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按揭贷款

搜索文档
上市银行“十四五回望”之资负结构与息差变迁
招商证券· 2025-09-28 15:09
报告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推荐(维持)[3] 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在"十四五"期间呈现出"资产端强对公,负债端强零售"的显著特征[6][12] - 资产端对公贷款占比提升6.2个百分点至63.22%,负债端个人存款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至49%[6][14] - 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1.11个百分点至3.32%,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44个基点至1.85%,息差收窄70个基点至1.53%[6][14] - 城商行在资产端对公贷款占比提升幅度最大(8.15个百分点),负债成本下降幅度最大(56个基点),息差收窄幅度最小(60个基点)[6][18] - 未来银行息差企稳回升的高度取决于负债端下行空间,速度取决于3-5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节奏[6][13] 资负结构变化 - 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提升2.31个百分点至56.49%,其中对公贷款占比提升6.2个百分点至63.22%[14] - 存款占计息负债比重小幅提升85个基点至73.21%,存款呈现定期化和零售化趋势[14] - 活期存款占比下降11.96个百分点至30%,个人存款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至49%[6][14] - 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下降1.63个百分点至5.28%,个人贷款占比下降6.13个百分点至30.37%[14] - 国有行存款脱媒现象明显,存款占计息负债比重下降4.18个百分点[18] 收益率与息差变化 - 生息资产收益率从4.43%下降至3.32%,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1.53个百分点[14] - 计息负债成本率从2.29%下降至1.85%,其中存款成本率下降38个基点[14] - 净息差从2.23%下降70个基点至1.53%,存贷利差收窄115个基点至2.04%[14] -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息差分别下降70、75、60、81个基点[6] - 城商行负债成本下降56个基点,降幅最大,主要因前期高息揽储后利率下调[6][18] 各银行板块表现 - 城商行对公贷款占比提升8.15个百分点至69.26%,幅度最大[6][18] - 农商行存款占比提升5.06个百分点至84.23%,增幅最大[18] - 股份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117个基点至3.34%,降幅最大[18] - 国有行计息负债成本率仅下降13个基点至1.65%,降幅最小[18] - 城商行净息差下降60个基点至1.53%,收窄幅度最小[6][18]
上海银行下半年信贷重点:科技贷增100亿,普惠贷增8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6:33
核心观点 - 上海银行下半年将重点围绕四大方向发力 预计普惠金融贷款增长80亿元以上 科技金融贷款增长100亿元以上[1] - 公司净息差趋势稳中向好 同比变化幅度好于市场平均9bps 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成本有效对冲资产收益率下降[3] - 信贷投放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 推动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占比实现双提升[3][4] 净息差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息差同比微降4bps 降幅较上年度缩小13bps[3] - 资产端持续优化大类资产结构 提高生息资产占比 加快一般贷款投放[3] - 负债端动态调整存款定价策略 加快低成本存款拓展 推动中长期存款向短期限转化 带动存款付息率和付息负债成本显著改善[3] 信贷投放策略 - 科技金融重点锚定早小硬科技企业 聚焦PE/VC、高质量孵化器、高校院所等多维度渠道[4] - 普惠金融借助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和普惠客户团队 深化小微企业服务 拓展车金融与供应链金融[4] - 绿色金融聚焦深绿、产业绿、制造绿等优质客户 加快新客户拓展与碳金融产品创新[4] 区域发展重点 - 上海地区紧扣五个中心、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及城市更新等战略[4] - 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 京津冀地区围绕央国企司库改革[4] - 粤港澳地区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医疗器械等制造业集群与跨境贸易客群[4] 零售信贷业务 - 住房按揭重点加大一线核心城市投放力度 上半年上海、北京、深圳地区累计投放110.93亿元 同比增长16.98%[5] - 按揭贷款整体投放148.65亿元 同比增长6.44%[5] - 汽车贷款重点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达146.4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78%[5] 资产质量管控 - 零售业务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主要由于部分互联网平台贷款不良上升较快 同时零售不良化解处置周期拉长[6] - 加强零售贷款风险管理 针对不同产品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6] - 互联网平台贷业务优化贷前准入及贷后监测模型 完善不良催收和处置管理[6]
