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从红灯报警到参数归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5:46
近日,刚结束为期一个月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5"船,正进入新任务的准备阶段。船员挥汗如雨,吊 机、车辆、船舶维修等工作有序推进,各部门沟通协调的电话声不绝于耳⋯⋯这一切,都是为第二天10 时准时启航做准备。 23时50分,一声刺耳的警报划破集控室内的平静。经检查,机舱集中监控报警系统瘫痪,所有数据 丢失,PMS(配电功率管理系统)也失效了。 如果把机舱比作船舶的"心脏",那PMS系统就是这"心脏"的"神经中枢",控制着发电机组并网运 行、负荷分配及关键设备供电。但该设备厂商远在上海,不可能第一时间到位。若无法及时排除故障, 就意味船舶失去稳定动力,无法正常航行,启航时间也将被迫推迟,后续连锁反应难以评估。 当日值班领导接到突发故障的报告后迅速到场,会同船舶讨论研判故障现象,初步梳理出三种可 能:一是集中监控系统UPS(不间断电源)故障,导致监控系统供电异常;二是监控系统核心部件模块 故障,造成系统瘫痪;三是系统软件本身出现问题。经检查,UPS供电正常,核心部件性能理论上较为 稳定,而PMS系统的电控箱内指示灯却异常闪烁"F"红灯。此类深层故障以往极少遇见,排查工作一度 陷入僵局。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轮机长吴 ...
浙江衢州常山县:油茶科技助丰收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3:31
浙江常山依托中国林科院的科技力量,构建起涵盖种苗智能化培育、高效轻简机械化管理、绿色加工等全链条的油茶科研服务体系,助力油茶产业做大 做强 9月22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东案乡朝阳村油茶林,金黄的、鲜红色的不同品种油茶果实颗粒饱满,挂满枝头。 "感谢'油博士'的指导,今年挂果数量比去年多,质量也好。"茶农郑华龙笑着告诉记者,"这80亩油茶即将迎来丰收,依照市场行情每亩能有5000元以上 的收入!" 科技添助力,油茶产业兴。常山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常山锚定"富民增收"的目标,以科技赋能、机械强林为重要抓手,依托中国林业 科学研究院的科创力量,构建起涵盖油茶种苗智能化培育、油茶高效轻简机械化管理、茶油绿色加工等全链条的科研服务体系,不断释放产业潜能。2024 年,常山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9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7亿元,规模与效益均居浙江省第一。 田间地头,油博士展身手 郑华龙所说的"油博士"工作站,是常山县林业水利局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等科研机构于2019年联合成立的科技服务综 合平台,现有博士7名,着力解决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中出现的各 ...
安徽天长市:林下一地生“三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3:30
曾经,金集镇草西村面临着高岗地干旱缺水、产业单一、种植效益低下的困境。2022年春,为破解岗区产业低效问题,市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多次前来 岗区旱地调研,推广林下套种旱粮和油料作物模式,实现一地多收。从试种到普及种植,4年过去了,如今这一特色产业在天长林区异军突起,金集镇草 西、马塘等5个岗区村山核桃地里套种粮油的种植户增至1030余户,年产值突破6800万元,2210余名林(农)村民在家门口捧上绿色"金饭碗"。 "我们草西是全市岗区旱地林下套种粮油最早的试点村,经4年来的种植实践,如今已连片迅速扩张,山核桃林下套种玉米、红薯、花生、芝麻等旱地粮 油作物,不仅扩大了种植空间、缓解了旱地生产用水难,而且连年丰产丰收。"金集镇草西村党总支书记陈叶桃开心地说。 张兴美是带头响应第一人,他率先拿出20亩高岗旱地进行试种,现在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50亩。尝到林下套种甜头的张兴美带领大伙儿一起干,山核桃 林下套种粮油已发展到230多亩。 安徽省天长市实施山核桃林下套种玉米、花生模式,让农民鼓了"钱袋子",稳了"粮袋子",满了"油瓶子" 张兴美(右一)为山核桃林下的花生松土、除杂。资料图片 9月,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草西村的薄壳 ...
