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研究所

搜索文档
蜜雪冰城多风光,海底捞就多落寞
远川研究所· 2025-04-23 12:04
蜜雪冰城上市表现 - 蜜雪冰城港股认购倍数达5258倍,大幅刷新快手2021年1204倍的历史记录 [4] - 公司以35倍市盈率上市,市值达1700亿港币,相当于4个古茗、13个茶百道、84个奈雪的茶 [4] - 公司市值接近2000亿港币,是海底捞的两倍 [5] 餐饮行业估值体系变迁 - 传统餐饮估值以单店效率为锚,通过翻台率等指标乘以门店数量计算估值 [8] - 海底捞曾通过保持4-5次高翻台率支撑4700亿市值,但2022年翻台率跌至3次/天导致市值跌至561亿 [8][9] - 2021年餐饮行业投融资超130笔,催生5家上市公司,超级文和友三家门店即获百亿估值 [11] 直营模式困境 - 直营模式面临单店效率稀释问题,海底捞2023年大赚49亿但市值仅1000亿港币因扩张停滞 [12] - 奈雪创始人彭心强调直营可保证品质,但无法解决经营意愿和风险敞口问题 [21] - 周黑鸭疫情期间利润暴跌94%,因70%门店位于一二线城市受冲击严重 [26] 蜜雪冰城商业模式 - 公司97.6%收入来自向加盟商出售原材料和设备,服务收入仅占2.4% [21] - 全球门店达46479家,疫情期间净赚19.1亿,验证加盟模式抗风险能力 [19][27] - 公司营收占门店GMV比值从45.4%降至41.6%,加盟商年均多赚5.6万 [36] 行业模式转型 - 餐饮行业转向"供应链利润+加盟扩张"模式,蜜雪冰城闭店率2.8%低于古茗4.5% [38] - 达美乐和麦当劳已验证供应链模式,麦当劳通过物业收购成为加盟店房东 [40][41] - 奈雪和海伦司单店估值从上市时5882万/5719万跌至93万/345万 [34]
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远川研究所· 2025-04-22 12:04
锂电池发展历程 - 1991年索尼首次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商业化应用于摄像机[1] - 2008年特斯拉Roadster采用6831颗钴酸锂电池推动锂电池成为整车动力核心[1] - 行业技术路线从钴酸锂迭代至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电池/固态电池,形态从18650小圆柱升级到4680大圆柱[1] - 动力电池发展呈现"性能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的摩尔曲线特征[1] 电池技术特性与挑战 - 电池性能存在"跷跷板效应":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低温性能等指标难以同时优化[3][5] - 特斯拉Roadster选择钴酸锂牺牲了成本/安全性/循环寿命以换取能量密度优势[5] - 高镍正极提升能量密度但降低热稳定性,硅基负极影响快充性能,薄隔膜增加短路风险[5] - 磷酸铁锂材料稳定且低成本但能量密度天花板低于三元锂,低温性能较差[5] 低温性能痛点与市场影响 - -20℃环境下纯电车续航达成率普遍不足50%,导致东三省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0%[6] - 低温下电解液粘度增加使锂离子传输效率大幅下降[8] - 解决低温性能被视作打通新能源车渗透率"最后一公里"的关键[6] 钠电池技术突破 - 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实现160Wh/kg能量密度,-20℃放电保持率超90%[10] - 钠资源储量是锂的420倍,供应链不受地缘政治影响[11] - 最新"钠新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40℃能量保持率90%,循环寿命10000次[11] - 钠电池可支持500公里纯电续航,解决重卡在-40℃的启动难题[11] 多材料体系融合创新 - AB电池系统通过钠锂混搭实现性能互补,使车辆在-40℃环境下正常放电[13] - 骁遥双核电池采用主能量区+增程能量区设计,集成不同化学体系电芯[14] - "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方案实现700公里续航并解决低温痛点[15] - "铁-铁"双核方案支持12C快充倍率与超1000公里续航[15] 行业发展趋势 - 电池研发从"参数内卷"转向"场景深耕",注重用户需求而非绝对技术领先[18] - 多核架构技术未来将扩展至商用车/电船/飞机等领域,可能加速固态电池落地[16] - 行业需建立系统思维以实现双碳目标与用户体验的双赢[18]
