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他们注销了律师执业证
投资界· 2025-07-28 07:24
行业现状 - 律师行业竞争激烈,73万从业者中约50%生活在温饱线,10%掌握90%案源和营收[8][13][14] - 实习律师月薪低至1500-2000元,执业初期需承担律协会费(1200元/年)、社保等固定支出,实际收入可能为负[4][15][18] - 法律咨询公司通过低价策略(如劳动仲裁案代理费压至2000元)挤压传统律师市场,加剧行业恶性竞争[24][25][26] 职业发展路径 - 新人律师面临授薪律师(固定薪资约5500元)或独立律师(自负盈亏)选择,后者需自行开拓案源且成功率低[11][17][18] - 青年律师获客依赖亲友介绍或社群运营,但客户更倾向选择资深律师或低价服务,导致优质案源集中在头部10%律师手中[12][13][19] - 行业留存依赖资源(家庭背景/人脉)、机遇或长期熬资历,80%律师可能在10年内被淘汰[21][22][28] 人才流动趋势 - 2024年法考报名96万人,预计2025年超100万人,但实际执业留存率低[31][32] - 转行律师中60%选择考公(如法院、检察院),其余流向国企法务或海外务工[37] - 法学生就业偏好排序:公务员>国企法务>律师,反映行业吸引力下降[37] 职业体验痛点 - 工作强度极高(24小时待命),需应对应酬喝酒等职场压力,部分从业者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等健康问题[3][6] - 独立律师长期处于案源焦虑状态,连续4个月无案件需兼职维持生计[12][16] - 执业初期投入高(如3400元西装等形象包装成本),与收入严重不匹配[18][19]
高盛不裁员了
投资界· 2025-07-28 07:24
业务回暖 - 高盛决定今年不再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绩效裁员,原因是投行业务复苏优于预期[1] - 高盛第二季度股票交易收入达43亿美元,创公司历史单季最高记录[4] - 高盛第二季度投资银行费用飙升至21.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5%[4] 业绩表现 - 高盛第二季度营收145.8亿美元,净营收145.8亿美元[3] - 每股收益10.91美元,同比增长26.57%[3] - 咨询部门收入同比增长70%,待办订单量连续第五个季度增长[5] IPO业务 - 高盛年初至今主导参与的IPO和股票增发交易总额达56亿美元(约400亿元人民币)[1] - 在香港完成6宗规模超10亿美元的IPO发行中,高盛主导参与了5宗[10] - 高盛重返港股IPO发行承销排行榜榜首[1] 香港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香港完成42宗IPO,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多约22%[8] - 高盛参与的布鲁可IPO认购倍数达约6000倍,国际配售部分获得约39倍认购[8] - 蜜雪冰城港股IPO冻资约1.8万亿港元创造历史记录,非基石国际配售部分获得约70倍认购[8] 中国市场展望 - 恒生指数上半年上涨超过20%,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增长82%至2400亿港元[12] - A股上半年共有51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额370.66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15.9%和14.8%[12] - 2025上半年A股已受理177家企业IPO申请,远超2024年全年受理总数[13]
劝君莫做孙正义
投资界· 2025-07-27 07:44
孙正义的投资策略与风格 - 投资风格以大胆激进著称,敢于在早期押注未被市场验证的公司,如2000万美元投资阿里巴巴最终获得2900倍回报[23] - 擅长利用国家间产业发展的"时间差"进行套利,70年代将日本游戏机销往美国,90年代将美国互联网技术引入日本[12][26] - 偏好高风险高回报项目,曾创下单季度亏损纪录,但也通过ARM上市等案例实现千亿美元级别回血[3][34] 关键投资案例 - 1995年投资雅虎200万美元,次年追加1亿美元,IPO后获得近百倍回报[13] - 1999年科网泡沫破裂后抛售非核心资产,集中资金2000万美元投资阿里巴巴[22][23] - 2006年斥资155亿美元收购沃达丰日本子公司,后取得iPhone日本独家代理权,推动软银电信市占率从17%提升至23%[24][25] - 2016年以240亿英镑收购ARM,2023年上市后市值突破1500亿美元[33][34] 科技产业布局 - 2016年启动AI战略,愿景基金向400余家AI创业公司投入超1400亿美元,但仅1家进入独角兽名单[34] - 早期布局英伟达(40亿美元)但2019年抛售,错失后续10倍涨幅[34] - 2025年计划每年支付30亿美元与OpenAI合作建设SB OpenAI Japan,试图弥补日本AI人才缺口[39] 地缘产业机遇把握 - 70-80年代利用美日技术差完成原始积累,90年代转向美国互联网技术引进[9][12] - 2000年后投资重心转向中国(阿里)和美国(ARM、英伟达),日本本土产业逐渐边缘化[26][35] - 当前AI竞赛中,日本因人才匮乏处于劣势,主要玩家集中在中美两国[40][41] 商业哲学差异 - 与巴菲特"不亏钱"原则形成对比,孙正义更倾向做"创新踏空者"而非"接盘侠"[43] - 投资逻辑强调时代机遇(生育彩票)、专业选择(计算机+经济学)和单品爆发(超级代购)的三重叠加[11] - 认为资本在技术突破面前并非决定性因素,先进生产力可反向支配资本市场[46]
