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

搜索文档
智氪|京东外卖的三笔账
36氪· 2025-08-18 07:55
核心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66.6亿元,同比增长22.4% [2] - 归母净利润为61.78亿元,同比下滑约51%,主要受外卖业务补贴影响 [2] - 若不考虑外卖业务,京东零售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7.9% [2] 外卖业务财务影响 - 外卖业务被归类至新业务口径,导致新业务营收同比激增199%至138.52亿元 [5] - 新业务经营亏损同比扩大至147.77亿元,其中外卖业务推测亏损约130亿元 [5][7] - 经营费用同比激增756%至144.48亿元,主要因营销开支同比增长128%至270.13亿元 [8][10] - 外卖业务营业成本(144.05亿元)高于营业收入(138.52亿元),毛利为负 [12] 业务协同与用户增长 - 外卖业务带动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超40%,用户总数创新高 [13] - 平台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40%,PLUS会员购物频次同比超50% [13] - 公司已建设交叉购物算法系统,三季度将上线相关工具 [14] 零售业务细分表现 - 京东零售营收3100.75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率提升至4.5% [15] - 3C家电收入1789.82亿元(同比+23.4%),日用百货收入1034.32亿元(同比+16.4%) [18] - 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4.3%至457.39亿元,推测包含外卖业务收入 [17] - 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285.07亿元(同比+21.7%),创历史新高 [21] 行业竞争与战略布局 - 外卖行业处于三足鼎立格局,短期难以削减营销开支 [24] - 公司通过自营外卖"七鲜小厨"尝试差异化竞争,计划3年开设1万家门店 [24] - 日用百货业务增速跑赢行业大盘(京东16.4% vs 行业10.81%) [19]
外卖大战,打到了体育圈
36氪· 2025-08-18 07:49
核心观点 - 外卖平台通过签约体育明星代言人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度 重点推广低价和即时配送业务以扩大市场渗透率 [1][2][9][11][13] 美团战略部署 - 任命孙颖莎为美团美味生活代言人 重点推广拼好饭业务 该业务采用外卖团购模式提供实惠选择 [2][3] - 24小时内在各大商圈密集投放地面广告 体现对体育商业价值的高度信心 [5] - 拼好饭业务瞄准对价格敏感的全年龄段用户 尤其针对下沉市场及40岁以上人群 这些群体当前在外卖用户中渗透率较低 [5] - 通过宣传片将体育精神与餐饮需求关联 推出6.9元大牌餐抽奖活动 挑战低价低质偏见 [9] - 任命樊振东担任美团闪购生活方式代言人 其可靠形象与品牌精神高度契合 [11] 行业竞争态势 - 京东秒送2024年邀请刘翔担任时效见证官 将12.88秒世界纪录与平均1288秒送达服务关联 [10] - 京东外卖业务于2025年2月正式上线 加剧行业竞争 [10] - 淘宝于2025年5月6日签约吴艳妮担任闪购品牌大使 借助田径竞速元素强化极速送达形象 [10] - 美团于22天后(2025年5月28日)签约樊振东 打破行业优先选择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惯例 [11] - 平台通过百亿级福利补贴和运动员流量曝光 培养用户消费习惯 [11] 体育代言商业逻辑 - 运动员具备公信力和国家滤镜优势 公众对其有无条件信任 [13] - 体育明星刻苦训练形象易引发共情 例如孙颖莎的韧性可转化为用户对拼好饭业务的尝试意愿 [13] - 相比同质化娱乐代言 体育明星具有独特故事性和更高品牌匹配度 [13] - 运动员代言覆盖全年龄层国民受众 信任驱动消费的转化率高于粉丝经济效应 [15] - 2024年8月以来体育商务合作活跃 案例包括王曼昱代言小度耳机 汪顺代言一汽奥迪A5L [13] 市场数据洞察 - 外卖用户主体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年轻群体 下沉市场和中老年群体渗透不足 [5] - 拼好饭业务核心优势在于吸引价格敏感型全年龄段用户 [5] - 孙颖莎凭借澳门世界杯和多哈世乒赛背靠背夺冠 登顶多平台热度榜首 [6] - 其线下赛事座无虚席 证明极高人气和号召力 [6]
