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妆护肤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商社:新消费的黄金纪元:新场景+新客群+新产品+新渠道
2025-06-06 02:3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新消费行业,细分包括宠物经济、美容护理、餐饮、茶饮、医美护肤品、宠物食品、咖啡等[1][2][7] - **公司**:老铺黄金、泡泡玛特、小米集团、拼多多、名创优品、珀莱雅、硕迪生物、九强生物、锦波生物、景波、乖宝宠物、中宠股份、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喜茶、茶颜悦色、瑞幸咖啡、豫园股份 [1][2][13][15][16][17][19]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新消费定义和特点**:新消费基于“幸福等于效用和欲望”理论,强调情绪价值、性价比出海及极致成本优势,区别于依赖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的传统消费[1][2] 2. **新消费 50 组合表现**:2025 年国投证券新消费 50 组合至今取得较好超额收益,筛选出具有投资潜力的新兴企业[4] 3. **2025 年新消费板块行情**:行情有持续性增长但会有波动,税收政策和内需增长驱动新兴企业发展,虽有资金在新科技与新消费间切换,但基本面良好,未来一到两年行情仍持续[1][5] 4. **新消费定价和发展推动力量**:定价抓手是场景、客群、产品和渠道创新;一级市场资本 2018 - 2020 年注入宠物经济、美容护理和餐饮等领域,培育国产品牌,商业模式成熟,竞争格局改善[1][7] 5. **当前新消费行情性质**:并非全新产品周期,是渠道、场景或客群变化驱动,呈现百花齐放态势,由实际业绩支撑,如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1][8][9] 6. **服务情绪类消费** - **需求关注**:宠物经济、美容护理等领域满足消费者情感体验,新兴品牌获市场认可[10] - **定价要素**:产业容量、商业模式标准化、网络效应、服务能力和进入壁垒[11] - **估值评估**:IP 获取和培育能力、IP 运营时间及持续性、消费者买账意愿[12] 7. **医美护肤品行业** - **发展变化**:2021 年炒作热潮后高估值破灭,2024 年部分公司重新获关注,2025 年锦波生物股价翻几倍[13] - **市场分化**:化妆品市场景气度高,医美市场相对较弱,护肤品有必选属性,国货替代趋势明显[14][15] - **行业差异**:医美是可选消费且研发壁垒高,投资关注贝塔系数选护肤品,关注阿尔法系数选标杆医美企业[16] 8. **宠物食品行业** - **趋势**:国产宠物粮替代进口粮趋势明显,如中宠股份旗下顽皮、乖宝宠物旗下麦富迪受关注[17] - **发展逻辑**:企业从海外代工转向深挖国内市场,瞄准利润率更高的主粮领域,通过营销触达年轻客群,国内市场潜力大[18] 9. **茶饮行业** - **竞争格局**:新茶饮从增量转存量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蜜雪冰城以加盟和低价模式占据份额,高端品牌如奈雪和喜茶表现不佳[20][22] - **与咖啡竞争**:咖啡品牌推出奶茶类产品,新茶饮需创新产品和优化运营应对挑战[23] - **蜜雪冰城优势**:主打下沉市场,产品标准化,人工需求少,盈利模型稳定,国内开店有空间,海外拓展前景乐观[24][25] 10. **新消费品牌出海**:没有标准化模板,从东南亚试点积累经验再扩展,不同赛道和品类出海方式不同,需考虑宗教、文化及历史因素[26] 11. **未来新消费行业赛道**:茶饮、宠物食品、美妆护肤等赛道仍有广阔空间,2025 年新消费领域或成新命题[2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历史复盘巴菲特投资消费品有成功案例也错过机会,提醒投资要全面评估市场变化和潜力标的[6] - 2025 年 618 第一周淘宝天猫平台成交额占 45%,抖音占 30%,京东占 10%,天猫美妆目录中珀莱雅、兰蔻和巴黎欧莱雅位列前三[15] - 蜜雪冰城在越南当地奶茶定价约 4 元人民币情况下能卖到 5.5 - 6 元人民币并获认可[25]
618观察:基础款服装重回时尚C位 京东服饰美妆30%增速领先行业
新京报· 2025-06-05 12:11
