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网联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出海得学会“傍大款”
投中网· 2025-07-20 03:27
智能网联行业发展历程 - 上世纪7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设计出首辆基于摄像头识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 - 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低速校园自动驾驶车"思源1号"[2] - 201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30多家单位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概念[2] - 当前L2级辅助驾驶已普及,新能源汽车实现车路云互联[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产业链条长且复杂,技术方向不统一,各地政策存在差异[3] - 行业空间持续扩大,头部新能源车企动向影响资本市场[3] - 北京环普国际科创园已形成智能网联产业集群,入驻120余家顶尖企业[7] 自动驾驶发展瓶颈 - L3级以上落地面临数据挑战,包括海外数据需求和合成数据应用[10] - 法规完善与道路基建是关键,车路协同需时间发展[10] - 感知端需解决多传感器在极端天气下的性能问题[10] - 决策端需处理"边缘案例"和"长尾场景"[10] - 车企需满足工信部L2组合驾驶辅助的严格准入要求[13] 封闭场景商业化案例 - 踏歌智行在露天矿实现500余台L4级矿用车7*24小时运营[11] - 无人矿车在安全、效能、经济、环保方面全面超越人工驾驶[12] - 已完成超8亿元融资,C轮获合肥产投等4亿元投资[11] 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 百度2020年启动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示范区[15] - 2023年五部委推动相关政策,多地启动百亿级投资[15] - 面临数据确权、收益分配等商业化路径不清晰问题[16] - 国汽智图构建统一时空数据平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19] - 18米三轴铰接车可实现城市固定路线L4级无人驾驶[19] 智能座舱发展现状 - 技术路线多样且缺乏统一标准,人机交互评价差异大[25] - 与消费电子产业链关联度高但试错成本更高[25] - 需先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验证技术再移植到汽车[25] 资本与产业关系 - 产业资本存在节奏错配,资本有时过度引领产业[26] - 一级市场退出路径单一导致资本诉求难匹配[27] - 当前投资面临"小、卷、贵"三大难题[27] - 智能网联出海被视为避免内卷的重要方向[28] 企业出海案例 - 希迪智驾2024年提交港股IPO,专注矿卡自动驾驶[29] - 雷科智途聚焦地下矿自动驾驶,完成1亿元A轮融资[29] - 行易道科技已进入韩国、东南亚市场,2024年签署L4项目[30] - 海外项目导入周期长但利润有保障,需与大型企业合作[30]
第十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标准法规交流会成功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9 09:38
会议概况 - 第十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标准法规交流会在天津召开,汇聚国内外政府、企业、专家等300余名嘉宾 [1] - 会议回顾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十年历程,规划未来产业生态构建蓝图 [1] 行业标准化战略方向 - 中汽中心提出四点战略方向:强化顶层设计、深化跨行业协同、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内外协同 [5] - 工信部聚焦四大方向:加强准入管理、持续建设标准体系、创新标准工作思路、推进国际标准化合作 [8] 标准化成果发布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十大成果》发布,涵盖体系奠基、国际引领、安全基石等十大领域 [11] - 成果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标准引领,强化全球话语权 [11] 技术发展与合作 - 会议举办四场专题技术论坛(驾驶自动化、网联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座舱)及两场闭门会议 [12] - 星闪技术因低时延、高带宽等优势,有望纳入汽车行业及国家标准 [12] 车用人工智能标准化 - 国内首个车用人工智能标准化促进中心成立,提出SAFER AI计划和"O"型开发框架 [15] - 科大讯飞牵头发布《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技术及应用标准领航研究报告》,推动智能座舱AI技术应用 [15] 行业展望 -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从"破冰探索"迈向"体系引领",中国从"跟随"走向"引领" [16] - 会议将持续提升中国在全球标准治理中的影响力,注入中国动力 [16]
锻造汽车产业创新“国家队”
中国经营报· 2025-07-18 21:17