上海银行:深化营收驱动“三大收入” 实现“双提升”目标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0 09:38
债券投资策略与营收影响 - 债券市场波动对银行业营业收入产生扰动 深化营收驱动"三大收入"有效轮动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3] - 利息净收入在净息差小幅收窄和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带动下保持平稳 中间业务降幅预计逐步收窄 其他非息收入保持稳健增长[3] - 后续债券投资策略包括优化资产投向结构挖掘信用利差 拓展离岸资产投资布局多币种策略 提升主动波段交易能力 控制组合久期防范利率风险[4] 零售信贷业务发展 - 上半年住房按揭贷款在上海 北京 深圳地区累计投放110.93亿元同比增长16.98% 带动按揭贷款整体投放148.65亿元同比增长6.44%[5] -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达146.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8%[5] - 下半年将重点拓展房生态和车生态领域 深耕优质区域实现按揭贷款投放提速 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巩固汽车消费贷款增长[5] 对公贷款投放计划 - 下半年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 实现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占比双提升目标[6] - 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产业研究院建设专业化行业研究能力 提高对"早 小 硬"科技型企业服务覆盖面[7] - 建立重点区域信贷投放 包括上海地区"五个中心"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 京津冀央国企司库建设 粤港澳制造业产业集群经营[8] 可转债转股与市值管理 - 公司2021年1月发行200亿元可转债将于2027年1月到期 推进可转债转股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有效方式[9] - 2025年中期分红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32.22%保持上市银行较高水平 主要股东累计投入83亿元增持股份[9] - 目前股价处于可转债转股价上方 将实施市值管理制度 估值提升计划 加强市值管理措施稳步推进可转债转股[9]
上海银行行长施红敏:围绕房生态和车生态加大零售信贷拓展力度
新华财经· 2025-09-20 09:28
零售信贷业务发展 - 公司上半年重点拓展住房按揭及汽车消费贷款领域 其中上海 北京 深圳地区住房按揭累计投放110.93亿元 同比增长16.98% [2] - 按揭贷款整体投放148.65亿元 同比增长6.44% 汽车贷款方面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达146.42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78% [2] - 下半年将围绕房生态和车生态加大拓展力度 深耕优质区域实现按揭贷款投放提速 并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巩固汽车消费贷款增长 [2] 营收结构优化策略 - 公司深化利息净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非息收入"三大收入"驱动模式 利息净收入在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保持平稳 [3] - 中间业务通过财富管理和贸易结算等重点产品拓展使降幅逐步收窄 其他非息收入通过把握市场机会保持稳健增长 [3] - 通过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增强业务韧性 适应债券市场波动对银行业营业收入的周期性影响 [3] 债券投资战略方向 - 优化资产投向结构挖掘信用利差空间 布局多币种投资交易策略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 [3] - 提升主动波段交易能力保持组合策略灵活度 控制组合久期防范利率波动风险 [3] - 通过多元化投资策略实现集团营业收入稳健持续增长 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 [3]
沪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高分红延续,三大维度筑牢服务型银行根基
中国基金报· 2025-09-12 02:51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展现"稳规模、提效益、控风险"经营韧性 资产规模稳健增长 经营效益稳中提质 资产质量持续领先 并通过三维价值服务体系深化战略转型 [1][2][3][4] - 公司入选沪深300与上证180指数样本股 凸显区域标杆银行地位 [1] 财务表现 - 资产总额达15494.19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14% 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2] - 贷款与垫款总额7741.64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51% [2] - 营业收入134.44亿元 扣非后同比上升0.38% [2] - 归母净利润70.13亿元 扣非后同比增长6.69% [2] - 非利息净收入38.19亿元 同比增长2.19% 营收占比28.41% 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 [2] - 存款平均付息率降至1.57% 同比下降26个基点 [3] - 中期分红比例33.14% 每10股派现2.41元 共计23.24亿元 [7]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0.97% 自上市后持续低于1% [1][3] - 拨备覆盖率336.55% 远超250%监管优秀线 [3] 业务发展 - 住房按揭贷款投放122.73亿元 同比提升78% [2] - 公司客户总数34.56万户 对公贷款余额4959.29亿元 [4] - 对公客户交易结算额同比增长3.59% 贸易结算量同比增长68.61% [4] - 代客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55.31% [4]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13.4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47% [5] - 涉农贷款余额650.68亿元 其中普惠涉农贷款151.59亿元 [5] -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 科技客户数4624家 较上年末增长8.09% [5] - 绿色金融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 [6] - 养老金融特色网点60家 代发养老客群129万户 新增户数同比提升42% [6] 战略布局 - 构建功能型价值 专属型价值 情感价值三维服务体系 [4][5][6] - 通过"1+N"平台服务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5] - 与高校合作推出"捐赠+"方案 填补上海市早期科创服务空白 [5] - 将绿色金融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6] - 打造具有温度与厚度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6]
沪农商行2025年上半年高分红延续,三大维度筑牢服务型银行根基
中国基金报· 2025-09-12 02:4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稳规模、提效益、控风险"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产规模增长4.14% 扣非净利润增长6.69% 不良率保持0.97%低位 [2] - 公司构建功能型价值、专属型价值、情感价值三维服务体系 在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7][8][9] - 公司维持高比例分红政策 中期分红比例达33.14% 上市以来现金分红比例持续保持在30%以上 [11] 财务表现 - 资产总额达15494.19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14% 贷款与垫款总额7741.64亿元 增长2.51% [4] - 实现营业收入134.44亿元 归母净利润70.13亿元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6.69% [4] - 非利息净收入38.19亿元 同比增长2.19% 占营业收入比重28.41% 上升1.56个百分点 [4] - 存款平均付息率降至1.57% 同比下降26个基点 [5] - 不良贷款率0.97% 拨备覆盖率336.55% 远超监管250%标准 [5] 业务发展 - 住房按揭贷款投放122.73亿元 同比提升78% [4] - 公司客户总数达34.56万户 对公贷款余额4959.29亿元 [7] - 对公客户交易结算额同比增长3.59% 贸易结算量增长68.61% 代客活跃客户数增长55.31% [7]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13.4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47% [7] - 涉农贷款余额650.68亿元 其中普惠涉农贷款151.59亿元 [7] 战略布局 - 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 科技型企业客户数4624家 较上年末增长8.09% [8] - 绿色金融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 [8] - 建成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 代发养老客群达129万户 新增户数同比提升42% [9] - 代发养老金笔数增量居上海第一 [9] 市场认可 - 入选沪深300指数与上证180指数样本股 [2] - 资产规模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4] - 股息率位于同业前列 [11]
长沙银行半年报:逾期贷款 个贷不良率“双增” 机构持股比例下滑
犀牛财经· 2025-09-05 08:18
资产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末资产总额12473.85亿元 同比增长13.72% [2] - 负债总额11650.90亿元 同比增长13.58% [2] - 贷款总额6026.92亿元 同比增长12.95% [2] - 存款总额7591.84亿元 同比增长11.23% [2] 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2.49亿元 同比增长1.59% [2] - 净利润43.29亿元 同比增长5.05% [2] - 营业利润51.33亿元 较去年同期50.83亿元略有增长 [4] - 基本每股收益1.08元 [4] -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6.28% [4]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余额70.46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6.62亿元 [3] - 不良贷款率1.17% 与上年末持平 [3] - 个人贷款不良率2.20% 较上年末上升33个BP [3] - 逾期贷款余额134.05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6.02亿元 增幅36.74% [3] 业务结构 - 省内外下辖分行13家 长沙地区直属支行17家 [6] - 控股两家村镇银行 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 [6] - 共有持牌营业网点411家 [6] - 住房按揭贷款规模增幅不大 个人贷款增速较为缓慢 [6] 机构持股 - 机构股东净减持比例1.18% [6] - 新进和增持机构持股比例增长0.82% [6] - 减持和退出机构持股比例下滑1.90% [6] 经营挑战 - 净息差持续收窄导致业绩增长乏力 [2] - 利息净收入增速低于生息资产日均规模增速 [2] - 存款定期化和长期化趋势延续 [2] - 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 [6]
