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日报

搜索文档
这个比亚迪联合创始人牛了,他又一个IPO要来……
IPO日报· 2025-04-03 09:08
公司上市计划 - 安诺优达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联席保荐人为建银国际和国泰君安国际 [1] - 募集资金将用于IVD产品开发管线以及相关设备、配套软件的升级,扩大IVD产品管线 [1] - 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支持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3]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分子诊断为基础的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6] - 业务分为临床测序解决方案和科研测序解决方案两大板块 [6] - 截至2024年底,拥有三款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的IVD产品,两款二类医疗器械证书的软件产品,以及12款在开发中的IVD产品 [6] - 在生育健康领域基于分子诊断的IVD产品开发及商业化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7] 市场地位与增长 - 在中国NIPT市场按样本检测量计量位列第三,2022-2024年市场份额分别为9.6%、11.6%、12.1% [8] - 中国NIPT检测次数从2018年约270万次增至2023年约500万次,复合年增长率13.6% [8] - NIPT在中国孕妇中的渗透率从2018年约15.4%上升至2023年约48.8%,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97.8% [8] - 2023年科研测序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为4.2% [9]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35亿元、4.75亿元、5.18亿元 [9] - 同期毛利分别为1.38亿元、1.55亿元、1.83亿元,毛利率从31.7%提升至35.4% [9] - 亏损分别为6681万元、2.4亿元、1.26亿元,累计亏损约4.33亿元 [9] - 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1亿元 [9] - 临床测序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57.8%提升至63.6% [11] 产品管线 - NIPT试剂盒于2017年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用于检测21、18及13三体综合征 [7][8] - 多款IVD产品处于不同开发阶段,涵盖胎儿染色体检测、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遗传性疾病检测等领域 [7] - 兼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产品已获二类医疗器械证书 [6] 股东与融资 - 实际控制人为比亚迪联合创始人夏佐全,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控制54.25%投票权 [14][17] - 成立以来完成6轮融资,募资总额约15.39亿元,投资方包括北极光创投、中国人寿、高特佳投资等 [16] - 2022年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40.49亿元 [16] 管理层变动 - 创始人陈重建和梁峻彬曾因涉嫌同业竞争被停职,后陆续退出关联公司职务 [19] - 二人仍通过控股股东时丰华富间接持有公司股权 [20] 行业背景 - IVD医疗器械领域快速发展,吸引众多投资者关注 [2] - NIPT市场增长显著,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渗透率持续提升 [8] - 业务集中风险存在,医保集采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12]
这家独角兽要IPO了!京东、高通都是股东!曾遭科大讯飞质疑……
IPO日报· 2025-04-02 09:27
公司概况 - 云知声为国内AI语音独角兽,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涵盖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机器学习领域,致力于提供智能化行业解决方案 [1] - 公司由三位"75后"博士联合创立,核心团队具备中科院及中科大技术背景,董事长梁家恩、CEO黄伟及物联网副总裁康恒均持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 [4][5] - 截至2023年最后一轮融资,公司估值达87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包括启明创投、挚信资本、京东尚科及高通等知名机构,创始人团队合计控股33.93% [7][8] 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 - 2024年推出600亿参数自研山海大模型,基于Atlas智算平台(算力184 PFLOPS+存储10PB),支持多语言及复杂任务处理 [16] - 