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钒液流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永泰能源以创新驱动全钒液流储能产业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22 10:42
公司技术实力与行业认可 - 公司旗下德泰储能获中国液流电池储能创新突破奖 科研带头人贾传坤教授获科研教育先锋人物奖[1] - 依托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公司成功转化全钒液流电池核心专利技术二十余项 覆盖关键材料及电堆结构等全产业链环节[1] - 累计拥有储能专利23项 子公司张家港德泰储能申请专利25项(含14项发明专利) 其中15项已获授权[1] 核心产品技术突破 - 2024年4月自主开发32kW电堆通过中国电科院检测 2025年9月完成电堆迭代升级[2] - 新一代电堆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 能量效率突破80% 功率提升至45kW 单堆功率成本大幅降低28%[2] - 完成500kW/2MWh集装箱式储能模块研发 集成自研BMS系统 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2] 关键技术痛点突破 - 子公司Vnergy研发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 1公斤材料可替换1.45升传统钒电解液 成本仅为传统电解液40%-60%[2] - 结合短流程工艺使综合成本再降40%以上 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5℃-70℃ 兼容现有电堆系统[2] - 5kW系统产品已进入生产阶段 第二代正极增容材料性能翻倍 负极材料实验室测试启动[2] - 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降低50%[2] 上游资源布局 - 通过收购优质钒矿拥有五氧化二钒资源量158.89万吨[3] - 丰富优质的钒矿资源储备为全产业链布局提供稳定原材料保障[3] 行业发展机遇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3] - 钒液流电池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3]
全钒液流储能,储能新解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7:17
行业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 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新型储能规模居世界第一 [1] - 现有电网存在超50%闲置容量 造成资源浪费 新型储能需突破技术路线瓶颈 [1] 技术路线创新方向 - 全钒液流电池在安全性 灵活性 长寿命 无衰减及可回收性方面具不可替代优势 适合发电侧 输电侧 用户侧的大容量长时程储能场景 [2] - 用户侧长时大储建设可盘活闲置电网资产 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灵活性 全钒液流技术向城市用户侧渗透存在可行性路径 [1][2] 应用场景与经济效益 - 城市用户侧采用全钒液流电池应对峰值需求 避免为高峰时段建设超大型电网的巨额成本 [2] - 该技术可防止高负荷需求期间停电 储存剩余可再生能源 大幅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 [2] 技术研发进展 - 运用深度学习 专家知识 数字孪生等数模结合技术赋能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状态感知 [2] - 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算法优化能量调度 电解液流量控制及电堆温度管理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 - 技术突破有望推动全钒液流储能在用户侧实现商业化及规模化应用 [2]
永泰能源:实力再获权威奖项认证,以创新驱动全钒液流储能产业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07:13
核心技术突破与行业认可 - 公司旗下新加坡Vnergy解决钒液流电池卡脖子技术难题[1] - 德泰储能获中国发明协会颁发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1] - 德泰储能子公司获中国液流电池储能创新突破奖 首席科学家贾传坤教授获科研先锋人物称号[1] 专利布局与技术迭代 -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转化全钒液流电池核心专利技术二十余项[2] - 累计拥有储能专利23项 其中张家港德泰储能申请专利25项(发明专利14项)[2] - 电堆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 能量效率突破80% 功率提升至45kW 单堆功率成本降低28%[2] - 完成500kW/2MWh集装箱式储能模块研发 集成自研BMS系统[2] 上游资源控制与产业优势 - 公司拥有优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达158.89万吨[3] - 汇宏矿业钒矿平均品位1.06% 规划建设6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生产线[3] - 嘉阳矿业钒矿资源量134.74万吨 平均品位0.93%[3] 政策环境与行业前景 - 国家新型储能专项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3] - 政策将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3] - 钒液流电池被明确为长时储能主力技术路线之一[3] 核心竞争力构建 - 公司形成核心技术+产品落地+成本优势完整竞争力[4] - 依托资源+技术+装备全产业链布局优势[4] - 定位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全球储能技术发展提供支撑[4]
全国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光储一体化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快讯· 2025-07-01 09:59
新能源储能项目进展 - 新疆吉木萨尔北庭全钒液流储能一体化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 进入收尾阶段 [1] - 项目装机容量达1000兆瓦 年平均发电量约17.2亿千瓦时 [1] - 项目为全国最大全钒液流储能项目 储能规模达100万千瓦时且时长5小时 [1] 环保效益 - 与传统火电站相比 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60万吨 [1] 新疆储能发展规划 - 预计2025年底新疆新型储能并网规模将超过2000万千瓦 [1] - 计划建成新型储能电站218座 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和西部第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