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研究社

搜索文档
马斯克解散Dojo超算团队,特斯拉放弃自研AI芯片,更依赖英伟达了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0:40
核心观点 - 特斯拉解散Dojo超级计算机团队,标志着自主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芯片遇挫,转向依赖外部技术合作伙伴 [5] - 战略重心转移导致约20名Dojo团队成员跳槽至初创公司DensityAI,剩余员工被重新分配至其他项目 [5] - 摩根士丹利曾估计Dojo系统可为特斯拉增加5000亿美元价值,解散消息导致股价一度跌近1% [5] 核心团队人才流失 - Dojo项目负责人Peter Bannon离职,Optimus工程主管Milan Kovac和软件工程副总裁David Lau也于今年早些时候离开公司 [7] - 马斯克的密友Omead Afshar被解雇,约20名Dojo团队成员跳槽至初创公司DensityAI [7] - 人才流失反映特斯拉面临竞争加剧、销售下滑及消费者对马斯克政治活动抵制的多重挑战 [7] 战略转向外部合作伙伴 - 特斯拉与三星达成165亿美元协议,确保2033年前获得AI半导体供应,三星得州工厂将生产下一代AI6芯片 [9] - 供应链调整:三星生产AI4芯片,台积电制造AI5芯片,Dojo 3系统芯片由三星和英特尔分工生产 [9][10] - 马斯克暗示未来自研技术可能与合作伙伴技术融合,Dojo项目被视为长期投资但回报潜力高 [10] 项目进展屡遭延误 - 得州奥斯汀Dojo数据中心建设严重滞后,因交付问题、恶劣天气和建筑问题导致设施不完善 [12] - 无聊公司隧道未建成影响数据中心地面铺设,马斯克解雇基础设施主管Amir Mirshahi并裁员10% [12] - Dojo系统原用于训练Autopilot、完全自动驾驶及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机器学习模型 [12]
AI日报丨英伟达目标价冲200美元!高盛押注:该公司有望交出“超预期业绩”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0:40
AI快报 - 马斯克旗下AI初创公司xAI任命Lily Lim为新法务主管,其曾担任NASA火箭科学家[5] - 德国AI初创公司N8N完成23亿美元融资,由Accel领投,估值较3月份的3.5亿美元大幅提升[5] - OpenAI发布GPT-5,CEO Altman称其为公司AI模型的"重大升级",将向免费和付费用户开放[5] - 台积电7月营收达新台币3232亿元(约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印证AI领域投资加速[5] - 高盛在英伟达发布Q2业绩前将目标股价从185美元上调至20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5]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认为具身模型是当前机器人浪潮的真正驱动力,其市场影响力尚未充分反映[9] - 机器人使用的具身模型正从分层架构向端到端演化,感知和规划控制能力近年大幅提升[9] - 模型能力是关键竞争要素,研发能力强、占据关键场景和数据资源的厂商将具优势[9] 七巨头日报 - Meta与Blue Owl和PIMCO合作,为数据中心项目融资290亿美元,其中260亿为债务融资,30亿为股权融资[11] - 该融资将支持Meta推进AI开发,公司高管表示AI已带来"可观"收入[13] - 微软与贝莱德合作筹集30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本,可能在该领域投入高达1000亿美元[13] - 马斯克的xAI在7月完成50亿美元债务融资和50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13]
谷歌继续抢占先机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0:40
