特化石资源 使中国在该领域研究取得领先地位 [10] - 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科普价值 改变"恐龙已灭绝"的普遍认知 [2][4] 科学家研究特色 - 季强强调科学认知会随化石发现不断更新 未来将致力于科普工作 [9] - 徐星认为古生物学魅力在于野外探索 重大发现常源于艰苦环境 [4] - 周忠和保持每年野外考察习惯 尽管行政工作繁忙 [5] 奖项背景 - 未来科学大奖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 单项奖金100万美元 设立10年来共46位科学家获奖 [7] - 这是该奖项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 反映该小众学科的重要突破 [10]
和恐龙对话的科学家们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05:13
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 2025未来科学大奖首次将"生命科学奖"授予古生物学家季强、徐星、周忠和 表彰其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2] - 三位科学家通过数十年野外研究证明 小型食肉恐龙演化出羽毛和翅膀 成为现代鸟类 颠覆"恐龙完全灭绝"的传统认知 [2][3] - 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 该奖项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 设立10年来累计46位科学家获奖 [5] 获奖科学家研究突破 - 季强团队1996年在辽西发现全球首例带原始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 首次提出恐龙羽毛定义 [6][7] - 徐星与周忠和系统发现恐龙-鸟类过渡物种 通过解剖学和功能分析建立演化链 将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 [7] - 周忠和1990年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鸟类化石 填补演化史空白 其团队累计发现上百件关键化石 [4][7] 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优势 - 中国辽西和云南等地保存全球最完整的古生物化石层 为研究提供独一无二的资源基础 [7] - 研究团队整合农民、工人等民间力量参与化石挖掘 重要发现多依赖基层协作 [8] - 该领域已形成国际影响力 吸引全球上百名学者参与 中国科学家在理论构建中占据主导 [7][8] 学科发展与公众影响 - 研究成果改写教科书内容 证实"现代鸟类是恐龙后代" 推动演化生物学普及 [2][3] - 科学家通过野外考察揭示生命历史 徐星强调古生物学"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的独特魅力 [4] - 季强计划退休后专注科普 将专业发现转化为大众语言 [7]
重磅!“中国诺奖”2025未来科学大奖,公布
机器人圈· 2025-08-07 10:09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4][5][6][9] - 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及实验实现方面的贡献[13][15]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技术领域的发明和贡献[23][25][26] 获奖者背景信息 -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1951年生于江苏,南京大学毕业[8] - 徐星:中科院古脊椎所,1969年生于新疆,2002年获博士学位[11] - 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所,1965年生于江苏,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12] - 方忠:中科院物理所,1970年生于湖北,1996年华中理工大学博士[17][18] - 戴希:香港科技大学,1971年生于浙江,1999年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博士[20] - 丁洪: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1968年生于湖南,199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22] - 卢志远:旺宏电子,1950年生于广州,1977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27][29] 未来科学大奖概况 - 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4] - 奖励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4] -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4] - 2016-2024年共评选出39位获奖者[28] 历届获奖者代表 - 生命科学奖:施一公(2017)、袁隆平(2018)、邵峰(2019)等[30] - 物质科学奖:潘建伟(2017)、王贻芳(2019)、赵忠贤(2023)等[30][31] - 数学与计算机奖:许晨阳(2017)、王小云(2019)、何恺明(2023)等[31]
得知获奖时,这位“恐龙院士”还戴着草帽在野外科考
环球网资讯· 2025-08-06 10:43
奖项与荣誉 - 季强、徐星、周忠和三位科学家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3] - 徐星于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表300余篇论文 命名超过80个恐龙新物种 [3] 研究过程与科学精神 - 徐星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通过现场连线参与颁奖仪式 [3] - 科学探索需深入大自然 艰苦环境可能带来重要科学发现 基础科学研究追求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的终极目标 [4] 研究历程与理论突破 - 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自1868年由赫胥黎提出 长期存在争议 1970年代奥斯特罗姆重新复活该假说 [5] - 1990年代中国科学家季强和陈丕基报道发现于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非鸟恐龙化石 [5] - 徐星和周忠和发现研究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恐龙与鸟类间的形态功能链接 [5] - 系列研究成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5]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
新浪科技· 2025-08-06 03:09
生命科学奖获奖成就 - 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奖 该发现将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1][3] - 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报道中国辽西地区首例带羽毛非鸟恐龙化石 开启相关发现序幕[3] - 徐星和周忠和研究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形态功能链接[3] 物质科学奖获奖成就 - 方忠、戴希、丁洪因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与实验实现获奖 该发现被视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突破性进展[1][4] - 方忠与戴希开发计算方法率先预测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Weyl半金属等材料[5] - 丁洪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首次实验验证Weyl费米子存在 其方法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5]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成就 - 卢志远因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获奖[1][9] - 开发高密度每单元4比特NVM存储/微缩至深度纳米BE-SONOS器件/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9] - 研发具备片上自修复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储及三维NOR闪存技术 推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应用[9] 奖项基本信息 -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10][11] - 2016年至今共评选46位获奖者 获奖工作需具备原创性/国际影响力且主要在中国地区完成[11] - 2025年大奖周将于10月22日-26日在香港举行 含科学峰会/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11]
祝贺!季强/徐星/周忠和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证实鸟类起源于恐龙
生物世界· 2025-08-06 02:31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情况 - 2025年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和香港两地揭晓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项奖项每项奖金为等值100万美元的人民币[2] -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为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3][6][8][9][11] - 季强教授与付巧妹研究员合作发表Cell和Science论文研究哈尔滨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头骨化石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分析首次明确丹尼索瓦人外貌特征[13] 历届获奖人统计 -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39位获奖者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16] - 生命科学奖历届获奖者包括卢煜明、施一公、李家洋、袁隆平等14位科学家[16] - 物质科学奖历届获奖者包括薛其坤、潘建伟、马大为等14位科学家[16] 学术研究突破 - 季强团队通过哈尔滨头骨化石的铀系测年确认其年代≥14.6万年并首次完成丹尼索瓦人外貌复原[13] - 该研究终结了15年来对丹尼索瓦人外貌的猜测成果发表于Cell和Science顶级期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