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海南:严防台风“剑鱼”过境期间引发地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10:00
地质灾害防御应急响应 - 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并转移受威胁群众1333人 [1] - 开展458处地质灾害点全覆盖排查并动态更新清单 排查次数达751次 [1] - 派出18个专家组赴18个市县提供技术保障 自然资源部专家驰援三亚 [1] 科技监测与预警机制 - 在237处地质灾害点安装1271套自动化监测设备 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机制 [1] - 联合气象部门发布3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划定Ⅱ级高风险区(保亭县毛感乡、响水镇)和Ⅲ级较高风险区(三亚市、五指山市全境等) [2] - 通过"科技+人工"模式实时监控数据并分析异常信息 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 [1]
6000米级潜器“海琴”完成海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7:06
技术突破与性能验证 - 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全面验证整机系统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1] -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140米 实况检测技术指标及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1] - 实现科考船对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 能近海底长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新物种发现、基因获取等工作 [1] 科考能力建设 - "中山大学"号正式跨入中国少数拥有6000米级深海ROV的科考船行列 [1] - 为中山大学立体化开展深海科学研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1] - 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海洋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30米重力柱采样任务等多学科科学需求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 [2] 项目背景与实施 - "海琴"号针对深海探测场景研发 由中山大学专项支持并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生产 [1] - 本航次由中山大学牵头组织 于8月13日从珠海起航 计划航期25天 [2] - 同时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的深海科学应用任务 开展多学科海底采样 [2]
第四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7:06
赛事概况 - 第四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于8月13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研究院举办 涵盖自主水下机器人(AU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创意概念三个赛道 [3] - 来自国内外27所院校及机构的130支队伍参赛 经过两天角逐共产生AUV赛道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ROV赛道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2个 创意概念赛道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1个 [4] 赛事成果 - 哈尔滨工程大学E唯协会的"星魂""凌云"团队分别获得AUV和ROV赛道冠军 [3] - 大赛通过模拟海底管道巡检、环境样本采集等实战场景 重点考察机器人水下探测、智能控制、自主决策能力 推动水下智能感知与导航技术创新发展 [3] 技术应用 - AUV赛道复刻"深海一号"作业链 要求队伍实现声光双模导航与水下协同操作的高难度作业 [3] - ROV赛道映射儋州养殖场景 要求队伍精准执行投放、捕捞等精细化任务 [3] 战略意义 - 大赛聚焦船海领域行业需求与水下智能装备前沿挑战 引导青年学子瞄准真实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3] - 赛事由中外六家机构联合主办 包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俄罗斯马林内特行业中心等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平台 [3][4]
“紫菜碳汇贷” 助农新“钱”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7:06
行业融资创新 - 紫菜养殖行业面临投资规模大、抵押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等融资困境 [1] - 行业通过金融创新推出"紫菜碳汇贷"试点项目 以紫菜养殖固碳量远期生态收益权作为抵押品 [1] - 该项目累计发放贷款近千万元 有效破解养殖企业传统抵押物不足问题 [1] 企业融资实践 - 南通如东紫菜养殖户通过专项工作微信群提出碳汇贷款需求 多家银行第一时间响应对接 [1] - 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共同推动银企对接平台建设 [1] - 紫菜碳汇贷项目将海洋碳汇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实现生态产品变现 [1]
我国“可燃冰”开发利用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7:06
技术突破 - 新型纳米钯催化体系实现甲烷向甲醇近完美转化 甲醇选择性高达99.7% 反应温度仅需70℃ [1] - 较传统工艺节能60% 设备投资成本降低40% [1] - 通过晶面精密调控技术实现两大颠覆性创新 近乎零损耗 [1] 产业影响 - 为南海可燃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自主知识产权方案 使就地转化成为可能 [1] - 计划构建开采—转化—制造全链条创新体系 加速推动技术产业化 [2] - 推动甲醇燃料 高端化工材料等产业升级 甲醇可作为清洁燃料并合成高附加值产品 [1][2] 资源价值 - 南海可燃冰储量丰富 但因甲烷转化难题未能充分利用 [1] - 技术突破使我国在深海能源利用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1] - 为双碳目标开辟新路径并提供关键支撑 [1][2] 区位优势 - 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 海洋能源装备进口免征关税大幅降低技术转化成本 [2] - 海南将成为全球深海能源开发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2] - 显著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
