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河北地质二队助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见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1:33
依燕山,临渤海。这里是河北唐山。 昔日伤痕累累的椅子山,经过修复治理,如今绿意盎然,苹果、梨子挂满枝头。 翻过山,有飞鸟越过海面。 置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晨光轻柔,鳗草摇曳,"海底草原"随波起伏……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二队),深入矿山、土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 场,切身感受他们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精神风貌—— 从椅子山出发,走过平原,深入城乡,奔赴大海,以敬畏之心重塑山海,以科技之笔点染新绿。 上山,带头攻关矿山修复 "十年了,我眼看着椅子山一天天变绿。"刘艳华递给记者一个山梨,"别看它个头不大,梨味可足了。" 二队技术人员刘艳华被称为"守山人",他见证了椅子山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 "二队的转型发展,椅子山是个新起点。"刘艳华感慨地说,"队领导班子精准研判时与势,最终确定了 方向——从找矿铁军到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转型还是要立足地质,从'矿'字入手。2015年,队里主动 向省相关部门申请,集中技术力量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试验区——滦州市椅子山。" 成功"拿下"椅子山,二队的矿山修复技术能力一炮而红——针对滦州市12座矿山, ...
预警早一步 治理深一层 责任细一格 西藏林芝综合施策打好地灾防范“主动仗”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1:49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位于雅鲁藏江中下游,降水量高,地形复杂,易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今年以来,林芝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出"预 警早一步、治理深一层、责任细一格"的组合拳,推动地质灾害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跃升。 加强灾害点综合治理。林芝局提前谋划,启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6年-2030 年)》编制工作,对威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村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进行综合治理。今年已 累计实施14个地灾治理项目,其中8个项目已完工,包括米林市中心城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墨脱 县背崩乡萨曲沟泥石流治理项目等。 扎实开展地灾排查工作。林芝局常态化开展雨雪冰冻天气地灾防治,落实汛期排查队伍8支40余人;全 面开展虫草采挖区域地灾排查,梳理存在的问题,今年累计排查相关隐患10处;严格开展震后地灾排 查,地震发生后,为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地灾,第一时间对震中及周边区域内的地灾风险进行全面 排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防灾知识宣传。林芝局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以世界地球日、全国防灾减 灾日、全国"土地日"等 ...
安徽桐城15座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3 01:49
近日,走进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双龙村的桐兴石料厂,只见机械车在厂区来回穿梭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 象。作为桐城矿山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该矿区坚持"边开采、边修复、边复绿"原则,曾经山石裸露、 斑驳破碎的山体正逐渐披上绿装,焕发勃勃生机。 契机,广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氛围。 近年来,桐城市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规划引领、创新模式、强化监管,推动绿色矿山建 设,提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障能力。目前,全市已完成原碧峰街道采石场等15座废弃矿山生态 修复,生态治理总面积达34.89公顷。 规划引领,绘就生态修复"路线图"。桐城市精准锚定生态治理目标,编制完成《桐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 复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了全市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的目标任务,并将现有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与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作有机结合,计划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24.47公顷。同时,该市构建在建、生产矿 山与历史遗留矿山统筹治理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划定清晰路径。 创新模式,激活"生态+产业"新动能。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桐城市将矿山生态修复施工 中产生的富余砂石,统 ...
我国首个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行业标准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11:45
目前,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精细化管理(农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监测 等)、生态环境监测(水质监测、碳汇评估等)、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探(矿物识别、矿山监测等)、应 急测绘保障(火灾监测、洪涝灾害评估等)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接下来,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 将结合多源遥感融合、人工智能、无人机多机多模态协同等技术,向着实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规范》编制工作自2020年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立项以来,历时近五年完成。编制团队通过多轮需求调 研、技术研讨、试验和专家论证,多次征求行业意见,并经国标委和自然资源部严格审核,最终形成终 稿。 《规范》的发布有效解决了低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获取技术和应用发展长期存在的相关标准指导缺失、技 术流程和要求不统一、设备产品性能良莠不齐、成果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 面:首先,统一了技术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其次,规范了技术流程,为相关项目的生产作业提供参 考;第三,明确了技术参数,为相关软硬件产品研发提供依据;第四,提升了成果质量和可靠性,更加 精准地支撑应用;最后,将加速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动成果应用,赋能行业发展。 近日,由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牵头 ...
