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增强基金

搜索文档
量化选股策略周报:本周指增超额止跌反弹-20250927
财通证券· 2025-09-27 06:48
本周指增超额止跌反弹 分析师 缪铃凯 SAC 证书编号:S0160525060003 miaolk@ctsec.com 分析师 韩乾 SAC 证书编号:S0160525060004 hanqian@ctsec.com ❖ 风险提示:因子失效风险,模型失效风险,市场风格变动风险。 请阅读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分析师 张淼 SAC 证书编号:S0160525080008 zhangmiao@ctsec.com 相关报告 1. 《 本 周 指 增 超 额 回 撤 幅 度 减 小 》 2025-09-20 2. 《指增超额回撤态势持续》 2025-09- 13 3. 《中证 1000 增强本周超额收益 1.1%》 2025-09-06 证券研究报告 量化选股策略周报/ 2025.09.27 核心观点 ❖ 我们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构建 alpha 和风险模型,打造 AI 体系下的低 频指数增强策略: | 1 | 本周市场指数表现 3 | | --- | --- | | 2 | 指数增强基金绩效 4 | | 3 | 跟踪组合表现 5 | | 3.1 | 沪深 300 指数增强 5 | | 3.2 | 中证 500 指数增强 ...
【博道基金】指数+油站 | 如何挑选一只指数增强基金?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06:41
小博说 在前几篇文章中,小博向大家介绍了指数增强基金的特点、配置价值和运作原理,那么对于投资者而 言,还有一个与实操息息相关的问题: 面对各式各样的指数增强产品,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挑选指增基金并不困难,掌握几个关键指标和步骤,你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只。 定方向:选指数 这是所有决策的起点。 可以先明确自己的投资需求,想投资大盘股、中盘股还是小盘股?追求价值风格还是成长风格?不同的 指数有着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举几个例子。 想投大盘,可以关注A股核心资产的代表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A500等等。 如果没有明确的投资方向、想要全市场布局,也可以考虑中证全指指数,近乎覆盖A股所有标的,一键 打包全市场热门板块。 明确自己想跟踪的指数类型,这就圈定了指数增强基金的选择范围,也确定了组合的基石风格。 评优劣:看指标 接着,针对跟踪同一个指数的同类指数增强产品,我们可以借助几个关键指标来做投资参考: 年化超额收益:这个指标直观反映了基金持续战胜指数的能力。当然,对于指数增强类产品来说,最好 观察长期的超额表现(比如3年以上),而非短期爆发。 跟踪误差:这个指标反映了基金净值走势与指数走势的偏离程度。过高的 ...
【博道基金】指数+油站 | 量化是如何实现“指数增强”的?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06:17
小博说 提到指数增强基金,"量化"往往是一个绕不开的词。 那么在这类产品的运作中,"量化"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做到"增强"的?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看看,指数增强背后的量化模型是如何运作的。 多因子模型的核心: 常说的"因子"是什么? 想要实现对指数"增强"的效果,直观理解,就得"主动"做一些偏离指数的动作。比如适当增配一些未来 可能表现更好的公司,减配一些未来可能表现更差的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用量化方式评估和判断一家公司未来股价表现如何? 这里就不得不提,量化多因子模型的核心成员——"因子"。 "增强"究竟如何实现? 了解了"因子",那么量化多因子模型就很好理解了。以博道多因子模型为例,增强过程就像一条分工明 确的生产流水线,这条流水线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股分析。 在这个环节中,模型里的各类因子,它们作为评估股票的标准,从各个维度,对市场上的几千只股票逐 一进行打分,并根据最终得分进行排序。 第二,组合生成。 因子可以理解为一种"标签"或者"特征",比如我们来形容一个人,可以有性别、身高、体重等特征,在 量化投资里,因子就是用来描述股票的"特征"。 量化投资模型会同时考虑很多个因子 ...