谷歌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核心观点 - 公司合并营收同比增长14%至964亿美元,超出预期且与去年同期增速持平,体现大规模企业持续增长能力 [1] -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4%至312.71亿美元,营业利润率稳定在32.4%,收入成本仅增长10%支撑毛利率改善 [3] - 谷歌云业务表现突出:营收同比加速增长32%至136.24亿美元,营业利润飙升141%,利润率提升9.4个百分点 [8] - 资本支出同比激增70%至224.46亿美元创季度新高,反映AI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导致自由现金流暴跌60.6%至53.01亿美元 [12][14] - 稀释后每股收益增长22.22%至2.31美元,但经营现金流仅增4.16%至277.47亿美元,现金生成能力相对疲软 [10] 财务表现 - **营收结构**:服务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2%至825.43亿美元,其中搜索业务维持12%增速,未受AI冲击 [6] - **成本控制**:研发费用增长16%至138.08亿美元显示战略投入,但行政开支激增65%至52.09亿美元引发效率担忧 [4] - **股东回报**:股票回购额同比减少13%至136.38亿美元,与自由现金流下降直接相关 [14] 业务板块分析 - **谷歌云**:增速较上季28%进一步提升至32%,GCP核心产品与AI解决方案驱动增长,营业利润率接近翻倍 [8] - **搜索业务**:人工智能未颠覆其市场主导地位,增长稳定性验证商业模式韧性 [6] 资本配置与估值 - **AI投资**:224亿美元资本支出聚焦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为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 [12] - **估值水平**:市盈率较通信服务行业中值仅溢价5%,作为AI领跑者存在估值扩张空间 [16] 增长前景 - 公司通过牺牲短期现金流换取长期增长,谷歌云加速与AI商业化落地构成核心驱动力 [8][12][17] - 营业利润率稳定在32.4%的高位,叠加云业务利润率跃升,显示盈利质量优化 [3][8]
Uber第二季度业绩强劲,分析师表示值得强力买入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0:40
Uber财务状况 - 公司财务状况彻底改善,成为稳定产生大量自由现金流的"现金奶牛"[1] - 过去12个月自由现金流达85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转换率超过110%[4] - 运营现金流远高于调整后EBITDA,主要得益于股票薪酬[4] - 公司批准2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兼顾未来投资与股东回报[9] 二季度业绩表现 - 营收超出预期2.3亿美元,GAAP每股收益超出预期0.01美元[2] - 总预订量同比增长18%,收入同步增长18%[3] - 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35%,利润率提升0.6个百分点[4] - 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率从14%提升至15%,出行次数保持18%增长[2] 长期增长动力 - Uber One会员服务客户达3600万,同比增长60%,会员消费额是普通用户三倍[6] - 自动驾驶领域布局加速,与Waymo/Lucid等2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商业化平台[7] - 公司现金流足以支撑自动驾驶投资,同时保持股东回报[7][9] - 生态系统扩展至货运/外卖/杂货等新业务领域[6] 财务指标趋势 - 自由现金流连续增长:从47.53亿(6/24)增至85.4亿(6/25)[5] - 自由现金流转换率持续提升:从89%(6/24)升至114%(6/25)[5] - 三季度指引:总预订量同比增长17%-21%,调整后EBITDA增长30%-36%[5] 估值与评级 - 在合理假设下公司内部收益率可达10%,若增长超预期则可能更高[10] - 分析师给予"强烈买入"评级,认为风险与回报不对称[1][10] - 市值达1800亿美元,EBITDA年增长率35%的成长性被市场认可[4]
Lyft可能是个好机会
美股研究社· 2025-08-07 11:58
