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海银行(601229)
icon
搜索文档
助贷新规10月1日落地,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0:51
监管新政核心内容 - 被称为“助贷新规”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将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 [1] - 新规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划定明确合规红线,并将对助贷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 - 新规核心要求之一是商业银行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4] 银行合作白名单披露现状 - 截至新规落地前夜,六大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行仍未公开合作机构名单 [1] - 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及外资行已披露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平安银行(40家)、招商银行(15家)、恒丰银行(13家)、兴业银行(10家)、华夏银行(10家)、广发银行(5家)等 [4] - 城商行中徽商银行(39家)、广州银行(17家)等,农商行中江苏江南农商行(15家),外资行中富邦华一银行(52家)、开泰银行(14家)等,以及直销银行百信银行(56家)均已公布名单 [5] - 从已公布名单看,“巨头霸榜”趋势显现,互联网巨头关联机构如蚂蚁、京东、腾讯等成为银行偏好合作对象 [5] 行业格局与商业模式变化 - 助贷市场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1] - 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严格管控,直指年化综合成本超24%的产品类别 [1][9] - 年化利率24%以下的资产成为机构争抢的“红海”,而年化综合成本高达36%的资产类别正被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集体拒之门外 [9] - 无法进入银行白名单或仍以高息模式运营的助贷平台开始寻求信托资金等替代渠道,但信托资金成本普遍高于银行且同样受成本上限约束,进一步挤压中小平台利润空间,加速行业洗牌 [9][10] 银行差异化策略与业务模式 - 不同类型银行在名单规模、合作偏好上呈现差异,与其风险偏好及自身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相关 [6] - 以平安银行为例,其“智贷平台”业务模式面向暂无适配产品的客户,在用户授权前提下推荐第三方持牌金融机构产品,平台明确不对第三方产品的额度、利率及风险提供担保,主要通过撮合服务获取收入 [7] - 部分银行因助贷领域不良率偏高、获客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正考虑收缩甚至退出助贷相关业务 [7] - 国有大行尚未公开任何助贷合作名单,可能与其庞大的客户基数、自主获客能力较强及对助贷业务风险的审慎态度有关 [7] 未来监管关注重点 - 新规落地后,监管部门首要关注点将是定价穿透与综合成本控制,明确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以融资担保费、商城费等名义出现的变相收费现象将成为监管重点 [11] - 监管部门将着重评估银行总行在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是否具备独立风控能力,是否对规模、增速、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实施严格管理 [11]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是另一监管重点,对于因利率不透明、强制搭售、暴力催收等不当行为引发的客户投诉,将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与严肃处理 [11]
城商行板块9月30日跌1%,苏州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4.62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30 08:51
证券之星消息,9月30日城商行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0%,苏州银行领跌。当日上证指数报收于 3882.78,上涨0.52%。深证成指报收于13526.51,上涨0.35%。城商行板块个股涨跌见下表: | 代码 | 名称 | 收盘价 | 涨跌幅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元) | | --- | --- | --- | --- | --- | --- | | 002948 | 青岛银行 | 4.76 | 0.00% | 22.32万 | 1.06亿 | | 601229 | 上海银行 | 8.96 | -0.55% | 41.63万 | 3.73亿 | | 601169 | 北京银行 | 5.51 | -0.72% | 231.16万 | 12.72亿 | | 600926 | 杭州银行 | 15.27 | -0.78% | 1 57.99万 | 8.83亿 | | 001227 | 兰州银行 | 2.36 | -0.84% | 33.95万 | 8037.91万 | | 601997 | 贵阳银行 | 5.76 | -0.86% | 27.19万 | 1.57亿 | | 601963 | 重庆银行 | ...
机构密集“踩点”银行股息差与资产质量等成焦点
中国证券报· 2025-09-29 20:45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上市银行被调研总次数超300次,机构调研家数超2000家。其中,长三 角等地的区域性银行被机构调研次数较多,息差、资产质量、信贷投放等备受机构关注。业内人士表 示,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区域性银行业绩韧性较强。银行股具有"低估值、分红稳定"等优势,展望未 来,随着险资等增量资金的流入,有望支撑银行板块行情。 区域性银行成调研重点 机构的一举一动向来是资本市场的风向标。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今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合 计被机构调研326次,共有超2000家机构参与调研。 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城商行、农商行备受机构关注。常熟银行已被机构调研超过50次,参与调研 的有险资、基金、券商、外资机构等,瑞丰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被机构调研的次数也均不低于 30次。 公开信息显示,常熟银行是全国首批组建的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 60.62亿元,同比增长10.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9亿元,同比增长13.51%。此外, 该行于9月8日派发2025年度中期现金红利,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5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4.97 ...