【博道基金】指数+油站 | 一文看懂指数增强和ETF、主动基金的区别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03:45
首先,我们先看看,同为指数类产品,指数增强和ETF有何不同。 | 2389 | 指数增强 | ETF | | --- | --- | --- | | 选股策略 | 量化多因子模型等 | 被动策略, 复制指数成分股 | | 长期收益来源 | 指数收益(B) +超熊收益(α) | 指数收益(B) | | 跟踪误差 | 紧密跟踪指数,跟踪 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 复制指数成分股, 图踪误差很小 | | 是否上市交易 | 播 | 블 | 指数化产品中体量比较大的ETF品种,核心目标是"紧密跟踪",像一面镜子,追求尽可能完美地复制指 数。其优势在于种类丰富、费用低廉和交易灵活,比较适合交易类型的策略。 但这类策略需要频繁换手,若想长期做好,对专业度和研究投入要求比较高,对普通投资者并不算"友 好"。 而指数增强的目标是"战胜指数",它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聪明的调整",力争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指 数增强基金更适合希望长期持有的配置型投资者。 小博说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指数类产品,很多投资者都会陷入选择困难症:想投资指数,是该选交易灵活的 ETF,还是潜力更大的指数增强? 和主动基金相比,又孰优孰劣? 其实,不同的产品 ...
当银行理财“爱”上指数工具
上海证券报· 2025-09-18 19:04
指数型产品布局加速 - 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将指数型产品视为进入权益类市场的重要工具 以绕开个股研究短板 获取行业整体Beta收益 [1] - 截至2025年5月末 理财公司存续指数型净值理财产品数量近600款 较2024年末增加超100款 [1] - 2025年5月单月发行超50款指数型产品 为近1年来发行相对高位 [1] 产品策略与分类 - 指数型理财产品分为两类:通过配置ETF或成分股复制指数的非结构性产品 以及通过挂钩指数期权的结构性产品 [2] - 结构性产品多挂钩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 全球配置型指数和特色主题指数 [2] - 产品通过配置ETF 指数增强基金或外部专户等工具性产品实现"借船出海" [3] 驱动因素与产品优势 - 政策端鼓励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 且公司自身权益配置能力有限 投资者追求稳健超额收益 [3] - 指数产品具备低成本特性 管理费与交易成本较低 同时风险分散可规避市场波动 [3] - 高透明度避免基金经理风格漂移和道德风险 高效便捷实现一键买入提升资金使用率 [3] - 能高效覆盖权益 债券 商品等多元资产类别 契合从固收向多资产多策略转型需求 [4] 市场发展趋势 - 理财资金增加指数型产品配置是大势所趋 因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投资端融资端动态平衡 [4] - 利率持续下行推动理财公司通过配置权益类及多资产类指数工具增厚产品收益 [1] 当前发展瓶颈 - 零售投资者占比接近九成 机构投资者仅占1% 导致对高风险指数产品接受度有限 [5] - 投教不足与投研基础薄弱成为制约权益产品规模增长的"双短板" [5] - 理财公司指数产品发展表现为"资产驱动" 而基金公司为"客户驱动" [5] 投研体系短板与改进 - 宏观层面缺乏大类资产配置与行业比较框架 对经济周期研判不足导致调仓择时滞后 [6] - 量化方面受限于专业团队与模型缺失 产品以复制指数为主 策略同质化明显 [6] - 投研系统与人才建设存在瓶颈 自研平台和组合管理工具不足 数据回溯基础设施不完善 [6] - 部分公司通过扩大授权 优化流程提升择时能力 并扩充可投ETF产品工具箱 [6] - 构建"内部培养+外部合作"投研模式 借助基金公司投研力量或委托投资执行指令 [6]
【博道基金】指数+油站 | 不想只赚市场平均?指数增强助你“多赚一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9-18 03:19
