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科海观澜/“研学手册”应成为科普之旅的标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1 00:50
今年暑期,浙江省地质学会在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浙江嵊州市白雁坑村举办了全省青少年地学 夏令营主营活动。与往年的夏令营不同,40多位小营员的行囊里,除了常规的"科普手册",多了一本特 殊的"研学手册"。他们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在"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的地质背景下,用笔尖记录 观察、思考与感悟,亲身体验地质文化的魅力。 从"科普手册"到"研学手册",远不止形式的更迭,更是科普教育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它推动科 普从浅层了解走向深度体验式学习,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往地球科学世界的崭新大门。当手册上沾满探索 的泥土、画满好奇的问号、记录下思考的轨迹,地质科学的种子,便在孩子们心田悄然扎根,静待萌 发。 "我是科普达人,我在地质文化村做科普"的活动主题成为每个营员的行动。在指导老师引导下,营 员们沿着研学路线,察看香榧树上"三代同堂"的奇特生长现象,用放大镜观察"万年巨石阵"岩石的特 征。在白雁坑科普馆,他们聆听指导老师讲解地球科学及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知识,观察 各种矿物标本,并成功辨识出一块沉积岩标本。这份研学手册,不仅是路线指引,更是探索的伙伴,它 包含了每个研学点的简介,更预留了空间,引导营员记录自 ...
《森林的呼吸 中国的力量》公益宣传片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7:2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副主任龚玉梅在致辞时强调,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这一理念深入人 心,展现出磅礴的实践伟力。当前,我们正全面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重大战略决策。《森林的呼吸 中国的力量》这一宣传片,正是对"两 山"理念和"双碳"目标的生动呼应,寓意着森林生态之于生命的宝贵,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展现了中国为守护地球所作出的坚实努力。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作为专注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始终致力于发 挥"桥梁纽带、探索示范、宣传教育、国际交流"等作用,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和林草应对气候变化中心工作,努力搭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益平 台,服务地方政府、企业碳中和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为实现碳中和探索真正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据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介绍,该片的创意主要基于两个核心重点。"森林的呼吸"强调了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力量"则体现了我国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绿化面积的突出成就。而且" ...
自然做功,事遂天成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7:20
生态修复方法 - 采用柔性柳枝沙障固沙保水并创造植物微环境 自然腐解后成为土壤养分[2] - 选择垂穗披碱草 老芒麦 多花黑麦草等乡土草种依靠自然竞争形成稳定群落 避免人工干预和外来物种入侵风险[2] - 使用大小石块拼搭微型堤坝调控湿地水位 通过"小而美"方式调节自然水文节律[2] 生态修复成效 - 若尔盖植被覆盖率提升30% 藏原羚 黑颈鹤等珍稀物种数量显著增加[3] - 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3] - 通过以工代赈模式使若尔盖牧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4] 工程实施规模 - 全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 - 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 为全球最大规模生态修复计划[3] 治理理念创新 - 采用系统性治理摒弃单要素治理 实施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3] - 推行适应性管理根据自然反馈动态调整治理策略[3] - 从对抗自然转向借力自然 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生态修复范式[3] 区域治理案例 - 乌梁素海从"一湖之治"升级为"全域之治"[3] - 福建闽江流域实施"山海共治"策略[3] - 北京永定河将河道修复与灾后水利防洪相结合实现生态再生[3]
生态铁军 织绿高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6:26
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 若尔盖草原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 - 受全球气候变化 草原鼠害和超载放牧影响 该地区土地沙化形势严峻[2] - 2022年启动若尔盖山水工程 旨在重塑黄河上游生态屏障[3] 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 提出高海拔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整套技术体系[3] - 构建以提升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 高原泥碳沼泽湿地和人文景观四大功能价值为核心的修复思路[10] - 形成"一核两源六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和"一湿地 六个修复单元 全域监测"子项目空间布局[10] - 探索出适合高寒流动沙地的"围栏封禁+高山柳沙障+灌草复合种植"治理模式[15] 科研创新与成果 - 承担11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 聚焦湿地碳汇监测和泥炭地修复技术研发[17] - 获得15项发明专利 包括泥炭地水位智能调控装置和高原植被快速恢复基质[17] - 发表21篇论文 其中10篇SCI论文将若尔盖湿地碳汇研究成果推向国际[17] - 构建"科研攻关+野外实践+成果转化"完整技术链条[17] 数字化管理平台 - 通过"天—空—地—网"一体化地理大数据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监测管理[16] - 构建时序化数字虚拟场景 具备智能预警功能[16] - 146个生态监测点实现云端数据共享[2][17] 项目成效与影响 - 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 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立方米[20] - 黄河出境断面水质达Ⅰ类 大气质量排名全国第六[20] - 红外监测显示珍稀物种活动频次较2022年增加40%[2] - 提供用工岗位约5万人次 实现收入超11亿元[21] 模式推广与商业应用 - "若尔盖模式"为全球高原湿地修复提供中国方案[26] - 省外项目合同额超8000万元 推广至湖南茶陵 浙江余姚等地[27] - 在陕西留坝县采用EOD模式中标4.2亿元褒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7] - 技术应用于九寨沟湖泊治理和荥经大熊猫国家公园项目[26] 资金支持与项目拓展 - 获得2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和24.9亿元省财政配套资金[10] - 2025年7月中标951.3公顷生态修复提升示范项目 总投资1.18亿元[18] - 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17]
乘船探湿地 邂逅“活化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6:24
9月7日,浙江省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市民游客乘观光游船沿生态航道前行,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我国"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扬子鳄的 相关知识,近距离感受生态之美。陈海伟摄 ...