上海银行第八届极客大赛圆满收官——以人启新,以AI赋智,OneBOS共创未来
上海证券报· 2025-09-29 12:08
上海银行第八届极客大赛圆满收官——以人启新,以AI赋智,OneBOS共创未来 上海证券报 OneBOS 共电玩家 数字金融再出发,根基在于人才。上海银行第八届极 客大赛中,参赛队伍多由年轻人跨部门、跨条线联合组成, 充分体现"OneBOS" 协同理念。青年力量正成为创新舞台 的主角,从初入职的"新鲜血液"到基层岗位的资深员工, 都以热忱和钻研精神将创意化为成果,展现数智未来的蓬 勃希望。他们既是创新源泉,也是上海银行实现人才辈出、 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的坚实后盾。 2025年9月28日,本届极客大赛—"极客 · 赋新"圆 满收官。党委书记、董事长顾建忠及其他行领导出席决赛, 与参赛者共同见证新一代极客人的风采。恰逢上海银行成 立三十周年之际,大赛以创新探索为契机,在"三十而砺" 的氛围中展现数字金融再出发的新姿态。创新始于技术、 成于组织、久于文化,上海银行正不断汇聚智慧与力量,为 业务发展注入动能。 大赛聚焦AI大模型赋能金融服务业新发展,推动智能 技术在客户经营、风险管理、服务体验、流程提效等方面的 深度应用,助力金融服务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大赛 分设"智码 ·AI编程"与"合创 · 业务应用"双赛 ...
上海银行第八届极客大赛圆满收官 以人启新,以AI赋智,OneBOS共创未来
全景网· 2025-09-29 07:38
大赛概况 - 上海银行第八届极客大赛以"极客•赋新"为主题 于2025年9月28日圆满收官 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顾建忠及其他行领导出席决赛[1] - 大赛吸引全行69支队伍 260余名员工报名参与 采用跨部门跨条线联合组队形式 体现"OneBOS"协同理念[1][2] - 大赛设置"智码•AI编程"与"合创•业务应用"双赛道 分别侧重技术研发和业务场景应用[2] 创新成果 - 青年员工成为创新主力 从初入职员工到资深员工均参与创新实践 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1] - 百视Colla队获得一等奖 另评选出二等奖3名 三等奖5名 优秀奖7名及极客人气奖1名[2] - 各参赛队伍通过实际成果证明数字化转型价值 展现未来银行发展方向[2] 战略方向 - 大赛聚焦AI大模型在金融服务业的应用 推动智能技术在客户经营 风险管理 服务体验和流程提效等领域的深度落地[2] - 公司以AI为关键动能 推动金融服务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 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2] - 通过创新竞赛锻炼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营造全员创新文化 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2] 企业背景 - 大赛恰逢上海银行成立三十周年 在"三十而砺"氛围中展现数字金融新发展姿态[1] - 公司强调创新始于技术 成于组织 久于文化 正汇聚智慧力量为业务发展注入新动能[1] - 未来银行将依托数字科技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场景 塑造数智竞争新优势[2]
重视优质银行配置性机会
华泰证券· 2025-09-29 02: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2] 报告核心观点 - 银行配置性价比有所提升 受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和资金风格切换影响 中信银行指数自7月高点最大回撤约15% 指数PB回落至0.62倍 近5年分位数74% 部分优质银行2025年预测股息率升至5%以上 重新具备较高配置性价比[5] - 四季度资金或有切换避险需求 结合日历效应 2011年以来银行指数在1月跑赢沪深300概率高达79% 11月至次年1月为银行中期分红高峰 资金或提前布局开门红与中期分红行情[5] - 政策呵护下核心业务盈利改善 监管维持支持性货币政策基调同时注重维护银行合理息差空间 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降幅收窄至-1.3%(vs 2024年上半年-3.4%)[6] - 三类资金有望成为增量配置盘:险资(监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产业资本(近期成都、南京银行获股东增持)、外资(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提升配置热情)[7] - 面对利率上行 短期银行可通过兑现浮盈缓冲非息压力 截至2025年上半年 A股上市银行OCI累计浮盈占营收和净利润分别12%和32% 中长期若经济步入上行周期将有助于提振息差[8] 行业走势与估值分析 - 中信银行指数PB回落至0.62倍 处于近五年74%分位数[11][12] - 银行PB水平在中信30个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16] - 2025年银行指数整体涨幅落后沪深300 7月以来明显跑输沪深300及科创、创业板块[17][18] 日历效应与分红行情 - 2011-2024年期间 1月银行指数跑赢沪深300的概率高达79%[20][21] - 2024年中期分红高峰为1月(15/24家) 其次为11月、12月、10月、9月[23] - 股权登记日前后[-8,2]的窗口期银行股上涨较为明显 2023年以来分红后填权行情较为明显[24][25][27] 资金面分析 - 监管持续引导中长线资金/险资入市 2023年9月以来多次出台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29] - 产业资本近期积极增持 成都银行、南京银行、紫金信托等获股东增持[30] - 北向资金银行股仓位持续上行 2025年第二季度末银行为北向持仓第二大行业[35][36] 利率环境影响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较第二季度末上升23bp至1.88%[8][33] - 上市银行2025年上半年OCI账户浮盈充裕 可平抑利润波动 OCI浮盈占营收比例12% 占净利润比例32%[37][38] 重点推荐个股 - 买入评级:工商银行(1398 HK)目标价7.88、成都银行(601838 CH)目标价23.33、上海银行(601229 CH)目标价12.02、南京银行(601009 CH)目标价14.79、建设银行(939 HK)目标价9.15、重庆农村商业银行(3618 HK)目标价7.19[4] - 增持评级:渝农商行(601077 CH)目标价7.46[4]