比亚迪的高端化,只做对了一半
远川研究所· 2025-04-20 12:47
核心观点 - 比亚迪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3年从106亿增至542亿)和技术创新(易四方、云辇等)推动高端品牌(仰望、腾势、方程豹)布局,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20万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从2020年18%下滑至10% [13][15][24] - 高端化受阻主因包括:技术驱动而非用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定义(如仰望U9赛道表现不佳、腾势Z9空间折损)、产品定位割裂(如N9"可城可野"口号)、技术等级叙事被中端车型(汉L/唐L)参数突破稀释 [29][36][39][45][55] - 公司20万以下市场依赖度高(占比80%),单车收入降至14.5万元,与高研发投入形成财务压力 [25][26] 研发与技术投入 - 研发投入3年增长411%(106亿→542亿),研发团队从4万扩至12万,年报研发项目从2页增至6页 [13] - 技术矩阵包括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云辇(底盘系统)、DMO(越野平台)等,差异化配置于高端品牌(如仰望U8搭载云辇X,腾势Z9GT用易三方) [22][23] - 目标通过技术溢价攻占20万以上市场(占行业利润80%),但实际20万以上销量占比反降8个百分点 [15][19] 高端品牌市场表现 - **仰望U8**:上市4个月销量破5000辆后放缓,终端优惠超10万元,累计交付过万台 [6][32] - **腾势**:D9 MPV成功后,N7/N8未达预期(N7降价8万),Z9GT DM月销从3000+跌至不足1000辆 [11][39] - **方程豹**:豹5降价5万保销量,豹3售价下探至14万,高端形象弱化 [12] - 三大高端品牌合计销量19万辆,占公司总销量不足5% [24] 产品定义问题 - 技术优先导致场景错配:仰望U8越野功能(应急浮水)成功,但U9赛道表现不佳;易三方技术(圆规掉头)对主流用户低频 [30][36][39] - 空间与定位矛盾:腾势Z9GT因三电机布局牺牲后排空间,5.2米车身稀释驾控标签 [43][44] - 设计割裂:N9混动SUV强调"可城可野",U7行政轿车配运动外观,与奔驰EQS教训重复 [46][49] 市场竞争环境 - 20万以下市场面临合资品牌降价(如比亚迪10-15万SUV市占45%)、新势力下沉(零跑、小鹏)挤压 [18] - 华为验证技术高端化路径:车BU 7000人团队研发ADS智驾/激光雷达,问界M9成50万级销冠带动车BU盈利 [20][21][22] 战略矛盾 - 中端车型汉L/唐L搭载10C闪充(810kW电机)突破参数,冲击高端品牌技术溢价叙事 [52][55] - 工程师文化导致"技术信仰优先",用户需求调研权重不足 [50][51][61]
快手本地生活,一份七亿人的消费新样本
远川研究所· 2025-04-20 10:18
新线城市消费力崛起 - 三四线城市累计贡献《哪吒2》全国票房总量的57.2% [3] - 全国171个非一线城市中97.1%实现消费增长,云南玉溪增长率最高 [5] - 四线城市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达70%,高于北京上海的59% [14] - 快手用户月消费能力超1000元占比73.3%,超八成有中高消费意愿 [14] 本地生活业务高速增长 - 快手本地生活2024年GMV同比增长200%,新线城市用户贡献六成 [8] - 新线城市本地生活GMV同比增速超220%,支付用户数增长超120% [17] - 唐山南湖景区在快手核销率达64%,春节高峰期达78% [20] - 快手本地生活GMV增长最快10个城市中9个为新线城市 [22] 平台用户与商业生态 - 