“智斗”浒苔绿潮——北海局构建海洋灾害防控新体系纪实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09:43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绿潮在许多 国家频繁暴发,已演变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 "空天海岸"高效协同 精准掌握浒苔动态分布,是防控绿潮的关键第一步。针对传统浒苔绿潮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精度不足、时效性差的痛点,项目团队综合采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升级完善了"空-天-海-岸"立体监测体系。 团队研发了无人机监测藻情智能解译算法和图传数传一体技术,实现对浒苔绿潮分布、面积等关键信息的精准解析和实时回传,解决无人机监测过程中 藻情解译效率低、回传时效性差的难题。同时,利用准同步卫星和无人机开展浒苔绿潮覆盖面积精细化解译,建立基于多源遥感的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更真 实还原海上浒苔绿潮实际分布,显著提升浒苔绿潮覆盖面积解译精度。此外,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生物量反演模型的研发,使得大范围浒苔绿潮生物量的高效 监测成为可能。 为快速准确鉴定大型海藻种类,项目还建立了北海区大型海藻标本库,筛选出大型海藻DNA条形码,完善了分子鉴定平台。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如 同为海上藻情处置装上了"千里眼"。 "向阳红51"船海上巡 ...
江西九江加快构建实景三维应用生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09:43
本报讯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聚焦国土空间治理中的"数据碎片化、监管滞后化、决策经验化"三 大痛点,以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理念为指引,构建起"全域数字孪生底座+全周期智能监管体系+跨领域 数据融合平台"的治理新模式。近日,由九江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建设的"实景三维九江赋能国土空间智能 治理"项目入选国家数据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公布的"2025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 案例"。 下一步,九江局将持续深化实景三维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数字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 用,进一步完善"技术赋能治理、数据驱动升级"的九江模式,加快构建实景三维应用生态,切实发挥空 间地理数据要素保障效能,为国土空间智能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九江经验"。(刘新照)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航飞倾斜、激光点云、AI大模型等先进技术,完成1.9万平方公里地形级、城 市级地理实体生产,实现九江全域实景三维全覆盖,成为省内首个集"青山、碧江、名城、漾湖"于一体 的高精度孪生城市,为空间规划、生态保护、项目管控等场景提供精准空间数据支撑。 ...
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系统获国家专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2 09:43
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团队聚焦地质找矿预测新范式建设目标,创新研发了集地质大数据管理、大数 据挖掘、多要素信息提取、多尺度网格计算、智能预测评价、辅助决策等于一体的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 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地质找矿数据、知识库、算法库、模型库及工具软件,打造了一体化协同工作平 台,实现了地物化遥矿钻等多尺度多要素地质找矿数据的高效融合、智能分析与预测评价,可为地质找 矿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地质找矿预测的效率与靶区定位精度。 目前,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系统建设已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AI技术在地质调查领域深度融合 应用的示范行动。下一步,该团队将以地质找矿预测场景驱动为牵引,持续深化AI、大模型、智能体 等前沿技术在地质找矿预测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创新,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支 撑建立"AI+"地质找矿预测新工作模式,打造地质调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一轮地质找矿实现新发现。 (宋国玺 王斌) 本报讯 近日,"一种基于多尺度大数据融合的找矿预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由中国地质调 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团队研发的创新性应用研发成果,将有力推动我国 智能化找矿预测技术迈入新 ...
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体系及标准研制三年行动计划印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9 08:13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体系 -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体系及标准研制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系统规划地质矿产领域标准化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1][7] - 标准体系涵盖7大业务领域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矿产勘查与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共收录标准1510项 [1][7] - 突出绿色勘查和生态保护理念,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通过任务清单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确保标准研制高质量完成 [1][7] 地质矿产标准化工作进展 -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已完成数字化治理、军民通用、找矿突破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研制,持续夯实标准化基础 [2][8] - 标准体系实施标志中国地质矿产标准化进入系统性、整体性推进新阶段,为能源资源安全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7] - 明确通过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实施应用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保障措施,推动中国标准在国际范围内的认可与应用 [1][7] 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 - 湖北恩施鹤峰县通过预警提前转移1户5人,避免225立方米滑坡造成人员伤亡 [3] - 重庆云阳县因群测群防发现危岩落石,提前撤离8户22人,避免2立方米崩塌造成伤亡 [4] - 湖北十堰市茅箭区通过网格员巡查和居民报告,提前转移3户6人,避免30立方米崩塌伤亡 [5] - 湖北神农架林区及时封闭道路并截停12人,避免1.25万立方米滑坡造成过往车辆及人员伤亡 [6] 地质找矿技术创新与实践 -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率专家组赴新疆萨尔托海考察,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创新"高磁中的低磁精准定位"技术实现找矿突破 [8] - 萨尔托海南矿带第四系覆盖区存在物探技术缺乏和钻探定位难题,新技术应用为铬铁矿资源勘查提供支撑 [8] -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将加强央地合作,联合新疆自然资源厅提升铬铁矿资源勘查能力,保障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安全 [8] 抗战时期地质工作历史贡献 - 延安自然科学院1939年设立地矿系培养人才,1941年组织地质考察团调查子长、米脂等地矿产,为边区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11] - 陕甘宁边区1939-1944年通过盐矿开发累计供应食盐11.77万吨,对财政贡献最高达90%,被称为边区经济命脉 [12] - 延长油田1939-1946年生产原油3155吨,汽油163.943吨,支持抗日战争并生产石油副产品保障军队战斗力 [13] - 胶东地区抗战期间筹集43万两黄金送至党中央,其中招远玲珑金矿达13万两,支持资源保卫和运输 [14]
