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丨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郭达: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的共同大市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28
9月8日~12日,以"创新、绿色、智能,中国—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的面向东盟蓝 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自然资源 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与 东盟国家的海洋管理部门500多人次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注重创新驱动,培育蓝色发 展新动能;注重产业更新,探索蓝色发展新路径;注重人海和谐,打造蓝色发展新格 局,展开深入研讨。本版编发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202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成为中国与东 盟国家打造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选择。 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关键词 0 1 经济增长、经贸合作、产业转型,是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关键词。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的大市场。服务于保持未来5~10年5%左右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 中国与东盟需要进一步挖掘蓝色经济发展潜力。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大市场,也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初步估算, 中国与东盟海产品贸易额平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释放近100亿美元的新增市场。 蓝色经济是中国 ...
慧眼捕赤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赤潮藻大量聚集,容易引起水色的异常变化。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海面的水色异常区,是早期发现疑 似赤潮最为方便高效的手段,然而传统解译方法人工经验依赖度高、识别效率低。北海局积极探索深度 学习与遥感监测的深度融合,基于国产HY-1C/D(CZI)等卫星遥感数据开发了赤潮智能识别网络,建 立了光学遥感影像赤潮像元自动化提取模型,实现水色异常区快速、精准、自动化识别。相比传统解译 方法,不仅大幅降低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更在识别效率与分割精度上实现双重提升,优于多种经典深 度学习算法,为赤潮的早发现、早预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区一策多尺度预报 北海区赤潮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各高发区在宏观季节尺度上虽有相似规律,但在局地的环境诱因 和藻种结构上却各有特点。针对这一复杂特征,北海局坚持以地域特性为导向,梳理海区13个赤潮分区 信息库,构建"一区一策"的赤潮预报框架,直接支撑秦皇岛、天津、烟台北部、大连南部海域等赤潮高 风险区预报服务。 赤潮,又被称为"红色幽灵",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 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危害水产养殖业, 影响人 ...
海洋三所与印尼涉海机构共建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保护网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代表团连续访问印度尼西亚多家涉海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推 广、公众教育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以中方倡议为主体,初步建立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跨机构合作网络。 海洋三所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杜建国作为代表团团长, 率队先后受邀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萨姆拉图兰吉大学、北米纳哈萨市研 究与创新局、印尼海洋与渔业部直属比通海洋与渔业理工学院四家合作机构,就中印尼海洋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连通性保护、海洋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应对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就合作潜力与实 施路径进行了务实探讨。 在各方支持下,海洋三所牵头倡议并持续推动建立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多 层次合作网络。该网络整合了过往十五年中印尼合作建立的"朋友圈",广泛吸纳了地方政府、高等院 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构建了"政府—大学—科研—行业院校—社区"协同联动的合作机 制。此举旨在深化北苏拉威西地区在海洋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政策协调、技术推广与能力建设等领域 的务实合作,标志着海洋三所中印尼海洋合作从双边迈向区域 ...
三天查获6艘非法捕捞渔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执法行动概况 - 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联合儋州市、临高县多部门于9月9日至11日开展海上综合执法行动 [1] - 行动总航程300余海里 查获6艘涉嫌非法捕捞渔船 [1] 执法区域与方式 - 行动聚焦海南西部海域 实施拉网式执法巡查 [1] - 重点查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非法捕捞及擅自越过北部湾中越分界线违规捕捞行为 [1] 具体执法成果 - 儋州海花岛周边海域查获1艘线内拖网作业渔船 [1] - 临高县海域查获5艘涉嫌擅自改变作业类型的非法捕捞渔船 现场依法查扣违规渔具及渔获物 [1] 后续执法计划 - 将持续深化沿海市县执法联动 强化跨区域统筹协调能力 [1] - 巩固提升执法协作质效 为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海缆管道宣传活动在广东汕尾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宣传活动现场。南海局供图 宣传活动围绕海底电缆管道保护举办了座谈会。南海海域海岛中心梳理了海洋油气生产面临的挑战、破坏海底电缆管道的典型事故类型,解读了海底电 缆管道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就如何加强海底电缆管道保护提出建议。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介绍了近年来南海东部油田海域海底电缆管道 被损坏的典型案例以及海底电缆管道保护需求。各参会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剖析了典型案例和现状问题,并提出建议,共同为海底电缆管道保护建言献策。 在汕尾市马宫渔港开展的现场宣传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活动通过布设科普宣传展板、科普讲解答疑互动、发放《海底电缆管道设施保护宣传手 册》等形式,向公众科普海底电缆管道保护、管理政策法规、海岸线保护与开发等知识。 "保护海底电缆管道,人人有责。""发现破坏海底电缆管道等违法行为要敢于举报。"在现场,科普人员结合海底电缆管道损坏案例,向市民讲解相关法 律法规,强调依法保护海底电缆管道的重要意义,发出保护海底电缆管道倡议。同时,通过走街串巷,向附近居民、渔民发放宣传资料,呼吁更多人关注海 底电缆管道保护,共同维护海底电缆管道安全。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指导,自然资源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 ...
“雪龙”号完成2025年海上教学航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9月12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的2025年"雪龙"号试航暨科教融合海上教学活动航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返回码头。该航次历时5天,航程近450海 里,完成航行设备检验、科考装备试验、海上实践教学等任务,取得成绩超出预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的近百 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科教融合航次。 海上教学现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 本航次海上教学活动期间,极地中心精心组织"启航第一课""走进极地大讲堂""极地科学大讲堂"等活动,邀请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 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相关领域专家为青年学生授课,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强化爱国情怀与创新意识。师生们深入参与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等学科实 践,操作船载设备、分析海洋样本,为极地科研储备实战技能。 自2022年起,极地中心连续4年开展科教融合海上教学活动航次,来自教育部等部委主管主办高校,以及上海市等地方高校的师生,充分利用船时和船 载实验室平台资源,分批次登上极地考察船,随船研学。 ...