多国代表齐聚杭州 共探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机遇
每日商报· 2025-09-28 22:20
会议背景与目标 - 2025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对接会在杭州召开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商务厅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2] - 会议聚焦数字支付赋能数字贸易 跨境电商和区域合作新机遇[2] - 中国将携手CAREC成员国深化数字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贸易便利化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2] 数字支付的重要性 - 数字支付是跨境贸易发展的发动机 区域互联互通的支付体系将为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多信任与便利[2] - 数字支付已成为跨境电商转型的关键动力[2] - 中国在数字人民币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方面有实践[2] 区域合作与讨论 - 来自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代表就区域支付标准互通 电子身份认证和防范跨境欺诈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2] - 对接会借鉴中国经验 与各成员国在数字基建 标准共建 技术交流 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3] - 会议为CAREC成员国探索数字支付与跨境贸易的深度融合提供新思路 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3] 案例分享 - 会议分享杭州十年来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的经验[3] - 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华塔工业园作为丝路经济带产业协同的新模式[3] - 跨境数字人民币在智慧支付领域的应用案例[3]
上市银行“十四五回望”之资负结构与息差变迁
招商证券· 2025-09-28 15:09
报告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推荐(维持)[3] 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在"十四五"期间呈现出"资产端强对公,负债端强零售"的显著特征[6][12] - 资产端对公贷款占比提升6.2个百分点至63.22%,负债端个人存款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至49%[6][14] - 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1.11个百分点至3.32%,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44个基点至1.85%,息差收窄70个基点至1.53%[6][14] - 城商行在资产端对公贷款占比提升幅度最大(8.15个百分点),负债成本下降幅度最大(56个基点),息差收窄幅度最小(60个基点)[6][18] - 未来银行息差企稳回升的高度取决于负债端下行空间,速度取决于3-5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节奏[6][13] 资负结构变化 - 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提升2.31个百分点至56.49%,其中对公贷款占比提升6.2个百分点至63.22%[14] - 存款占计息负债比重小幅提升85个基点至73.21%,存款呈现定期化和零售化趋势[14] - 活期存款占比下降11.96个百分点至30%,个人存款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至49%[6][14] - 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下降1.63个百分点至5.28%,个人贷款占比下降6.13个百分点至30.37%[14] - 国有行存款脱媒现象明显,存款占计息负债比重下降4.18个百分点[18] 收益率与息差变化 - 生息资产收益率从4.43%下降至3.32%,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1.53个百分点[14] - 计息负债成本率从2.29%下降至1.85%,其中存款成本率下降38个基点[14] - 净息差从2.23%下降70个基点至1.53%,存贷利差收窄115个基点至2.04%[14] -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息差分别下降70、75、60、81个基点[6] - 城商行负债成本下降56个基点,降幅最大,主要因前期高息揽储后利率下调[6][18] 各银行板块表现 - 城商行对公贷款占比提升8.15个百分点至69.26%,幅度最大[6][18] - 农商行存款占比提升5.06个百分点至84.23%,增幅最大[18] - 股份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117个基点至3.34%,降幅最大[18] - 国有行计息负债成本率仅下降13个基点至1.65%,降幅最小[18] - 城商行净息差下降60个基点至1.53%,收窄幅度最小[6][18]