如何落实国家公园法,专家这样说(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9 06:53
核心观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于2025年9月12日通过 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 标志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阶段 旨在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 管理体制 - 法律明确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确立国务院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的协同管理架构 并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以解决多头管理和权责交叉问题 [13] - 需平衡垂直与属地管理间的权责利 通过生态补偿与利益共享机制 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因保护受限地区 并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及扶持特许经营 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 [15] - 协调机制需实体化与常态化 对跨省国家公园设立中央牵头的常设协调办公室 赋予综合协调权和监督权 建立负面清单和督办机制 确保保护目标与执法标准统一 [17] - 综合执法需与原有体系衔接 通过地方立法明确管理机构执法权与程序 加强执法人员跨领域培训 并建立周边地区执法联动机制 防止违法行为逃避监管 [19] - 保障体制长期稳定需资金保障 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资本参与的长效机制 并构建统一智慧管理平台 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支撑科学决策 [21] 民生改善与公众参与 - 法律坚持全民公益性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并通过机制促进民生改善 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双赢 需统筹保护与发展 强化法律落实 [21] - 构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共同体 让老百姓从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 法律规定维护集体土地权利人权益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为生态管护岗 需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 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格局和常态化沟通机制 [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集体土地占比66.6% 居住3350多人 传统产业依赖自然资源 需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24] - 武夷山推广生态茶园模式 套种近2万株树木 建设4000多亩生态茶园 提升茶叶品质 并规范特许经营 吸纳195名居民担任管护等岗位 带动120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 实现护生态与谋生计双赢 [28] - 园地协同需管理机构与政府树立一盘棋思维 在法律支撑下 于一般控制区开展科普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加强访客管理 确保生态保护前提下形成共生共荣发展共同体 [30] - 武夷山建立一中心四服务机制 以服务社区为核心 支持绿色产业等项目 将主景区日环境容量控制在3.2万人次以内 并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和旅游 创新划定4252平方公里保护发展带 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良性互动 [31] - 法律要求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实施分区分类差别化补偿 武夷山落实11项补偿内容 对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32元补偿(比区外高9元) 赎买1.42万亩商品林 对9.08万亩毛竹林给予每年每亩118~149.5元补偿 并对7.76万亩集体山林实行景观补偿 保障林农权益 [33] 监测与监管 - 监测工作需围绕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目标 开展长期连续多元、多维、多尺度的生态大数据监测 包括生态要素状态及长期动态变化 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关联要素 [38] - 法律鼓励科技研究与应用 加强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国家林草局已建立生态感知系统 形成互联—感知—大数据智慧化管理模式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实时监测全覆盖 集成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 监测生物多样性及人为活动 预警人兽冲突风险 [40] - 监管覆盖管理、规划、执法和社会监督多层 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加强统筹 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管理机构建立巡护制度 配备人员和装备 加强站点建设 记录生境变化并制止违规行为 有关部门定期评估并公布状况 实行考核评价制度 对问题突出地区约谈整改 [42] - 执法层面强化综合执法 管理机构履行行政执法职责 建立执法协同机制 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 首批5个国家公园中4个由管理机构实行资源环境一体化综合执法监督 [43] - 规划层面国家公园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监管系统 总体规划可规定差别化管控措施 包括季节性管控 社会监督层面管理机构需公开工作情况 接受监督 [44]
福建龙岩新罗区法院审结一起滥伐林木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9 03:34
案件基本情况 - 陈某某因承包山场高压输电线路下方林木存在安全隐患 在未取得采伐许可证情况下雇人砍伐林木298株 立木蓄积量达92.4436立方米[1] - 砍伐林木销售得款7.6万元 案发后缴纳生态恢复履约保证金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赔偿金总计11.7万余元[1] - 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滥伐林木罪 判处有期徒刑1年8个月缓刑2年 并处罚金1万元[2] 生态修复创新模式 - 因案发已过两年多 原地植被覆盖度高 木荷和木油桐等树木生长茂盛 不适宜采用传统补种修复方式[2] - 生态技术调查官提出将11.7万余元生态损害赔偿金投入新罗区森林食品展示科普基地建设[2] - 通过深度挖掘森林食品资源 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循环取代人为破坏的减量模式 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2] 司法创新机制 - 法院聘请生态技术调查官深度参与案件现场勘验 损失评估审查 修复方案论证及庭审技术意见发表等全环节[2] - 该创新模式打造具有新罗特色的生态银行 为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2] - 该生态修复方案获得被告人当庭认可 法院予以采纳 目前判决已生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