服饰消费趋势 - 品质基础款服饰强势回归,51.6%消费者夏季更倾向购买设计简单且百搭的基础款服装 [3][8] - 80%消费者衣柜中一半以上为基础款服装,白色纯棉T恤和牛仔裤成为夏日必备单品 [8] - 46.8%消费者将材质列为首要考虑因素,45.7%看重实用性 [10] - 39.9%消费者关注材质和做工,34.3%聚焦熟悉品牌,30.4%基本只买基础款 [11][15] - 防晒服、连衣裙、半身裙等夏季单品需求旺盛,分别占24%、22.5%和20.2% [8][10] 平台选择与表现 - 京东服饰美妆品类整体增长超30%,增速领先行业大盘 [1] - 66.9%消费者选择京东购买基础款服装,因"品质信任度高、物流速度快" [25][30] - 74%消费者认为京东服装品质更有保障,33.7%认可其高质价比和确定性体验 [32][30] - 京东联合发布六大安心品质标准,近六成消费者关注该标识 [33] 美妆与运动消费 - 33.1%和32%消费者计划购买美妆和护肤品,47.1%更关注补水保湿功能 [43][48] - 79.2%消费者认为京东美妆护肤产品更具品质保障和价格优势 [48] - 户外鞋服类产品需求占比29.5%,跑步类和瑜伽类分别占23.1%和18.6% [54][56] - 80.2%消费者倾向在京东购买垂钓、瑜伽等新潮运动产品,38.9%认可其专业性 [60] 消费者画像 - 72.2%消费者增加或保持服饰预算,16.6%削减预算转向实用百搭 [21] - 月收入3万元以上群体中,37.5%预算3000-5000元,5万元以上群体超40%预算超8000元 [25] - 女性消费者偏好原纱防晒衣(41.8%)、凉感T恤(39.5%)和无痕内衣(36.5%) [38][41]
可复美检测结果出炉:有胶原蛋白,“大嘴博士”再次质疑
南方都市报· 2025-06-04 13:33
胶原蛋白争议事件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陷入"胶原蛋白争议",消费者和投资者关注检测结果 [1] - 公司委托第三方检测确认产品含有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 [1][2] - 检测采用两种方法:LC-MS/MS定性分析和双缩脲法定量检测 [1] 检测结果详情 - 三个批次产品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分别为0.2%、0.22%、0.2% [2][4][6][8] - 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批次含量为0.17% [8] - 验证显示聚谷氨酸钠原料不干扰双缩脲法检测结果 [8][9] 公司回应 - 巨子生物强调产品真实添加重组胶原蛋白,不存在虚假宣传 [10] - 产品下架是由于售罄和迭代上新,非"悄悄下架" [10] - 公司表示近期经历创业以来最艰难时刻,因消费者陷入信息混乱焦虑 [10] 质疑方观点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0.0177% [10] - 质疑产品中核心成分"甘氨酸"缺失 [10] - 对检测结果仍表示质疑,认为质谱法本可用于定量分析但未公布结果 [1] 行业竞争动态 - 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大嘴博士",称其公司属于华熙生态重要成员 [11] - 华熙生物已组织专家评估并得到第三方检测结果 [11] - 华熙生物暗指巨子生物"擅长网络水军运营",并警告将公开商战 [14]
曾在门店送精油皂的国货美妆林清轩,也去港交所IPO了
观察者网· 2025-06-04 03:42
公司概况 - 林清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成立23年的国货护肤品牌正式冲击港股上市 [1] - 公司成立于2003年,创始人孙春来以学生时代笔名"林清轩"命名品牌,早期通过线下赠送手工精油皂营销迅速获客 [1]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12.