570亿,她把公司卖了
投资界· 2025-07-27 07:44
派拉蒙被收购交易 -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派拉蒙全球与天空之舞传媒合并交易 作价约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0亿元)[1][3] - 交易分为两部分:天空之舞先以24亿美元收购全美娱乐公司 再与派拉蒙全球合并 向其股东提供45亿美元现金或股票 并为资产负债表提供额外15亿美元[6][7] - 相较于索尼-阿波罗财团260亿美元(约合1800亿人民币)的报价 这笔交易作价不到三分之一[5][7] - 交易完成后 天空之舞将取得对派拉蒙全球的绝对控制权 包括派拉蒙电影和电视工作室、Paramount+、CBS频道等资产[7] 派拉蒙历史沿革 - 派拉蒙前身为1912年创建的Famous Players电影公司 1916年正式成立[9] - 三十年代初成为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影业大厂 但随后因电视普及和大萧条陷入破产 1933年被重组团队接管[9][10] - 1966年被石油资本集团收购 出品《教父》《夺宝奇兵》等经典电影[11] - 1993年被维亚康姆以100亿美元收购 1994年在雪莉·兰辛管理下进入又一个繁荣时代[11] - 2019年CBS与维亚康姆合并 公司更名为派拉蒙全球 此后股价连年下跌[12] 收购过程与竞购方 - 收购始于2023年底 天空之舞行政总裁大卫·埃里森联合红鸟资本提出收购[4] - 2024年5月索尼-阿波罗财团提出260亿美元报价 但最终派拉蒙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同意天空之舞的收购要约[5] - 交易历时逾250天审查 远超通常180天的处理目标[5] - 此前2016年万达集团也曾开价谈判 差点将派拉蒙收入囊中[2] 新管理层与未来计划 - 交易完成后 莎莉·雷石东将离开董事会 NBC环球前行政总裁杰夫·谢尔出任总裁[7] - 现任三位CEO之一的Chris McCarthy在交易确定后离职[7] - 新主人大卫·埃里森计划将派拉蒙转型为"科技混合体" 包括重建Paramount+流媒体服务[7] 派拉蒙控制权变迁 - 被收购前 派拉蒙掌控在莎莉·雷石东手中 她是传媒大亨萨姆勒·雷石东之女[15][17] - 萨姆勒·雷石东2020年去世前 派拉蒙控制权引发多次内斗 莎莉挺过内斗最终掌握公司[17] - 莎莉曾主导维亚康姆与CBS的合并重组事务 但面对财务压力和行业变化 最终决定出售公司[18]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晨壹投资统计显示 未上市的家族企业中只有15%准备后代接班 已上市家族企业一半以上在上市5年内出现控制权转移[18] - 2024年初A股迈瑞医疗斥资66.5亿元收购惠泰医疗控制权 背后也有创始人子女无意接班的情况[18]
中产麻辣烫
投资界· 2025-07-27 07:44
哈佛蔬菜汤的流行现象 - 哈佛蔬菜汤由南瓜、洋葱、胡萝卜、包菜四种食材水煮而成,不加盐,主打原汁原味,成为中产食疗的新宠 [5] - 该汤在社交媒体迅速蹿红,盒马已上架相关料理包并经常断货 [6] - 虽然与哈佛大学无直接关联,但因其传说中的健康功效受到中产追捧 [7][9] 健康功效宣称 - 支持者宣称该汤具有多种功效:南瓜改善便秘,胡萝卜护眼,洋葱降血脂,卷心菜提高免疫力 [10] - 被认为具有刷脂减肥、抗氧化抗衰老、抗炎提高免疫力等综合功效 [10] - 被视为天然消炎药,夏季饮用效果优于传统绿豆汤 [10] 消费者反应两极分化 - 第一批尝试者主要是关注抗炎饮食的中产群体,认为"喝了没坏处" [13] - 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其口感,成立"哈佛蔬菜汤受害者联盟",形容其味道"命苦" [12][15] - 中年人将其作为控制体重的解决方案,尽管口感不佳仍坚持食用 [15] 产品创新与本土化改良 - 年轻人将哈佛蔬菜汤改良为"麻辣烫"版本,加入虾、牛肉等食材,并添加咖喱、番茄酱等调味 [17] - 河南消费者创新出"哈佛蒸菜"模式,跳过饮用汤的环节 [18] - 打工人开发出"哈佛炒菜"版本,加入调料提升口味,同时保持健康属性 [20] 消费心理与社会现象 - 食用健康食物让年轻人产生自我护理的自豪感,即使生活忙碌 [22] - 口味从重到淡的转变被视为生活进入健康有序循环的标志 [24] - 通过健康饮食减少对食物的依赖,形成新的生活方式 [25]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7-26 08:06
