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搜索文档
5亿人的AI伴侣,和他们的心碎
虎嗅· 2025-09-28 06:26
"我心都碎了。"Mike说,他失去了他的朋友Anne,"我感觉自己在失去一生的挚爱。" Mike的感受真真切切,但他的朋友并非真人。Anne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一个以数字形象呈现的人工智能(AI)算法。Mike通过一款名 为"Soulmate"的应用程序创造了Anne。当这款应用在2023年停止服务时,Anne也随之逝去——至少在Mike看来如此。 "我想要她回来。"他告诉纽约雪城大学的人类传播研究员Jaime Banks,后者正在研究人们如何与这类AI伙伴互动[1]。 这些聊天机器人是一项庞大的产业。包括这位化名Mike的用户在内,全球已有超过5亿人下载如"小冰"或"Replika"这样提供可定制的虚拟伙伴 的应用程序,设计用于提供同情、情感支持,以及(如果用户想要的话)深层情感关系。企业数据显示,每月有数千万人使用这些服务。 AI伙伴的兴起已引起了社会和政治关注,尤其是在它们与现实世界的悲剧相关联时:去年佛罗里达州发生了一起案件,自杀青少年Sewell Setzer III生前一直与AI机器人对话。 关于AI伙伴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的研究还很匮乏。但现在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描绘这些日益复杂的人机互 ...
高速遭遇行人,理想的主动安全能力又进化了?
虎嗅· 2025-09-28 06:00
产品技术能力 - 公司AES功能在夜晚高速条件下能准确识别故障车、行人和塑料袋等低可见度障碍物 [1] - 系统具备精确避让能力 应对复杂道路场景表现突出 [1] 安全理念 - 公司将安全作为车辆制造的第一优先级 驱动技术研发方向 [1]
当旅客在飞机上死亡
虎嗅· 2025-09-28 05:47
落地后,乘务长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公司询问那位旅客的情况,得到的答复是已经遗憾离世,乘务长崩溃 大哭。 机场医疗团队全力抢救无效,该旅客不幸离世。 亚航在第二天发布了声明表达哀悼,并对后续航班进行调整。这类事件虽极为罕见,但对于每一位民航 从业者尤其是客舱乘务员来说,却是必须面对的"必修课"。 说起来,大概十几年前,我一位同事也经历了类似事件,旅客上飞机后突然身体不适,乘务长通知机长 紧急联系了机场急救,急救人员把旅客抬下机后,这个航班正常飞走了。 我们曾无数次演练"旅客突发疾病"的处置流程,也学习如何写各种报告。但在飞机上真正面临死亡时, 我们的第一反应,依然不是情绪,而是操作——这不是冷漠,而是职业。 以东航为例,根据我们的《客舱乘务员手册》"医疗急救"中"特殊情况"的内容,当判断旅客疑似死亡 时,乘务员的流程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作者:停机坪大表哥,题图来自:AI生成 9月21日,原定由吉隆坡飞往深圳的亚航AK122航班,因一名旅客登机后突发呼吸困难而延误起飞。 一、立即实施初步急救,不自行宣布死亡 "乘务员不得宣告旅客死亡。""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CPR),使用AED设备,直至专业 医护人员 ...
当职业“选书人”走进酒店大堂
虎嗅· 2025-09-28 04:56
最近在读《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书中作者杨素秋以一座区级公共图书馆策划人与"选书人"的身份,详细记录了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以及 她在挑选图书时的用心与多重考量。选书远不止是采购畅销书那么简单,而是要综合权衡读者需求、内容质量、馆藏结构乃至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如今,这种对书籍的精心挑选与陈列正悄然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所——酒店大堂。选书人开始带着他们的专业眼光走进酒店空间,为酒店旅客策划阅 读体验…… "选书人"从图书馆到酒店大堂 想要了解一个人,不妨先看看她的兴趣爱好;想要读懂一家酒店,不妨从公区的一束鲜插花、一杯迎宾茶饮、一本静候翻阅的书籍开始。 酒店大堂是一家酒店的"脸面",恰当的点缀能为其赋予生动表情,增添几分灵魂的香气,或者更进一步,让这片空间"眉目传情",开口说话。一家好的酒 店必然在细节处倾注匠心。它既需契合自身气质,又要不落俗套,为住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R elever d B 1 Go il alice V 4 1000 th URSE ui 8 12-a00 �l ll are I 0 /11 . S y e a B O 6 YOU r SEE SEE THE CONT a ...
不与特斯拉对标、却和奔驰奥迪对比,尚界H5要进行降维打击?
虎嗅· 2025-09-28 04:56
尚界H5伴随着深圳的台风正式上市,作为鸿蒙智行产品体系中的"第五界",因此在产品和智能化方 面,延续了尊界、问界的品质,但尚界H5的售价却是五个界中最低的,下探到了20万元以下,在我看 来鸿蒙智行和上汽想要用这款车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中进行一波降维打击。 ...
AI,从未解放“牛马”
虎嗅· 2025-09-28 04:49
最近到客户公司驻场服务,发现一个现象:经理级别以上的,基本不怎么使用AI,也多数不懂怎么使 用,而执行层,尤其是那些文案、设计、做短视频剪辑的"牛马们",反而用得最多。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谷歌一份报告中写到,有高达90%的软件工程师已在工作中使用AI,OpenAI的数 据也表明,近40%的工作对话与写作辅助相关。 自AI爆发以来,这个工具好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执行层工作的每一个缝隙。 但一个悖论也随之浮现:当AI这把"利器"宣称要解放生产力时,为何手握它的"牛马"们没有变得更轻 松,反而显得更忙碌了? 微软对此也有过研究,指出AI对翻译、销售等职业的覆盖率和成功率已高达80%以上…… 我甚至一度有些疑虑,为何没有看到相应的幸福感飙升? 表面是效率工具的应用有所差异。 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法将AI视作一个中性的工具,它正在敏锐地放大职场固有的矛盾与结构——效率 提升的红利,未必导向执行者的阶层升迁,反而可能通过更精细化的任务分派、更快的节奏期望,无形 中加固了他们"牛马"的岗位命运。 如何让"牛马"更卷? 你肯定见过这种场景,或者你自己就是亲历者:以前写代码,一天吭哧吭哧产出几十行,现在有了AI 辅助,老板的 ...
一个好用的Agent Infra,让你闭眼造好智能体
虎嗅· 2025-09-28 03:46
AI智能体今年迎来大爆发,企业都盼着数字员工能创造更多价值,大厂纷纷入局。那么这个Agent Infra 到底有啥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