快手6成用户分布三线及以下城市,本地生活业务新线城市贡献占比均达6成 [30] - 平台品牌商家数量2024年较2023年翻倍,品牌商家GMV同比增长超140% [34] - 有动销短视频数量同比增长58%,有动销直播数量同比增长265% [35] - 2024年Q3月均使用快手搜索用户超5亿,搜索场景成交GMV同比增长286% [36] 商家成功案例 - 九号电动车新线城市成交人群占比75%,在快手人群资产达1100万人 [29] - 蜜雪冰城六成用户来自新线城市,端午专场活动突破百万GMV [42] - 绝味鸭脖入驻一年成交用户破百万,一季度GMV环比增长超60% [37] - 老庙黄金首场38大促GMV破亿,吸引超360万人观看直播 [37] 平台工具与技术支持 - 磁力本地推使蜜雪冰城75%订单来源于此 [43] - 本地投产品商家数量半年增长超100%,商业消耗增长172% [44] - 私信x企微模式降低商家成本80%,转化率提升27% [48] - 数字员工留资率较真人提升20%,两轮以上会话占比提升62.5% [62]
物流好生意,不再是快递
远川研究所· 2025-04-17 11:5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零担货运总量达1415万吨,同比增长17.5% [2] - 营收首次突破百亿至115.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8.37亿元,同比激增64.2% [2] - 毛利率提升至15.9%,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 [9] - 全国网点数量达33000家,乡镇覆盖率99.3%,中小企业客户增至630万,同比增长超80万 [2] 行业格局与潜力 - 零担快运市场规模2015年已达1.1万亿,正向2万亿冲刺,显著大于快递市场(2021年刚破万亿) [6] - 行业集中度低,全网型零担前五名市占率仅60%,处于整合初期 [23] - 商流碎片化趋势推动小批量、多批次运输需求,全网型零担市占率从2018年的300亿增至1500亿,占比提升至16% [19] - 美国龙头ODFL在整合阶段净利率从5.1%跃升至22%,国内安能净利率从5.1%提升至7.2%,显示相似成长路径 [23] 公司竞争优势 - 首创加盟制,构建高密度网络生态,网点覆盖深度堪比邮政 [2][9] - 取消50多项罚款(原罚款收入达3000万/月),降低网点成本压力,头部网点留存率97% [12][14] - 推出差异化产品如"3300王牌系列"(300公斤内特殊区域0加收)和"9996时效标准" [14] - "铁三角"团队赋能网点,案例显示某家具运输网点二级门店增20+个,发货量增长近3倍 [14] - 运输成本降至301元/吨(降5%),分拨成本102元/吨(降16.5%),规模效应显现 [20] 增长驱动因素 - 大件电商渗透率提升20-30个百分点,推动全网型零担需求 [16] - 制造业与批发零售转向小批量发货模式,压缩区域型/专线型零担空间 [16][17] - 迷你小票业务增速达30%,显著高于营收增速,拉动利润率提升 [23]
小米汽车的成功,是因为它的缺点
远川研究所· 2025-04-16 12:54
核心观点 - 小米SU7通过牺牲实用性(如空间)换取造型和性能,成功锚定非实用性需求市场,差异化竞争策略奏效 [6][26][34][38] - 中国乘用车市场结构变化显著,单身用户占比从10%提升至22%,非家庭用户催生对性能、设计等非实用性需求增长 [30][34][39] - 电动车技术特性(低成本动力、智能化架构)为小米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基础,其研发重点与特斯拉早期策略相似 [38] 产品设计策略 - 采用豪华车典型的长L113参数(前轮到踏板距离)设计,轴距达3000mm超过Model S,但通过溜背造型压低车高牺牲后排空间 [11][12][14][24][26] - SU7 Ultra版本配备1548Ps马力、1.98秒零百加速,最高时速350km/h,定价52.99万元,性能参数激进 [36][38] - 选择轿车而非SUV切入市场,因轿车更符合年轻人对"Dream Car"的想象,且单人驾驶场景占比提升 [28][34] 市场环境变化 - 2024年中国市场同期上市184个新车系,竞争激烈但细分市场机会显现 [6] - 宝马M系列在华年销10万辆(占品牌总量15%),显示性能车型需求持续增长 [39][40] - 产业链成熟降低造车门槛,但小米选择将研发投向电机性能而非全面竞争 [38] 竞品对比 - 与长城坦克300相似:锚定非实用需求(越野/性能)同时兼顾部分实用性,避免同质化竞争 [35][36][37] - 不同于新势力普遍首推SUV的策略(蔚来ES8/理想ONE等),小米是少数以轿车切入的新品牌 [29] - 与特斯拉Model S、小鹏P7同属保留长车头设计的电动车,但SU7空间牺牲更彻底 [24][26]