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山林之宝惠民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3:30
"村子里本来就有种植木耳的条件和历史,林场能做,我们应该也可以。"李光梅介绍,就在当年,西五旗村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建成了第一批3个种 植大棚,试种黑木耳2万段。 大兴安岭全面禁止商业采伐后,牙克石林场开始探索经营林下经济产品,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产业初具规模 木耳喜获丰收。张海燕摄 村庄坐落在大兴安岭的怀抱中,这里属于内蒙古东部的高纬度地区,空气清冽澄静。村庄是宁静的,不过,每到木耳采摘的季节,村集体新建的3座大 棚就会为村庄带来一阵欢腾和喜悦。 2023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乌尔其汉镇西五旗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梅在考察牙克石林场时,"盯"上了林场大棚里一段段鲜嫩饱满的黑木耳。 和很多村庄一样,西五旗村也面临着空心化的问题,村里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众多,黑木耳种植工序对体力的要求不算高,这使得村里的黑木耳种植产 业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 "今年我参与了地摆、挂段、打孔工作。"西五旗村村民鄂云娜就是项目受益者之一,"我家里有读书的孩子和需要赡养的老人,村里黑木耳项目提供了 临时的工作岗位,让我们家在村里也有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西五旗村是一个缩影,在市林草局所属的牙克石林场,记者看到了一张更加蔚为壮观 ...
中国海洋大学“灯塔·逐浪”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2:23
日前,"灯塔·逐浪——文圣常的海浪科学人生"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西海岸校区开幕。本次展览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海洋大 学联合主办。 主题展分为"光山少年""逐梦向海""耕海踏浪""精神灯塔"4个部分,通过图片、文献、实物、音视频等500多件科技史料及大量互动类科普展品,介绍了 文圣常崇德守朴、奖掖后学、浩海求索、丹心报国的动人事迹,全面展示了文圣常对我国海洋科教事业的不懈追求、卓著成就和无私奉献。主题展览中融入 沉浸式舞台剧《爱如潮水》,以"展剧融合"的方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据悉,该展览于5月22日在山东省科技馆举行了首展,展出约100天,接待观众9.4万余人次。9月,该展览巡回至中国海洋大学展出,预计持续3个月。 文圣常是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作为我国海浪研究的先行者,自20世纪50年代投身海浪研究。他 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打破了西方对海浪预报核心算法的垄断,推动中国海浪预报模式从"经验预报"跨入"数值预报"时代,并最终广泛应用于海洋灾害预 警、海洋工程与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等方面,为我国海洋科教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科技深海·小手护海”科普活动收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2:23
活动以"海洋生态监测小课堂"拉开序幕。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青年专家王雪莹主讲"为海洋做个体 检"主题课程,指导孩子们动手开展水质检测实验,并详细讲解了传感器技术、岸基监测、浮标监测、 机动观测和海底监测等现代海洋在线监测技术。课程通过展示海洋污染对珊瑚礁、红树林及海洋生物的 危害,让孩子们认识到海洋保护的紧迫性。"我的机器鱼DIY"环节备受欢迎,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用环 保材料组装仿生机器鱼模型,了解浮力与动力原理,更结合海洋监测知识,畅想为机器鱼搭载智能设备 以突破传统监测局限。 活动尾声,孩子们集体宣读《海洋保护承诺书》。天津图书馆馆员为小读者们推荐了《神奇海洋的 发现之旅》海洋科普丛书与"碧海青天入画来——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巡礼"云展览,鼓励大家将 探索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孩子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真切理解了"保护海洋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9月13日,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联合天津图书馆主办的自然资源部科普月地方特色活动"科技深海· 小手护海"顺利收官,2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小小海洋工程师"参与其中。 ...
