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时隔11年自贸区条例重新修订 更加强调系统集成与整体谋划 “无缝衔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解放日报· 2025-09-28 01:34
记者 王海燕 2014年8月实施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是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立法,具有开创 性意义,对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立法起到了示范效应。 9月2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自9月29日起施行。 时隔11年,条例为何重新修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常江说,此次修订聚焦上海自贸区十多 年来的改革创新举措,通过系统性、集成式制度安排,向境内外经营主体展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成 果和信心,继续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全国范围"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 "此次修订最突出的特点是更加强调系统集成与整体谋划。"市人大财经委立法监督处处长张震表 示,其新颖性甚至体现在章节标题上——例如,专设"第八章边境后管理制度",就是一个创新点,直接 对标CPTPP高标准的国际经贸协定。 张震说,过去自贸试验区的改革重点主要放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上,更多关注货物 在口岸与内地之间的流动问题。本次修订则实现了重要突破:制度创新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一线与二线之 间,而是延伸至"边境后"阶段,即涵盖一线、二线之后更深层次的国内经济运行规则 ...
自贸区离岸债券市场发展探析
新浪财经· 2025-09-28 01:2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债券杂志 摘 要 自贸区债券是一种特殊的境外债券形式。本文聚焦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国自贸区债券的发展阶段演变,总结其历史发行特征并 分析原因,针对市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引入多元化发行主体、健全信用评级体系等建议,以期推动自贸区债券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关键词 自贸区债券 跨境融资 信用评级 流动性 自贸区债券是指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发行、流通,依托自贸区特殊政策框架和金融基础设施运作的债券品种,在审批流程、发行结构等方面与其 他离岸债券有相似之处。 自贸区债券的发展初衷是推动人民币离岸交易,便利中资企业"走出去"融资,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功能以及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然而在实践中,受制 于参与主体及市场环境条件,境外主体发行自贸区债券数量较少,多数发行人在自贸区内并无实际业务,造成自贸区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推进相对缓慢。 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在陆家嘴论坛上重磅宣布,要发展自贸离岸债,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 自贸区债券重新受到市场关注。从发展阶段来看, ...
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中国金融开放稳步迈新阶
上海证券报· 2025-09-26 18:27
国际金融机构在华布局 - 渣打银行2024年4月设立合肥分行 重点支持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及企业全球供应链建设[1] - 全球前50大银行中43家在华设立机构 40家最大保险公司半数进入中国市场[1]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 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1] 外资机构准入进展 - 2024年3月法巴证券作为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开业 9月保德信保险资管公司获批开业[1] - "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1] - 完全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大幅扩大业务范围[2] 制度型开放政策 - 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2] - 复制推广自贸区自贸港制度型开放经验 支持外资参与更多金融业务试点[3] - 将发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方案 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3] 开放与风险平衡机制 - 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 稳步推进巴塞尔协议Ⅲ等制度落地[3] - 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通过逆周期调节和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防范风险[3] - 形成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推动规则标准管理型开放[3]
三部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均可参与债券回购业务
北京商报· 2025-09-26 12:27
政策范围 - 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所有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债券回购业务 包括直接入市和债券通渠道入市的全部投资者 [1] - 覆盖投资者类型包括境外央行 国际金融组织 主权财富基金 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 信托公司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 [1] - 允许养老基金 慈善基金 捐赠基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回购业务 [1] 服务机制 - 境外金融基础设施 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为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提供服务 [1] - 相关服务行为需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部门规定 [1] - 境外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需将主协议标准版本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1]
投资贸易便利化升级,上海自贸区条例11年来首次大修
搜狐财经· 2025-09-26 10:09
智通财经记者 | 刘素楠 智通财经编辑 | 庄键 全国第一个自贸区条例实施11年后,迎来了首次大修。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下称《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25年9月25日表决通过,将自2025年9月29日 起施行。 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常江介绍,2014年版的《条例》是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立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推动上海自贸区为国家"试制度、探新 路、测压力",形成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立法起到了示范效应。 他指出,十多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覆盖范围、管理体制、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拓展和产业发展。因此,有必 要对《条例》进行全面修订。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新高地,上海自贸区具有"头雁"效应,此次条例修改备受外界关注。 人才政策也有望获得新突破。他透露,上海自贸区将实行更加便捷的外国人出入境、停居留政策,为外籍人才提供办理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手续的绿色通 道;在空间载体、科研平台、项目支持等方面为科学家工作室提供配套支持;对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人才智力密集、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新 ...