获两份电力参数能力验证证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将继续聚焦海洋能发电领域,持续提升测试服务能力,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 业务化运行和服务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能力验证聚焦海洋能发电装置测试中的核心电力参数,涵盖谐波电压、谐波电流、功率及频率 偏差等关键指标。本次能力验证的通过,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电装置测试服务能 力,巩固和强化中心在海洋能发电装置检测领域的CMA资质效力,加快推进海洋能发电装置检测实验 室认可(CNAS)资质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有力提升了中心在海洋能发电装置检测领域的公信 力和竞争力。 近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器设备检测所有限公司组织的电力参数 能力验证,并获得相关能力验证证书。 ...
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海洋产业布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2:20
政策与资金支持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优化资金投向和使用质效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 [1] - 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渔业领域完工率近100% 2024及2025年中央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执行率居全国前列 [1] - 2025年以来争取中央财政渔业发展资金同比增幅6% 带动海洋渔业项目投资超1000亿元 [3] 政策创新与实施 - 围绕产业强基 科技赋能 民生提质三大方向 利用两重两新政策实施存量政策评估和增量政策创设 [2] - 在全国率先实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海洋领域三新应用推广等七个专项行动计划 [2] - 出台福建省推动渔业现代化补助资金实施方案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三新应用推广行动计划补助资金实施方案 [2] 金融与资本对接 - 创新举办36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活动 促成303项总投资超560亿元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3] - 集中发布516项海洋科技成果和134项关键技术需求 与18家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3] - 开展涉海上市后备企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 推动优质涉海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3] 金融服务创新 - 在全国首创政策金融双向赋能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优化财政资金+金融服务模式 [3] - 生成落地渔业船舶 水产品仓单等多形式抵押质押信贷产品超50个 [3] - 推动48家金融机构共同实施海洋金融+投资赋能工程 [3] 数字化平台建设 - 全国首倡建设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 创新搭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强企惠渔资金项目申报平台 [4] - 平台细化18个支持方向和45个具体项目类别 建立政策动态调整优化机制 [4] - 实施项目申报库 储备库 优选库三库联动机制 实现资金项目发布一次性公开和申报一次性直达 [4]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08:32
海洋能发电与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 - 中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调向海图强和创新驱动[1] - 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任务和政策措施[1] - 波浪能富集区域位于广东珠海万山海域[1] 半潜式养殖平台技术特性 - "澎湖号"平台长66米 宽28米 高16米 重1400吨 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4] - 配备波浪能发电60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0千瓦 配备储能设备[4] - "格盛1号"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 相当于7个篮球场面积 可养450-600吨鱼[7] - 平台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 配备自动投饵 活鱼传输 水质监测等智能化设备[4][7] 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提升 - "澎湖号"养殖体量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 人工由5人降至2人[4] - "格盛1号"相当于18个传统网箱 人工由9人降至3人[4] - 成功收获15万斤赤嘴鳘和10万斤刺身级章红鱼[3][7] - 赤嘴鳘生长周期18个月 从3斤长至超20斤[7] 波浪能发电技术演进 - 波浪能开发始于1979年 从岸边试验走向深远海应用[9] - 2010年国家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 支持10千瓦至兆瓦级技术发展[10] - "南鲲"号波浪能装置日发电量达2.4万千瓦时 相当于3500户家庭日用电量[10] - 已形成三大系列产品:温和海域纯养殖平台 开阔海域渔业工厂 高端渔旅平台[15] 抗风浪性能与安全验证 - "澎湖号"成功抵御18级超强台风"苏拉" 风速达每秒61.5米[14] - 平台在台风期间保持姿态稳定 锚固安全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15] - 采用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 实现快速下沉和上浮功能[12] 产业化与市场拓展 - 技术装备已应用于广东"海威系列" 福建"闽投系列" 海南"普盛系列"[15] - 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15] - 计划开发海上浮式"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 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15] - 波浪能发电技术同时应用于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15]
小站大作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08:12
海洋观测基础设施与业务范围 - 石浦海洋站承担宁波南部区域20多个观测站点的运维保障工作 包括14个海洋观测站 1个海啸预警台 2个地波雷达站和3个测波雷达站[7] - 观测监测要素从最初两三项扩展到海洋水文气象 海水水质 生物生态等 检验检测能力项目参数达40多项[7] - 拥有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分场所 发挥桥头堡一线优势参与海洋监测和岸线监管[7] 海洋灾害防御工作 - 象山县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 占宁波市海域面积三分之二 海岸线988公里 是我国海洋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2] - 承担海洋灾害防御三年行动 风险普查 预警监测等项目工作 并负责灾情信息员培训管理和海洋应急演练[7] - 开展象山县海洋灾害重点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涉及承灾体分布散 数量多 类型全 占宁波市近半[6] 基层工作挑战与人员配置 - 全站仅5名人员 需全年无间断值守并保障20多个观测站点运维[7] - 地理位置偏僻环境闭塞 面临人员紧缺和年轻骨干流失问题[6] - 人员年均值守班100天和外业100天 长期处于连轴转工作状态[4][6] 技术支撑与地方合作 - 宁波海洋中心与象山政府共建象山县海洋中心 提供海洋防灾减灾 海域管理等技术支撑[8] - 通过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模式 为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8] - 开展海洋科普宣传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提升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