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蹚过“灰暗时期”
上海证券报· 2025-08-28 19:36
零售业务表现与趋势 - 零售资产余额同比和环比跌幅放缓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存量高风险产品基本出清 [2] - 零售金融资产占比28.2% 较去年末29.4%下降 个人贷款余额1.726万亿元 较去年末1.767万亿元下降2.3% [4] - 二季度零售贷款余额环比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 住房按揭贷款增长6.2% 信用卡 消费与经营性贷款分别同比下降9.2% 3.5%和0.9% [4] 业务结构调整 - 零售贷款结构从高风险高收益高成本向中风险中收益控成本转向 更倾向风险较低质量更优贷款类型 [4] - 主动压降高风险业务 新一贷余额从峰值1500多亿元降至100多亿元 信用卡余额由5000多亿元压降至3900多亿元 [6] - 建立千人规模自营销售队伍取代中介渠道 中风险中收益零售信贷产品市场规模数百亿元 目标每月投放50亿元至60亿元 两到三年内形成2000亿元至3000亿元安全垫资产 [7] 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 - 个人贷款不良率1.27% 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 较一季度再优化5个基点 [6] - 零售金融业务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率从105.4%降至96.9% 零售不良生成额同比减少近100亿元 [6][7] - 管理零售客户资产规模4.2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0.4% 新增规模超千亿元 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及产品结构优化 理财 基金 保险等多元金融产品均实现正增长 [4][5] 营收与盈利能力 - 零售金融业务收入310.81亿元 占总营收44.8% 较去年同期50.7%下降5.9个百分点 [7] - 受净息差收窄与非息收入承压影响 短期内零售业务对营收和利润支撑仍显有限 [2] - 平均付息率1.79% 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基点 财务管理类手续费收入同比提升12.8% 银保渠道收入同比增长46% [8] 战略发展方向 - 零售业务已度过最艰难时期 处于爬坡阶段 前期改革为再次起飞与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 未来推动零售业务更高质量发展 做优做强基石类贷款 推动中收益贷款稳步增长 提升盈利能力 [4] - 希望未来几年将零售业务息差维持高位 在股份制银行中跻身第二或第三 保持30至40个基点息差优势 对公业务将继续及时补位 [8]
长期主义者中信银行:“结构为王”稳息差轻资产转型领跑同业
新浪财经· 2025-08-28 12:38
核心观点 - 公司摒弃规模情结 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模式 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应对行业息差收窄和不良上升挑战 [1][8] 财务表现 - 资产总额9.86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42% 贷款及垫款总额5.8万亿元 增长1.43% 客户存款总额6.1万亿元 增长5.69% [1][3] - 营业收入1058亿元 同比下降2.99% 非息收入345.61亿元 同比下降5.1% [3][6] - 净利润稳步增长 息差保持行业领先 资产质量稳定 非息收入成为新增长引擎 [8] 息差管理 - 净息差从2024年1.77%收缩至2025年上半年1.63% 仍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3] - 付息负债成本率1.67% 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二低 通过压降低收益票据资产和严控高成本存款实现负债成本控制 [3] - 坚持量价平衡经营理念 过去三年存款成本率息差变动持续跑赢大势 [3]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余额671.34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6.49亿元 不良贷款率1.16% 与上年末持平 [4] - 拨备覆盖率207.53% 较一季度上升0.42个百分点 [4] - 上半年从已核销资产清收回61.9亿元 2021年以来每年清收金额均超100亿元 [4] 零售业务调整 - 住房按揭贷款增量保持可比同业第一 占零售贷款比例47% 较去年末增长1.9个百分点 [5] - 消费贷高评分客户占比58% 较年初增长10个百分点 经营性信用贷款高评分客户占比44% 增长9个百分点 [5] - 实施差异化风控策略 加快模型迭代优化 提高客户准入标准应对零售不良上升 [4][5] 轻资本转型 - 财富管理AUM连续4年保持同业第二 理财规模突破2.1万亿元 实现理财收入32亿元 同比增长37% [6] - 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支数和规模位列市场第一 