指数增强基金核心特征 - 指数增强基金结合指数投资的分散风险优势和主动管理策略以追求超额收益 [1] - 基金通过跟踪特定指数并运用量化或主动管理策略实现超越基准表现 [2] - 收益结构分为β收益(市场收益)和α收益(管理人创造的超额收益) [3] 历史业绩表现 - 2010-2024年沪深300增强基金年均超额收益率为3.98%(基于各年度超额收益率算术平均) [5] - 累计超额收益超过67% 显著超越基准指数表现 [6] - 具体年度超额表现:2015年超额7.42% 2020年超额14.26% 2021年超额4.75% [5] 市场环境分析 - 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 估值波动较大 创造更丰富的超额收益机会 [7] - 相比海外高效定价市场 A股存在显著超额收益窗口期 [7] - 指数增强产品更适合普通投资者配置 因其能捕捉市场非有效性带来的超额收益 [7] 产品定位优势 - 保持指数投资风格清晰特性 同时通过主动调整获取额外收益 [1][2] - β收益确保与基准指数走势一致 α收益提供额外回报来源 [3] - 长期持续超越指数表现 验证策略有效性 [4][6]
股票基金高估还是低估,应该怎么判断呢?|投资小知识
银行螺丝钉· 2025-09-17 13:57
指数增强基金大约有80%投资指数成分股, 20%做增强操作。主要股票也跟随指数走, 也可以参考指数的估值。 不过主动基金就麻烦一些。 因为基金经理不会公布自己当前准确持仓, 我们只能看到季报里持有的股票。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就好比冬天,平均气温会比较低。但一个冬 天里,气温可能也会上下波动20度。 在低估区域做好定投,可以让咱们的平均成 本也在低估。这样等市场行情好转,收益也 会起来。 指数增强基金,也是同理。 有几种方式: (1) 基金经理有明确说明,自己投资的风 格,或者擅长的某个行业主题。 未来主动基金很多也会把业绩基准,改为基 金经理的真实投资方向。这些基准往往也是 指数。 不过整体上,单个主动基金估值还是比较麻 烦的。 如果是主动优选组合,包含了成长、价值、 均衡等不同风格的基金,同时也分散配置不 同行业。 例如价值风格的基金,可以参考价值指数的 信值。 IH I 某个重仓医药股的基金,可以参考医药指数 的估值。 (2) 基金有明确的业绩基准指数。 主动基金有的也会写业绩基准。 以前业绩基准通常选的是沪深300等宽幕。 这两年基金也出台了新规,如果基金经理跑 输业绩基准比较多,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泰海通资管的突围之路
中国证券报· 2025-09-16 12:12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 推动行业从追求贝塔收益向阿尔法收益转变 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利益导向[1] - 指数增强基金因明确基准约束和量化模型驱动特性 在转型中占据有利位置 其业绩比较基准通常是跟踪的特定指数 多数设有跟踪误差要求[1] - 指数增强基金在被动化投资浪潮中迎来新机遇 2025年以来新成立增强型指数基金数量超110只 接近过去三年总和 创下新纪录[1] 公司产品布局 - 公司自2021年12月首只公募量化产品获批起 在不到24个月内布齐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三大宽基指数增强产品[2] - 同步推出科创、红利、全市场选股等策略产品 形成从大盘到小盘、从宽基到主题的公募量化全谱系产品线[3] - 量化投资团队核心人员稳定 目前14人中包括7名投资经理和4名专业投研人员 其中4人拥有博士学位 专业覆盖运筹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和金融[3] 量化投资能力 - 团队深耕私募量化赛道十余年 采用基本面+实时量价深度融合模型 基本面赚选股收益 量价赚交易收益[4] - 2011年发行首只对冲基金 2014年布局机器学习 2018年加入实时量价模型 2020年实现量价与基本面结合[4] - 截至8月末 三只指数增强基金年化超额收益分别为:中证1000指增12.45%、中证500指增7.32%、沪深300指增6.43%[4] - 