核心观点 - 尽管多数公司业绩亮眼,但投资者仍在抛售股票,市场估值偏高但存在被低估的"合理价格成长股" [1] - Lyft作为美国第二大共享出行应用,近期股价下跌提供了投资机会,其战略转型和盈利提升被市场低估 [1][3][4] - Lyft估值低廉,企业价值为44亿美元,自由现金流和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倍数显著低于行业水平 [7][8][10] - Lyft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减少补贴,转向"盈利性增长",调整后EBITDA创历史新高 [17][20][22] 财务表现 - 2025年二季度营收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略低于预期16.0亿美元 [13] - 总预订额4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三季度预计增长13%-17% [13][14][16] - 调整后EBITDA 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总预订量2.9% [13][20][22] - 自由现金流3.294亿美元,净收入4030万美元,占预订量0.9% [13] 运营数据 - 活跃乘客2610万,同比增长10%,出行量2.348亿次,同比增长14% [13] - 每单补贴1.03美元,同比下降20%,远超三年目标(每年减少10%) [17] - 在中西部主要大都市地区预订量增长超过20% [4] 战略与增长 - 放弃"不惜一切代价增长"模式,转向选择性市场扩张和盈利运营 [4] - 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摩根大通、DoorDash、阿拉斯加航空、联合航空)提升乘客忠诚度 [7] - 收购德国Freenow首次进军国际市场,预计贡献三季度业绩 [16] - 长期目标保持2024年投资者日设定的轨道 [17] 估值分析 - 企业价值44亿美元(市值56.6亿美元减净现金12.635亿美元) [7] - 2025财年预期:营收64.7亿美元(+12%),自由现金流10.5亿美元(利润率16.2%),调整后EBITDA 4.85亿美元(利润率7.5%) [8] - 估值倍数:9.1倍EV/调整后EBITDA,4.2倍EV/自由现金流 [10] - 相比Uber存在显著估值折让(Uber年初至今上涨40%,Lyft持平) [1][7]
AI日报丨市值一夜大涨万亿!苹果追加1000亿在美投资额、启动“美国制造计划”
美股研究社· 2025-08-07 11:58
AI快报 - 苹果公司AI团队员工正流向竞争对手,包括OpenAI [5] - OpenAI将在两年内为每位员工提供150万美元的奖金,以抵御Meta的高薪挖角攻势 [5] - 美股三大指数悉数飘红,道指涨0.18%,纳指涨1.21%,标普500指数涨0.73% [5] - 苹果股价大涨5.09%,创最近约三个月最大单日涨幅,成交215.26亿美元,市值一夜大涨1533亿美元 [5] - 苹果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向美国本土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使同期在美总投资额达到6000亿美元,并启动"美国制造计划" [6] 机构说AI - 中信证券表示,谷歌、Meta、微软、AWS等定制ASIC芯片及英伟达GPU的AI服务器热设计功率密度提升,对液冷的需求明确 [10] - 随着ASIC芯片及英伟达GB300的持续放量,液冷渗透率将大幅提升,市场空间扩容 [10] - 国内液冷企业在技术、产品质量、成本、服务等综合能力优秀,看好国内企业出海的潜力 [10] 七巨头日报 - 韦德布什称,苹果向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是库克"明智的战略性举动" [12] - 苹果将在未来四年内将2025年初的承诺金额增加1000亿美元,使该公司在此期间对美国的投资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13] - 美国制造计划将为苹果与康宁公司长期合作关系的重大扩张提供资金,将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玻璃生产线引入康宁公司位于肯塔基州的工厂 [13] - 苹果与Coherent签署了一项新的多年期协议,生产VCSEL激光器,使Face ID等功能能够在Coherent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工厂实现 [14] - 苹果重申了其先前于7月与MP Materials签署的承诺,即购买其稀土磁铁以及投资MP位于加州的Mountain Pass矿 [14] - 库克成功应对了关税形势,证明他10%是政治家,90%是首席执行官 [15] - 苹果会投资Mac、人工智能和一系列其他相关项目,但不会投资在美国生产核心旗舰iPhone [15]