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1][2] - 同期净利润从-593.1万元扭亏为盈至1.86亿元,利润波动较大 [2] 市场地位 - 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公司在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是中国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的国货品牌 [1] - 在抗皱紧致类护肤品市场,公司国货品牌销售额排名第一 [1] - 与国内上市美妆企业相比,销售额绝对值处于中等水平(珀莱雅107.78亿元、上美股份67.93亿元、贝泰妮57.35亿元) [2] 产品策略 - 核心产品山茶花精华油2022-2024年销售额分别为2.18亿元、2.84亿元、4.48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从31.5%提升至37% [5] - 面霜品类快速崛起,营收占比从2022年13.7%增至2024年15.7%,成为第二大单品 [5] - 当前SKU总数188个,产品线围绕精华油构建 [5] 行业赛道 - 中国高端护肤品市场规模从2019年749亿元增至2024年1144亿元,预计2029年达2185亿元 [3] - 高端抗皱紧致产品市场规模2024年594亿元,预计2029年达1555亿元(复合增长率21.2%) [3] - 面部精华油细分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139亿元(复合增长率21.3%) [3] 渠道布局 - 2024年线上渠道首次超越线下,占比达59.1%(2023年线下仍占51%) [6] - 全国门店总数506家,新一线城市(159家)和三线城市(136家)占比最高 [7] - 三线城市是近3年新开门店主力区域,一线城市仅55家门店 [7] 竞争格局 - 国际品牌精华油定价显著高于公司产品(海蓝之谜88.6元/毫升 vs 公司27.3元/毫升) [6] - 兰蔻、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加速下沉市场布局,与公司形成直接竞争 [8] - 研发投入2022-2024年分别为2110万元、1970万元、3040万元,占营收比例2.45%-3.05% [8]
消费品如何做好定价和促销?
虎嗅· 2025-06-04 01:57
消费品价值结构 - 消费品价值分为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 生理需求对应功能体验和购买体验 精神需求对应情绪价值 价值观共鸣 标签价值和资产价值 [3][4][6][12] - 功能体验聚焦产品物理参数 用户价格敏感度高 同质化品类溢价水平最低 [6][8] - 购买体验通过全链路服务提高消费确定性 可形成差异化溢价 但需匹配用户风险感知强度 [8][9][11] - 情绪价值通过激发用户短期情绪波动实现溢价 易破圈但持续性弱 [12][13][15] - 价值观共鸣需长期沉淀用户价值观认同 溢价高但破圈难度大 [16][17][18] - 标签价值需构建品牌-用户-社交圈三维共识 溢价最高但操作复杂度指数级上升 [25][27][28] 产品定价机制 - 性价比模型包含价格预期和实际价格两个维度 用户支付意愿受场景影响显著 [63][64] - 支付能力系数反映产品售价占月收入比重 直接影响消费决策速度 [65][66] - 生理需求产品定价受竞品对标约束 精神需求产品定价可摆脱同质化竞争 [73][74][97] - 高端消费因货币损失风险感知强 用户复购稳定性更高 [33] - 母婴 药品等不可逆伤害品类 用户愿为确定性支付高溢价 [34] 品牌价值建设路径 - 功能体验品牌需通过技术参数建立差异化 但红利期因信息透明化缩短 [42][43] - 购买体验品牌需优化全链路服务 但易被复制且部分用户愿为低价牺牲体验 [44][45][75] - 情绪价值品牌需高频刺激用户情绪 适合短周期爆款运作 [50][51][95] - 价值观共鸣品牌需长期行为自证 适合深耕细分文化圈层 [53][54][100] - 标签价值品牌需构建稀缺性和围观势能 适合奢侈品赛道 [27][57][102] 消费市场趋势 - 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中 用户从功能消费转向情感消费 但供给端转型滞后 [108][109] - 电商加剧同质化价格战 低质低价恶性循环成行业痛点 [112] - 新锐品牌主攻一二线情感消费 但经济下行导致支付意愿萎缩 [114][115] - 县域市场仍处功能消费阶段 拼多多模式验证基础需求潜力 [113]
林清轩正式递表港交所,国产高端护肤开启资本化新篇章