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立法完成修订,上海明确下一步开放新举措
第一财经· 2025-09-26 09:51
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设立12周年之际正式施行。 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立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完成修订,并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 挂牌设立12周年之际(即2025年9月29日)正式施行。 9月25日,修订后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上海市十六届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 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立法修订 作为全国首部自贸试验区立法,2014年8月实施的《条例》,在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探 新路、测压力",形成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立法起到了 示范效应。 不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常江在9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多年来,上海自贸试验 区的覆盖范围、管理体制、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拓展和产业 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条例》进行全面修订,为建设更高水平上海自贸试验区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自贸试验区改革更进一步 下一步,陈彦峰表示,将加大《条例》贯彻落实力度,加强政策配套,不断提升境内外经营主体的感受 度、获得感。 具体而言,则是要对照《条例》,重点围绕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 ...
尹艳林:跨境支付中人民币占比有望进一步上升
搜狐财经· 2025-09-26 08:01
9月26日,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在会上表示,我国金融 的国际化取得明显进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创新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规模实现突破,跨 境保险通、债券通南向交易等新政落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 正式开业,跨境支付中人民币占比有望进一步上升。 在尹艳林看来,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建设金融强国,就要站在时代潮头、开放自信, 要引领和顺应金融新业态、新趋势。金融现代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拥抱创新、把握趋 势,是推动金融现代化、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二,推进改革。要实现创新,惟有改革,既有金融机构改革,也有监管部门改革。面对新趋势和低利 率市场环境,要完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银行的定位,将商业性、政策性、方向性要求更好融合,改 革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监管部门要转变监管理念和模 式,坚持按业务逻辑而非机构类型进行监管,从机构资质监管转向规范业务行业监管,实现对同类业 务"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 第三,扩大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促进改革创新。要通过扩大对外开 ...
五年砺剑 筑金融强国根基
金融时报· 2025-09-23 02:08
9月22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出席,介 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以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在时代浪潮中勇 立潮头,于改革攻坚中破局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澎湃的金融动能。五年砥砺耕耘,一幅金融与 实体共生共荣的画卷徐徐展开。 拓展开放格局,提升全球竞争能力。"十四五"时期,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业与市场开放有序 推进,沪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不断优化,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 熊猫债发行突破万亿元,市场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制度建设与基础设施日 趋完善,已跻身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与支付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国际金融中心建 设蹄疾步稳,上海人民币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巩固,形成内外 联动的开放格局;营商环境更趋包容,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升级。实践印证,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既是 中国融入世界的桥梁,更是自身提质增效的路径,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 "十四五"五年答卷,是金融业坚守本源、改革攻坚的辉煌印记,更是金融与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 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证券时报· 2025-09-22 18:0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表示,"十 四五"时期,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央行将加快完善 中央银行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总体看,"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在总结其中重要经验时,潘功胜 强调,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腐败"。他同时 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探索拓展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功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 底线。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 期,央行构建起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金融总量的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的稳 步下降、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维护了币值稳定。"潘功胜表示,央行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坚持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潘功胜表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实施适度宽松的 ...
“十四五”时期金融业成绩单揭晓 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新华财经· 2025-09-22 15:16
新华财经北京9月22日电(记者翟卓、刘玉龙)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 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 长潘功胜从中长期视角对五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明确后续,货币政策将继续坚 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 例如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 为金融治理效能;同时对标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六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 节。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特别是去 年9月中央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