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让每一抹自然之色找到“归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2:44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推进 - 西藏自治区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 包括16处自然保护地、3条河流、3条冰川 总计22个登记单元[4] - 2023年12月西藏纳木错自然保护区完成公告登簿 标志确权登记打通最后一公里[4] - 拉萨市2024年首次开展西藏才纳森林公园 西藏墨竹朗杰沙棘林自然保护区确权登记 2025年启动3条河流确权登记 共计5个重点登记单元[4] 确权登记技术实施细节 - 采用内外业结合技术路径 内业通过遥感影像图解确定特征点 外业携带GPS设备实地勘测[9] - 确权精度误差严格控制在20厘米以内 确保产权主体不模糊[9] - 工作团队提前与乡镇干部 村民沟通 将政策译成藏文张贴 用通俗语言解释划界目的[9] 生态保护与产权明晰化成果 - 雪绒藏布明确四条边界: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边界 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边界 不同集体所有者边界 不同类型自然资源边界[10] - 墨竹朗杰沙棘林自然保护区明晰产权归属 精准记录分布范围 植被种类等数据[6] - 确权登记为生态管控 植被保护提供产权依据 使开发利用有据可依 生态守护责任到人[6][10]
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四十六位地质找矿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1:49
据悉,此次受到表扬的46位青年科技人才来自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 矿方向)的青年科技人才和2024年入选的地质找矿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前期,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对 这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情况组织开展了跟踪调研,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了优秀典型。 通知指出,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青年科技人才 和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增强"为国找矿"使命感,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取得一批优秀找矿成果。46位青年 科技人才在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和装备研发、矿产勘查等方面业绩突出,有力支撑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 略行动。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通报表扬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优秀找矿成果的李鑫等 46位青年科技人才。 通知提出,希望受到表扬的青年科技人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立新功。有关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要 全面落实《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的具体举措〉的通 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扬的先进典型为榜样,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忘初心、 ...
吉林:“金色粮仓”扎根黑土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01:04
黑土地保护政策与实施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2日考察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 强调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1] - 吉林省划定耕地红线保护面积10944万亩 永久基本农田8201万亩 分别较上一轮增长1844万亩和821万亩[4] - 全省黑土地面积达9811.01万亩 其中7077万亩黑土区耕地被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4] 梨树模式技术成效 - 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 松原市前郭县玉米亩均产量达2600斤以上[3] - 梨树模式使八里庙村玉米亩产2000多斤 每亩纯收入1200元以上[2] - 保护性耕作面积目标达4000万亩 典型黑土区保护面积目标3000万亩 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5] 合作社经营成果 -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从6户发展到180户 经营土地9000多亩[2] - 合作社户均年收入达7-8万元 通过玉米种植和农机服务实现增收[2] - 黑土地地力恢复使玉米稳定高产 村民收入得到保障[3] 监管体系建设 - 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全省设立4.3万名网格长和网格员开展动态巡查[6] - 颁布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6] - 将黑土地保护纳入省纪委监督体系建设试点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6] 区域保护措施 - 梨树县将黑土耕地全部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任务[5] - 前郭县细化8项黑土地保护措施 公主岭市实行分区保护策略[5] - 探索东部固土保肥 中部提质增肥 西部改良培肥三大技术模式[4]
美式“航行自由”缺乏国际法基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3:08
8月25日,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美式"航行自由"法律评估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中英文版。4位专家现场回答了媒体提问,以下为问答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美式"航行自由"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美国的这些主张是否与国际法规则一 致?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郑志华: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 约》),航行自由概念出现在第87条和第58条,前者适用于公海,后者适用于专属经济区。无论在公海 还是专属经济区,航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都要符合《公约》第301条"和平利用海洋"的规定,同时要 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相关制度,妥善顾及沿海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主权权利与管辖权。 美式"航行自由"是一种"包罗万象、不可减损"的概括性权利主张,在海域范围上超越《公约》规 定,还将该概念不当应用到其他海域,在具体内容上突破《公约》对航行自由的合理限制,把航行自由 视为绝对权利。 长期以来,关于外国军舰在领海无害通过的国家实践在法理上存在较大争议。据美国海军相关部门 收集的资料,截至2024年,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中,至少29个国家要求外国军舰进入本国领海需事先 批准,15个国家要 ...