一叶兴百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核心观点 - 武夷山市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体制创新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形成百亿级茶产业链并显著提升居民收入 [2][3][18] 文化赋魂 - 系统性保护古茶园和传统制茶技艺 传承创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6] - 以"万里茶道起点"为基底推进茶文化整体性保护 突出茶文化交流属性 推动茶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 [6] - 建立"武夷茶天下"官方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数字藏品、书籍及品牌活动展示茶文化价值 [6] 科技赋能 - 通过"种质保护—生态种植—数字赋能—精深加工"全链条技术革新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8] -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大红袍等名丛 成功驯化栽培八仙等优质品种 [9] - 运用5G通信、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绿色种植 构建覆盖数字茶园、工厂、溯源等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 [9][12] - 政企校协同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为产业提供长效技术支撑 [12] 产业强链 - 政策引导培育规模化茶企 2024年规上茶企达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税收超千万元茶企突破6家 [14] - 引进茶包装、茶机械等精深加工企业 合作开发茶含片、茶化妆品等衍生品 补全产业链短板 [14] - 打造"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及"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 [15] - 建成全国首个"茶产业数字孪生平台"覆盖14264家茶企 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 [15] 发展成效 - 茶园面积从2005年不足10万亩扩展至2024年14.8万亩 从业人员增长超10倍 [2][3] -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较2005年1亿余元实现百倍级增长 [2][3]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516元增至27189元 茶产业收入占比达49.2% [3] 体制创新 - 建立国家公园协同联动保护机制 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7] - 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打破条块分割行政模式 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 [17] - 创新"生态茶基金"和碳汇交易机制 推出"生态茶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保护企业 [18]
“生态伤疤”变“致富塘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 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受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委托对铁山港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修复 涉及31处历史遗留图斑和22处需修复矿山 [2] - 修复总面积达58平方公里 其中图斑面积54平方公里 采用削坡 修整坡面 坡脚支挡等工程措施消除地灾隐患 [2] - 超过120亩修复区域被改造为海水养虾塘 部分复垦耕地种植玉米和木薯作物 [2] 生态修复与农业转型 - 项目采用排水沟 土地平整 土壤培肥等工程措施将修复区域转化为耕地 并就近引用海水发展特色农业 [2] - 修复后区域形成连片玉米地与虾塘 昔日的生态伤疤转变为致富塘田 [2][3] - 修复工程包含监测与管护措施 确保治理效果可持续 [2]
守护绿水青山 打造幸福靠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核心观点 - 江西省赣州市通过源头管控、创新治理和转型利用三大策略 成功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和经济资产 实现生态修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3][5][7] 源头管控与绿色矿山建设 - 严格管控新增露天矿山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持证矿山数量从2015年前后的1500家左右减少至500余家 大中型矿山比例持续提升 [3] - 通过提高露天矿业权出让门槛和严格资源储量规模管控 推动矿山结构优化 已建成绿色矿山70家 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50家 两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 [3] 创新治理与系统修复 - 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约7367公顷 基本解决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 [5] - 2017年以来成功争取5.67亿元中央奖补资金用于废弃矿山治理 2021年起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 省级试点概算投资超5亿元 [5] - 探索出寻乌废弃稀土矿山"三同治"典型经验 入选2019年度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和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并作为"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5] 转型利用与产业融合 - 通过"生态+"治理路径 将废弃矿山转化为生态财富 具体方式包括治矿复绿、还林、还耕、兴业、兴旅和赋能 [7] - 信丰县将废弃稀土矿山打造为现代农业产业园 种植脐橙和油茶等作物 助力乡村振兴 [7] - 龙南市融合客家文化、"阳明文化"和生态文化元素 开发汉唐风格新校园和阳明心谷景区 带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1][7]
我国普氏野马总数突破九百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51
普氏野马保护成果 - 我国境内普氏野马总数突破900匹 约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3] - 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成为核心繁育基地 种群数量稳步攀升[3] - 2012年向蒙古国输出4匹种源 2021年内蒙古野化放归12匹 2025年贺兰山成功野放18匹[3] 保护措施与技术支持 - 实施科学保护策略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包括重载云台、无人机和卫星定位项圈[3] - 持续优化栖息地环境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为物种营造优良生境[3] - 专业监测体系精准掌握普氏野马活动轨迹与健康状况[3] 历史背景与物种价值 - 1985年启动野马返乡计划 从海外引进现存唯一野生马种[3] - 在新疆和甘肃建立繁育基地 重建拥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物种[3] - 被国际公认为物种重引入成功典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