债券承销净收入10亿元 同比增长19% [6] - 托管规模突破17.2万亿元 位列全市场第六 实现托管收入19亿元 同比增长10% [6] - 信用卡收入53.3亿元 同比下降14% 主要受全市场交易量萎缩影响 [7] 客户与资产结构优化 - 对公客户134万户 较上年末增加6.2万户 零售客户1.5亿户 增加333万户 贵宾客户增加78万户 [8] - 一般性贷款较上年末增长5.8% 占总资产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至56.6% [8] - 制造业贷款增量912亿元 同比多增660亿元 科技企业贷款余额6606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6767亿元 [8] - 新发生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定价3.35% 对公贷款增量2968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8]
长期主义者中信银行:“结构为王” 稳息差 轻资产转型领跑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2:01
核心观点 - 公司摒弃规模情结 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 通过资产负债 客户群体 业务布局等多方面结构性调整实现目标 [2] 息差管理 - 净息差从2024年1.77%收缩至2025年上半年1.63% 但超过行业均值21个基点 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 [4] - 主动压缩低收益票据资产 一季度压降1400亿元 二季度再压降800亿元 带动市场化资产年化收益率改善1.5个基点 [5] - 付息负债成本率1.67% 在股份制银行中排第二低 通过严控结构性 长期限 定价较高的资源性存款实现 [6] - 未来继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保持票据贴现规模低位 深化交易结算银行建设 稳住活期存款规模 严控资源性存款 [6]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余额671.34亿元 比上年末增加6.49亿元 不良贷款率1.16%与上年末持平 拨备覆盖率207.53% [7] - 从已核销资产中清收回61.9亿元 2021年以来每年清收金额均超百亿元 最高达161亿元 [7] - 应对零售不良上升 加大低风险产品投放 住房按揭贷款增量保持可比同业第一 占零售贷款比例47% 85%分布在一二线和人口净流入城市 [8] - 优化客户结构 消费贷高评分客户占比58%增10个百分点 经营性信用贷款高评分客户占比44%增9个百分点 信用卡新发卡优质客群占比82%增10个百分点 [8] - 升级风控手段 采取差异化风控策略 加快模型迭代优化 提高客户准入标准 [9] 轻资产转型 - 非息收入345.61亿元同比下降5.1% 但除信用卡外各大类产品手续费收入均正增长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69.06亿元同比增长3.4% [10] - 财富管理业务零售AUM连续4年保持同业第二 理财规模突破2.1万亿元 实现理财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37% 代理业务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9% [11] - 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支数和规模继续位列市场第一 债券承销净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9% 银承保函和信用证业务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13% [11] - 托管规模突破17.2万亿元位列全市场第六 托管和其他托管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0% [12] - 信用卡收入53.3亿元同比下降14% 主要受全市场交易量萎缩影响 [12] - 财富管理AUM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0.3% 增速创四年新高 [12] 客户与资产结构 - 对公客户134万户较上年末增6.2万户 零售客户1.5亿户较上年末增333万户 贵宾客户增7.5万户 私行客户增0.8万户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13] - 收益较高的一般性贷款较上年末增长5.8% 占总资产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至56.6% 信用债占比较上年末提升3.5个百分点至24.7% [13] - 对公信贷聚焦制造业 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量91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60亿元 [14] - 聚焦五篇大文章 科技企业贷款余额6606亿元 绿色贷款余额6767亿元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06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2293亿元 养老产业贷款增幅26.5% [14] - 聚焦特色场景 围绕资本市场领域投放530亿元同比增长65% 跨境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700亿元 供应链融资累计规模6561亿元同比增长41.23% [14] - 新发生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定价3.35% 对公贷款增量2968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不良率1.01%较去年水平继续下降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