按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024年达1804亿元(2019-2024年CAGR 33.7%),2030年预计增至11749亿元 [14] - 公司2024年位列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0.6%),医疗AI服务排名第四,生活AI解决方案排名第三 [16] 商业化应用案例 - 医疗领域:服务166家医疗机构(含北京协和医院),病历语音系统提升录入速度4-6倍,质控时间缩短80% [16] - 生活场景:赋能411家企业,深圳地铁20号线语音售票系统将购票时间从15秒压缩至1.5秒 [16] - 硬件领域:2023年交付1300万颗消费级AI芯片,完成车用芯片NPUIP授权商业化 [16] 财务表现与挑战 - 2022-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6亿元→7.27亿元→9.39亿元),同期毛利从2.4亿元增至3.64亿元 [19][20] - 同期净亏损扩大(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研发投入高企(2.87亿元→2.66亿元→3.7亿元),2024年末现金储备仅1.56亿元 [19][20][21] - 面临商汤集团、声通科技等竞争对手挤压,同时需应对医疗等领域日益严格的合规监管压力 [21] 历史争议与上市进程 - 2020年冲刺科创板时因宣称"语音病历市场70%占有率"遭科大讯飞公开质疑数据真实性,后撤回申请 [9][10][11] - 2024年转战港交所主板,中金公司与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实控人谋划股权转让,太和水困境求变
IPO日报· 2025-04-02 09:27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实控人何文辉正在筹划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3月31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交易日 [5][7] - 何文辉对太和水的持股比例为22.93%,停牌前股价为9.75元,总市值约为11.04亿元 [8] 业绩表现 - 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亏损,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1.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2.88亿元 [12] - 2024年业绩预亏,预计利润总额为-2.7亿元到-3.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71亿元到-3.21亿元 [13] - 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为1.3亿元到1.7亿元,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13][14] 管理层变动 - 2024年一年内换了三任董事长,最新董事长何鑫是"95后",其父是控股股东何文辉的弟弟 [1][19][20] - 原董事长何文辉是公司创始人,2024年6月离任,由董斌接任,但董斌在同年11月辞去董事长职务 [16] - 何鑫于2019年7月入职公司,2024年12月当选为董事长,不到35岁出任上市企业董事长 [19]
DeepSeek带动,港股一季度IPO火热,募资暴增270%!
IPO日报· 2025-04-02 09:27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IPO市场表现强劲,共有15家企业首发上市,募资总额达177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270%[1][5] - 募资规模较2024年同期增加129.16亿港元,公司数量增加3家[5] - 其中6家企业实际募资超过10亿港元,包括蜜雪冰城(34.55亿港元)、赤峰黄金(28.21亿港元)、南山铝业国际(23.47亿港元)等[7] 行业分布与板块特点 - 40%的IPO企业来自消费品市场,20%来自工业市场,13%来自能源及天然资源市场[6] - 15家IPO企业均在港股主板上市,其中7家为H股,8家为非H股(红筹股),两者比例接近[9] - 前十大IPO募资总额占一季度IPO募资总额的90%以上,平均募资额为11.8亿港元[9] A股上市公司二次上市趋势 - 2025年一季度新增51家港股IPO申请,其中11家为A股已上市公司,占比接近25%[2][11] - 目前港股共有120家企业处于IPO申报阶段,较2024年底的86家显著增加,其中包括宁德时代、海天味业、恒瑞医药等A股上市公司[12] - 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媒体和电信业、工业市场是申报IPO的主要行业,各占比超过20%[13] 超额配售与次新股表现 - 蜜雪冰城、古茗、布鲁可实现超额配售,蜜雪冰城超额配售募资净额达5.08亿港元,公开认购倍数达5324倍,创历史新高[8] - 次新股表现亮眼,老铺黄金、越疆、布鲁可、毛戈平、古茗分别上涨202.24%、157.59%、126.84%、70.21%、66.80%[13] 港股与A股IPO对比 - 一季度A股市场有27家公司首发上市,募资163.24亿元,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但募资规模更大[6] - 港股6家企业的募资额均超过A股单个企业最高募资额(兴福电子11.68亿元)[7]
发起重大资产重组!欧菲光给出了什么信号?