东吴证券· 2025-06-03 23: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商贸零售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林清轩是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龙头,专注抗皱紧致细分领域,近年业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抗皱山茶花精油大单品高增,线上渠道实现翻倍式增长 [4][9][12] - 618国货美妆表现亮眼,家清赛道中绽家突出重围 [4][28] - 林清轩正式递表港交所,国货美妆品牌进一步开启资本化新篇章,推荐绽家、若羽臣、毛戈平,建议关注水羊股份等 [4][29][3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行业观点 - 林清轩是定位高端国货抗皱紧致护肤领域的领导品牌,截至2024年底有506家线下门店,门店规模位居中国高端护肤品牌之首,2024年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零售额排名第一 [4][9] - 2022 - 2024年林清轩营收从6.91亿元增至12.10亿元,CAGR达32.3%;净利润由亏损提升至1.86亿元,2024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0.3%/121%;毛利率分别为78%/81.2%/82.5%,净利率分别为 - 0.9%/10.5%/15.4% [4][12] - 2024年林清轩精华油/面霜/乳液及爽肤水/精华液/面膜/防晒霜营收占比分别为37%/15.7%/10.7%/10%/12.2%/3%,山茶花精华油2022 - 2024年高速增长,带动精华油品类22 - 24年收入CAGR达43% [4][20] - 2024年林清轩线下/线上营收占比分别为40.8%/59.1%,线下收入4.9亿元,2022 - 2024年CAGR为14.3%,线上渠道营收CAGR达51.2% [4][25] - 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林清轩在中国所有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是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国货品牌,在高端护肤品行业占1.4%市场份额,位居第13,在抗皱紧致品类中占2.2%,位居第十 [27] - 2025年618抢先购,国货美妆龙头如珀莱雅、巨子生物、贝泰妮等表现亮眼,家清赛道中绽家升至家清第15位,在衣物清洁赛道位居TOP5 [4][28] 本周行情回顾 - 2025年5月26日至5月30日,申万商贸零售指数涨跌幅+0.69%,申万社会服务+0.18%,申万美容护理 - 0.72%,上证综指 - 0.03%,深证成指 - 0.91%,创业板指 - 1.40%,沪深300指数 - 1.08% [31] - 2025年初至5月30日,申万商贸零售指数涨跌幅 - 5.08%,申万社会服务 - 0.75%,申万美容护理+10.91%,上证综指 - 0.13%,深证成指 - 3.59%,创业板指 - 6.93%,沪深300指数 - 2.41% [31] 细分行业公司估值表 - 报告列出化妆品&医美、培育钻石&珠宝、免税旅游出行、出口链、产业互联网、小家电、超市&其他专业连锁等细分行业公司的总市值、收盘价、归母净利润、P/E及投资评级等信息 [34][35][36]
小红书启动“拉踩测评”治理:处置账号、限流、给品牌方扣分
南方都市报· 2025-06-03 09:06
近日,小红书在其官方账号"薯管家"上发布了关于"拉踩测评"的治理公告。公告显示,禁止拉踩的形式包括"竞对 抹黑攻击""误导性对比""非真实舆论引导",对于出现这类"拉踩"内容及水军账号,平台会严格处置内容及背后账 号,同时相关品牌作为利益主体也会被连带限流、扣品牌分。 薯管家 8/00 2 关注 小红书 关于重点打击 品牌在站内拉踩行为的 治理公告 NC Now DN视频 公告显示,小红书定义的"拉踩测评"指通过刻意贬低、恶意对比竞品(如护肤品、母婴用品、数码产品等)的方 式,虚构评测结果或放大产品缺陷,从而达到抬高自身品牌、误导用户决策的内容。 其常见形式包括:一是竞对抹黑攻击,即未对产品做出真实体验及测评,仅在品牌商业合作关系下发布虚假的抹 黑攻击竞对的各类内容。单方面无根据发布多个产品的评分/排行榜/红黑榜,或者对测评产品做出有失公允的负 面评价及贬损。二是误导性对比,即围绕产品外观、使用场景、参数性能、性价比、产品功效等方面,刻意选择 将本品优势与竞对劣势的做不公正局部对比,贬低竞对、同时误导消费者的测评内容。三是非真实舆论引导,即 由测评作者本人或品牌招募水军在测评类笔记评论区做出某品牌的贬低攻击、 ...