汽车产业变革与中汽创智的战略定位 -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驱动的百年变局,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型,科技创新成为关键抓手 [2] - 中汽创智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核心技术领域,旨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并构建产业生态 [2][3] - 公司由一汽、东风、兵装(长安)三家汽车央企联合成立,肩负保障供应链安全和推动协同创新的国家使命 [3][4] 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 - 在智能底盘、氢燃料膜电极、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等领域实现多项行业第一,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717项,承担22项国家级科技专项 [8] - 通过"自主""组群""入群"三维创新模式快速突破技术瓶颈,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生态 [8][16] - 发起"车用操作系统开源"和"星辰数据联盟"两项生态行动,标准化三家央企数据交换,已产生2000万元收益 [11] 战略调整与未来方向 - 新战略定位为"三家央企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延伸创新体",聚焦"新能动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术"三大领域 [4][5] - 双轨并行策略:饱和投入成熟技术量产(如固态电池),同时探索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跨界领域 [18][19] - 强调技术研发需"追求深度"(如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和"对标国际高度"(燃料电池对标丰田,智能底盘对标博世) [11][15] 行业竞争与央企优势 - 民营车企(如"蔚小理")凭借ICT背景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占先机,但央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积累上具备后发优势 [9] - 行业需警惕过度宣传,坚守安全可靠底线,同时将新能源领域的暂时领先转化为持续优势 [12][13] - 中国汽车工业需从市场角度前瞻布局,构建常态化创新机制以应对国际竞争 [13][17] 公司治理与转型挑战 - 管理层推动从研发思维向商品思维、经营思维转变,强调技术成果必须支撑股东和行业发展 [10][18] - 面临产业化压力,需平衡技术攻坚与市场落地,如数据标准化平台已初步实现商业化 [11][18] - 作为"国家队"试验田,公司探索的经验将为央企协同创新提供重要镜鉴 [18][19]
辅助驾驶汽车,考60分能上路吗?|有点逸思
第一财经· 2025-07-18 09:49
辅助驾驶强标制定争议 - 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主张L2级辅助驾驶强标合格线应设为60分 认为当前草案标准过高可能导致行业无法普及[1] - 强标草案由华为牵头制定 测试场景复杂且难度高 包含复刻小米SU7事故场景 被行业称为"重塑行业"的高难度考试[4][6] - 行业分歧在于消费者期待100分安全性与企业技术现实差距 部分企业担忧无法达标需硬件升级导致成本上升[4][5] 强标制定背景 - 强标立项直接催化剂是小米SU7"3·29铜陵爆燃事故" 加速了L2级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的法规制定[3] - 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汽中心、东风汽车、华为等 项目周期22个月 旨在减少因性能缺陷导致的事故[2] - 标准面向L2级辅助驾驶 强调驾驶员仍是安全第一责任人 需加强DMS系统监测[6] 行业技术影响 - 新强标可能迫使企业增加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 带动中高算力芯片需求整体提升[5] - 纯视觉方案面临挑战 融合感知方案热度或上升 硬件升级将引发软件架构/车辆设计等系统性改造[6] - 百元级入门L2系统可能被淘汰 行业担忧形成技术垄断 部分企业可能无法通过"生死考试"[5][6] 标准分级建议 - 朱西产提出"金字塔"分级测评:60分为强标准入门槛 80分满足常规需求 80-100分实现全场景覆盖[7] - 行业认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需100分标准 但L2级应区分安全性与驾驶体验的考核维度[2][6] - 最终标准仍在起草中 测试环境涵盖日间/夜间/不同等级雾天雨天等复杂条件[4]
小荷“才”露峥嵘角|来长沙 创未来
长沙晚报· 2025-07-17 23:28
长沙青年人才政策与创新生态 - 长沙常住人口超千万,14至35岁青年占比超30%,青春是城市最鲜明标签 [2] - 推出"小荷"青年人才计划,每年遴选约20个35岁以下科研项目,每项提供20万元资金支持 [9] - 实施"双肩包"创业行动计划,构建从"一张床"(人才驿站)到"一间房"(租房补贴)再到"一个家"(安居保障)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8] 产业创新与科技成果 - 中冶长天郑富强团队开发钢铁固废提铁减锌技术,年创经济效益6800万元 [6] - 苏科智能龙啸海团队研发智慧安检系统,已应用于全国百余个交通枢纽 [10] - 创远高新代建龙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一等奖 [10] - 雪天盐业谢伟超主导制定国内首个《电池级碳酸钠》团体标准 [12] - 圣湘生物丁峰团队研发血液核酸筛查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12] - 华腾制药赵春晖团队完成新型聚乙二醇衍生物项目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12] 研发实力与城市竞争力 - 2024年长沙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百强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第9位 [13] - 全市研发机构总数接近4000家,较前期实现翻番 [13] - 中南智能郭东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 [12] - 联智科技周俊华主持11项科研课题,拥有50余件国家专利 [12] 人才引进战略 - 市委书记带队赴北京、上海顶尖高校开展"背起双肩包出发"专项招聘 [7] - 设立20家青年人才驿站,提供14天免费住宿及包含地铁卡、创业指南的"星荷礼包" [6] - 火车南站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接待站,实现政策咨询、孵化对接"一站式"服务 [5]
政策留白孕育出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
南方都市报· 2025-07-17 23:11