成立满两年的所有公募量化产品近两年业绩均位居行业前20%[4] 策略体系特点 - 构建多基准、多策略体系追求纯粹Alpha 形成五大策略体系针对不同基准定制专门策略[5] - 量化因子库约2000个因子 2024年剔除几百个因子化繁为简 量价因子占比超七成[5][6] - 开放5个交易时间段 主要在下午甚至尾盘交易 每个时间段实时计算所有因子和模型 能及时消化当日信息[6] - 通过全方位产品布局覆盖指数增强、全市场选股、行业主题选股 不同策略相互补充[6] 市场观点 - 当前A股存在赚钱效应 低利率环境下权益类资产配置性价比更高 整体机会大于挑战[7] - 成长相对价值重新进入占优景气周期 未来两年看好偏成长板块 小盘股性价比相对大盘股逐渐下降[7] - 建议将宽基指数增强作为核心配置获取市场整体收益 将全市场选股和科创主题产品作为卫星配置捕捉不同市场环境收益[7]
指数增强基金,常见的增强策略有哪些?|投资小知识
银行螺丝钉· 2025-09-10 14:05
基本面增强策略 - 超配盈利能力较强且受基金经理看好的股票 要求基金公司具备较强个股研究实力 [3] - 多配置优秀行业如消费和医药 多配置高ROE及长期盈利能力强的股票 多配置有龙头效应行业的龙头公司 [4] - 优秀行业及龙头公司可容纳更大资金量 [5] 量化增强策略 - 采用估值因子、基本面因子、股价相关因子和情绪因子等量化因子构建增强模型 考验基金公司量化团队能力 [6] - 量化模型通常包含"好"和"便宜"两类因子 即挑选质量优秀股票并在估值低位买入 [7] - 基金规模较小时量化增强效果显著 能保持长期超额收益 但规模增大会导致单份基金超额收益减少 [7] 其他收益增强方式 - 可通过打新等方式增强收益 规模2亿元以上基金即可参与打新 [7]
蚂蚁卖基金业绩狂飙,远远甩开招商银行和天天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9-04 15:05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22.46% [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增幅超360% [2][3] - 半年净利润接近2024年全年利润4.5亿元水平 [3] - 净利润率从2024年2.76%提升至4.69%,增幅达70% [8][9] - 总资产规模达1535.28亿元,净资产27.99亿元 [4] 历史财务趋势 - 2021-2022年为利润高峰,净利润分别达5.04亿和5.44亿元 [4] - 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跌35.63%至3.5亿元 [4][6] - 营业收入连续增长,2023-2024年增幅分别为13.16%和29.02% [4] - 2020年营收增速达219.58%,为历史最高增长水平 [4] 业务战略转型 - 执行"指数+"战略,聚焦场外指数增强基金产品 [12] - 指增产品管理费率显著高于传统ETF,直接提升利润率 [13] - 产品结构调整推动"规模降、收入升"现象 [15][17] - 代销基金数量超1.8万只,覆盖市场82%公募基金产品 [28] 行业竞争格局 - 营收规模为天天基金6.5倍,净利润为6.8倍 [20][21] - 营收规模达招商银行3.8倍,且增长趋势更强劲 [22][23] - 权益基金保有规模7388亿元,领先招行4105亿元和天天基金3493亿元 [26][27] - 第三方代销平台呈现分化态势,同花顺基金销售营收微降0.04% [24] 核心竞争优势 - 背靠支付宝平台,拥有10亿月活用户流量优势 [10][30] - 把握市场回暖机遇,强化固收+和指数产品布局 [10][16] - 通过技术赋能和用户运营优化持续扩大竞争差距 [30] - 基金销售模式从"爆款推荐"转向专业持有一体化服务 [28] 市场地位评估 - 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自2024年上半年起持续领先 [27] - 在非货基和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均稳居行业首位 [26] - 短期市场领先地位难以被撼动 [31] - 业务发展经历余额宝规模突破5000亿、蚂蚁财富平台建设等关键节点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