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武夷山市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体制创新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形成百亿级茶产业链并显著提升居民收入 [2][3][18] 文化赋魂 - 系统性保护古茶园和传统制茶技艺 传承创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6] - 以"万里茶道起点"为基底推进茶文化整体性保护 突出茶文化交流属性 推动茶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 [6] - 建立"武夷茶天下"官方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数字藏品、书籍及品牌活动展示茶文化价值 [6] 科技赋能 - 通过"种质保护—生态种植—数字赋能—精深加工"全链条技术革新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8] -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大红袍等名丛 成功驯化栽培八仙等优质品种 [9] - 运用5G通信、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绿色种植 构建覆盖数字茶园、工厂、溯源等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 [9][12] - 政企校协同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为产业提供长效技术支撑 [12] 产业强链 - 政策引导培育规模化茶企 2024年规上茶企达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税收超千万元茶企突破6家 [14] - 引进茶包装、茶机械等精深加工企业 合作开发茶含片、茶化妆品等衍生品 补全产业链短板 [14] - 打造"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及"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 [15] - 建成全国首个"茶产业数字孪生平台"覆盖14264家茶企 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 [15] 发展成效 - 茶园面积从2005年不足10万亩扩展至2024年14.8万亩 从业人员增长超10倍 [2][3] -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较2005年1亿余元实现百倍级增长 [2][3]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516元增至27189元 茶产业收入占比达49.2% [3] 体制创新 - 建立国家公园协同联动保护机制 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7] - 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打破条块分割行政模式 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 [17] - 创新"生态茶基金"和碳汇交易机制 推出"生态茶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保护企业 [18]
一叶兴百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08-27 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