高盛、花旗敲警钟:若非农再恶化,美联储9月或激进降息50基点,利率终点3%或更低
美股研究社· 2025-08-07 11:58
美国经济放缓信号 - 美国经济显现明确放缓信号 劳动力市场成为关键指标 美联储降息周期箭在弦上 [2] - 高盛测算显示潜在月度就业增长从Q1的20.6万骤降至7月的2.8万 远低于维持市场稳定所需的9万盈亏平衡点 [2][4] - 花旗指出就业数据大幅下修后 美联储可能失去观望耐心 9月降息25基点概率极高 [2] 劳动力市场恶化 - 7月非农新增就业7.3万远低于预期 前两月数据下修25.8万 显示劳动力市场"急速刹车" [4] - 高盛分析延迟报告数据的公司多为裁员企业 导致初步就业数据存在结构性高估 [4] - 花旗认为修正后的就业增长可能非正数 反映市场疲软程度超预期 [4] 宏观经济失速 - 高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国实际GDP年化增长率仅1.2% 低于潜在增长率1个百分点 [6] - 就业增长乏力叠加关税传导效应未完全显现 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将显著放缓 [6] - 花旗指出潜在经济活动已低于潜力水平 为降息至中性或更低利率提供依据 [6] 美联储政策转向 - FOMC会议现1993年以来首次两位理事同时投反对票 显示内部鸽派力量集结 [8] - 美联储理事辞职事件或使特朗普任命新理事 进一步改变FOMC力量平衡 [8] - 高盛认为政治动态可能为更早更快降息扫清障碍 [8] 激进降息路径预测 - 高盛基准情景:2025年9/10/12月连续三次降息25基点 2026年上半年再降两次至3.0-3.25%区间 [10] - 花旗基准预测政策利率降至3% 并强调风险偏向更低水平 不排除9月降50基点的可能 [13] - 市场定价显示2026年底联邦基金利率略高于3% [16] 美元走势影响 - 美联储与欧央行政策分化可能削弱美元利差优势 高盛明确看空美元 [17] - 美元实际贸易加权汇率仍高于长期均值15% 经常账户赤字达GDP的4% 基本面不利 [17] - 特朗普解雇劳工统计局长引发美元贬值 显示市场对治理风险敏感 [17]
为什么我仍然选择 AMD 而不是英伟达
美股研究社· 2025-08-07 11:58
核心观点 - AMD在2025年下半年将充分受益于AI需求的加速增长,当前季度为过渡性季度[4] - 尽管AMD在增长和规模上远落后于英伟达,但其上涨潜力更大,分析师基于DCF模型给出15%-6倍的上涨空间[5][7][9] - 市场对AMD第二季度财报反应失望,主要因毛利率下降和数据中心收入连续下滑,但分析师认为这是短期因素[6][9][11] - AMD的MI350系列显卡在AI推理场景中表现出色,其成功将是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13][14][16] 股价表现 - 分析师在5月认为AMD估值处于低位,有60%上涨空间,第二季度财报前股价已上涨60%[1] - 财报公布后股价在盘后回调5%,截至撰写时已下跌8%[2] 财务数据对比 - AMD数据中心收入同比增长14%,英伟达增长154%[8] - AMD整体收入同比增长32%,英伟达增长122%[8] - AMD毛利率下降至40%(受库存问题影响前为54%),英伟达毛利率约75%[8] DCF模型假设 - 基本情景:增长率40%,自由现金流利润率12.19%,2035年FCF 265亿美元,股价目标183美元[7][9] - 乐观情景:增长率100%,自由现金流利润率12.19%,2035年FCF 1539亿美元,股价目标982美元[7][9] - 终端增长率均为5%,折现率10%[9] 市场担忧与分析师观点 - 毛利率下降9%主要因对华出口管制导致8亿美元库存损失,剔除影响后为54%[13] - 数据中心收入下降因MI350产品线6月才开始量产,且受MI308对华出口管制影响[13] - 管理层预计推理业务年增长80%,MI355在推理场景中性能优于竞品且成本更低[13][14] 投资逻辑 - 投资AMD本质是押注MI350系列显卡的商业成功,其量产始于6月,2025年将是关键[14] - AMD在推理场景中的优势可能使其达到乐观预测的100%增长率[14] - AMD比英伟达更具"不对称性",即上涨空间更大,尽管规模永远无法赶上[16] 风险因素 - MI350系列商业失败将导致看涨逻辑崩塌[14] - 市场波动性大,情绪可能快速变化[14]
大力押注AI,软银增持英伟达、台积电,Q2盈利也稳了?