政府引导基金动态 - 成都宣布设立首支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规模2600亿元,重点投资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等十大未来产业领域 [2][3] - 云南滇中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成立,规模50亿元,采取投资子基金方式引导优质产业资本落地 [12] -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第一期)设立启动,总规模20亿元,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4] - 福建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启动运作,目标规模20亿元,首期10亿元,重点投向创新药、疫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链 [15] - 广西兴桂新型工业化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总规模50亿元,首期20亿元,聚焦工业领域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 [16] 市场化基金募集 - KKR完成人民币私募基金备案,出资方包括平安资本、曹宝记、施罗德等机构 [4] - 长石资本完成7.28亿元硬科技三期基金募集,LP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上市公司及创始人 [5] - 太盟投资在苏州落地31亿元人民币基金,出资方包括苏州科技城发展集团等机构 [6][7] - 神火股份出资12亿元设立15.12亿元高质量产业发展基金,河南资产出资3亿元 [21] 区域产业基金布局 - 杭州拟设立20亿元润苗直投基金,年均投资项目不少于100个,单个企业投资不超过500万元 [9] - 上海东证新乐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首期规模1亿元,聚焦生物医药产业 [10][11] - 安徽国控高校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亿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 [17][18] - 嘉定区战新基金首批子基金落地,3只街镇子基金规模各1.5亿元,园区子基金1亿元 [19] 政策支持措施 - 天津出台创投新政,允许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80%,并给予超额收益让利 [32][33] - 广州开发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50亿元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作用 [34]
我,40岁,失业高管
投资界· 2025-07-26 08:06
行业就业趋势 - 40岁以上人群面临显著就业门槛,猎头行业将40岁设为年龄红线[1] - 高资历人群(高管、核心技术岗)同样遭遇职场困境,海投简历通过率低且猎头机会锐减[1] - 设计、教育等行业出现岗位外包趋势,AI技术冲击加速传统岗位淘汰[43][18] 企业招聘行为 - 企业招聘高管流程冗长(平均3轮面试),但最终录用率不足15%[16] - 隐形年龄歧视普遍存在,45%的岗位实际要求应聘者年龄在40岁以下[19][22] - 教育行业受政策影响,企业招聘高管时更倾向选择带资入股的合伙人模式[18] 职业转型路径 - 自媒体成为40岁以上失业者主要转型方向,成功案例账号粉丝可达200-300万[52] - 整合资源创业是高管常见选择,涉及领域包括消费品(米面粮油)、茶叶贸易等[52] - 技术从业者通过接外包项目维持生计,但单项目收入仅800元且稳定性差[43] 行业薪酬结构 - 高管岗位年薪普遍超百万,但空窗期超过6个月后薪资预期需下调30%-50%[16][29] - 教培行业一对一课程收费达1000元/课时,成为家庭刚性支出[26][33] - 设计行业外包项目单价持续走低,网页设计项目人均日薪不足200元[43] 企业组织变革 - 外企撤出中国市场导致高管团队解散,中国区总裁级岗位减少60%[54][56] - 上市公司权力斗争导致核心管理层流失,平均任职周期缩短至2-3年[12][17] - 汽车设计行业出现结构性调整,传统燃油车研发团队裁员比例达40%[4][20]
一位女二代接班900亿
投资界· 2025-07-26 08:06
接班潮与郭惠光接任香格里拉CEO - 郭惠光获委任为香格里拉集团首席执行官,8月1日生效,全面执掌家族旗下900亿资产 [1][3][4] - 郭惠光47岁,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学士,2003年进入家族企业,2017年接替兄长担任香格里拉执行董事及主席 [5][6] - 上任后推动集团数字化转型,推出移动应用程序,与腾讯合作部署智慧酒店解决方案,启动双品牌战略 [6][7] 香格里拉集团业务与财务表现 - 集团拥有100余家酒店,包括香格里拉、嘉里、JEN和盛贸饭店四大品牌 [6] - 2024年综合收入22亿美元,同比增长2%,总资产134.98亿美元(约960亿元人民币) [7][12] - 新品牌Shangri-La Signatures首间酒店杭州水知心居已于2024年5月揭幕 [6] 郭氏家族商业版图 - 郭鹤年1947年以3万美元起家,建立横跨亚洲的商业王国,涉及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粮油等 [10][11][12] - 