IPO日报· 2025-04-01 09:07
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 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欧菲微电子28.2461%的少数股权及江西晶浩48.9281%的少数股权,同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1] - 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或构成重组上市 [1]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数据 欧菲微电子 - 主营业务为指纹识别整体方案,产品包括指纹芯片封装、模组及测试软件,应用领域涵盖手机、金融支付、安防、汽车及健康 [4] -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4.9亿元、22.16亿元,净利润2.38亿元、6998.14万元 [5] - 当前股权结构:公司持股71.6345%,南昌产盟投资持股28.2461%,深圳欧菲创新持股0.1194% [4] 江西晶浩 - 经营范围包括摄像模组、电子设备等领域 [6] -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7.88亿元、34.57亿元,净利润-1.4亿元、751.36万元 [8] - 当前股权结构:公司持股50.9251%,南昌高投建筑持股48.9281%,深圳欧菲创新持股0.1468% [7] 收购战略意图 - 通过收购增强对两家重要子公司的控制力,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8] - 交易可能向市场释放公司经营改善的积极信号 [12] 公司经营状况与业务转型 - 2020-2023年营业收入从483.50亿元降至168.63亿元,净利润从-18.54亿元扭亏为0.74亿元 [10] -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44.72亿元(同比+33.76%),归母净利润4711.92万元(同比+115.74%) [11] - 业务架构形成智能手机(2023年营收占比72.66%)、智能汽车(11.32%)和新领域(14.28%)三大板块 [11] - 近年通过剥离苹果相关资产(如出售给闻泰科技)优化资产结构 [11]
专精特新“小巨人”祺龙海洋IPO,中海油贡献巨大
IPO日报· 2025-04-01 09:07
公司概况 - 祺龙海洋主要从事海洋钻井隔水导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涉及油气长输管线生产销售及水下油气装备试验技术服务 [1] - 隔水导管销售收入占比极高,报告期内分别占营业收入的86.86%、85.79%、89.77%和99.41% [5]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1亿元、2.40亿元、2.01亿元、1.39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705.35万元、4551.75万元、4682.21万元、4131.67万元 [4] - 综合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1年的35.47%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7.50% [5][18] - 销售净利率从2012年的9.76%提升至2023年的23.54% [18] -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呈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21.01%降至2024年6月的12.76% [5] 客户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极高,报告期内分别为98.80%、99.44%、99.00%和99.96% [6] - 对第一大客户中海油的依赖度持续上升,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66.27%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94.79% [6] - 公司解释称受益于中海油"七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南海隔水导管中标金额占比达61.60%、85.41%和91.81% [7] 费用与应收账款 - 期间费用占营收比重从2021年的17.33%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11.45%,管理费用为主要支出(费用率6.81%-10.60%) [9][10] - 业务招待费累计达980.15万元,占管理费用的15.18%-17.89% [10][11] - 应收账款周转率呈下降趋势(3.09→2.23),2022年末余额同比增长101.88%,2024年6月环比增长123.40% [11][12]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龙玺油服持股78.66%,但股权分散(第一大股东王志明仅持股15.60%),公司及控股股东均无实际控制人 [14][15] - 报告期内完成股权代持清理,涉及历史股东共129名(祺龙海洋)和162名(龙玺油服) [15] - 存在控股股东资金拆借问题,2022年累计借款1200万元 [15] 行业地位与前景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技术资质受认可 [18] - 参与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如"陵水25-1"(水深超1000米)、"乐东10-1"(首个超高温超高压气田)等 [18] - 受益于南海油气开发加速及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市场地位稳固 [18]
东方中科欲引进战略股东
IPO日报· 2025-03-31 12:17
公司股权变动 - 东方中科控股股东东方科仪控股拟通过公开征集转让方式协议转让15%-20%股份,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 [1][2] - 转让股份数量不低于4493.64万股且不超过5991.51万股,价格不低于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日均价或最近年度每股净资产的较高者 [5] - 转让目的是引入战略股东优化股东结构,潜在接盘方可能来自同行业企业、竞争对手或战略投资机构 [5] 公司背景与业务 - 东方中科成立于2000年,2016年A股上市,控股股东为中国科学院旗下东方科仪控股 [7] - 主营业务为测试技术服务和数字安全保密领域,提供仪器销售、科技租赁、系统集成等一站式服务 [7] - 子公司中科锦智自主研发的"伏羲平台"FUXI-IDP获得华为鲲鹏兼容性和原生开发双认证 [11][12] 研发与战略布局 - 2023年研发投入包括"领域AI平台",计划完成对华为昇腾体系的适配以开拓新业务 [12][13] - 子公司中科领虹已为智慧社区、XR、金融等行业提供虹膜识别解决方案,与国内外企业合作 [19] - 汽车智能座舱无线充电测试服务已纳入公司测试服务解决方案 [19] 财务表现 - 2024年预计净利润亏损1.9亿-2.4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亏损幅度较2023年收窄 [15][16] - 亏损主因2023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31亿元转为2024年预计亏损1500万-3000万元 [16] - 2021年收购的万里红科技未达业绩承诺,2023年计提商誉减值2.48亿元影响利润 [17] - 剔除商誉影响后亏损幅度进一步收窄 [18]