乘AI东风,抢占中国科技核心资产的全球重估红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8 05:33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午盘上涨0.62%至25426.53点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96%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01% [1] - 半日成交额达1719.54亿港元 [1] - 蔚来-SW大涨8.04% 京东健康攀升6.94% 商汤-W上扬5.20% [1] - 华虹半导体下挫5.89% 舜宇光学科技走低2.39% [1] 行业估值 - 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压力充分释放 风险情绪改善与流动性充裕奠定上涨基础 [1] - 恒生指数PE从7.5倍震荡上行至11.6倍 与近十年均值相当 较2018年初和2021年初高位仍有提升空间 [2] - 算力供给释放 AI算力需求激增 AI模型迭代加速 外卖行业补贴降温等多重利好推动科技板块系统性估值重塑 [2] 市场结构 - 科技和消费产业市值占据港股半壁江山 取代金融地产主导格局 [1] - 大量投资美元资产的资金有回流诉求 外资长线资金关注中国 [1] - 港股市场迎来优质企业上市潮 优质中国资产支撑可持续走牛 [2] 资金流动 - 南下资金涌入推动港股估值持续修复 [2] - 海外资金配置中国资产比例处于时间序列相对低位 [2] - 港股市场作为中国资产桥头堡 有望首先受益于海外增量资金流入 [2] 投资机遇 - 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发行 提供一键布局港股科技龙头机会 [2] - 去美元化和全球资产再配置尚未结束 港股市场中期仍具吸引力 [1] - 全球资本再配置使中国资产成为逃离美元资产的避风港 [2]
财报“敲响警钟”!摩根大通:京东三季度或退出价格战,阿里或继续,美团挑战严峻
美股IPO· 2025-08-18 03:54
外卖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三大巨头面临分化命运 [8] - 京东二季度外卖投资损失达130亿元,超出摩根大通预期的100亿元30% [2][6] - 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预期被大幅上调至300亿元以上,远超此前预测的170亿元 [2] 京东 - 京东二季度新业务板块收入同比飙升198.8%,主要由外卖业务驱动,但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扩大至148亿元 [4] - 京东二季度每单外卖亏损约为10元 [7] - 摩根大通预计京东可能率先在2025年三季度取消价格补贴,因财务压力较大 [11][13] - 摩根大通预测京东2025年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比市场一致预期高122% [14] 阿里巴巴 - 阿里巴巴准备打持久战,将继续投资外卖业务并探索闪购机会 [14] - 外卖闪购投资加码后,淘宝日活跃用户、用户参与度及商家线下成交额均出现增长 [14] - 摩根大通测算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可能超过300亿元,假设日均订单量为7000万单且每单亏损为京东的一半 [7] - 阿里巴巴预计每单外卖亏损为1.87元 [10] 美团 - 美团作为传统霸主面临最严峻挑战,市场份额和利润双重下滑风险突出 [1] - 过去美团获得了绝大多数行业利润,但市场份额结构变化对其构成重大挑战 [14] - 长期投资可能改变消费者行为并降低行业平均订单价值和GMV,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池 [14] 财务数据预测 - 摩根大通预测京东2025年外卖闪购投资财务影响:二季度-135亿元,三季度-144亿元,四季度-94.5亿元 [9] - 阿里巴巴预测:二季度-56亿元,三季度-169亿元,四季度-161亿元 [9] - 美团预测:二季度-27亿元,三季度-57亿元,四季度-37亿元 [9] - 日均配送订单量预测:京东二季度15百万单,三季度20百万单;阿里巴巴二季度60百万单,三季度100百万单;美团二季度90百万单,三季度120百万单 [9]