2025年全球中国峰会纪要:继续改善;维持“增持”评级
2025-06-02 15:44
纪要涉及的公司 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盈利能力**:2025年重点策略净利润率目标为两位数(2024年为8.8%),支持因素为3个百分点的毛利率提升目标、效率改善和经营杠杆[1] - **收入目标** - 主品牌薇诺娜目标为个位数增长,策略重心是产品改革,包括削减长尾产品,重新聚焦于主产品线(抗敏、皮肤屏障修复、防晒、美白、抗衰老和医疗器械)和促销控制[1] - 新兴品牌目标保持增长势头,薇诺娜宝贝目标销售额为2.6 - 3亿元,或增长30%以上(2024年为2.01亿元,增幅为34%),净利润率为10%以上;瑗科缦目标销售额增速超过100%(基本目标/挑战目标为1.5/2.5亿元,而2024年为6,000万元)和盈亏平衡,年初迄今销售额增长194%;贝芙汀目标为销售额5,000万元并减少亏损;姬芮和泊美目标是销售额增长10%(2024年为5.19亿元,增长约400%),以及盈利增长80%以上(2025年目标是5,000万元,2024年超过2,700万元)[1][4] - **业务表现** - 2季度继续改善,6.18活动开局良好(李佳琦直播渠道和天猫首日GMV增长20 - 30%),抖音上的表现也在改善(年初迄今GMV增长30 - 40%且利润率上升,1季度毛利率约为73%,而2024年为68%左右)[1] - 库存余额好转,截至2025年1季度/2024财年为5.56亿元/6.12亿元,较2023财年下降34%/32%[1] - 进一步向OTC渠道渗透,2季度销售额恢复正增长,1季度出现下降的原因是两款核心产品换证延迟和部分省份开展医保检查(2024年:约12.9万家OTC药店,销售额增长10%以上)[1] - **财务预测与估值** - 2025 - 2027年盈利预测保持不变,基于现金流折现法得出的目标价66元对应35倍的12个月动态市盈率[1] - 预计2025 - 27年销售额/盈利年复合增速将分别达10%/22%,在毛利率提升(预计由2024年的72.5%增至2027年的75.0%)以及经营杠杆的推动下,营业利润率预计将由2024年的8.5%提升至2027年的11.5%[9][13] - **投资理据**:贝泰妮是中国领先的美妆品牌,主品牌薇诺娜专注于敏感肌,是国内最大的功效性护肤品牌,市占率20%,领先于理肤泉的11%、可复美的10%、以及修丽可的7%,预计将在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的快速增长趋势下趁势发展,并利用其稳健的产品供应、依靠皮肤科医生背书的差异化营销方式以及成熟的分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9][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股价表现**:2025年5月28日股价为45.29元,目标价(2025年12月)为66.00元;年内迄今绝对涨幅6.1%、相对涨幅6.5%,1个月绝对涨幅12.4%、相对涨幅10.8%,3个月绝对涨幅8.6%、相对涨幅8.1%,12个月绝对跌幅15.9%、相对跌幅23.3%[1][2][6] - **公司数据**:已发行股票数424百万,52周股价区间为74.00 - 37.46元,总市值2,666百万美元,自由流通股比例32.0%,三个月日均成交量5.67百万,三个月日均成交额34.7百万美元,波动性(90天)为37,指数为SSE,彭博买入、持有、卖出评级分别为26、8、0[7] - **重要指标**:给出了财年12月份结束的FY24A - FY27E的收入、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调整后的净利润等财务预测,以及利润率和增长率、财务比率、估值等指标数据[8] - **风险与催化剂** - 主要下行风险包括主品牌薇诺娜产品扩张失败、新品牌发展失败、流量成本高于预期侵蚀利润率、竞争加剧、政府加强对功效性护肤品广告和销售的监管[16] - 主要上行催化剂包括新推出的"舒敏+"产品表现优于预期、线下渠道扩张好于预期、成功的并购、新品牌的爬坡速度快于预期[16] - **摩根大通与公司关系**:摩根大通是贝泰妮或相关实体的金融工具或与贝泰妮或相关实体相关的金融工具的做市商和/或流动性提供方;贝泰妮或相关实体目前是,或在过去12个月内曾是摩根大通的客户,享受摩根大通提供的非证券相关服务;摩根大通预计在未来三个月内将会就所提供的投资银行服务获得或寻求获得贝泰妮或相关实体支付的报酬;摩根大通在过去12个月内曾为贝泰妮或相关实体提供除投资银行服务之外的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相应报酬;摩根大通可能持有贝泰妮或相关实体所发行债务证券的头寸[19][20]
