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电子
icon
搜索文档
领益智造筹划发行H股在港交所上市 拟加强海外业务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12:05
又一"果链"企业、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筹划发行H股并在港交所上市。 9月29日,领益智造股价涨停,报收16.18元/股,总市值113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贸易局势多变及客户本地化服务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消费电子产业链集 体掀起赴港上市潮。在此之前,蓝思科技(300433)、立讯精密(002475)、华勤技术(603296)、歌 尔股份(002241)等都曾公开公司或旗下子公司赴港上市计划,近日有消息称,传音控股也在考虑赴港 上市,不过截至目前,传音控股并未作出官方回应。 多位受访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在全球贸易局势复杂多变及客户本地化服务需求提升的背景 下,未来具备全球化产能布局、本地化运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优势的供应链企业,将更具市场竞争 力,而赴港上市正是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深化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抓手之一。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具备海外市场本地完备的生产、销售、服务、供应链等一条龙的管理模式,将成 为消费电子品牌企业发展的标配,而不具备全球化产能布局、运营服务优势的供应链企业,或面临不利 局面。 领益智造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精密功能件、结构件、模组等一站式智能制造服务及解决方案,苹果 ...
公募调研忙!光伏设备成“香饽饽”,朱红裕、闫思倩动向曝光
北京商报· 2025-09-29 11:55
北京商报讯(记者 郝彦)2025年四季度将启,基金公司的最新调研动向也备受关注。东方财富Choice 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近一个月,超百家公募密集调研逾700家上市公司。其中,光伏设备、机械设 备行业个股最受公募关注。而在近一个月中,朱红裕、闫思倩等知名基金经理也参与调研有色金属、家 用电器行业个股。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募机构可能关注到相关行业个股景气度存在回升态势,同时也可 能聚焦"反内卷"推动下的投资机会。在科技牛市持续上演的背景下,若后续赚钱效应持续提升,将促使 公募机构的调研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除上述个股外,调研家数排名前十的个股还包括多氟多、安克创新、中联重科、深南电路以及绿联科 技,近一个月均被超42家公募调研,所属行业包括化学制品、消费电子、机械设备及电子元件。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光伏设备行业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政策支持,国内光伏产业链技 术领先、成本优势明显,出口需求持续增长。机械设备则与制造业升级、高端装备国产化趋势相关,尤 其在自动化、新能源相关设备领域需求强劲。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认为,部分个股获得公募调研关注度较高或与相关行业个股景 气度存在改善有关 ...
iPhone 17首发一周,最让人担心的还是来了
36氪· 2025-09-29 11:31
iPhone 17系列销售表现 - iPhone 17系列全球多个市场首周销量较iPhone 16系列有显著提升,增长率在19%至25%区间[1] - iPhone 17系列在京东平台首分钟预售量即超过iPhone 16系列的整个首日预售量[1] - 得益于Pro和Pro Max型号吸引力增强,部分地区部分机型等待时间已延长至10月中旬[1] iPhone 17 Pro产品质量问题 - 用户反映iPhone 17 Pro深蓝色机型后背板存在明显刮花现象[3] - 用户开箱即发现新机存在划痕、凹陷等品控问题[7] - 用户分享新机跌落经历,未佩戴全包手机壳摔落后机身正面左下方出现明显凹痕,铝合金中框被指偏软[11][12] 专业测试与材质分析 - 专业测评显示,使用美工刀用力刮擦iPhone 17 