中国林科院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6:24
据悉,中国林科院推荐的数据集是自然资源部系统中入选两项中的一项,也是林草行业唯一入选的 数据集。此次入选,为林业信息化与智慧防火及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感知体系建设提供了示范样 本。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上,国家数据局正式发布首批104个高质 量数据集典型案例名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所"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高质量数据 集"入选。 据介绍,"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高质量数据集"面向国家高效高频森林火灾精准监测与 应急管理重大需求,针对当前森林防火中存在的人工劳动强度大、响应不及时、漏报率高等突出问题, 构建了林火视频图像数据集与森林资源评估遥感数据集,开发了一套以无人机林火视频监控和地面调查 数据相结合的"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监测系统",形成了覆盖灾前、灾中、灾后全阶段的森林火灾实 时监测预报体系。该系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核心赛区成功应用,其间共预警早期火情13次,实现"零 失误"。 ...
山西长治“乌金”变为“绿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6:24
上党区韩店街道推进全域整治与沉陷治理融合,"抱团"整治采煤沉陷区、碎片化耕地、低效建设用 地,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休闲农业,实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屯留区统筹矿山治理基金,完成2253亩区域 治理;高河煤矿、司马煤业等推行充填式开采,减少源头沉陷;经坊煤业等推进煤矸石制砖,有效消纳 固废;明鑫煤矿探索煤矸石与羊粪制肥,改善土壤肥力……长治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采煤沉陷区治 理。 同时,长治市科学统筹治理基金使用,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撬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实现"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修复—产业重构"全链条联动,推动煤矸石科学填 埋和就地消纳。此外,加强产业导入,将光伏产业和农业生产项目融入采煤沉陷区治理中。 长治市制定出台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整改工作方案,成立市县企三级治理工作专班,逐矿明确 包联责任人,构建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调度通报预警、督查督办机 制。 如何让"乌金"蜕变为"绿金"?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作为绿色低碳转型 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今年已开工采煤沉陷区治理 项目40个,治理 ...
江苏开展国际海底光缆巡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2:35
国际海底光缆是全球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对途经江苏海域的4条国际海底光缆周边海域,实行全天候的巡航和监测,及时排 查和制止捕捞、抛锚等可能危及海底光缆安全的行为,并同步开展普法宣传。 近日,江苏省海域执法监督中心开展国际海底光缆巡查。 与此同时,"中国海监5001"船也已在指定海域同步展开巡查工作。8月29日傍晚,船载光电跟踪系统发现异常——前方保护区范围内一艘船舶疑似准备 抛锚。执法人员迅速向该船发出警告,执法快艇立即抵近,及时制止了即将发生的抛锚行为,并登临发放了海底光缆保护宣传资料,向船员详细讲解了海底 光缆保护的重要性。 "前方渔船请注意!这里是海底电缆管道保护区范围,你船生产作业行为已危及海底光缆安全,请尽快驶离!"8月28日清晨,"中国海监5003"船伴着黄 海的晨雾悄然启航,沿着海底电缆管道保护区一路驶向外海。驾驶舱内,执法人员一边密切关注着电子海图上闪烁的光标和海面上来往的船舶,一边不时用 甚高频喊话提醒。 据统计,此次巡航累计航行745海里,共观察可疑船舶109艘次,登临检查11艘次,成功劝离可能危及光缆安全的船舶27艘次。 江苏海域国际海底光缆巡查现场。江苏省海域执法监 ...
天津海洋中心与标准计量中心共促天津海洋生态修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0 02:35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三个核心方向推进:一是推进天津海洋检验检测能力升级,立足海洋生态保 护修复、海洋预警监测核心任务,完善从现场采样到实验室分析的全链条管理,保障监测数据精准可 靠;二是强化标准化建设引领作用,建立海洋标准化合作机制,重点针对海洋生态监测预警智能实验室 技术要求等新兴领域,推动相关标准立项与落地,填补行业规范空白;三是开展海洋生态监测预警智能 实验室质量管理科技攻关,构建全流程数据区块链溯源系统,打破该领域技术瓶颈。 近日,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洋中心与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在自然资源管理、海洋 公益服务、海洋生态修复、海洋检验检测、海洋标准化计量质量技术监督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