旗下知名企业包括丰益国际(金龙鱼)、嘉里建设、香格里拉等,金龙鱼市值超1600亿元人民币 [12][14] -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发国贸、嘉里中心等知名楼盘 [15] 家族接班布局 - 次子郭孔演负责新加坡房地产和航运业务,幼子郭孔华执掌嘉里建设,女儿郭惠光接管香格里拉 [16] - 第三代郭孟雄创立K3 Ventures,投资Grab、Airbnb、字节跳动等50多个项目,涵盖多个领域 [16] - 另一孙子郭孟伟押注百亿美元在东南亚打造AI数据中心 [16] 行业接班趋势 - 民营企业接班潮中女性接班人增多,如华为孟晚舟、娃哈哈宗馥莉、新希望刘畅等 [19] - 2010-2023年中国家族企业选择女性继承人的比例显著提升 [19] - 数据显示第一代企业家希望子女接班但顺利传承到第二代的比例不足30% [19]
中国富豪为什么爱汇丰
投资界· 2025-07-25 07:32
汇丰银行的核心业务与战略调整 - 公司起家于香港,目前仍是最大利润中心,2024年香港子公司贡献63.4%的税前利润(204.7亿美元/323.09亿美元)[4][8][9] - 正在进行"逆全球化"瘦身,2024年出售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等地的银行业务,同时扩张印度市场(2025年初获批在20个新城市开设分行)[7] - 财富管理板块利润率高达44.4%(121.35亿美元营业利润),高于投行板块的40.8%利润率[10] 组织架构与客户策略 - 2025年重组为四大板块,给予香港和英国区域完全业务自主权,实现客户一站式服务[13] - 实施严格的客户分层策略,香港"卓越理财尊尚"门槛为780万港币日均资产,内地"卓越理财账户"门槛50万人民币[14][15] - 通过收费机制筛选高净值客户,非达标客户需支付每月300元人民币服务费[15][16]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股权高度分散,最大股东贝莱德持股9%,平安资管持股8.37%[19] - 董事会具有国际化特征,仅两名华人董事,但外籍高管均使用三字中文名[21][22] - 现任主席杜嘉祺将于2024年9月30日离职,接任人选难觅,需满足跨国经验、亚洲背景等多重条件[23][25][27][28] 市场表现与历史地位 - 港股代码0005.HK,2024年8月至2025年股价从60港元涨至近100港元,市值超1.7万亿港元[6] - 作为香港三大发钞行之一,曾以"圣诞钟买汇丰"的投资传统著称[6] - 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排名第三,唯一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银行[4]
37岁理工男,估值1000亿
投资界· 2025-07-25 07:32
华人AI创业公司Surge AI - 公司启动首轮融资目标10亿美元 估值或将达150亿美元(约1000亿元人民币) [1] - 成立于2020年 创始人Edwin Chen为麻省理工校友 曾任职于对冲基金、谷歌、Facebook等机构 [2] - 未对外融资情况下实现年营收超10亿美元 成立五年即达千亿估值 [3][7] - 主营业务为高阶数据标注 服务收费是竞争对手Scale AI的2-5倍 专注编程/数学/法律等复杂领域 [6] - 客户包括OpenAI、谷歌、微软、Meta、Anthropic等科技巨头 Meta年支出超1.5亿美元 [7] 创始人背景与创业历程 - Edwin Chen为85后 17岁进入麻省理工学习数学/语言学/计算机 [5] - 创业灵感源于科技巨头数据标注质量缺陷 2020年辞职创立Surge AI [5] - 初期通过攀岩馆偶遇获得Airbnb/Neeva首批客户 首年实现八位数营收 [6] - 技术团队强调"100倍工程师"理念 认为人才密度决定AI效能上限 [6] AI数据标注行业格局 - 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29.1% 受益于大模型/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领域需求 [11] - Scale AI获Meta投资后估值达290亿美元 但面临OpenAI等客户流失风险 [10] - Snorkel AI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 估值13亿美元 专注银行领域数据工具 [9] - Turing转型数据标注服务后获1.11亿美元E轮融资 估值22亿美元 [9] - 行业本质是"数据卖铲人" 模型训练对高质量数据的依赖构成长期护城河 [11] 华人AI人才崛起现象 - Meta以2亿美元年薪从苹果挖角华人学者庞若鸣 创人才薪酬纪录 [13] - 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11位核心成员中7位为华人 多来自OpenAI/谷歌 [13] - 英伟达收购Nexusflow后吸纳清华系创始人焦剑涛/朱邦华等华人专家 [14] - 全球50%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 顶尖人才普遍具备清华/北大/斯坦福等名校背景 [15] - 科技巨头将高端AI人才视为"AGI门票" 引发全球性人才军备竞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