Pro中框,表面阳极氧化层易被刮掉,硬度等级约6-7级[14] - 摄像头平台锐角处涂层厚度不足,硬度4-5级即可出现剥落,深色机型划痕更显著[14][16] - iPhone 17 Pro将机身由前代钛合金中框切换为铝合金一体成型,该材料密度为2.7g/cm³,远低于钛合金的4.5g/cm³,旨在实现结构轻量化和更好导热性[20][23] - 铝合金材质本身柔软特性导致跌落时易出现变形及掉漆,而钛合金强度更高,不易变形[23][27] 性能与散热改进 - 采用铝合金机身配合VC均热板,iPhone 17 Pro在30分钟连续GPU转录测试中温度仅升至29°C,较iPhone 16 Pro的40°C有11°C温差,保证了稳定高性能体验[23] 屏幕抗反射涂层效果 - iPhone 17系列新屏幕抗反射涂层平均反射率由前代的2.0%降至1.8%,但实际效果对比三星S25 Ultra等机型并不领先[18][19] 公司回应与解释 - 公司解释门店展示机划痕为展示支架磨损所致,并非机身涂层剥落,并已开始更换MagSafe底座材质[31] - 公司宣称其阳极氧化铝工艺涂层与金属基体粘结力达5MPa,远高于竞品的2MPa,符合并超越行业标准,但仍建议用户配合保护壳使用[33] - 部分评测媒体认为涂层剥落多发生于展示机,私人新机几乎无此问题,并强调优良散热和性能体验是Pro机型核心价值[33]
不做聊天机器人的苹果,做了个聊天机器人
36氪· 2025-09-29 10:53
苹果AI战略定位 - 公司认为聊天机器人对用户价值不大 坚持不推出消费端产品[5][11][13] - 公司AI战略聚焦于系统级集成和实用功能打包 而非独立聊天机器人应用[2][16][27] - 公司内部已开发代号Veritas的聊天机器人 但仅作为Siri测试工具 无商业化计划[6][9][11] 内部AI技术开发现状 - Veritas具备对话记录保存 应用内操作(如照片编辑)和个人数据搜索能力[7][9] - 公司自研大语言模型Ajax于2023年内部测试 用于产品原型设计 但访问受严格限制[11][13] - 新组建AKI团队开发答案引擎 功能类似Perplexity 计划集成至Siri[21][23] Siri与第三方AI集成 - 当前Siri与ChatGPT集成程度较浅 不支持连续对话 用户体验受限[18] - 公司开发AI通用接口MCP 允许接入第三方模型实现系统级操作[27][29] - 计划深化ChatGPT集成并引入更多第三方模型 使Siri成为多模型切换平台[29] 技术路线与生态策略 - 公司优先发展AI搜索引擎而非聊天机器人 以规避幻觉风险和数据隐私问题[23][25] - 通过平台化策略成为AI规则制定者 而非直接参与所有AI服务开发[27][29] - AI答案引擎与AI Siri协同开发 预计明年春季同步推出[21][23]
江南春:今天的消费者“全都要”
创业家· 2025-09-29 10:18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消费者需求呈现既要"性价比"、"颜价比"又要"心价比"的多元化趋势,企业需兼顾面子、里子和脑子三个方向 [1] - 在AI重构消费产业的背景下,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实现需求与算法的完美融合 [7] - 日本消费企业的经验显示,产品开发应始于技术创新,终于需求共鸣,这为当前中国消费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7][12]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程旨在通过拆解中日消费企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企业在存量时代实现产品创新与品牌出海 [6][8] - 重点探讨如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以及AI如何重构消费本质 [7][8] - 覆盖消费电子、美妆日化、服装家居、食品快消、生活方式等多个消费领域 [8] 日本消费企业成功经验 - 日本制造黄金时代的关键是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价值,如索尼Walkman解决"随时随地听音乐"痛点,优衣库联合东丽推广科技面料 [7] - 成功案例表明企业需深入理解消费场景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参数 [7] - 无印良品通过成熟体系将企业理念转化为产品基础,并保证品质基础上的构造性低价 [20][22] 产品创新与研发策略 - 索尼开发团队具备将点子变成产品的肌肉记忆,能够开发出领先十年的产品 [16][17] - 优衣库通过数据驱动的商品企划模式实现10倍增长,建立"用户洞察-商品策略-库存管理"闭环 [9][23] - 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通过"品类-产品-品牌"全流程创新体系打造多款引爆市场的产品 [16] 