“智斗”浒苔绿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2:23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绿潮在许多 国家频繁暴发,已演变为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 我国黄海浒苔绿潮是在开阔海域发生、长距离漂移发展的大规模绿潮,其防控难度较大。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对黄海浒苔绿潮的监测预警能力,自然资源 部北海局将"浒苔绿潮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项目"纳入三年行动重点项目。该项目由北海预报减灾中心牵头实施,北海生态中心参与,系统开展了"空-天- 海-岸"立体监测、全周期预测预警、智能处置决策支持等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实用、可靠的高质量成果,显著提升了对浒苔绿潮灾害的监测预警与 防控处置决策支撑能力。 智能指挥决策支持 面对浒苔绿潮精准打捞的需求,项目团队创新提出了浒苔绿潮高概率分布区域划定方法和多时空尺度打捞效果评估方法。通过构建打捞船舶协同处置智 能调度模型,研制北海区浒苔绿潮前置打捞监管平台,形成了一套集"多源数据采集-态势综合推演-船舶智能调度"于一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空天海岸"高效协同 精准掌握浒苔动态分布,是防控绿潮的关键第一步。针对传统浒苔绿潮监测技术手段单一、精度不足、时效性差 ...
《二○二四年海南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2:23
近日,海南省海洋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编制并发布《2024年海南省海 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下一步,海南省海洋厅将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持续推进海南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升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技术支 撑。 2024年,海南省组织开展近岸海域生态趋势性监测,对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海藻场、河口、 海湾和砂质海岸等7类16个区域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实施调查监测,对2个赤潮灾害高风险区开展早期预 警监测,并对金潮和赤潮灾害开展了应急跟踪监测,形成《公报》。 《公报》显示,2024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稳中趋 好。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状态以优良为主,红树林、海藻场、河口、海湾和砂质海岸生态系统整体 状态良好。赤潮和海岸侵蚀等生态灾害及生态问题仍需关注。 ...
蓝海逐“能”应向全产业链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2:23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及能源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能是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含潮差能和 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具有可精准预测、就近消纳、清洁低碳等优势,符合我国"双 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需求,为沿海地区及海岛提供了重要的能源补充方案。本文通过分析海洋能开 发利用现状,梳理产业链,剖析问题,并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为沿海地区发展海洋能产业提出针对性 建议。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图景 我国海域辽阔、岸线绵长、岛屿众多,海洋能资源丰富,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的优越条件, 加快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需求。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海洋能总装机规模超过 1.2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能已进入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的前夕。 在政策层面,我国将海洋能开发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等法律体系,从立法层面确立其战 略地位。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 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的目标,从顶层设计层面强化了海洋能的战略地 ...
河北地质二队助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见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01:33
依燕山,临渤海。这里是河北唐山。 昔日伤痕累累的椅子山,经过修复治理,如今绿意盎然,苹果、梨子挂满枝头。 翻过山,有飞鸟越过海面。 置身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晨光轻柔,鳗草摇曳,"海底草原"随波起伏…… 近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二队),深入矿山、土地、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现 场,切身感受他们勇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精神风貌—— 从椅子山出发,走过平原,深入城乡,奔赴大海,以敬畏之心重塑山海,以科技之笔点染新绿。 上山,带头攻关矿山修复 "十年了,我眼看着椅子山一天天变绿。"刘艳华递给记者一个山梨,"别看它个头不大,梨味可足了。" 二队技术人员刘艳华被称为"守山人",他见证了椅子山生态修复前后的变化。 "二队的转型发展,椅子山是个新起点。"刘艳华感慨地说,"队领导班子精准研判时与势,最终确定了 方向——从找矿铁军到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转型还是要立足地质,从'矿'字入手。2015年,队里主动 向省相关部门申请,集中技术力量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试验区——滦州市椅子山。" 成功"拿下"椅子山,二队的矿山修复技术能力一炮而红——针对滦州市12座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