研报掘金丨申万宏源研究:首予上海银行“增持”评级,基本面步入底部企稳区间
格隆汇· 2025-09-28 05:44
基本面与估值 - 公司基本面步入底部企稳区间 伴随信贷结构蜕变和风险有序化解 [1]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B为0.51倍 目标估值0.6倍PB 对应18%上升空间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3.5%、5.6% [1] 股息与催化剂 - 2025年上半年分红率达32.2%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股息率为5.6% [1] - 可转债主题催化将推动估值修复 [1] 区位优势与业绩弹性 - 公司立足全国经济金融中心的核心区位优势 [1] - 若经济向好趋势明确 将深度受益经济修复红利 业绩弹性更为突出 [1]
固收深度报告20250927:从42家上市银行半年报解读银行债券投资“攻守道”
东吴证券· 2025-09-27 14: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外部环境驱动利率波动、债券供需与政策导向共振影响债券投资收益 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债券投资规模扩张、损益有别 银行业整体收益向好但仍存隐忧 不同银行类型表现分化 国有大行压力相对可控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42家上市银行的债券投资体量 - 债券投资总体规模上 2025H1 42家上市银行三类债券型金融资产总规模分别为债权投资类52.8万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2万亿元、其他债权投资27.3万亿元 较2024年末分别环比增长3.90%、18.44%、16.15% 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较多 或博弈价差收益增厚总体收益 [9] - 不同银行类型的债券投资分布结构有所分化 2025年上半年国有大行及城商行债券配置盘稳定增长 股份行和农商行配置力量减弱 交易盘发力 呈现“大行配置稳健、中小行交易弹性突出”特征 [13] - 债券投资券种分布向政府类债券倾斜 2025年上半年各类商业银行增配政府类债券较多 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平均环比增幅约10% 农商行稍少 金融债和其他债券配置力量分化 各类银行均以政府类债券规模大 金融债其次 信用类债券小 [18] - 金融资产类型与其债券品种结构呈现相关性 债券配置盘利率债稳健增长且为核心 信用债配置力度加大 金融债趋弱 交易盘以利率债及金融债为核心 增幅显著 债券投资板块呈“稳健打底、弹性增益”持仓格局 [22] 42家上市银行的债券投资损益情况 - 票息收益方面 2025H1 42家上市银行票息收益合计11332.00亿元 同比下降1.51% 收益总体稳定但同比回落或与基准利率下行有关 未来票息收益下滑速度预计放缓 仍为主要来源 [26]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方面 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17.26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81.16% 债市震荡中博取资本利得难度大 交易层面或存浮亏 [28] - 投资收益方面 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实际投资收益合计约2875.05亿元 同比增长31.96% 银行可通过卖出老券和到期存量债券增厚收益 [31] 归因及总结 外部环境驱动 - 利率波动上 “调整多、机会少”的债市环境致存量债券价格下跌 与2025H1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大幅下降81.16%相关 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受影响更显著 [35] - 债券供需上 2025H1国债、地方政府债与政金债供给同比增加 新发行债券票面利率降低 叠加部分高票息存量债券到期 推动银行债券投资票息收益环比回落 [37] - 政策导向方面 监管提高低评级信用债风险权重 倒逼银行减少配置 规范金融资产分类限制“随意重分类” 凸显上半年公允价值亏损 [43][46] 银行业债券投资压力情况及后市展望 - 整体收益向好但仍存隐忧 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债券投资实际收益约1.42万亿元 同比增长3.82% 但票息收入面临下滑压力 波段交易难度提升 盈利模式或难持续 [3][47] - 不同银行类型表现分化 国有大行压力相对可控 国有大行票息收益稳步增长 交易盘有优势 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相对脆弱 债市“逆风期”盈利压力增加 未来或增加权益等市场资金配比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