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福建商渔共治保平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近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特勤执法支队,和市县海洋执法机构、海事、海警等多部门在福州海域联合开展"商渔共治2025"执法行动。 行动当天,多艘执法船艇组成编队,沿北纬26°30′分界线,由北至南对海上商渔船密集交汇的渔区、事故频发海域以及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周边区 域,展开重点执法巡查。编队通过甚高频等通联设备,主动向过往的商渔船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着重强调在相关水域的航行规则、安全注意事项等关键要 点,全力维护海区正常的航行与生产秩序。同时,编队执法船在商渔船密集交汇区域排查隐患,及时协调处置,避免碰撞事故发生。 航行中的执法船艇编队。福建省总队特勤执法支队供图 ...
秦皇岛海洋中心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活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活动概况 - 自然资源部秦皇岛海洋中心主办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航标处联合协办海洋科普宣传活动[1] - 活动地点位于北戴河老虎石浴场 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展[1] - 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1] 核心内容 - 聚焦海洋预警监测 防灾减灾 滨海旅游水上安全等重点内容[1] - 设置海洋灾害专题展架 系统介绍赤潮 绿潮 风暴潮 水母暴发等灾害的成因 影响及防范措施[1] - 展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外来物种入侵 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等科普知识[1] - 突出牡蛎礁 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 维持生物多样性 减缓海岸侵蚀方面的重要功能[2] - 通过展板和现场演示普及救生衣正确穿戴方法 防溺水原则和应急自救知识[2] 活动形式 - 采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方式[1] - 发放海洋科普手册 环保手袋 小扇子等宣传物料[2] - 以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海洋知识[2]
浙江创新海洋监管协作机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该机制的建立将有效提升浙江省海洋监管执法质效,切实保护合法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对维护海洋 资源开发保护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两部门将加强工作会商和信息共享,确保协作机制落地见 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机制》重点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压实监管责任。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日常监管、 现场核查和违法线索移交,海洋执法部门则承担日常巡查、专项执法和立案查处等。二是强化协作联 动,通过整合两部门力量,运用遥感影像、电子界桩、无人机等智能手段,实现执法资源与专业优势的 深度融合。三是完善保障措施,构建"发现—移交—查处—整改—销号"闭环管理体系,建立违法用海用 岛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的机制。 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与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用海用岛监管执法协作机制 的通知》,通过跨部门"全链条闭环管理",加强海洋资源保护,提升海洋监管执法效能。 ...
2025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35
会议概况 - 2025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 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 [1] - 年会主题为高质量推进极地领域科技创新 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极地科技成果 [1] - 会议包含邀请报告 专题报告和第五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方案研讨 [1] 参会机构 - 54家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会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教育部 自然资源部 交通运输部 农业农村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等部委 [2] 会议焦点领域 - 聚焦极地科学优先领域未来研究重点及方向 围绕冰雪与海洋过程及其生态气候效应 地球与星际空间环境极地探测 极地工程技术与绿色科考进行报告交流 [1] - 促进极地多学科碰撞和相互启迪 [1] 重要报告内容 - 第14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领队张体军和第41次南极考察领队王金辉作考察报告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作《极地研究的态势与愿景》特邀报告 [1] -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作《中国南极天文学科发展历程与展望》特邀报告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作《南极科考站建筑现状与品质提升》特邀报告 [1] -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韩端锋教授作《极地装备工程中的科学问题》特邀报告 [1]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01:02
在刚性管控方面,《办法》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占用或者改变用 途;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调整过程中,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禁止占用永久 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绿化带、种植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堆放固体废弃物、填埋垃圾等。 8月29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 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全文共27条,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管控、保护、优化 调整、质量建设等作出具体规定。 自然资源部法规司、耕地保护监督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严格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 一体"保护的总体要求,以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优进劣出"管理机制为重点,首次在部门规章层面明确建 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机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纠错机制,既兼 顾了耕地保护刚性和农业生产灵活性,又回应了现实问题和基层合理诉求。 根据《办法》,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将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 化调整的主要补划来源。因技术误差等原因将不符合划定要求的地块误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由地方自 ...