快手联手美团上线外卖入口,采用轻资产模式突围
搜狐财经· 2025-08-18 03:01
业务布局 - 快手在App首页团购板块上线独立"外卖"入口 采用"美团供应链 + 自有商家"的轻资产模式 [2][3] - 外卖服务主要依托美团商家的兑换券 用户需跳转至美团小程序完成核销 配送由美团或第三方服务商负责 [5] - 该频道约90%商品来自美团供应链 10%为快手本地生活商家自配或第三方配送商品 [9] - 2024年推出团购配送到家业务 允许商家在团购套餐中添加"仅外送"标签 [8] - 2022年成立独立本地生活事业部 启动"千城计划"重点布局新线城市 [6] - 2023年在试点城市验证商业模式 通过补贴和达人探店吸引商家 [7] 竞争格局 - 电商GMV增速从2021年78%降至2024年17% 规模1.39万亿元 落后抖音3.43万亿元 [16][17] - 2025年5月月活跃用户5.95亿 同比增长8.7% 低于抖音10.22亿和13.55%增速 [17] - 新线城市用户占比超62% 下沉市场用户基础为其优势 [10] - 抖音与饿了么合作未达预期 业务范围持续收缩 [9] - 面临小红书、视频号等玩家的快速追赶 [17]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268.98亿元 同比上升11.83% 归母净利润153.35亿元 同比大涨139.76% [13] - 线上营销服务营收724.19亿元 同比增加20.09% 占比57.07% [14] - 直播业务营收370.61亿元 同比减少5.1% 占比下降至29.21% [15] - 第一季度本地生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倍 新线城市贡献超65%GMV增长 [18] - 联合创始人宿华、程一笑身家较2021年分别缩水941亿元、730.4亿元 [18] 运营数据 - 2025年Q1日活用户达4.08亿 [10] - 第二季度本地外卖商品支付用户数环比增长超3倍 [11] - 新线城市用户消费潜力与美团、饿了么形成错位 [10]
快手的“叛逆”期到了
36氪· 2025-08-18 02:23
行业竞争格局 - 外卖行业竞争进入减速阶段 美团 淘宝闪购 京东 饿了么集体呼吁抵制无序竞争并强调反内卷 [1] - 抖音生活服务明确表态聚焦到店业务 没有自建外卖打算 与快手形成战略差异 [5] - 全球在线外卖平台2024年预测利润率在1.5%至3.3%之间 算术平均值仅2.2% 行业整体盈利困难 [10] 快手战略布局 - 快手在本地生活页面开设独立外卖入口 采用第三方小程序完成交易配送 不涉及自建店铺和配送团队 [2][5] - 与美团续签三年合作计划打造百城万店 同时接入饿了么广告链接 采取多平台合作模式 [5] - 通过外卖业务实施流量留存策略 使用户点外卖时不离开平台 区别于淘宝京东的引流打法 [15][17][18] 用户与流量分析 - 快手2025年Q1平均日活跃用户4.08亿 月活跃用户7.12亿 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5.9% [12] - 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仅0.15亿 增速明显放缓 同期抖音月活已突破10亿形成流量压制 [12][13] - 失去周杰伦独家账号影响用户多元化破圈机会 加剧流量焦虑 [13] - 快手电商用户月均复购率达4.2次 社区黏性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20] 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收326亿元同比增长10.9% 净利润39.79亿元同比下降3.4% [25] - 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占比55.1% 但增速从13.3%降至8% 核心盈利项目增长乏力 [25][28] - 本地生活GMV快速增长 收入同比增长2倍 但基数较低 占总收入比例不足15% [24][25][26] 业务创新探索 - 推出快手官方自营旗舰店 认证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 探索自营电商模式 [30] - 借鉴京东七鲜小厨模式 投入10亿招募菜品合伙人并计划开设万家门店 布局纯外卖店领域 [33][34] - 利用直播优势探索明厨亮灶模式 通过地域集中特性(如辽宁朝阳市日活渗透率超60%)开展试点 [37][39][40][41] - 基于用户数据定制区域化菜谱 结合探店直播活动强化线上线下交互 提升社区黏性 [42][43]