创新生态发展 - 深圳南山从"三来一补"加工区转型为全球创新生态范本,形成"独角兽走廊",聚集年轻、高成长性、市场潜力巨大的独角兽企业 [2] - 南山区通过制度改革(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工程招标)吸引跨国企业,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华为、中兴等企业在此完成技术积累 [3] - 2008年南山提出"自主创新核心区"战略,构建"创新金三角",成为独角兽走廊雏形 [3] 政策与服务支持 - 2010年起深圳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南山区推出"领航计划"等政策支持创新创业 [4] - 2016年南山推行政务服务"5个100%"模式,2018年设立5亿元融资担保基金和4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 [4] - 2023年推出"i南山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实现541项服务"一次办",2025年细化服务颗粒度,构建全周期创业支持体系 [4] 市场驱动与产业生态 - 南山区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商事制度改革(2013年)激发活力,2024年商事主体达58.6万家,每3名常住人口1个市场主体 [6] - 政策留白引导市场自发形成金融科技、机器人、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并孕育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 [6] - 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场景(2022年),吸引元戎启行等企业形成技术闭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聚集 [6] 产业链与全球化布局 - "独角兽走廊"形成完整创新链:鹏城实验室等攻坚技术,高校促成转化,腾讯、大疆等主导市场落地 [7] - 2022年南山区无人机产值超550亿元(占全国50%),链上企业超150家,大疆创新占全球民用无人机70%以上市场份额 [7] - 产业链覆盖碳纤维、特种塑料、锂电池等上游产业,实现区域内无人机全链条制造 [7] 差异化赛道与全球影响 - 深圳以"链主"企业(如大疆)带动产业链协同,形成年产值超500亿元的无人机产业集群 [8] - 硬科技领域通过跨境制度创新和市场化容错机制开辟差异化赛道,改写全球创新地图 [8] - 南山区创新土壤持续催生"从0到1"的突破,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并影响全球竞争格局 [8]
四维图新(002405) - 002405四维图新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7
2025-07-17 14:09
行业趋势 - 智驾平权是行业重要趋势,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下沉至中低端车型,未来中阶辅助驾驶有望成10万元级车型标配 [2] - 多数车企选择全栈可控+生态合作路径,自主及合资品牌辅助驾驶市场机遇增加 [2] - 芯片行业受美国出口限制和国际贸易环境影响,车企成本压力增大,倒逼本土企业加快第三代半导体布局和国产芯片上车进程 [2] 公司业务前景 - 合规业务增长趋势明确,2024年智云板块营收22.54亿元,同比增长28.96%,公司正深化与云服务商合作 [3] - 世界模型相关能力在四维体系内闭环应用,未来将升级为智能驾驶的数据与模型基础设施提供者 [4] - 智驾业务以“极致性价比”舱驾方案发力“量产主力市场”,盈利受订单构成、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影响 [5] - 政策强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在地图、数据合规、车路云领域有优势,主机厂支付账期承诺利于公司资金回笼 [6] 芯片业务进展 - 杰发科技专注汽车电子芯片设计超10年,与主流Tier 1和整车厂合作,客户覆盖国内超95%整车厂,SoC芯片出货量达9000万套片,MCU芯片出货量突破7000万颗 [6] - 重点布局多个系列产品,发布第五代SoC产品舱行泊一体芯片AC8025AE,MCU芯片打造初、中、高阶产品矩阵 [6] - 两轮车新国标和车企出海需求为杰发科技带来新市场和收入增量 [9] - 2025年4月发布车规级MCU芯片AC7870,适用于多个场景 [11] - 推进芯片国产化进程,已有产品在中国大陆完成设计、封测和晶圆制造 [12] 人效比情况 - 2024年公司人效比约为168万营收每人,同比上涨50%以上,提升人效比是长期战略 [8] 产品应用与差异 - SoC集成度和复杂度高,侧重综合处理和系统预算,价格高,应用于高端智能化场景;MCU着重实时控制,价格低,用于对成本、功耗和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 [13][14] - SoC应用于舱驾一体、智能座舱和仪表场景,MCU应用于数字钥匙等10大核心场景 [15] 合作与布局 - 与阿里云、华为云、火山云等云厂商合作,覆盖多个关键领域,支持智云业务增长 [16] - 六分科技是定位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与服务覆盖中国及海外市场,服务低空经济 [17] - 六分科技形成低空经济完整解决方案,已在多城市接洽项目 [18] - 六分科技高精度定位产品应用于无人物流车等场景,已为多家头部企业服务并拓展全球市场 [19] 业绩目标 - 2025年大幅减亏、2026年扭亏为盈的股权激励计划解锁条件严苛,公司将推动订单落地和实施降本增效措施 [20][21]
交通运输领域如何推进城市现代化?交通部提出七项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7-17 09:22