“成分之争”舆论战升级,巨子生物深夜回应,华熙生物力挺美妆博主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02 04:12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低于宣传标准,引发舆论战 [1][3] - 华熙生物加入争议,支持质疑方并提供检测支持 [9][10] - 巨子生物业绩持续增长但研发投入偏低,此次事件可能影响618销售 [7][8] 争议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棒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标注的≥0.1% [3] - 博主质疑产品未检出胶原蛋白必需元素甘氨酸,并指控存在夸大宣传 [3] - 巨子生物声明称多批次检测结果符合标准,但承认行业尚无统一检测标准 [4] - 博主反驳称检测无需企业提供原料,并质疑巨子生物不对外销售原料的做法 [6] 公司回应 - 巨子生物收到检测机构道歉声明,但仍在收集多方检测报告 [2] - 公司澄清产品下架传闻,称是正常迭代而非撤柜 [6] - 华熙生物公开支持"大嘴博士",表示已进行独立检测并保留公布结果权利 [10] 公司业绩 - 巨子生物2020-2024年营收从11.9亿元增至55.3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8.26亿元增至20.62亿元 [7] - 2024年可复美品牌收入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7] - 巨子生物研发投入占比仅1.9%,远低于华熙生物的8.68%和锦波生物的4.94% [7][8]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70.59%) [13] 行业动态 - 华熙生物此前曾发文批评券商过度炒作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维护玻尿酸行业 [13] - 华熙生物指出部分研报称"重组胶原蛋白比玻尿酸更具生物活性"缺乏数据支持 [13] - 华熙生物2024Q4首次出现单季度亏损1.91亿元,2025Q1营收同比下滑20.77% [13] 市场反应 - 6月2日巨子生物股价一度跌超5%,收报67.25港元 [2] - 华熙生物6月1日股价微跌0.32%,报50.44港元 [14]
高端国货护肤一哥林清轩赴港IPO,精华油贡献近四成收入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4:3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2.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亿元,毛利率高达82.5% [1]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12.1亿元,2023年和2024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6.5%和50.3% [2] - 2022年净亏损366万元,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8846万元,2024年净利润增至2亿元 [2]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78%、81.2%、82.5%,显示产品溢价能力强 [2] 产品结构 - 精华油产品2024年贡献收入4.48亿元,占总收入37%,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31.5%、35.3%、37% [3][4] - 山茶花精华油累计销售超3000万瓶,连续11年面部精华油品类全国零售额第一,连续8年零售额超1亿元 [3][6] - 面霜、乳液及爽肤水、精华液、面膜等其他品类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15.7%、10.7%、10%、12.2% [4] 渠道布局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45.2%提升至2024年59.1%,其中以线上直销为主 [7] - 截至2024年底拥有506家门店,超95%位于购物商场,线下门店提供体验式护肤服务 [8] - 采用OM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通过私域运营增强用户黏性 [8] 营销与研发 - 2024年营销及推广开支3.65亿元,占销售及分销开支53%,占总收入30% [7] - 2022-2024年研发成本分别为2110万元、1970万元、3040万元,2024年研发占比仅2.5% [10] 行业定位 - 按零售额计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是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国货品牌 [9] - 核心产品定价200-800元,主攻高端市场,门店选址高端商场强化品牌认知 [9] - 国内高端护肤市场主要被国际品牌占据,国货品牌处于弱势 [9] 募资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品牌塑造、全渠道网络建设、供应链强化、技术研发、多品牌矩阵打造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