全国海岛代码行业标准出版发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2:29
行业标准化进展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牵头编制的《全国海岛代码》行业标准正式出版发行 标志着海岛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迈出关键一步 [1] - 标准基于我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成果 对已公布海岛身份标识代码进行全面修订 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唯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原则 [1] - 代码结构设计科学合理 能够反映海岛所属地理位置和类型 赋予每个具名海岛终身不变的唯一代码 实现"一岛一码"并预留扩展空间 [1] 管理效率提升 - 解决长期因编码规则不一导致的信息难以关联共享问题 为海岛调查、确权登记、规划保护利用等管理工作提供统一身份标识 [1][2] - 实现海岛信息精准关联与整合 夯实管理基础 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交换共享与业务协同提供基础纽带 [2] - 支撑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和基于统一代码的海岛综合数据库 提升海岛保护利用、政策制定和空间规划等决策水平 [2] 社会应用价值 - 为海洋科普、海岛旅游、海上航行等领域提供清晰权威的海岛身份信息 服务社会公众 [2] - 标准实施将为生态修复、灾害防御等专项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2]
“温州海洋中心1号”浮标入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2:29
8月15日,随着"温州海洋中心1号"生物监测浮标在浙江三澳核电海域平稳入水,这标志着覆盖三澳核电周边的360度生态监测网络正式建成。 8月15日早晨,在苍南县南坪澳码头,1号浮标早已整装待发。鲜亮的标体上"温州海洋中心1号"字样清晰可见,分裂波声呐、成像声呐、海流计等设备 有序排列。这台由自然资源部温州海洋中心自主设计的复合型装备,历经一年多调研论证与设备优化,即将开启它的海洋监测使命。 11时30分,专业科考船"东瓯号"靠岸后,吊装作业随即展开。巨型吊车长臂舒展,精准钩住5吨重的浮标吊点,在技术人员实时监控下将其平稳吊起。 工作人员紧盯平衡状态,确保声呐等精密仪器不受震动影响,缓慢移送至水面并与"东瓯号"捆板固定。 温州海洋中心负责人表示,浮标的全面运转,不仅填补了该区域海洋生物长期在线监测的空白,更可为海域生态防控、核电安全管理提供持续的技术支 撑。 "东瓯号"抵达预定海域后,随着释放指令发出,大爪利锚、沉石、浮筒等按序入海,与浮标体一起拉直成一断面。橙黄色标体在蓝绿色海水中格外醒 目,溅起的浪花尚未平息,分裂波声呐已沿垂直海流方向自动展开,成像声呐垂直下探,立体探测模式即刻启动。至此,温州海洋中心实现了 ...
海南启动海洋旅游发展三年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2:29
核心发展目标 - 力争到2027年全省海洋旅游接待游客量超过1800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 [1] - 完成海洋旅游产品焕新升级 构建多层次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1] - 海洋类A级旅游景区达35家 旅游度假区达8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项目达20家 [1] 基础设施与项目规划 - 规划建设海上牧场旅游项目达10家 滨海乡村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点超过100家 海洋特色民宿达到500家 [1] - 加快打造山海联动 海洋文化 海洋科技 海洋运动等主题A级旅游景区 [2] - 鼓励三亚海棠湾度假区 海口西海岸度假区 陵水清水湾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 旅游产品创新与业态拓展 - 加快邮轮旅游增线扩量 探索开通东盟国际航线 [2] - 推出环岛游船主题线路 探索游船观火箭发射项目 [2] - 吸引国际游艇品牌入驻 建设五个游艇基地"一码通达"智能服务平台 [2] - 规划四五个海上旅游综合体 探索深海观光试点 [2] - 建设三个冲浪胜地 五个潜水基地 七个海钓基地 两个帆船帆板训练基地 [2] 区域协同与发展模式 - 以三亚 海口 琼海 儋州 三沙"五极"为引领实施陆海联动策略 [1][2] - 发展"低空+海洋"旅游模式 推进环岛旅游公路沿线开发观海平台与亲海景点 [2] - 探索打造滨海城市海洋文化消费新空间和海洋生活消费场景 [2] 实施保障机制 - 创新用地用海供给 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2] -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 - 定向引进培育海洋旅游专业人才 促进高端人才组团式流入 [2]
广东撬动万亿级蓝色经济新格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2:29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2] - 2018年起广东省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 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 产业产值252亿元 [2] - 海洋六大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 海上风电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公共服务 [2] 海上风电技术突破 - 我国首个500千伏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阳江建设 采用柔性直流技术解决深远海送出难题 输送距离达92公里 [4] - 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和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实现我国漂浮式风电从无到有突破 [4] 海工装备与深海开发 - 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 全球首个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 世界领先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等成果涌现 [5] - 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 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等推动海上粮仓向深蓝迈进 [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从3500米深海微生物提取的"怡莱霉素E"展现抗结核活性达常规药物30倍 [7] - 