交通运输现代化与智慧化发展 - 交通运输部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标是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1] - 将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交通规划统筹 建设协调 服务衔接 运行管理协同 应急处置联动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 结构 功能和系统集成 [1] - 培育交通运输新动能 实施"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 加快建设国际性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提升全球联通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 [2] 都市圈交通效率提升与多元化公交 - 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推进综合通勤廊道建设 完善交通枢纽换乘设施 构建现代化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 - 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多元化公共交通 丰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新内涵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提升服务质量 [2] - 北京已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 地面公交为补充的多网融合体系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全国第一 拥有2.8万辆公交车和1600多条线路 公交与轨道50米内接驳率达85% [3] 智慧城市与绿色交通创新 - 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创新治理理念和模式 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 [2][3] - 北京完成3218公里慢行系统改造 应用慢行优先标志和自行车左转标线 年底实现轨道站点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全覆盖 [3] - 横琴粤澳合作区开放330公里道路用于自动驾驶测试 引入头部企业 累计自动驾驶时长超3.4万小时 [4]
时空智能“解锁”山城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7 08:29
时空智能概述 - 时空智能涵盖深空到水下、自然科学到社会经济学的广泛领域,将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1] - 时空智能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推动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 -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时空智能技术攻坚、场景赋能、产业培育三大方向,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1] 时空底座建设 - 重庆时空底座1.0版本运用倾斜摄影技术构建国土空间三维实景图,覆盖1031个镇街,支撑87个市级部门、38个场景应用、70万个路测摄像头、6800万条信息精准落图 [2] - 2.0版本融合6000千米道路、8000个工程、6000平方千米机载点云、11万栋建筑高精度点云数据,形成高质量时空数据集 [2] - 2.0版本为人工智能提供高精度、强时空关联的基础数据,赋能重庆东站建设,复刻120万平方米建筑和10万多套设施设备 [2] - 时空底座2.0主要服务于机器,为人工智能提供学习素材,助力重庆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3] 时空感知应用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感知监测网,实现无人机2小时覆盖中心城区、4小时覆盖重庆全域 [5] - 自主研发智能硬件与软件系统,对1000个基础设施项目、20万个监测点实施全天候远程感知,监测数据总量超5亿点次 [5] - 空地一体巡查使占道停车等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倍 [5] - 实景三维模型助力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规划,推动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6] 时空智能赋能产业 - 长安汽车通过时空智能融合实现柔性制造,全球智能制造交付率提升25%以上 [7] - 构建千万级样本数据库和多模态时空知识库,推动智能制造领域数字孪生模型应用 [7] - 在"双碳"战略中,时空智能技术应用于森林碳汇监测、企业园区碳排放监测等领域 [8] 未来发展计划 - 加强时空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9] - 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9] - 构建时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行业稳健发展 [9]
多地“车路云一体化”齐发力,自动驾驶加速迈向未来
环球网· 2025-07-17 06:57
政策规划与建设进展 - 重庆市计划到2027年累计建成感知路口600个,覆盖城区与高速道路里程达2500公里,并通过OTA升级让超过2万辆在用车辆具备协同预警功能[1] - 江苏常州更新"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测试基地"项目信息,计划月底开工新标段[2] - 河南郑州启动"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制系统路侧设备建设项目",预算91.2万元[2] - 海南发布省级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项目勘察及初步设计招标公告,政府投资占比较高[2] - 7月全国已有十余地包括贵州、杭州、南京、湛江、济南、长春等地发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项目新进展[2] 企业技术突破 - 东风汽车在"荣乌高速车路双向赋能项目"中取得突破,成功打通高速运营平台、车企TSP云平台及车载终端通信链路[2] - 东风汽车完成施工占道、动态限速等多项核心场景的示范验证[2] 行业发展趋势 - "单车智能—车云协同—车路云一体化"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 需要通过多车企协同开发,统一技术架构和标准来加速产业落地[3] - 车路云协同可突破单车智能局限,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规模化应用[3]