财报“敲响警钟”!摩根大通:京东三季度或退出价格战,阿里或继续,美团挑战严峻
华尔街见闻· 2025-08-18 01:08
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摩根大通警告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三大巨头(京东、阿里巴巴、美团)面临分化命运[1] - 京东二季度外卖投资损失达130亿元,超出摩根大通预期的100亿元30%[1][3] - 摩根大通大幅上调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预期至300亿元以上,远超此前预测的170亿元[1][4] 京东外卖业务表现 - 京东二季度新业务板块收入同比飙升198.8%,主要由外卖业务驱动[2] - 该板块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急剧扩大至148亿元[2] - 摩根大通预测京东2025年二季度每单损失约为10元,三季度可能降至8元[4][5] - 京东或率先在三季度取消价格补贴,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可能比市场预期高122%[7][8] 阿里巴巴外卖战略 - 阿里巴巴每单外卖损失预计为京东的一半(1.87元),但日均订单量高达7000万单,三季度损失或超300亿元[4][5] - 阿里巴巴准备打持久战,外卖闪购投资带动淘宝日活跃用户和商家线下成交额增长[8] - 未来几年阿里巴巴可能继续投资外卖业务并探索闪购机会,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8] 美团面临的挑战 - 美团作为行业龙头将面临最严峻的长期挑战,市场份额结构变化对其构成重大威胁[1][8] - 过去美团获得绝大多数行业利润,但长期投资可能降低行业平均订单价值和GMV,压缩利润池[8] - 摩根大通预测美团2025年三季度外卖闪购投资财务影响为57亿元,日均订单量达120万单[5][8] 行业财务预测 - 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三季度外卖闪购投资财务影响:京东144亿元、阿里巴巴169亿元、美团57亿元[5][9] - 日均配送订单量预测:京东20万单、阿里巴巴100万单、美团120万单[5] - 每单亏损预测:京东8元、阿里巴巴1.87元[5]
京东这一仗,单季血亏超百亿
雷峰网· 2025-08-18 00:52
京东Q2财报表现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收入3566.6亿元,同比增长22.4%,创近三年收入增速新纪录 [2][7] -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同比下滑50.8%,Non-GAAP净利润74亿元,同比减少49% [2] - 财报公布后股价连续两日下跌,截至8月15日收盘跌至120.8港元,累计跌幅超5% [2] 外卖业务影响 - 外卖业务带动新业务收入达139亿元,同比增长198.8%,但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7亿元激增至148亿元 [7][8] - 新业务板块"增收不增利"导致公司整体经营表现从去年同期盈利105亿元转为亏损9亿元 [8] - 营销开支从119亿元猛增至270亿元,同比暴涨127.6%,远超营收增速 [8] - 二季度自由现金流220亿元,较去年同期496亿元大幅下降,过去12个月自由现金流从556亿元骤降至101亿元 [8] 核心业务表现 - 核心零售业务收入3101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率4.5%创历史新高 [7] - 零售业务贡献139亿元经营利润,占总营收87%,表现稳健 [7] - 商品收入2824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带电品类"收入1790亿元,同比增长23.3% [13] 战略与市场反应 - 公司CEO表示外卖和即时零售是重要战略方向,目标是建立长期商业模式而非追求短期成绩 [11] - 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超40%,平台用户购物频次同比增长超40%,PLUS会员购买频次同比增长超50% [11] - 外卖日单量约1300万-1500万单,较峰值时期缩水近半 [14] - 行业分析师认为京东已证明外卖难赢,即时零售更难突破 [17] 国补政策影响 - 国补政策仍在持续,后续1380亿元中央资金将在三、四季度分批下达 [13] - 公司表示国补是政策机遇而非差异化竞争优势,已制定明确的市占提升策略 [13] - 有观点认为国补赚的钱全砸进外卖业务,去年利润可能难以支撑 [14]