2018-2024年累计投入2.3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83个海洋生物医药项目 推动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 [7] - 华大生命科学院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 助力分子诊断原料摆脱进口依赖 华南农业大学研发新型核酸检测产品 [7] 海洋生态与能源开发 - 砗磲幼虫变态率从国际不足1%提升至60% 突破珊瑚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8] - 2017年完成全球首次可燃冰泥质粉砂储层试采 2020年创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8] - 多功能钻探船 经济型采气树 广域电磁探测系统等技术推动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进程 [8] 海洋通信与公共服务 - 水下Wi-Fi网络系统解决水下设备互联互通难题 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0] - 研发融合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微型芯片 实现海洋作业即时通信与精准定位 [10]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海洋大数据平台 近海海底数据调查等公共服务项目为海洋经济提供支撑 [11]
自然资源部通报7月111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01:48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5年7月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的通知》,通报111起地质灾 害成功避险案例,并选取10个成功避险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今年7月以来,全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暴雨过程多累计雨量大,引发大量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 形势严峻复杂。各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 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强化巡查排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果断转移受灾害 威胁群众,多次成功避险。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宣传教育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自然资源部将今年7月各地111起地质 灾害成功避险案例清单汇总印发,并编选广西隆林"7·1"平流村平流屯滑坡避险、四川理县"7·4"沙坝村 转经楼沟泥石流避险等10个成功避险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予以推广。 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一步压实防灾责任,切实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临 灾避险等工作,严格落实"灾害点+风险区"双控要求,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记者 赵玲玲) ...
东方航天港:逐梦星辰的“海上摇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5 07:43
海上发射任务进展 - 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于8月9日成功执行一箭十一星发射任务 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LEO轨道 标志着海阳火箭发射第17次成功[3] - 东方航天港是中国唯一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 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3] - 捷龙三号火箭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近期需在两个月内完成遥六、遥七、遥八三次连续发射 首次启用山东日照近海发射点[4]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5月29日完成国内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 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 直径4.2米 高度26.8米 起飞质量57吨 飞行高度2.5千米[4][5] - 该火箭实现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 填补液体火箭海上发射空白[5] - 研发"海基发射动态补偿"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平台运动状态和高精度算法修正火箭姿态[7] - 中国电科箭载导航装备实现分离体实时米级定位 使回收效率提升数百倍[8] 海上发射技术挑战 - 海上发射平台受海浪潮汐风力影响 需控制晃动幅值在安全阈值内[7] - 液氧甲烷等低温推进剂需应对海上高湿高盐环境下的绝热与防泄漏挑战[7] - 盐雾腐蚀可能导致金属壳体电子设备失效 采用吸湿性小材料三防漆电镀涂层等防护措施[8] - 发射窗口依赖精准气象数据 "海哨兵"波浪滑翔器可实时监测水文气象参数[8] 海上回收关键技术 - 海面软着陆需应对水冲击和高温羽流与海水相互作用 采用"悬停→关机→水缓冲"模式[9] - 需验证发动机喷管接触海水时的抗热震性能 避免材料开裂[9] - 洋流海生物附着等因素影响回收 需优化回收平台锚泊系统和防滑设计[9] - 液氧甲烷推进剂的低温特性可能导致海面结冰 需研发防冰涂层或动态加热技术[9] 成本与产业化发展 - 元行者一号不锈钢箭体预计可复用20次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3000美元/公斤以下[11] - 箭元科技自主研发龙云发动机 采用3D打印一体化喷注器 制造周期缩短60%[12] - 东方航天港规划"元行者一号"中型火箭 支撑星链级星座高密度发射需求[11] - 海上回收方案溅落区远离航道与居民区 避免陆上回收次生灾害风险[12] 国际竞争格局 - 全球海上回收呈现"美国主导 中国追赶 其他国家跟进"态势[13] - SpaceX猎鹰9号一子级复用次数达26次 单次发射成本低至1500美元/公斤[12] - 中国元行者一号与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形成技术互补 预计2026年实现轨道级回收[13] - 欧洲未开展海上回收试验 印度ISRO计划2027年测试可重复使用火箭[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