品牌出海与全球化策略 - 全球化本质是将中国供应链能力与海外市场本地化需求深度绑定,需从"降维打击"转向"本土化共生" [11][18] - 中国品牌出海需平衡本土化与标准化,通过技术输出+文化融合实现深度渗透 [11][19] - 关键要让本地人感受到品牌在解决他们的问题,而非单纯卖产品,建立信任关系 [19] AI时代的消费投资机会 - 创业者必须找到明确的高价值应用场景,用AI技术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创造全新用户体验 [14] - 资本正在追逐消费电子+AI、情感陪伴+AI等细分赛道机会 [10] - 需要快速验证需求,避免陷入技术完美"幻觉",用轻量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测试用户付费意愿 [14] 细分市场突破策略 - 在大众市场品牌内卷时代,企业可通过升级定位和品类创新成为细分赛道新龙头 [10] - 需要找到明确赛道归属,用可规模化的创新产品实现品类创新和品牌差异化 [10] - 当面临品类产品老化时,可结合跨界技术和AI进行品类创新,让产品自带增长基因 [16]
科技行业调研: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或将带来竞争格局变化
浦银国际· 2025-09-29 09:0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科技行业整体持积极态度,重申多个细分行业龙头公司的“买入”评级 [5] 核心观点 - 技术创新是驱动科技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涵盖基础前沿技术和应用产品创新,为行业带来潜在机遇和竞争格局变化 [2] - 消费电子、新能源车、智驾、功率半导体等细分产业均存在结构性增长机会 [2][3][5] 细分行业总结 消费电子产业 - 运动相机、全景相机等需求爆发增长,为智能手机产业链带来增量动能,预期趋势将在2025年下半年及2026年延续 [2] - 高像素图像传感器、潜望式摄像头模组、超声波指纹识别模组等零部件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增长,即使智能手机大盘稳定仍具成长机遇 [2] 新能源车产业 - 行业处于产品爆发阶段,主流新势力车企(如蔚来汽车L90和ES8车型)通过优秀产品定义带动需求增长,短期“供不应求”阶段可能推动基本面和估值共振向上 [2] 智驾产业 - 技术处于快速迭代阶段,标准技术路径尚未完全收敛,行业玩家存在向上突破机遇 [3] - 国产地平线智驾芯片在车企中大规模上量,相关Tier 1供应商同步取得进展,高阶智驾方案落地有望打开更大成长空间 [3] - 泛机器人领域(割草机器人、无人物流车、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衍生出新增长机会 [3] 功率半导体产业 - 传统半导体周期波动减弱,行业处于底部但保持稳定状态,部分产品在特定领域存在涨价动能 [3] - 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新增产能填充后竞争格局较此前稳定,未出现竞争持续加剧情况 [5] 重点公司推荐 - 重申“买入”评级的公司包括:豪威集团(603501.CH)、丘钛科技(1478.HK)、蔚来汽车(9866.HK/NIO.US)、零跑汽车(9863.HK)、舜宇光学(2382.HK)、地平线机器人(9660.HK)、扬杰科技(300373.CH) [5] - 建议关注潜在机会的公司包括:英恒科技(1760.HK)、赛晶科技(580.HK)、知行科技(1274.HK)、佑驾创新(2431.HK)、闻泰科技(600745.CH)、新洁能(605111.CH)、华润微(688396.CH) [5]
铭利达:9月29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09:02
公司运营动态 - 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以通讯表决形式召开第二届第四十次董事会会议 [1] - 董事会会议审议了《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议案》等文件 [1] 公司财务与业务构成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构成为汽车占比56.06% 光伏占比29.22% 安防占比11.53% 消费电子占比1.78% 其他业务占比0.96% [1]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92亿元 [1]
股价逆势下跌超2%!面临iPhone 17竞争,郭明錤将小米17出货量目标下调20%
美股IPO· 2025-09-29 08:51
