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尝“海中百草” 筑“蓝色药库”——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行走进青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07:07
南极海茸 (采自智利海域) 南极海茸 海洋生物资源 梦想的试验田 塑造产业新优势 "'BG136'正在进行Ⅱ二期临床试验,目前进展顺利,这是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1类新药物。"9月23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记 者行"来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该院副院长秦冲介绍了这一最新研究进展。 为解决早期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科研成果与产业转化、药物品种之间的"鸿沟",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由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的基础上创办。作为海洋药物协同创新基地,该研究院旨在加速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始人是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探索,到药物临床试验不断取得新进展,这片被寄予"蓝色药库"梦想的试验田,如今正生长出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秦冲站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成果展示区前,指着一瓶采自智利海域的南极海茸标本,向记者介绍:"BG136正是从它身上提取出来的。"从南极 海茸中提取的倍他葡聚糖与免疫细胞表面糖受体结合,可以靶向激活机体先天免疫系统,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不仅仅是海洋资源利 用,也 ...
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会议举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05:12
9月23日~25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发展暨第四届"一带一路"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在陕西 西安举办。 本届会议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框架下举办,以"加强科技引领,促进矿业发展"为主题,在自然资源部中 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 下,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长安大学、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 地质调查中心、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西安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主办。 此次会议是落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关于推动能源可持续利用、绿色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合 作、科技创新协同等共识的重要举措。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愿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同各方 持续深化地学务实合作,推动绿色矿业发展,助推形成覆盖矿业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地学与 矿业信息互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 平。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底青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等国内外专家围绕深部探测技术及应用、找矿 预测技术方法、地球物理仪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作专题报告;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发 布《上海合作 ...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辽宁阜新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6 03:45
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战略,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针对海州露天矿综合治 理,要锚定"修复生态、赋能产业、惠及民生"的目标,以百里矿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废弃矿山复绿三年专项行动,力促废弃 矿山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矿山治理与区域发展协同推进探索可行路径。 9月23日~25日,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会长侯金武,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孙鹏,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 协会副会长周远波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各省(区、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交流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多元化、治理产业化的经验及做法,实地考察了 海州矿排土场农光互补项目和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成果。 T ...
青岛地下矿山越界开采动态监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5 02:41
与传统人工巡查和静态监测手段存在滞后性相比,此次推出的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地把控大地音脉,融合了多项创新成果。通过"微地震+智能微 动"勘探技术,部署震源监测网,加持"5G+物联网传输"能够实时采集和传输地下矿山的开采震动,确保听得到、听得清,是矿山监管的"顺风耳";研发多 维智能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将矿山时空立体图库、AI智能分析等技术融为一体,研发学习算法,对比实际作业数据与采矿权电子围栏,自动识别越界行为 并触发预警,实现了"透明矿山"管理,是矿山监管的"透视眼"。 地下矿山越界开采动态监测技术的革新,标志着矿山安全监管迈入智能化时代。监测系统的建立和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优化,现 已形成一套智能系统的全过程监管体系。该技术的落地将加速矿业监管的数字化转型,保障安全生产和合法开采,助力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王晶 李 斌) 地下矿山开采具有隐蔽性等特点,传统监测方式多采用常规测量手段,需要专业人员进入矿山内部,耗时较长,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故而需要研发一 套非接触式的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实现对地下矿山越界开采从采集分析到预警推送的智能化全过程动态监管。 近日,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研发的地下矿山 ...
解码台风“水汽指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5 01:27
近期,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创新运用GDCORS(广东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北斗观测数据,结合气象卫星、探空数据等多 源气象资料,采用地基GNSS水汽反演技术,构建台风全过程水汽立体监测体系,反演广东省二、三维水汽分布,并结合降水数据,分析水 汽异常与极端降雨事件的关联规律,解码台风"水汽指纹",首次实现台风影响期间水汽输送路径分钟级更新,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 ——各GDCORS测站水汽变化与距台风中心的距离呈现显著负相关性,台风逼近,水汽飙升,水汽响应结构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研 究结果显示,随着台风中心逐步靠近,各GD-CORS测站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迅速升高。通过分析,PWV与台风中心距离负相关 系数高达-0.86,印证水汽集中与台风引导气流之间存在直接动力联系,且水汽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极速上升期、高值震荡期、快速回 落期"三阶段"模式。 ——水汽时空变化与降雨过程高度耦合。通过逐小时PWV空间差分图与降水实测数据对比,发现二者在时间与空间上表现出良好的同 步性,正PWV差区(水汽迅速堆积)常出现在未来1-2小时即将发生强降雨区域;负PWV差区(水汽突降)多对应已发生降雨 ...