山西筑牢后汛期地灾防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07:54
地质灾害防范形势 - 山西中北部和南部局部地区经历多轮强降水天气 部分区域土体含水量接近饱和 地质灾害叠加效应明显 [1] - 今年雨季结束较往年偏晚 后汛期仍有多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地质灾害防范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1] 防范应对措施 - 要求密切关注雨情 加强与气象 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会商研判 关注重点地区 加密监测预判 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1] - 深入分析研判辖区范围内各行业领域地质灾害风险 压实政府主导 部门分工负责和地质灾害点"三个责任人"责任 [1] - 强化地质灾害点精准管控和风险区全面防控 加强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 [1] - 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台站技防实效 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的精准度 覆盖面 时效性 [1] - 加密对强降雨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点的巡查排查力度 完善基层临灾预警"叫醒""叫应"机制 [1] - 严格落实汛期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及信息报送制度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
无人机:自然资源督察的“空中尖兵”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06:19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督察中的应用优势 - 无人机技术凭借低空飞行、部署便捷、成本低和安全风险低等优势,成为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效能的关键技术,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深度融合,拓宽信息获取与决策方式 [3][7][8] 多维信息捕获能力 - 无人机搭载多元传感器(激光雷达、热红外成像仪、高光谱相机),将信息获取从"视觉可见"延伸至"多维可感",例如多光谱相机通过植被反射率差异精准识别伪装成耕地的非农用地,热红外成像可捕捉夜间非法采矿热源信号 [3][11] 时空弹性适配能力 - 无人机可适应高陡山地、湿地沼泽等复杂地形及人员无法到达的场景,实现"无死角"巡查,小型无人机能在任务下达10分钟内升空并实时回传画面,大型无人机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扫描,形成"大中小"搭配的作业模式 [3][12] 数据精度与决策支持 - 搭载RTK/PPK差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平面精度达厘米级,高程精度优于0.1米,满足高精度调查需求,例如河北省矿山监测中无人机三维模型计算月度开采量与企业申报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唐山市引入103台"大疆机场"监测5300平方公里矿区,实现1小时内自动报警与处置 [4][13] 成本效益优势 - 中小型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仅为传统航测设备的1/10,单次飞行能耗低,例如河北督察组在人工不易到达区域采用无人机将5天任务缩短至2天,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推动督察从"重点抽查"转向"全域覆盖" [14] 动态协同与联动网络 - 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地面终端融合构建"卫星扫描-无人机详查-地面核实"的闭环督察模式,例如北京督察组通过卫星发现疑似违建后,无人机立即升空精细化核查并同步调取审批数据,形成"发现-核实-定性"流程,提升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14][15] 技术融合与未来方向 - 无人机融合激光雷达高精度感知和AI算法,支撑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管控、矿产监管等领域,例如AI模型可自动识别火电厂灰坝、造船业船坞等特定建构筑物,激光雷达可全量分析林草蓄积量并自动识别生态敏感区域变化 [8][9]
以技术融合激活自然资源督察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06:19
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资源督察中的应用 - 无人机技术成为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效能的关键技术 与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深度融合 大幅拓宽信息获取 证据采集与分析决策方式 [3] - 无人机搭载多元传感器矩阵 包括光学相机 激光雷达 热红外成像仪 高光谱相机等 实现从视觉可见到多维可感的信息获取 [3] - 多光谱相机通过分析植被反射率差异精准识别被伪装成耕地的非农用地 热红外成像能捕捉非法采矿点夜间作业的热源信号 即使在茂密植被遮挡下也能锁定目标 [5] 无人机作业的时空适配性 - 无人机展现出极强的时空适配性 可实现无死角巡查 应对高陡山地 湿地沼泽 丛林密盖 广袤荒漠等多样化地形以及人员无法到达的情形 [5] - 在时间维度上 小型无人机能在任务下达10分钟内完成升空并实时回传现场画面 实现即时响应 [5] - 对生态保护区 矿山开采区等的长期监测中 无人机可按周 月制定巡航计划 形成周期监测 微型无人机能穿越狭窄山谷 大型无人机则可覆盖数百平方公里开展作业 [3][5] 无人机数据精度与测绘能力 - 搭载RTK/PPK差分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平面精度可达厘米级 高程精度优于0.1米 完全满足自然资源督察中违法建筑面积和开采量核算等高精度要求 [4] - 在河北省 无人机生成的三维模型能精确计算出非法开采的矿石量 将上报数据的偏差率控制在3%以内 [4] - 唐山市引入103台大疆无人机对5300平方公里矿区进行有效监测 无人机凭借高精度测绘能力 通过对比多期实景模型 自动识别地表变化 计算盗采区域的位置 范围和方量 [4][5] 无人机与激光雷达 AI的复合技术系统 - 以无人机为平台基础 融合激光雷达高精度感知能力和人工智能建模算法的新型复合技术体系日趋成熟 正从理论加速走向实际应用 [7][11] - 该系统融合低空飞行平台 高精度三维地形高程模型 建构筑物形态智能分析等关键能力 具备实时性 高效率 自动化等特征 [7][11][13] - 激光雷达产生的三维点云密度可达数百点/平方米 空间定位精度可低于10厘米 不受光照 云层 树木的影响 满足高精度测量需求 [14] 复合技术系统的应用领域 - 在耕地保护督察中 激光雷达获取的三维地形高程数据克服传统二维卫星遥感影像判读易受地表植被和人工伪装干扰的不足 快速识别违法建设 采石取土 堆放建筑渣土和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15] - 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中 激光雷达与AI算法可对林草植被高度 覆盖度 蓄积量进行全量分析 自动识别树种与年龄结构 在红树林 河口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 自动识别岸线变化 滩涂淤积与非法建构筑物 [16] - 在露天矿山监管中 AI算法可自动识别露天矿山采掘面 排土场 堆场 尾矿库 加工配套设施等特征形态 对非法采矿活动进行快速甄别 多时相三维地形及地表植被数据还可支撑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阶段性评估与成效分析 [17] 技术融合带来的督察模式变革 - 无人机 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带来了督察模式理念的变革 虽不能包打天下 但对违法建构筑物形态 性质等自然数据能迅捷采集分析 [20] - 该复合技术体系使督察机构可真正建立独立 可控的数据源 拥有自主感知能力 为督察从任务执行 外部依赖向主动发现 自主自持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21] - 因该复合技术系统的动态感知-实时分析机制 督察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督察方式 不依赖部级层面的技术支撑而常态化地进行督察并形成成果 [21]
湖南省炎陵县 开展打击稀土盗采联合执法巡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01:48
执法行动 - 湖南省炎陵县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对稀土富集区域和历史盗采点展开全覆盖巡查 [1] - 采用现场巡查加回头看双线推进模式 引入无人机高空拍摄技术构建空地协同监控网 [1] - 巡查聚焦重点区域确保不留死角 有力遏制盗采行为死灰复燃势头 [1] 技术手段 - 利用无人机技术有效克服复杂地形障碍 对潜在违法活动形成强大震慑 [1] - 科技赋能传统监管 展现维护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决心 [1] 群众参与 - 联合执法队伍在巡查过程中积极宣传稀土资源相关政策 [1] - 发动村组一级群众关注稀土盗采迹象并及时举报 [1]
第六届位置服务科技论坛暨北斗与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化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9 00:01
北斗系统应用进展 - 北斗系统实现全面组网并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提供导航 通信 监测一体化能力 [1] - 系统为低空经济提供高精度 高可靠 全覆盖的时空底座 [1] 低空经济发展前景 - 低空经济正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商用 有望成长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1] - 空域管理政策持续优化和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发展 [1] 贵州省产业布局 - 以北斗+低空双轮驱动 基准站从89座加密升级至216座 [2] - 推动电力 地震等领域站点共享应用 [2] - 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上线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专区并制定交易规则 [2] 具体应用场景 - 研发国土调查云 北斗+警力调度 渔政宝 智慧航运等平台 [2] - 为自然资源调查 渔船监管 交通警察 海事航运提供精准导航定位服务 [2] 后续发展计划 -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 抢占北斗+低空产业发展新机遇 [2] - 完善合作机制 促进技术交流 推动产业升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