跨端不是游戏公司的救命稻草
远川研究所· 2025-04-15 12:28
行业表现与公司案例 - 腾讯游戏在2023年实现双位数增长,表现超出预期[2] - 点点互动通过小程序游戏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国内游戏公司前三[2] - 2024年已发布财报的游戏公司中,仅三分之一实现预盈,完美世界出现上市后首次亏损[2] 多端互通趋势 - 《原神》通过跨平台策略打破移动端与桌面端界限,连续四年进入PS4畅销榜前十[3] - 网易凭借跨端游戏《燕云十六声》和《漫威争锋》实现1.7%利润增长,扭转前期颓势[3] - 2020-2024年全球PC游戏复合增长率3.88%,显著高于移动端(1.43%)和主机端(-1.22%)[7] 开发成本与商业模式 - 《原神》开发成本达9亿美元,是《荒野大镖客2》的1.5倍,创移动游戏成本纪录[5] - PC/主机用户付费意愿更强,Steam等平台帮助开发商降低用户筛选成本[6] - 服务型游戏(GaaS)模式成为主流,《原神》42天更新周期持续贡献收入,《GTAOL》更新收入超本体销售[20] 技术挑战与行业集中化 - 跨端开发导致团队规模膨胀,米哈游《原神》团队超1000人,远超传统3A开发商[16] - 腾讯《三角洲行动》双端单季营收超10亿,PC端ARPU表现更优[14] - 行业集中度加剧,腾讯网易占据86%市场份额,Top50游戏吃掉70%流水[23] 市场变化与行业困境 - 2021-2023年跨端游戏市场收入相比2019年增长十倍[12] - 游戏开发周期从2013年的12个月延长至24-36个月[16] - 独立游戏生存空间压缩,Steam平台销售额超10万美元游戏数量较2016年减少150款[20]
智能手机重启高端局,移动SoC动摇棋盘
远川研究所· 2025-04-15 12:28
智能手机市场复苏与高端化趋势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结束两年下滑,2024年同比增长6.4%,远超IDC最初预测的4%和上调后的5.8% [1] - 高端化趋势加速,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600美元以上机型份额将达30.9% [2]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达356美元历史新高,同比上涨2% [3] 高端化的核心驱动力 - 生成式AI重塑人机交互方式,AI手机平均售价是非AI手机两倍以上 [6] - 移动游戏精品化竞争推动高性能需求,《黑神话:悟空》等重载游戏加速PC体验向移动端迁移 [9] - 头部品牌旗舰机型全面搭载AI功能,联发科天玑9400等旗舰SoC成为技术支撑 [4] 移动SoC的技术突破路径 - 联发科天玑9200系列首发移动端硬件光线追踪,天玑9300采用全大核CPU架构,功耗下降41% [13] - 天玑9400+主核Cortex-X925 IPC提升15%,支持SpD+技术使AI推理速度提升20% [24][26] - 通过架构优化平衡性能与功耗,如天玑OMM追光引擎实现PC级渲染能力 [16] 高端化战略的生态构建 - 联发科举办MDDC 2025开发者大会,发布天玑开发工具集和AI开发套件2.0 [18] - 推出"天玑智能体化体验领航计划",联合开发者降低AI应用开发门槛 [20] - 建立游戏开发者生态,HyperEngine技术点对点优化联网、触控、画质等体验 [11][13] 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取舍 - 天玑9000选择台积电4nm工艺而非低价的三星4nm,奠定性能优势 [22] - 天玑9300放弃大小核设计,采用全大核架构实现性能与能效平衡 [22] - 高端SoC需在成本、功耗、性能间动态权衡,联发科通过IPC优化替代单纯提升时钟频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