“龟”途漫漫,共护这片蓝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5:47
科研攻坚结硕果 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景图 刚孵出的小海龟 在南海之滨,大亚湾与红海湾交汇处的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最南端,大星山南麓的涛声里孕育着一个"海龟王国"——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这里水质清澈,沙滩细腻,是海龟的天然栖息地,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一支12人的"海龟爸爸"团队扎根于此,在海龟保育、种群恢复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不仅填补了我国海龟全人工繁育技术空白,累计 繁育新生海龟16000多只,还通过探索生态旅游新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创收2亿元。 累计繁育新生海龟16000多只 海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因全球变暖、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海龟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此外,海洋垃圾等问题也在持续威胁海龟生存。 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是绿海龟。四十年来,保护区不断完善从繁育到救护的各个环节。据统计,自1985年成立以来,保护区已累 计保护野生海龟上岸产卵745窝,成功孵出稚龟68516只;累计放流海龟65304只(含人工繁殖海龟)。2001年至今,累计救治受伤的野生海龟1126只,其中 835只被成功治愈并放归大海。 在海龟科研攻坚方面,保 ...
海洋二所开展杭州湾污染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5:46
本航次完成了长江口海域多要素综合调查,进行连续走航观测,获取了化学、动力学等多参数指标数据,采集了浮游生物、微生物、微塑料等水体样 品,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碳循环过程及污染物来源提供了系统数据支撑。 日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域外污染 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 航次对船载自动拖曳剖面测量系统和无人机"飞漂"观测系统开展了独立调试与性能验证,稳定获取了多种关键要素的高分辨率数据,验证了设备在近海 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可行性。 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域外污染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现场。海洋二所供图 ...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海洋科技成果展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5:46
此次参展的自然资源部涉海单位涵盖海洋科研核心力量,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 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天津海水淡化所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 用中心及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同时,还邀请了杭州海斗量海洋仪器有限公司、珠海云州智能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两家海洋装备制造研发企业参展,形成"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展示格局。 9月17日~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本届东博会首设蓝色经 济展区,成为聚焦中国—东盟海洋合作的新窗口。其中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自治区海洋局牵头 联合自然资源部七家涉海单位和两家海洋装备制造研发企业,共同打造海洋科技成果展,集中展现我国 海洋领域自主创新实力。 展示内容围绕"空-天-海-极"全维体系展开,既涵盖海洋卫星观测群、深海探测技术、极地科考成 果、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产品等科研成果,也通过实物与模型让科技"看得见、摸得着",包括海洋 智能感知技术设备、海洋生物制品、便携式海水淡化机等实用装备,以及海洋卫星模型、"蛟龙"号载人 潜水器模型、三维侧扫声呐等科研装备模型,生动诠释海洋科技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等领 ...
让大海成为“绿色聚宝盆”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5:46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海洋碳汇资源监测。(资料图)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供图 东营港炽热的烈日下,潮水尚未退去,"海碳长"秦华伟正弯腰记录海草幼苗的生长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数字。"这些数据以后都要进系统核算 的。"他边说边擦去额头的汗水。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实则是山东省海草床碳汇项目日常工作的生动缩影。随着《山东省海草床碳汇碳普惠方法学》(以下 简称《方法学》)的正式印发,这些监测数据将通过标准化核算体系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蓝碳凭证",为蓝碳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山东海草床资源丰富,却长期面临"资源家底厚、价值难量化"的困境。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海洋碳汇研究中心主任秦华伟坦言:"过去,海草 床修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生态保护修复与生产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面对这一困境,山东以解 决实际问题为"靶心",以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利刃,全力破解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筑基引航:构建专业支撑体系,夯实蓝碳研究基础 当前,山东正以《方法学》为指引,积极推进多个海草床碳汇项目建设,持续完善碳普惠市场交易机制,让 ...
南海调查中心完成31个站位同步全潮水文观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5:46
本次31个全潮水文观测站位,最远离岸距离超过100海里,最大水深超过60米,平均离岸距离超过 60海里,平均水深超过30米。外业调查开展时,适逢2025年休渔期结束后千帆竞发的开渔季,以及台 风"剑鱼"和"蓝湖"进入南海期间,加之夏季作业时间窗口接近尾声,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为顺利完成 任务,调查中心进行了充分的方案论证和周密的出队筹划,并得到了汕头海洋中心、海口海洋中心和深 圳海洋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调查中心外业调查团队科学设计航次计划,精准把握有利作业时机,克服了码头拥堵、海况恶劣、 水深站远、连续作业等诸多不利因素,完成全部观测任务。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在粤东海域完成31个站位、合计93站次夏季全潮同步水文观测,创 下南海区同步全潮观测站位历史新高。此次观测旨在全面了解夏季典型大、中、小潮期粤东海域水文气 象基础要素时空分布特征,为该海域海上风电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