出货量预期调整 -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将小米17系列总出货量目标下调约20% 原定目标为1000万台[1][3] - 下调后总出货量可能低于小米15系列的800万部[3] - 标准版机型实际销量占比仅15-20% 远低于预估的50-55%[4] 市场竞争态势 - 出货量下调主因是苹果iPhone 17标准款在中国市场销量强于预期[1][5] - 公司面临2026年中高端市场苹果和华为的双重竞争压力[11] - 公司采用跳过"16"直接命名"17"系列的策略与苹果同代竞争[5] 产品定价与配置 - 小米17起售价4499元 Pro版比iPhone 17 Pro便宜4000元[5][15] - Pro Max起售价5999元(12GB+512GB)[15] - 全系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 采用第三代3nm制程工艺[15] 销售表现 - Pro Max版本单款机型打破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首销全天销量及销售额纪录[13] - Pro Max在系列中销量占比超过50%[13] - 全系开售5分钟刷新国产手机新机系列首销纪录[13]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正从机会驱动的互联网公司转型为使命驱动的硬核科技公司[8] - 未来5年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对标苹果[8] - 管理层强调竞争是漫长过程 公司定位为"长跑型选手"[9][10] 市场反应 - 小米集团港股当日下跌2.6%[1][7] - 发布会上宣称硬件配置相比iPhone 17存在优势[16] - 公司官方对销售表现保持信心 强调高端机型销量破纪录[12][13]
消费电子板块9月29日涨2.4%,昀冢科技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入23.67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29 08:39
消费电子板块市场表现 - 消费电子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4% 领涨个股为昀冢科技(涨幅15.25%)[1] - 上证指数报收3862.53点(上涨0.9%) 深证成指报收13479.43点(上涨2.05%)[1] - 板块内涨幅超10%个股包括昀冢科技(15.25%)、协创数据(12.25%)、长盈精密(10.47%)和盈趣科技(10.03%)[1] 个股涨跌情况 - 涨幅前五位个股:昀冢科技(31.96元/15.25%)、协创数据(181.17元/12.25%)、长盈精密(41.46元/10.47%)、盈趣科技(20.74元/10.03%)、领益智造(16.18元/9.99%)[1] - 跌幅前五位个股:显盈科技(-7.68%)、新亚电子(-4.95%)、朗特智能(-2.68%)、茂硕电源(-2.56%)、捷邦科技(-1.71%)[2] - 成交额前三个股:领益智造(93.41亿元)、长盈精密(76.71亿元)、协创数据(40.71亿元)[1] 资金流向分析 - 板块整体资金流向:主力资金净流入23.67亿元 游资资金净流出15.18亿元 散户资金净流出8.49亿元[2] - 主力资金净流入前三个股:领益智造(34.31亿元/占比36.73%)、协创数据(2.87亿元/占比7.04%)、盈趣科技(1.96亿元/占比12.59%)[3] - 游资资金净流出最多个股:领益智造(-17.88亿元/占比-19.14%)、长盈精密(-2.22亿元/占比-2.90%)、协创数据(-1.22亿元/占比-3.00%)[3]
OPPO回应手持影像设备品类立项:已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计划2026年内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08:21
公司动态 - OPPO已启动新形态影像产品系列立项,产品将直接对标GoPro和大疆等品牌[1] - 公司回应称新产品将基于其在手机影像领域超过17年的技术积累进行开发[1] - 该系列新品计划于2026年内正式发布[1] 行业前景 - 手持类智能影像设备2023年市场规模为364.7亿元,预计2023至20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9%[1] - 行业市场规模在2027年有望达到592亿元[1] - 短视频时代为手持智能影像品类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1] 细分市场 - 可实现360°拍摄的全景相机2023年市场规模为50亿元[1] - 全景技术除生活、运动、娱乐记录用途外,在视频会议、机器人等新应用场景有望进一步打开市场天花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