线上线下价格依旧失衡,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
证券时报· 2025-08-18 00:44
外卖平台补贴政策调整 - 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 [1] - 部分平台仍推出"19减18"等高额补贴,导致奶茶到手价低至2-3元,快餐8元 [1] - 北京大学专家指出高额补贴导致餐饮业陷入利润侵蚀与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 [1] 补贴减少后的市场反应 - 外卖配送员订单量显著下滑,日收入从高峰期的七八百元降至400多元 [2] - 茶饮店外卖订单从单平台100多单降至美团20-30单,饿了么和京东50-60单 [2] - 线上线下价格仍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外卖仅售7-8元,奶茶线上比线下低50%以上 [2] 平台补贴策略的潜在空间 - 某平台公告称不做大规模"0元购",但实际仍发放"15减13"优惠券,部分商品低至2元 [3] - 约10%的外卖订单为顾客线上下单后自行到店取货,规避配送费 [3] 补贴成本分担机制 - 商家实际承担补贴成本是平台的2倍多,例如21元奶茶顾客付9元,商家到手仅4.8元 [4] - 中小商家在"36减18"优惠中承担12元,平台仅承担6元,而连锁品牌可能获得更高平台补贴比例 [5] - 专家指出平台通过算法权力将补贴压力转嫁给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 [4] 行业长期影响与监管建议 - 补贴大战扭曲消费者价格认知,导致商家可能通过降低质量或倒闭应对亏损 [6] - 浦银国际调研显示外卖券后价仍低于线下,消费者习惯短期难改变 [6] - 专家建议建立补贴溯源机制、强制算法透明度、实施阶梯式处罚(首次警告,二次罚款营收1%-3%) [7] - 提倡多边协同治理,包括消费者举报奖励和行业协会制定《外卖平台补贴行为公约》 [7]
线上线下价格依旧失衡!外卖平台高额补贴疑“假性”退场,监管穿透力亟待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18 00:23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现状 - 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宣布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维护行业健康生态,外卖平台之间的硝烟暂歇 [1] - 仍有平台推出高额补贴,如"19减18"等接近"0元购"的超高补贴,导致奶茶到手价低至2-3元,快餐8元 [2] -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叶韦明指出,不正常的高额补贴对实体餐饮造成利润侵蚀到质量妥协的恶性循环 [2] 补贴对行业的影响 - 外卖配送员订单量显著下滑,从补贴高峰时一天七八百元降至现在400多元 [4] - 商家外卖订单减少,如某茶饮店从单平台100多单降至美团二三十单,其他平台五六十单 [4] - 餐饮行业线上线下价格依然失衡,堂食20多元的快餐在外卖平台7-8元可买到,10余元奶茶只需4-5元 [4] 补贴成本分担机制 - 平台通过算法机制将补贴压力传导至商家,形成隐性成本共担 [7] - 某奶茶订单显示商家实际补贴11.1元,平台补贴4.5元,商家承担成本是平台两倍多 [7] - 中小商家谈判空间有限,如"36减18"优惠券中商家承担12元,平台仅承担6元 [8] 监管建议 - 建立补贴溯源机制,要求平台披露优惠券资金构成,明确成本承担方 [10] - 实施算法透明度规制,强制公开与补贴相关的算法规则 [11] - 激活多边协同治理,鼓励消费者、骑手、商家参与监督 [11] 长期影响 - 补贴大战让消费者误以为超低价是正常价格,但商家无力长期承担 [10] - 浦银国际调研显示外卖平台券后价格仍低于线下,消费者短期内不会很快回到线下 [10] - 叶韦明指出行业应回归通过算法赋能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初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