美股研究社· 2025-08-07 11:58
软银AI硬件投资战略 - 软银大幅增持英伟达股份,持股价值从10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同时新增3.3亿美元台积电股份和1.7亿美元甲骨文股份 [2] - 投资时机正值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台积电接近万亿美元市值,英伟达自4月初低点市值飙升90%,台积电涨幅超40% [2] - 首次建仓台积电和甲骨文,锁定AI芯片设计、制造和云服务基础设施三大核心环节 [7]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分析师预计软银第二季度财报净利润转正,主要受益于AI相关资产强劲表现 [5] - 软银通过出售T-Mobile持股筹集48亿美元,3月底净资产价值达25.7万亿日元(1750亿美元) [7] - 愿景基金在2025年上半年变现近20亿美元资产,退出项目包括DoorDash、View等,同时增持AI硬件巨头股份 [7] 战略合作与项目布局 - 软银与OpenAI、甲骨文等合作5000亿美元Stargate数据中心项目,并推动1万亿美元亚利桑那州AI制造中心计划 [8] - 计划以65亿美元收购芯片公司Ampere Computing,并向OpenAI追加投资300亿美元 [8] - 以Arm Holdings为核心构建AI投资版图,通过知识产权优势开拓半导体技术上游和下游 [8] 长期目标与历史调整 - 孙正义目标成为人工超级智能领域第一平台商,软银股价上月创历史新高反映投资者对其AI战略的认可 [7][5] - 公司此前出售4.9%英伟达股份(现价值超2000亿美元)导致错失涨势,现通过重新投资半导体供应链弥补失误 [10] - Vision Fund早期亏损限制生成式AI投资能力,当前策略聚焦英伟达和台积电等核心盈利环节 [10] 市场评价与行业定位 - 分析师认为英伟达是"AI淘金热中的镐头和铲子",软银持股或有助于获取稀缺芯片资源 [7] - Arm的移动和服务器芯片知识产权使软银能在不涉足制造的情况下占据独特地位 [8] - 孙正义试图通过掌控半导体技术全链条,实现软银向万亿美元规模公司的跨越 [8][10]
特斯拉:永远是领跑者,永远不会是赢家
美股研究社· 2025-08-06 10:23
特斯拉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公司在纯电动汽车(BEV)市场曾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领导地位逐渐被比亚迪取代[1] - 2024年特斯拉全球市场份额从19%降至18%,同期比亚迪在华销量达1100万辆(占中国汽车总销量近50%)[2][3] - 目前公司75%营收仍依赖汽车业务,但已转向储能、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机器人技术寻求突破[3][9]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4年总产量下降4%至177万辆,汽车销售收入下降6%至771亿美元[2] - 2025Q2总收入同比下降12%,其中汽车收入降幅达16%,GAAP毛利率降至17.2%[5] - 非汽车业务中:能源存储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7%),服务收入30.46亿美元(同比+17%)[5] - 研发投入53亿美元,低于比亚迪的78亿美元[10] 技术转型与新兴业务 - 铝离子电池技术进入高级研发阶段,可能于明年应用于电动车,具备能量密度高、充电快等优势[8] - Optimus人形机器人定位家务及安防场景,但商业化仍需数年且面临专业设备竞争[8] - Robotaxi于2025年6月在奥斯汀推出,但面临Waymo(谷歌950亿美元现金储备)和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的竞争[9] 供应链与生产挑战 - 电动车电机关键材料钕90%依赖中国供应,存在供应链风险[7] - 历史交付记录不佳(Cybertruck延迟案例),二手特斯拉贬值严重影响新车销售[6] - 马斯克承认接下来几个季度可能面临困难,完全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7] 估值与行业对比 - 2025年预期市盈率183倍,远高于传统车企(大众4.9倍/通用5.6倍)和科技公司(谷歌5.8倍)[10] - 市销率10.5倍达到比亚迪(0.99倍)的10倍以上,同期营收(980亿vs1060亿)和净利润(70亿vs60亿)相近[10] - 行业预期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达1.6万亿美元,公司能源业务28亿美元占比微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