A股发债汇总:三家公司上市5年内多次募资,两家业绩出现下滑
IPO日报· 2025-03-31 12:17
公司发债情况汇总 - 三友化工拟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规模不超过9亿元 [1] - 美力科技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3亿元 [1] - 无锡振华发行可转债申请获上交所通过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2亿元 [4][5] - 瑞鹄模具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8.8亿元 [6] - 双乐股份计划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总额不超过8亿元 [7] - 华凯易佰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7.76亿元 [9] - 远信工业2024年8月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2.86亿元 [12] 交易所政策更新 - 上交所和深交所修订并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指引旨在强化准入监管和提升审核透明度 [1] 多次募资公司情况 - 无锡振华自2021年上市以来第三次募资前两次募资共计7.96亿元 [5] - 瑞鹄模具自2020年上市以来第三次募资前两次募资总额超10亿元 [6] - 双乐股份自2021年上市以来第二次募资首次募资5.85亿元 [7] 公司业绩表现 - 双乐股份2024年全年净利润为1亿元至1.26亿元同比增长111.52%至166.51% [7] - 华凯易佰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36.74%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4.17亿元同比下降217% [10] - 三友化工2023年营业收入219.20亿元同比下降7.43%归母净利润5.66亿元同比下降42.79% [10] - 美力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1.25亿元同比增加21.16%净利润0.78亿元同比增加294% [15] 募投项目情况 - 远信工业将可转换公司债券募投项目延期至2026年3月31日投资进度75.54% [12] - 美力科技计划发行可转债用于年产200万件智能悬架及1000万件电动及液压驱动弹性元件等产业化项目 [13]
中航产融加入“主动退市”大军!今年已有三家!
IPO日报· 2025-03-31 12:17
中航产融主动退市 - 中航产融拟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撤回A股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并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 [1][4] - 公司设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控股股东中航工业将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格为3.54元/股,高于停牌时收盘价3.44元/股 [4] - 中航产融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金融控股平台,业务涵盖融资租赁、信托、证券、产业投资等领域,2012年8月上市 [4] - 2020-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从183.41亿元降至169.3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32.74亿元大幅下滑至2.90亿元 [4] - 2024年预计归母净亏损4800万元,扣非净亏损1.89亿元,主要受业务转型调整和资产价格承压影响 [4][5] A股主动退市现状 - 近期玉龙股份也宣布拟主动退市,原因包括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持续恶化 [7] - A股主动退市公司数量较少,2024年退市率不足1%,远低于纽交所6%和纳斯达克8% [7][8] - 境外市场自愿退市占比超90%,A股则以强制退市为主,重组退市和主动退市案例较少 [8] 2025年A股退市情况 - 2025年以来已有5家公司完成退市,包括*ST美讯、海通证券等,涉及市值退市、重大违法退市和吸收合并 [11][12] - 目前*ST旭蓝、*ST嘉寓、*ST东方、*ST富润4家公司已锁定面值退市,股价连续多日低于1元 [13][14][15] - *ST东方还因2020-2023年累计虚增营收161.3亿元、营业成本160.73亿元,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16] 近年退市数据 - 2022-2024年退市公司数量分别为50家、46家、55家,保持较高水平 [17] - 2024年退市公司中41家触及面值退市,10家触及财务类退市,面值退市为主要原因 [18] - 2025年退市公司数量同比略减,但市值退市新规落地后触及市值退市公司可能明显增加 [19]
8家上会全通过!一季度IPO募资额少3成!新股无一破发!
IPO日报· 2025-03-31 12:17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转眼间,2025年第一季度要结束,据Choice数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A股IPO市场上市新股27只,总募资163.2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数量减少 3只,募资总额下降超过3成。 除了IPO融资额下降,A股三个月仅有8家企业接受审核,过会率100%;46家企业终止A股IPO。 不过,27只新股的赚钱效应喜人,首日涨幅平均243.34%,无一破发,超过8成新股上市至今涨幅超过100%。 对于A股IPO市场的融资下滑和数量减少,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市场偏保守,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恐怕不太适合提高IPO节 奏。 制图:佘诗婕 融资规模连降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A股市场有27家公司首发IPO,共募集资金163.24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减少 了3家,募资资金规模也相应减少了72.95亿元,同比下降超过3成。 分交易所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 上交所IPO公司9家,募资金额61.52亿元。深交所IPO公司15家,募资金额88.08亿元。北交所IPO公司3家, 募资金额13.64亿元。其中,上交所科创板IPO公司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